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睿智而英明的君主,他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繁荣、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而在唐太宗的身边,有一位极具智慧和勇气的谏臣,他就是魏征。
魏征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唐太宗身边担任重要职务,经常给唐太宗出
谋划策。
有一次,唐太宗在制定一项重要政策时,魏征认为这项政策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于是毅然进谏。
魏征进谏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唐太宗对这项政策非常看重,不愿意听取反对
意见。
但魏征并没有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唐太宗。
他指出这项政策会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利,唐太宗最终被他的论据所打动,决定放弃这项政策。
这件事情使得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听各种
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魏
征一样,敢于直言,为正确的事情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
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魏征直言敢谏的故事

魏征直⾔敢谏的故事 说到直⾔敢谏第⼀个想到的⼈就是魏征了。
那关于魏征的故事你知道吗?下⾯我们就来看看吧! 直⾔敢谏 ⽞武门之变后,有⼈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建成⼿下⼲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刻派⼈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账,都替魏征捏了⼀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没听我的话。
要不然,也不会发⽣这样的事了。
”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和颜悦⾊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再提了。
”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夫(官名),还选⽤了⼀批建成、元吉⼿下的⼈做官。
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
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让东宫、齐王府的⼈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
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的标准呢。
如果新来的⼈有才能,⽼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的啊!” ⼤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才,⽽且⿎励⼤⾂们把意见当⾯说出来。
在他的⿎励之下,⼤⾂们也敢于说话了。
特别是魏征,对朝廷⼤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前直说。
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的话,就昏庸(⽂⾔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说:“治理天下的⼈君如果能够采纳下⾯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有⼀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集,跟左右⼤⾂说:“我看隋炀帝这个⼈,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说:“⼀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还应该虚⼼倾听⾂⼦的意见。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以忠诚、正直、敢言著称。
他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上任宰相,为国家社稷出谋划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敢于直言的品质。
年轻时,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依旧坚持对不当政策进行批评和建议。
他认为,只有直言进谏,才能使国家的政治更加明智,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他的忠言直谏,引起了当时朝廷的重视,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建一座宫殿,魏征认为这样的行为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唐太宗进谏。
他说,“臣以为陛下修建宫殿,虽然是为了美化国家形象,但这样的奢华行为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不如将这些资金用于农田水利、救济灾民等实事之上,才能使国家更加安定繁荣。
”唐太宗听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取消修建宫殿的命令,将资金用于民生工程上。
这件事情充分展现了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质,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魏征的直言进谏并不止于此,他还曾在唐太宗面前直言进谏,指出了唐太宗的一些错误决策,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的直言使得唐太宗能够及时纠正错误,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唐太宗对他的直言也非常欣赏,常常说,“魏征是个忠臣,他的直言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魏征的品质,敢于直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有敢于直言,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臣的形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们应该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以其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曾经多次劝谏唐太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魏征劝谏的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他个人的性格也有骄傲自满、喜欢奉承的一面。
对此,魏征深感忧虑,决定向唐太宗进谏。
一天,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
魏征当着众人的面,给唐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错误做法:“陛下,治理国家需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如果您只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批评意见,那么国家很难治理得好啊!”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不悦。
但他深知魏征的用心良苦,于是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轻易发怒。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要去洛阳巡游。
当他到达洛阳时,发现当地官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
唐太宗非常高兴,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然而,魏征却认为这样做不妥。
他对唐太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不是沉溺于奢侈享受。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下令拆除了这座行宫,并把所有的建筑材料运回了长安,用于建设民房和公共设施。
晚年时,唐太宗渐渐变得昏聩,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一些奸臣趁机得势,把持朝政。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重振朝纲。
然而,唐太宗已经听不进魏征的忠言了。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毫不关心。
魏征非常无奈,但也无法挽回败局。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于家中。
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感慨地说:“魏征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
他经常提醒我改正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在魏征的墓前,唐太宗下令为魏征立碑撰文,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
他亲自撰写碑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与魏征共事的岁月。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是一篇讲述唐朝名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魏征的直言敢谏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为主线,展现了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唐朝的政治风貌。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阅读《魏征进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唐太宗、魏征等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行为。
二、抓住故事主旨和中心思想
《魏征进谏》的主旨是讲述直言敢谏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该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这一主旨,理解魏征进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唐太宗对进谏的态度和回应。
三、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在故事中,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而唐太宗则以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而闻名。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理解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四、理解故事中的典故和成语
《魏征进谏》中涉及一些典故和成语,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载舟覆舟”等。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魏征进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直言敢谏是一种美德,而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则是一种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魏征的劝谏艺术

魏征的劝谏艺术
魏征的劝谏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数量多。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
质量上乘。
魏征谏言无论疏文、谈话,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谏技高超。
魏征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但也不是不讲方式方法,一味地顶撞和冒犯皇帝。
他寓贬于褒,有理有节,善于因势利导,常常运用表扬的方式达到帮助皇帝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以其直言进谏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直言进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廷上做出了一项错误的决策,而所有大臣都沉默不语,唯独魏征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向唐太宗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陛下,臣以为这项决策不妥,应该另作考虑。
”唐太宗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地听取了魏征的意见,并加以改正,最终避免了一场严重的错误。
这件事情让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以权势自傲,不畏惧权贵,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他深知,直言进谏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因此,他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是一种勇气和品德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
作为朝廷大臣,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任,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他深知,如果因为个人私利而放弃直言进谏,那将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忠臣良相的直言进谏。
一个人的品德和勇气,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直言进谏。
一个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需要忠臣良相的责任和担当。
让我们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忠臣良将,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社稷、民生幸福而奋斗。
其中,魏征就是一个勇敢而又智慧的谏臣,他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魏征,字玄成,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
他年轻时就以才华横溢,博学多才而著称,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文士冠军”。
后来,他历任秘书郎、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重要职位,成为唐朝政治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魏征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谏言之功。
据史书记载,魏征在唐太宗统一天下后,曾多次向皇帝进言,劝谏他修身养性,勤政爱民,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他对唐太宗提出的“三省”之谏。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沉湎于后宫之乐,酗酒纵欲,政事荒废,国家日渐腐败。
魏征深知国家大事,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他毅然进谏唐太宗,“陛下宜省三事,省女色、省酒色、省宫中之乐。
”这番直言不讳的进谏,让唐太宗深受触动,他当即下令禁酒三日,并且在魏征的劝谏下,开始勤政爱民,使得国家政治逐渐清明起来。
魏征的这番直言进谏,不仅挽救了唐朝政治的腐朽,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忠臣的楷模。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忠臣良将应该有勇气直言进谏,为国家社稷着想,而不是唯唯诺诺、迎合权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谏臣,才使得唐朝得以繁荣昌盛,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魏征,勇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人民谋福祉。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继承魏征的精神,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征进谏
(一)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
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
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
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
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
悲剧又该重演了。
”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
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
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
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
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
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
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
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
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
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征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唐太宗一听魏征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
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
那些
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
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
群臣一听,齐声赞颂。
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
魏征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
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的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
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
”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
”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