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简介

合集下载

唐朝宰相魏征的生平简介

唐朝宰相魏征的生平简介

唐朝宰相魏征的生平简介魏征,又作魏徵,字玄成,唐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与史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辅佐李世民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朝宰相魏征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魏征简介魏征又名魏徵,钜鹿郡(河北省)人。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

他们经历着兵荒马乱、烽火连月的动荡不安,却创造出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而魏征就是其中一位,生于隋末,长于唐初,盛名于大唐的他可谓风光一世,赚尽了风头。

魏征早年跟随李密,投身瓦岗起义军,后来在李建成身侧做太子洗马。

无奈魏征几易其主都始终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识。

其主李密时,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不被采纳;其主李建成时,建议将李世民调离到别处的谏言也不被认可。

历史巨大的年轮将时间精准地推到玄武门事变面前。

若无玄武门事变,魏征和李世民的交集也不过初相识这般如此,他或许终其一生平淡简单专心于文史,在文学思想领域更有建树。

然而李世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后任谏议大夫。

魏征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宰相。

素来以直言进谏,耿直不阿的形象示人的魏征有很多称号。

他不畏权贵,犯言直谏,板着一张脸直面正义,太宗亲切称他为“羊鼻公”;他鞠躬尽瘁,体恤民情,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开辟了“贞观之治”之盛世,世人敬称他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为打消大臣们的猜忌,保全皇太子李承乾,任命晚年的魏征为太子太师。

居庙堂之高就要尽力辅佐君王,并体察民间疾苦,魏征为李世民、为大唐奉献了一生的精力。

劳累成疾的魏征死后,其妻裴氏按其遗愿从简举行葬礼。

魏征的故事魏征,是我国唐朝时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政治的稳定也是一个定心丸,他的种种伟大事迹不仅在当时敲着重要的警钟,促进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对现代的作用也是影响深远,所以魏征的故事震撼古今。

魏征只要是自己觉得的可行的想法,就一定是冒死去说,从不在背后去讨论,这是他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一点。

魏征简介——精选推荐

魏征简介——精选推荐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精选阅读(1):魏征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后经历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精选阅读(2):魏征简介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精选阅读(3):魏征简介: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徵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魏徵历经坎坷以前五易其主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但魏徵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徵随李密投唐魏徵主动请缨帮忙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徵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徵和裴矩一齐入关二次投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职责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唐朝魏征简介

唐朝魏征简介

唐朝魏征简介
魏征(541年-604年),字绍恪,又名前阳,唐朝杰出的文人、诗人,为“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文豪,也是“五代十国”末
期后唐代诗人。

出生于内蒙古古尔班通古特河畔,他出身宦官之家,立志以文章闯天下,政治上则深受唐明帝帝制和割据政权影响,客观地将当时社会和政治变化集中表现于自己的诗歌中。

魏征从小识字,天赋禀拜,精通六艺,诗文最广泛,乃古今文字之典范,诗赋尤佳。

早年曾考入京师,进入洛阳侍贴黄金朝,又投靠了李渊。

但由于不被李渊所欢迎,他便回到洛阳,有志于文学的他,开始创作大量的诗文作品。

魏征的诗文体现了他的主张:以忠义为准则,坚持太平盛世,敦促励精图治,以先觅幸福。

尤其是在《禹贡》中,反映了新王时代耤政之要求,History of Ming Dynasty也把这首诗归入“明主义诗歌”之列。

后来,他也在自己的诗中如实叙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义,社会的歧视与穷苦,对社会的不满与委屈,表达了同情心,谴责奸宦,赞美爱民。

魏征的诗歌深受后人的喜爱,他的这些词句于唐宋之际经久不衰,影响深远。

他自身也是一个可怜而又英勇的人物,他做出了许多可以为后世所学习和推崇的事情,因而在当时也享有盛誉。

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

作者介绍【整体简介】郑国文贞公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魏征早年做过道士,所以道家思想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复劝谏唐太宗要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这样天下才能清净自定。

