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

諫臣明相魏征

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

目录

内容提要 (2)

导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

三、选题意义 (4)

第一章、魏征身世 (5)

(一)魏征生平简介 (5)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

(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

(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

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

(一)君臣间的利用 (11)

(二)“跳槽”的艺术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导言

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

一、魏征生平简介

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魏征生活贫困,却是胸怀大志,这是魏征成功的内在原因,可以说是其本性使然,这可以在古籍中得以验证。

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这和他贫困的出生有莫大的关系,在《新唐書*魏征傳》中有记载: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秘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征性諒直,知無不言。太宗或引至臥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校輯秘省群書,及撰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卒諡文貞。1此外《資治通鑒》也有记载: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複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2

魏征“少孤,落魄有大志。”3,“少時貧困”4,由此可以看出魏征身世并不算很好,但是却胸怀大志,自立自强,在隋唐都有任职,而也正是他曾投

1、3【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魏征傳》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二十二

2、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这一举动,更加显示出他不拘小节,胸怀天下百姓,辅佐君主,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也许正是和他贫困的出生有关,只因他能更深刻的感受理解人民生活的艰苦和国家太平对人民安宁生活的重要性。于此便塑造了直言敢谏,不畏强权的魏征。这般的魏征才有了在其去世后,“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1。这一流传千古的君臣间的感人事件。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魏征的成就除了自己的胸怀抱负和个人品质外,必然也和家庭熏陶教育有莫大关系。从相关资料可以得知:魏征雖然幼小喪父,但其祖上在北朝頗有影響,儘管不是豪門大姓,卻以文才武略而重於當時2。

魏征曾祖父魏釗,雅性俊辨,博涉群書,有當世才能,深得魏世祖賞識,加授建忠將軍。祖父魏彥,博學而善寫文章,希望作一名著作郎,修撰歷史,樹不朽之業但沒有成功,死時為光州刺史。父親魏長賢也是博涉經史,詞藻清華,在東魏、北時先後為諸王辟為參軍,後任著作佐郎,也曾有志於修史,但終未獲得實現理想的時機“......魏長賢為人特別正直敢言,北齊時政治腐敗,他上書譏刺時政,結果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2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

結果得罪權臣嬖女幸,被排擠出京城,為上黨屯留令....... 對於他的不幸被貶,人皆為之怏怏,而長賢處之怡然,不屑懷抱,因此得到有識之士的高看。”1魏征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可以想見,幼小時受的家教必然是為人要正直,為子要孝,為臣要忠。

由此可以可以看出魏征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世代文化熏陶下魏征也必然形成博学多才,以才济世的性格特点,而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的性格也是家族观念的熏陶使然。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一、贤明君主——唐太宗

魏征能在唐代如此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直言敢谏,尽显刚正不屈的性格,除了魏征自身因素外,當然还与唐太宗的个人素养和治国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

唐太宗虚心求谏、纳谏, 是有其思想基础的,这便是他的“自知之明”。以隋为鉴,是唐太宗求谏、纳谏的重要政治原因。唐太宗在和侍臣们的谈话中曾一再讲到了隋王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他曾公开地对大臣们说:“联少不学问,唯好弓马,至于起义,即有大功,既封为王,偏蒙偏爱,理道政术,都不留心”2,承认自己是一个“素无学术,未闻政道”3的人,现在当上了皇帝,一日万机,所有处断,“恐独见不明,致有失所”4。因此,要求群臣“善相辅弼”5,凡有不稳妥的地方,都应给他当面指出来。

1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

2【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五,《权贵疾公》

3、4、5【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三,《对西蕃通来几时》

在《贞观政要》中曾载有唐太宗的言论:“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1。

这里体现了唐太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人们并不远,应该谨慎行事,不能让自己的国家重蹈覆辙为后人所耻笑。在这里唐太宗这一贤明君主的高大形象显现无遗,我们也可以从“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2中感受到唐太宗自觉领略了纳谏对于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在唐太宗“恐人不言,导之使谏”3的带动下,出现了贞观一代的谏净之风,其中魏征可称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

