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合集下载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背景: 战国时期,产国大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领悟到君王可能受到的蒙蔽,于是决走劝谏产王广开言路。

劝谏内容: 邹忌先是通过与妻子、妾室及客人的对话,发现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对自己有所偏祖,从而意识到产王可能也受到了类似的蒙蔽他于是入宫向齐王进谏,指出齐王身边的种种蒙蔽现象,并建议齐王广开言路,接受各方面的意见。

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下令悬赏求谏,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日强,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2.魏征直谏唐太宗。

背景: 唐朝初期,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劝谏内容:魏征多次在朝堂上与唐太宗争论,甚至让唐太宗感到难堪。

但魏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为唐太宗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关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述强调君王应广泛听取备方意见。

结果:唐太宗虽然有时对魏征的直言感到不悦但最终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他称赞魏征为自己的“明镜”,并在魏征去世后深感痛惜,认为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谏臣。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进谏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通过改良政治,齐国逐渐走上富强的道路。

2. 魏征谏唐太宗:唐朝初期,魏征曾多次进谏唐太宗李世民,劝他以民为本,减少赋税,轻徭薄役,从而巩固统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采纳了魏征的很多建议,使得唐朝逐渐走向繁荣。

3. 郑和谏明成祖:明朝时期,郑和曾向明成祖朱棣提出减少海禁、发展海外贸易等建议。

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明朝的海洋时代。

这些进谏成功的例子表明,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

敢于直谏的人物的故事

敢于直谏的人物的故事

敢于直谏的人物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著名的故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齐王最后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 魏征直谏唐太宗:唐太宗有一次在上朝的时候与魏征争论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但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唐太宗非常生气,向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抱怨魏征。

长孙皇后却认为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正是因为唐太宗是英明的君主。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冷静下来,并深感魏征的直谏对国家有益。

后来,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他说魏征就像他的一面镜子,魏征一死,他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这两个故事都展现了敢于直谏的人物的勇气和智慧,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惧个人安危,直言进谏,最终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1、邹忌讽刺齐王纳谏《邹忌讽刺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策士邹忌向君主劝谏、广开言论、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由邹忌这样自觉明,善于思考,塑造了劝谏贤人的形象。

同时,齐威王知道了错误后可以改变,提出谏言的明君的形象和消除弊端,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重大决心。

请告诉我们,站在上面的人要广开道路,多用语言,虚心接受批评,积极改正才能成功。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国象征贞观十一年(637)对唐太宗的奏文,意在戒除太宗的居安,戒除奢侈,节俭节约,积德。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的第二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形势,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

“十思”是上奏文的主要内容,是十条应该深入思考的状况。

“疏”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3、触龙叫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有名篇。

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秦国趁着赵国政权更替的机会,大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的三个城市。

赵国处于危急状态,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一定要以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执意不肯,使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本文讲述的是在强敌的压迫下,赵太后在拒绝谏言的危险状况下,用柔克刚触摸龙,用“爱子计之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格,以兵换国的危险他赞扬了触龙注重国家利益的品质和思想工作的优秀才能。

4、褒良返陛下笏推荐的故事还笏,典故名,典出《古唐书》卷80的《嘉遂良列传》。

唐朝的高宗建立武则天后,奉行良说,皇帝不听。

遂良去了笏殿阶,流着血说“陛下,我把笏还给你!”,然后主张原则放弃官职。

之后也表示问候、退社。

5、海瑞上奏嘉靖明嘉靖皇帝,想进入仙人界,祈祷长生不老。

他受到道士王金、申世恩、花非花的欺诈,在仙人街巷建了一座灵坛,供养女婆婆而不是献花的“灵芝仙草”。

为了建设灵坛,劳动部主事率顾造和道士率众锦衣卫强制拆除民房,引起了人民的不安。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2.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国退兵,同时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他委婉曲折的言辞,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3.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去世,赵太后执掌政权。

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助,齐国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人质。

赵太后不肯,百官劝谏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

他先以自己年老体衰的情态和赵太后拉家常,又以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推及太后疼爱自己的女儿,委婉曲折地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以上是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向君主或长辈劝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目的。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上的劝谏典故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太后不得不请求齐国增援。

