古代向皇帝进谏贤臣
柳范进谏文言文翻译

原文:柳范进谏,曰:“臣闻圣主之朝,必以贤辅之。
今陛下以臣为相,臣恐非所以辅陛下之术也。
陛下若欲广兴礼乐,臣请广求贤才;若欲平定天下,臣请谨选良将;若欲富国强兵,臣请严法度,省赋税。
如此,陛下可以安天下矣。
”柳范曰:“陛下,臣闻古之明君,无不以节俭为本。
今陛下之治,何尝不以俭为贵?然而,奢侈之风,渐行渐盛。
陛下宜省己之欲,薄赋敛,以养民力。
民力既厚,国势自固。
臣愿陛下深思,以安社稷。
”柳范又曰:“陛下,臣闻古之贤臣,无不以直言进谏。
今陛下之朝,直言进谏者甚少。
陛下宜开言路,使天下之士,各尽其言。
如此,陛下可以广纳忠言,以成大业。
”柳范进谏曰:“陛下,臣闻古之圣君,无不以民心为本。
今陛下之政,何尝不以民心为念?然而,民心之向背,未尝不系于陛下之好恶。
陛下宜察民心,顺民心,以固国家。
臣愿陛下深思,以安百姓。
”翻译:柳范上奏进言,说道:“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在位,必定以贤能之臣辅助。
如今陛下任命我为宰相,我恐怕并不具备辅助陛下治理国家的才能。
陛下若想广泛推广礼乐,请允许我广求贤才;若想平定天下,请允许我谨慎选拔良将;若想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请允许我严格执行法度,减轻赋税。
这样,陛下就可以安定天下了。
”柳范又说:“陛下,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无不把节俭作为根本。
如今陛下治理国家,何尝不把节俭看作宝贵?然而,奢侈之风,逐渐盛行。
陛下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培养民力。
民力一旦强大,国家自然稳固。
我愿陛下深思,以确保国家安宁。
”柳范接着说:“陛下,我听说古代的贤臣,无不勇于直言进谏。
如今陛下朝中,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很少。
陛下应该广开言路,让天下之士都能畅所欲言。
这样,陛下可以广泛采纳忠言,成就大业。
”柳范再次进言:“陛下,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无不以民心为根本。
如今陛下施政,何尝不把民心放在心上?然而,民心的向背,无不关乎陛下您的喜好与厌恶。
陛下应该体察民心,顺应民心,以稳固国家。
我愿陛下深思,以确保百姓安宁。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背景: 战国时期,产国大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领悟到君王可能受到的蒙蔽,于是决走劝谏产王广开言路。
劝谏内容: 邹忌先是通过与妻子、妾室及客人的对话,发现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对自己有所偏祖,从而意识到产王可能也受到了类似的蒙蔽他于是入宫向齐王进谏,指出齐王身边的种种蒙蔽现象,并建议齐王广开言路,接受各方面的意见。
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下令悬赏求谏,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日强,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2.魏征直谏唐太宗。
背景: 唐朝初期,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劝谏内容:魏征多次在朝堂上与唐太宗争论,甚至让唐太宗感到难堪。
但魏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为唐太宗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关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述强调君王应广泛听取备方意见。
结果:唐太宗虽然有时对魏征的直言感到不悦但最终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他称赞魏征为自己的“明镜”,并在魏征去世后深感痛惜,认为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谏臣。
《刘行本进谏》原文及译文

《刘行本进谏》原文及译文赏析刘行本进谏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
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③宽之。
”帝不顾。
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
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
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怒:责备。
②郎:官职。
一郎:一位官员。
③少:稍微。
④笏: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面前,用于记录向皇帝上奏的有关内容。
【文言常识】1.说“谢”本文中“帝敛容谢之”句中的“谢”,在现代文中解释为“感谢”,但在文言文中一般作“道歉”解。
“帝敛容谢之”当翻译为“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
又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话说“陛下”“陛下”指皇帝,这是多数人了解的。
那么为什么“陛下”可指代皇帝呢?“陛”是宫殿中的台阶,“陛下”本指宫殿中台阶下的侍从。
在古代,臣下要进见皇帝,先得通过“陛下”的侍从通报,久而久之,人们不敢直呼皇帝,而把“陛下”作为皇帝的代称。
【译文】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
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
”皇帝不理睬他。
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
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
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阅读训练】1.解释:①笞②少③置④安得2.翻译:①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
②若非,当致之于理。
岂得轻臣而不顾也?3.“此人素清”中的“素”与下列句中()句的“素”相同A.素蟫灰丝B.红装素裹,分外妖娆C.可以调素琴D.素不相识【参考答案】1.(1)鞭打(2)稍微(3)放(4)怎么可能3.D。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1、邹忌讽刺齐王纳谏《邹忌讽刺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策士邹忌向君主劝谏、广开言论、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由邹忌这样自觉明,善于思考,塑造了劝谏贤人的形象。
同时,齐威王知道了错误后可以改变,提出谏言的明君的形象和消除弊端,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重大决心。
请告诉我们,站在上面的人要广开道路,多用语言,虚心接受批评,积极改正才能成功。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国象征贞观十一年(637)对唐太宗的奏文,意在戒除太宗的居安,戒除奢侈,节俭节约,积德。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的第二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形势,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
“十思”是上奏文的主要内容,是十条应该深入思考的状况。
“疏”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3、触龙叫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有名篇。
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秦国趁着赵国政权更替的机会,大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的三个城市。
赵国处于危急状态,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一定要以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执意不肯,使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本文讲述的是在强敌的压迫下,赵太后在拒绝谏言的危险状况下,用柔克刚触摸龙,用“爱子计之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格,以兵换国的危险他赞扬了触龙注重国家利益的品质和思想工作的优秀才能。
4、褒良返陛下笏推荐的故事还笏,典故名,典出《古唐书》卷80的《嘉遂良列传》。
唐朝的高宗建立武则天后,奉行良说,皇帝不听。
遂良去了笏殿阶,流着血说“陛下,我把笏还给你!”,然后主张原则放弃官职。
之后也表示问候、退社。
5、海瑞上奏嘉靖明嘉靖皇帝,想进入仙人界,祈祷长生不老。
他受到道士王金、申世恩、花非花的欺诈,在仙人街巷建了一座灵坛,供养女婆婆而不是献花的“灵芝仙草”。
为了建设灵坛,劳动部主事率顾造和道士率众锦衣卫强制拆除民房,引起了人民的不安。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2.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国退兵,同时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他委婉曲折的言辞,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3.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去世,赵太后执掌政权。
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助,齐国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人质。
赵太后不肯,百官劝谏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
他先以自己年老体衰的情态和赵太后拉家常,又以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推及太后疼爱自己的女儿,委婉曲折地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以上是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向君主或长辈劝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目的。
古代劝谏成功的例子