1【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

2【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

3【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

二、魏征与唐太宗

直言敢谏的贤臣遇到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就注定了这个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必然性。魏征与唐太宗相遇,将有怎样的结局,这还要在古籍中来验证。從吳兢的《貞觀政要》中我們得知了魏征与太宗“過招”的具體事件:“太宗论隋日。魏徵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①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②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③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进诛戮,岂得惟行谄佞④,苟求悦誉⑤?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⑥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1。君臣谈论隋朝统治,魏徵舉了一个例子,在隋朝,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张元济因此再进行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当时

①於士澄:原为隋将,后降唐。

②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大理丞,隋时大理寺的副职。

③逗遛:地址不明,形迹可疑。

④谄佞(nìnɡ):奉承,谄媚。

⑤悦誉:得到君上的欢心和称誉。

⑥囹圄(línɡ yǔ):监狱。

1【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

行踪不清楚。官吏中有熟悉这些人的,证明九个人里有四个不是盗贼。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了。太宗听到后评价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皇帝依靠臣子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做到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我们暂且不去议论魏征对太宗讲这个事件是有心或无意,单从太宗的反应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对话,他们两个一贤一明,尽显君臣间特有的默契,让人们不得不对他们叹服叫好。

另外:“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徵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①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②。”徵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③黜出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1唐太宗从古文得知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而当时太宗办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干好事的都得到劝勉;错用了坏人,不干好事的就争相钻营求利。奖赏和功绩相当,没有功劳的就会自动退避;惩罚和罪恶相称,坏人就有所戒惧。由此可以得知赏罚绝不可以轻易使用,用人更需要慎重选择。对于太宗的看法魏徵答辩道,知人善任这件事,从古以来就是很难的,所以在考核劳绩、决定贬降还是升迁时,要察看他的善恶。如今想找人才,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真是好的,然后才可任用。假如此人不会办事,只是才力不够,还没有什么大害处。错用

①造次:鲁莽,轻率。

②弥须慎择:特别要慎重选择。

③考绩:考察政绩。

1【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择官第七

了坏人,假使他能力强会办事,那为害就太多了。但在乱世只求有才能,可以不管品行。太平时候,必须才能、品行都好,方可任用。这大概就是“知人善任”的最好诠释了吧。而对于此,太宗自是明了的,但魏征给出了更具建设性的意见,这一问一答,尽显君臣间的默契协和,与其说他们是君臣倒不如说是一对知己在谈论用人之理。从中有的是君主的谦虚,多的是臣子的真诚陈以己见。

魏征与唐太宗的事件还有很多,但是每件事都无不透露出君臣之间的那种罕见的默契和互相尊敬,而在当魏征受到他人诽谤、攻击,“深惧满盈”,以目疾为理由,频频上表逊位时,太宗是一再挽留,劝他为国劳效,并大力表彰他的功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太宗对魏征的重视和两人的亲密关系。以至于在魏征去世后太宗痛心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1。魏征正直敢言,思维清晰明快,在他的言论中闪现着智慧和对人生炙热的情感与强烈的追求;太宗同样是一代明主,他虚心纳谏,胸怀宽广,这才造就了“贞观之治”这一太平盛世。

第三章、魏征不为人知的事

长期以来,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一直笼罩在明君与贤臣的光环下,但对这种关系之后的深层次原因知者甚少;另一方面,从严格意义上说魏征是六次跳槽,这在历史上是为人诟病,所不齿的事,但魏征却美名流传千古,这个中原因又是什么,的确引人兴趣,而本章就是从这些疑问出发,来探讨魏征不为人知的事。

一、君臣间的利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喋血玄武门,杀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又诛杀其子侄十余人,夺得皇位继承权,觉得自己的帝位出自非法,更何况自己杀兄逼父之举,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更不能贻示子孙,垂为法戒。因此,他一方面令人修纂国史,让国人认识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减轻自己杀兄逼父,杀人子夺人妻的心理压力,并迅