齐王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不答应,触龙的谏说让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3、贾诩阻止曹操废长立幼曹操很喜爱曹植,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

征求贾翊意见时,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听后,以后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4、鲁肃劝孙权抗曹,深谙说服之道曹操领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多数大臣主张投降。

鲁肃力劝孙权与曹操决一死战。

鲁肃说:“有些话我不能当着张昭他们说,张昭可以投降,甚至臣可以投降,......我们投降之后还可以读书种地谋个一官半职,而主公您投降了,曹操会把您怎么样呢?曹操在朝廷用黄金打造了一个笼子,里面关了两只鸟(指天子和刘琮),您再去,是不是就太挤了?!”孙权最终采纳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三分天下,成就一代霸业。

5、狄仁杰劝武则天禅位李家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大权, 最终改唐为周作了女皇,武则天可谓机关算尽,一路走来辛苦异常。

晚年一度欲立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狄仁杰劝到:陛下想过没有,是姑侄亲还是母子亲?如果让庐陵王接班,千秋万岁之后,你的牌位依然会安放在宗庙里,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如果三思接班,自古以来哪有在宗祠里供奉姑母的做法?”武皇当即决定将皇位还给了儿子李显,又下诏改周为唐,还政李唐。

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

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

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篇一: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二,晏子进谏(成功):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篇二:历史上忠臣进谏的小故事】历史上有关进谏的故事1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 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 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 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 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进谏成功的例子

进谏成功的例子

1.李斯纳谏秦王成功战国末期,秦王政发现韩国间谍利用为秦开掘水渠企图耗费秦的国力,遂下逐客之令,驱逐在秦任官的外国人。

当时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书秦王,列举秦国历代任用外国人所取得的业绩,并陈说“逐客”的害处,篇中大量运用铺陈排比手法,辞采华丽,富有说服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阅罢,幡然醒悟,于是取消逐客令,复李斯官2.邹忌纳谏齐威王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晏子谏齐景公成功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
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
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
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
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
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
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
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
卒于任中.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
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
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
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康熙一朝虽然名臣众多,但大臣之间派系林立,党争严重。

其中,保和殿大学士索额
图和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两人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网络,相互倾轧,疯
狂贪腐。

迫于两人的权势,官场上下敢怒不敢言。

后来,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说,
天下的官位都已经被明珠卖完了。

康熙问身边的大臣,为什么没有人参劾明珠,得到的答
复是:“人谁不怕死?”
当时,陈廷敬尚未晋升文渊阁大学士衔,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独善其身,没有加入任
何一方。

马甫平说:“史料上没有记载陈廷敬是否参与了扳倒明珠的行动,但通过他的言
行可以揣摩他在其中的态度。

陈廷敬在明珠倒台之前给康熙讲书时,有一次讲《君子小人
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而小人善于掩饰,滴水不漏,一旦得宠,容易成为不倒翁。

按当时的形势,他的话有可能暗指明珠。

”1688年,在康熙的暗中支持下,有人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明珠遭到罢黜。

陈廷敬感到了康熙对明珠的不满,在一次讲书时,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向康熙讲起《君子小人章》。

讲书结束后,康熙单独留下陈廷敬,对他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

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顾左右而言他,但提到明珠时,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

康熙听完大怒,表示清朝从来没有相国一职。

看到时机成熟,陈廷敬提出明珠揽权太重,包括王继文在内众多官员的贪腐都和明珠的包庇有关。

他列出了明珠私自修改奏折、卖官鬻爵等多项罪状。

在弹劾明珠的奏折中,陈廷敬列出了从明珠手里买官的有哪些人,提出一并罢免这些人,以减轻查办明珠可能遇到的阻力。

康熙同意了他的办法,将明珠的心腹、戚友、党羽一并剪除,一代权臣明珠也应声倒下。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邹忌,《史记》作驺忌子,齐人。

田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君主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齐宣王。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

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力渐强。

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 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品德也十分的受人夸赞。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
胜于朝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