古代劝谏成功的例子劝谏,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代劝谏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劝谏成功的例子篇1:陈廷敬康熙一朝虽然名臣众多,但大臣之间派系林立,党争严重。
其中,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和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两人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网络,相互倾轧,疯狂贪腐。
迫于两人的权势,官场上下敢怒不敢言。
后来,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说,天下的官位都已经被明珠卖完了。
康熙问身边的大臣,为什么没有人参劾明珠,得到的答复是:“人谁不怕死?”当时,陈廷敬尚未晋升文渊阁大学士衔,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独善其身,没有加入任何一方。
马甫平说:“史料上没有记载陈廷敬是否参与了扳倒明珠的行动,但通过他的言行可以揣摩他在其中的态度。
陈廷敬在明珠倒台之前给康熙讲书时,有一次讲《君子小人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而小人善于掩饰,滴水不漏,一旦得宠,容易成为不倒翁。
按当时的形势,他的话有可能暗指明珠。
”1688年,在康熙的暗中支持下,有人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明珠遭到罢黜。
陈廷敬感到了康熙对明珠的不满,在一次讲书时,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向康熙讲起《君子小人章》。
讲书结束后,康熙单独留下陈廷敬,对他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
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顾左右而言他,但提到明珠时,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
康熙听完大怒,表示清朝从来没有相国一职。
看到时机成熟,陈廷敬提出明珠揽权太重,包括王继文在内众多官员的贪腐都和明珠的包庇有关。
他列出了明珠私自修改奏折、卖官鬻爵等多项罪状。
在弹劾明珠的奏折中,陈廷敬列出了从明珠手里买官的有哪些人,提出一并罢免这些人,以减轻查办明珠可能遇到的阻力。
康熙同意了他的办法,将明珠的心腹、戚友、党羽一并剪除,一代权臣明珠也应声倒下。
古代劝谏成功的例子篇2:邹忌邹忌,《史记》作驺忌子,齐人。
劝谏君王的历史事件

大臣劝谏皇帝的故事1、唐太宗与魏征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扩展资料:涉及到的劝谏人物一生:1、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2、魏征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古代向皇帝进谏贤臣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 触龙《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
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
失败:1 关龙逢夏末忠臣2 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 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
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
5 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6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详细的:敢于进谏的魏征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
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
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
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
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
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
2 触龙《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
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
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
失败:1 关龙逢夏末忠臣
2 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
3 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
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
5 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
6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
详细的:
敢于进谏的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
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
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
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
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
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
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
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
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伍子胥
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结局竟与其父如此相似。
辗转几回终于立足于吴国的伍子胥,同样因自己的直谏而最终被诛。
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先吴未发。
兴师。
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
吴王追而围之”。
即将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践,采用范蠡之计,遣大夫种为使,赴吴国假投降,在“吴王将许之”之时,“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子胥的一番慷慨陈词与远见卓识换来的是——“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如果说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进谏未被采纳的话,及至而来围绕越国的屡次进谏则是其耿直性格再鲜活不过的表现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王勾践从会稽回国七年后,又“居二年,吴王将伐齐。
子胥谏曰:‘未可。
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
此人不死,必为国患。
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疭也。
愿王释齐先越’”,对伍子胥的再次进谏,吴王夫差,仍旧“弗听,遂伐齐”。
在吴王出兵齐国,“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
让子胥”之时,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讳。
对吴王的这次胜利,“子胥曰:王毋喜!”,结果,“王怒”。
此后,“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
伍子胥的自杀虽没成,但吴王夫差由此却对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
对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员,等到越国通过“贷粟”一举而进一步试探吴国对越国的警惕性时,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大夫种对勾践说,“‘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
’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
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
’与逢同共谋,谗之王”。
发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谏而遭诛杀的悲剧,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
“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
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
”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
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
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
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
杨修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
欲进兵,怕马超拒守。
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
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
”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
杨修死时年仅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