速缓和他即位之初的复杂形势,李世民更是刻意修饰自己的言行,对原东宫集团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特别是魏征,较其在原东宫府更受重用。那么,李世民对魏征及原东宫附属为什么不像对其兄弟子侄那样赶尽杀绝,是否像一些史家所言是李世民知人善任、重用人才?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李建成兄弟为争权夺利,各树朋党,明争暗斗。李建成将河北、山东诸势力纳为己有,阴养死士,置长林兵。李世民亦“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1,招纳贤才,壮大自己的势力,并派张亮前往山东结纳山东豪杰,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李建成、李元吉为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多次使用计策使秦王府中的“府僚多被迁夺”。斗争的结果虽以建成、元吉之死告终,但其余党仍“散亡在民间,虽更赦令,尤不自安”2。特别是“河北州县素事隐、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在玄武门之变刚一结束之时,薛万彻等一部分东宫将士就逃往终南山以俟东山再起。不久,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也起兵反叛李世民。早在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谋害秦王,密与瑗相结”3。特别是贞观元年春,李建成的死党之一,“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泾州反”4。李艺在武德五年与李建成共讨刘黑闼,二人关系十分密切,“上即位,艺内不自安”5。事件虽然都很快平息,可对李世民的震动很大,使他进一步意识到处置原东宫、齐王府的从党并非靠杀戮就能解决问题。加之当时唐经济凋零,又闹旱灾,政治很不稳定。在这些矛盾中唐初山东、河北等地的矛盾更为尖锐,隐藏在河北、山东巨大的反唐潜流,时时威胁着李唐统治。在隋末农民起义余波尚未平息、国内阶级矛盾较为尖锐的情况下,一旦李世民对原东宫、齐王府势力进行清洗,势必激化原有的矛盾,使本来就动荡的政局更为动荡。因此,形势迫使李世民必须采取正确对策稳定山东,并最终达到稳定关中、巩固统治的目的,这是唐初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主要策略之一。这样看来这些只不过是贞观初期李世民善于纳谏,魏征等幸免于死的基本原因。而问题的实质仍在山东这个关系着隋唐王朝兴衰的主要问题之上。当时在山东地区存在着两大势力,一是山东士族集团,另一就是所谓的“山东豪杰”(山东庶族)集团。这两股势力构成了山东集团的主体。而魏征是最能代表山东豪杰利益的人物之一,魏征不仅参加了瓦岗起义,而且又是原东宫的主要谋臣之一。这些特殊经历使他成为山东豪杰的联络人,而且成为东宫代言人。如果杀掉魏征

1《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

2、3《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4《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

5《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就必然造成这两大势力的不安和反对,从而失去山东豪杰的支持而无法处理好山东问题。魏征也看出了李世民的心理,看出唐朝当时问题焦点所在,他利用自己谏臣的官职,积极进谏,用言语打动李世民;另一方面,魏征积极壮大山东利己势力,并向太宗举荐臣子扩大山东势力在中央的实力。这样对于魏征的“大胆的”直言进谏李世民也就不予深究了。

这样说来是初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特别是山东问题,决定着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李世民利用魏征以笼络山东豪杰,并达到制约山东士族集团的目的;魏征则恃以山东势力,在中央维护山东豪杰的利益。这样就造就了一个心胸宽广,包容谏臣魏征的“过分”行为的“贤明君主”和一位流芳千古的“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臣子。

二、“跳槽”的艺术

魏征一生曾服务于六个“单位”,这经历和冯道相似,但魏征留下了美誉,冯道却留下了骂名。魏征出身没落官宦家庭,父亲早逝,他为了混口饭吃,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武阳郡郡丞元宝藏起义时把他请出道观,吸收进了自己的起义军,让他担任机要秘书。元宝藏给李密的信件,大多由魏征负责起草,他也算得上是心腹了。由于起点高,元宝藏归降李密后,魏征很快得到了李密的赏识,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来,魏征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降李渊后,为了建功立业,魏征自请安抚山东,获准后,他先去河南浚县劝动李密的手下徐世归降唐朝。不料不久后,窦建德攻占浚县,魏征被俘,他随遇而安当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后来窦建德兵败,魏征二进长安,成为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玄武门兵变后,魏征最终跟了第六个主人李世民。

