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故事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义:重大。

今义:景色。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乐:意动,以......为乐。

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

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形同陌路。

今义:走路。

[1]三、【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指表面上。

心:指内心里。

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

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

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情形。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直言进谏而著称于世。

在唐太宗李世
民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成为了一代名臣。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曾在唐太宗的朝廷上直言进谏,
劝谏唐太宗不要迁都长安,而是应该留在洛阳。

他认为长安地处西北,易受外敌入侵,而洛阳地处中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适合作为国都。

唐太宗听后大为震惊,但他也认可了魏征的观点,最终决定留在洛阳。

这件事情让魏征声名大噪,成为了朝廷上备受尊敬的大臣。

在唐太宗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

有一次,唐太宗打算迁
都到新都,魏征再次直言进谏,劝谏唐太宗不要迁都。

他认为迁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疾病和灾害。

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唐太宗虽然没有完全接纳,但也对他的意见进行了一定的采纳,最终迁都的计划也得以推迟。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撰写
的《隋书》、《北史》等历史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文笔雄健,思想深刻,被誉为“文学鬼才”。

总的来说,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官员,要坚持原则,勇于
直言进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同时也要注重学术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魏征的故事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忠良之臣。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

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 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器物就会妨碍农
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 业生产,编织彩绣就会加重妇女的负担。
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 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 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
首创奢侈淫逸,这是危亡的开端。漆器 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金器;金器制造 不止,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诤臣必定 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劝谏,等
拓展阅读:《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的言论,谈 谈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 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 良说:“从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 祭器,当时劝谏他们的有十几人。制造 器皿这样的小事,何须苦苦劝谏呢?”
. ⑥变姓名,诡踪迹:非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
. “隐蔽”义
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 腰佩
点拨:上述推断或解释词义的方法叫“对称推断法”。它 是指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 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解 释的方法。如①②③⑤句可以叫相同相近推断,④叫相对 相反推断。它有时可以先推断词性,然后再推断其义。如 ⑥⑦。这种方法使用上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是结构对称, 高考中常考利用此法解释其义。
文章逐层递进,既有原则探讨,也有具体措施; 既有普遍原则,又有现实针对性;既能见微知著, 又能高瞻远瞩。
论证方法
• 文章第1段先从治国的原则谈起,为议论奠
定基础,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为论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类比、比喻、
对比说理的方式,先正面说理,再反面阐述,
从劝谏的效果上看,直观易晓,效果往往很好。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

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徵。

说起祭拜魏徵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

生活在唐朝的魏徵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徵。

魏徵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

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

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

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

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

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

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徵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

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魏徵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魏徵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

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

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

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

因此,这里至今还冤魂不散啊!”“你说的这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呀?怪吓人的。

”李世民吓得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

“就是隋炀帝杨广啊!”魏徵说,“皇上难道这么快就忘了?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里,可不能忘了前朝的教训!隋炀帝当年外出巡游,经过各州县时,五百里之内都必须贡奉最精美的水陆佳肴,吃不完就随便倒掉,可不许不贡。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以其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曾经多次劝谏唐太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魏征劝谏的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他个人的性格也有骄傲自满、喜欢奉承的一面。

对此,魏征深感忧虑,决定向唐太宗进谏。

一天,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

魏征当着众人的面,给唐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错误做法:“陛下,治理国家需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如果您只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批评意见,那么国家很难治理得好啊!”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不悦。

但他深知魏征的用心良苦,于是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轻易发怒。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要去洛阳巡游。

当他到达洛阳时,发现当地官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

唐太宗非常高兴,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然而,魏征却认为这样做不妥。

他对唐太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不是沉溺于奢侈享受。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下令拆除了这座行宫,并把所有的建筑材料运回了长安,用于建设民房和公共设施。

晚年时,唐太宗渐渐变得昏聩,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一些奸臣趁机得势,把持朝政。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重振朝纲。

然而,唐太宗已经听不进魏征的忠言了。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毫不关心。

魏征非常无奈,但也无法挽回败局。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于家中。

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感慨地说:“魏征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

他经常提醒我改正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在魏征的墓前,唐太宗下令为魏征立碑撰文,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

他亲自撰写碑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与魏征共事的岁月。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是一篇讲述唐朝名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魏征的直言敢谏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为主线,展现了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唐朝的政治风貌。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阅读《魏征进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唐太宗、魏征等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行为。

二、抓住故事主旨和中心思想
《魏征进谏》的主旨是讲述直言敢谏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该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这一主旨,理解魏征进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唐太宗对进谏的态度和回应。

三、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在故事中,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而唐太宗则以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而闻名。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理解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四、理解故事中的典故和成语
《魏征进谏》中涉及一些典故和成语,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载舟覆舟”等。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魏征进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直言敢谏是一种美德,而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则是一种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以其直言进谏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直言进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廷上做出了一项错误的决策,而所有大臣都沉默不语,唯独魏征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向唐太宗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陛下,臣以为这项决策不妥,应该另作考虑。

”唐太宗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地听取了魏征的意见,并加以改正,最终避免了一场严重的错误。

这件事情让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以权势自傲,不畏惧权贵,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他深知,直言进谏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因此,他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是一种勇气和品德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

作为朝廷大臣,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任,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他深知,如果因为个人私利而放弃直言进谏,那将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忠臣良相的直言进谏。

一个人的品德和勇气,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直言进谏。

一个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需要忠臣良相的责任和担当。

让我们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民间故事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代名女、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现代故事、爱情等诸多内容。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唐太宗李世民器重魏征的正直,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

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

唐太宗同意了。

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

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 ”良久, 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淘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

魏征当而批评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

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

”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计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 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

魏征就是我的匠人!”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做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做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

我经常保持着这三而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征进谏故事
魏征进谏故事二则
(一)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因人而异)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ye)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
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

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一个深明大义,虚怀博纳;一个忠心耿耿,勇于进谏——主明臣直)
在唐太宗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

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还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

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

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
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

”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

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

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

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

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cu阳平调死亡)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

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

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

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

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

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征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随机发挥式的进谏唐太宗一听魏征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

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

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
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

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

群臣一听,齐声赞颂。

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

魏征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

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的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讽谏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

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

”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
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

”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初政治家魏征的这句话,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

历史上大凡开明有为之君,无不是兼听博纳,广开言路,因而,就有可能在理政安邦、成就事业上有较大的建树,开创一代清明盛世、国泰民安的政治局面。

这些执政的帝王,所以能取得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统治时期,这跟他们虚怀若谷和从谏如流的作风有着重要关系。

反之,那些昏聩残暴的君王,专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