反观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一是无一例外属于被动跳槽,原“单位”破产倒闭,他就归顺新的领导,这样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最后到了最强的主人李世民手下。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二是在每任领导手下都尽心竭力。在窦建德手下,他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他多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他更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楷模。当然,魏征这样频繁跳槽难免被高尚人士所不齿。分析一下,他的前两次跳槽其买无可非议,大致相当于正常的企业兼并,是一种组织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后三次跳槽都去了敌对阵营,这才是为人垢病的关键。为此,李渊、李世民都曾经当众发表过鄙视他的言论。对此,魏征做出了自我辩护,比如就为窦建德献计屯田一事,魏征做出解释:“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

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即窦建德)军队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仍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魏征之所以是魏征,不是别的忠臣,在于他虽然很“直”,然而又直得很有技巧,善于沟通。魏征一生从来不曾创作过九曲十八弯的劝讽作品,他的谏议历来直来直去,表达清楚准确。然而他从未被贬出中央机关,一直保留着“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他的秘诀就是经常与太宗沟通,让领导理解他的行事风格。唐太宗与魏征之间有过一次著名对话,唐太宗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唐太宗深表赞同。

有些事可以做不能说,有些事可以说不能做。魏征和冯道都曾多次跳槽,为什么身后名声差距那么大呢,原因就在于,魏征在言论上注意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魏征死后,有人揭发他将谏铮唐太宗的奏章,都私下录了副本,交付史官褚遂良,以图名垂青史,他并没有像自己说的那样,要维护君主的声誉。而冯道则无所顾忌,留下了满纸小人之言的大买话《荣枯鉴》,彻底将自己推进了反面人物堆里。这便是魏征的“跳槽艺术”。

结语:

本文力争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但由于知识储备、理论素养的不足,有的地方太过笼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与研究。对于魏征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展完善的地方,而人们过多的关注了魏征的谏言艺术,对于魏征其它方面的研究,如身世,六易其主,与太宗负面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因此,要对魏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而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更能以史为鉴,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古籍:

【唐】吴兢《贞观政要》

【唐】杜淹《文中子世家》

【五代】官修《旧唐书.魏徵本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征传》

【元】虞集《顺德路魏文贞公宋文贞公祠堂记》

【元】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抄》

【明】《魏相祠记》

【清】《魏氏宗谱》

今籍:

呂效祖《魏徵研究》,陕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9月。

孝廉、玉恒著《魏征秘史》,群众出版社,1987年03月。

《唐太宗与魏征》,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11月。

申建国《大唐名相魏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01月。

《一代名臣魏征》,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黄新亚《千古君臣梦--李世民、魏征评传》,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09月。

刘恩铭《直吏魏征》,万卷出版公司,2001年01月。

杜来梭《魏徵年谱》,科学出版社,2011年04月。

宏生《魏征直谏》,明天出版社,1989年11月,。

李文澜《魏徵讲述历史故事》,湖北:湖北少儿出版社,2008年01月。

申建国《论魏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

论文期刊:

徐明德《唐太宗与魏征》,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8月29 期。

梁瑞《浅论魏征的儒学思想及其实践》,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08月15 期。

刘敏《唐代杰出的谏臣与史臣——魏征》,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月20期。

晨歌《不做忠臣做良臣的魏征》,文史天地,2006年11月08 期。

张淑芳《魏征史论所体现的进步历史观》,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2月30期。

郑振卿《魏征进谏的主要特点》,河北学刊,1982年08月29 期。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二)-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二轮复习)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届中考江苏无锡卷】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注】①抚按:官职名。 1.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立捕治.之: (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1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魏征,巨鹿人也。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注】①中钩:人名 17.本学期我们学过魏征的《》。(1分) 18.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雅有经国之才(2)太宗幸九成宫 (3)朕能擢而用之(4)寻以疾乞辞所职 19.下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朕方自比于金而况于明哲乎? B寻以疾乞辞所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 C竭其力用其皆出于此乎? D不许我为非未为衰老 2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21. 本文除了用语言描写刻画魏征外,还较多地运用的方法来刻画魏征、的性格特点。(3

2020年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

2020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邻近的鸟距离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第一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生长。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5、明哲:聪明睿智。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 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江汉区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A卷(100分) 一、基础知识(1-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寒噤(jing) 社稷(ji) 豁然惯通良师益友 B.娴(xián)熟深谙(ǎn ) 似是而非器宇轩昂 C 惘然亵渎(dú)胜(kuài)炙人口强词夺理 D.澄(chéng)清后裔(yì)新陈代谢皓首穷经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诗歌,可以让我们唤起丰富的想象,体味自然的诗意和人生的情趣。 ②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欣赏捍卫不学无术 B.观赏保全不学无术 C.欣赏捍卫不务正业 D.观赏保全不务正业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是一篇文章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B.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C.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D.和传统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洛基亚青年教育计划》大型公益活动以“青年创业,成就未来”为宗旨,该计划于2007年2月7日正式启动。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桃花开了,红的像火;梨花开了,白的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二、课内文言文(5-7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5.下列加点语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欣赏 B.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始:才 D.是金陵人,客此客: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B.相与步于中庭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C.自康乐以来夫不能以游堕事 D.念无与为乐者山峦为晴雪所洗 7.下列对课文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ùn):疏通,深挖,动词。 [5]当: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8]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9]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 [10]景:重大。 [11]克:能够。 [12]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一向 B.皆称朕意称:符合 C.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加:超过 D.遂其所尚遂: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以其无礼于晋 B. 便为人所宝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与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C.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 答案:1.D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2.B项。(都表被动,A介词,从/介词,对;C连词,来/连词,因为;D连词,如果/连词,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令狐采学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少孤贫,有年夜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年夜业末,为避乱,曾一度落发为羽士。介入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年夜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勇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合,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但敢谏,并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年夜都为太宗采取,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很多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呈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年夜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哀思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归纳综合的评论,崇尚质朴纯粹,否决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应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布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毁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勇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惹恼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赌咒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纳了宽容的态度,并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那时,经过战后的休生养息,经济获得了成长,人民生活也充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

文言文范雎者,魏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范雎者,魏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③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③黥徒:受过墨刑的人,引申为囚徒、罪犯。黥刑,就是在犯罪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罪犯的标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魏征传》阅读练习二

《魏征传》阅读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工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B.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C.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D.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以及对必修四古文单元涉及的古文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B.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有“合从缔交,相举为一”的表述,“合从”指的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政策。 C.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颛臾“是社稷之臣也”。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国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就要“谨庠序之教”,庠序: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和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C.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元史·王结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元史·王结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大德十一年,以结为典牧太监,阶太中大夫。近侍以徘优进,结言:“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仁宗优纳之。仁宗即位,迁集贤直学士。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迁扬州,又迁宁国,以从弟绅佥江东廉访司事,辞不赴。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 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治之利。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 ...事。时拜柱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未几,除吏部尚书,荐名士宋本、 韩镛等十余人。中宫 ..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左丞相疾革,家人请释重囚禳之,结极陈其不可。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职官坐罪者,多从重科,结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贪墨虽多,然士之廉耻,不可以不养也。”闻者谓其得体。至元元年,诏复入翰林,养疾不能应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 (节选自《元史 ..·王结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B.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C.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D.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俳优,指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载自司马迁《滑稽列传》中著名的俳优有优孟、优旃、郭舍人。俳优和相声有许多相似之处。 B.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 一、《明史·于谦传》 1.B (延:邀请) 2.B(因为。A为:第一个“对”;第二个“成为”。C乃:第一个“于是,就”;第二个“才”。D之: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助词“的”。) 3.C(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4.B(A和尚没有向朝廷作推荐,而是于谦自己考上了进士;C于谦被从监狱里放出来不是因为受到王振的器重;D向皇上请示不是体现于谦处事谨慎,为是爱护百姓。) 5.①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惟独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 ②等到英宗(宣德皇帝)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对他很惊奇,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到北京,给于谦的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担此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各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都全部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三个姓杨的主持朝政,都很器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复,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冒犯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承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为大理寺少卿。 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皇上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等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临时处理国事,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认为他说得对,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立即提拔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要向敌人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各路将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面的部众斩前面退下来的部众。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从命令。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他的归路,也先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