在他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中,还坚持认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唐太宗自己也曾说:“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 …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畏惧的是人民(的力量)
应当
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 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 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即使(可以) 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 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 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 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否则的话,)国 君就如同用腐烂的绳子在驾车狂奔,难道可以忽视 吗?
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的圣人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 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 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怎么能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 固又怎么能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 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 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结 构 图 示
取江山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守江山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 将 念 惧 乐 忧 虑 可 有 高 满 盘 懈 壅 欲 作 危 盈 游 怠 蔽 …… …… 惧 恩 罚 谗 所 所 邪 加 及 ……
……
……
……
……
……
……
……
【写作特色】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无:同“毋”,不要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
施加恩泽 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一、作家作品
2.解题
“疏”是一种奏议类文体。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子进呈给帝王的奏 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著名的“疏”类文章包括: 《论贵粟疏》(晁错)、《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论积贮疏》 (贾谊)
二、创作背景
唐太宗初年,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爱惜民力、节私欲、明赏罚。 贞观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太宗也渐 生懈怠,开始大兴宫室、四处巡游。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 一年三月到七月期间,连续上了四疏,本文就是其中的第二疏,也 称“论时政第二疏”
三、课文讲解
“十思”可分为哪些方面?
①“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 ②“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 ③“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 ④“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 ⑤赏罚公正→不因个人喜怒
三、课文讲解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以滥刑:通“毋”,不要
三、课文讲解
【虽】 ①臣虽下愚: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三、课文讲解
【下】 ①臣虽下愚:地位低的人 ②必竭诚以待下:下属 ③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名词动用,在……之下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三、课文讲解
5.特殊句式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④江河下百川(省略句)
三、课文讲解
3.词类活用
想谗邪: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 奸恶的人 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三、课文讲解
4.一词多义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疑问,怎么 ③沛公安在:表疑问,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的东西

魏征进谏

魏征进谏

魏征简介:(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

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

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

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

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

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

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

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征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

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

但魏征不同意。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

魏征生活贫困,却是胸怀大志,这是魏征成功的内在原因,可以说是其本性使然,这可以在古籍中得以验证。

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这和他贫困的出生有莫大的关系,在《新唐書*魏征傳》中有记载: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有大志。

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秘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

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

征性諒直,知無不言。

太宗或引至臥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

校輯秘省群書,及撰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

卒諡文貞。

1此外《資治通鑒》也有记载: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

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

建德兵敗,複歸唐。

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

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

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

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2魏征“少孤,落魄有大志。

”3,“少時貧困”4,由此可以看出魏征身世并不算很好,但是却胸怀大志,自立自强,在隋唐都有任职,而也正是他曾投1、3【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魏征傳》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二十二2、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这一举动,更加显示出他不拘小节,胸怀天下百姓,辅佐君主,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也许正是和他贫困的出生有关,只因他能更深刻的感受理解人民生活的艰苦和国家太平对人民安宁生活的重要性。

于此便塑造了直言敢谏,不畏强权的魏征。

这般的魏征才有了在其去世后,“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1。

这一流传千古的君臣间的感人事件。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魏征的成就除了自己的胸怀抱负和个人品质外,必然也和家庭熏陶教育有莫大关系。

从相关资料可以得知:魏征雖然幼小喪父,但其祖上在北朝頗有影響,儘管不是豪門大姓,卻以文才武略而重於當時2。

魏征曾祖父魏釗,雅性俊辨,博涉群書,有當世才能,深得魏世祖賞識,加授建忠將軍。

祖父魏彥,博學而善寫文章,希望作一名著作郎,修撰歷史,樹不朽之業但沒有成功,死時為光州刺史。

父親魏長賢也是博涉經史,詞藻清華,在東魏、北時先後為諸王辟為參軍,後任著作佐郎,也曾有志於修史,但終未獲得實現理想的時機“......魏長賢為人特別正直敢言,北齊時政治腐敗,他上書譏刺時政,結果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2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結果得罪權臣嬖女幸,被排擠出京城,為上黨屯留令....... 對於他的不幸被貶,人皆為之怏怏,而長賢處之怡然,不屑懷抱,因此得到有識之士的高看。

”1魏征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可以想見,幼小時受的家教必然是為人要正直,為子要孝,為臣要忠。

由此可以可以看出魏征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世代文化熏陶下魏征也必然形成博学多才,以才济世的性格特点,而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的性格也是家族观念的熏陶使然。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一、贤明君主——唐太宗魏征能在唐代如此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直言敢谏,尽显刚正不屈的性格,除了魏征自身因素外,當然还与唐太宗的个人素养和治国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

唐太宗虚心求谏、纳谏, 是有其思想基础的,这便是他的“自知之明”。

以隋为鉴,是唐太宗求谏、纳谏的重要政治原因。

唐太宗在和侍臣们的谈话中曾一再讲到了隋王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

他曾公开地对大臣们说:“联少不学问,唯好弓马,至于起义,即有大功,既封为王,偏蒙偏爱,理道政术,都不留心”2,承认自己是一个“素无学术,未闻政道”3的人,现在当上了皇帝,一日万机,所有处断,“恐独见不明,致有失所”4。

因此,要求群臣“善相辅弼”5,凡有不稳妥的地方,都应给他当面指出来。

1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2【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五,《权贵疾公》3、4、5【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三,《对西蕃通来几时》在《贞观政要》中曾载有唐太宗的言论:“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1。

这里体现了唐太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

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

这个惨痛的教训离人们并不远,应该谨慎行事,不能让自己的国家重蹈覆辙为后人所耻笑。

在这里唐太宗这一贤明君主的高大形象显现无遗,我们也可以从“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2中感受到唐太宗自觉领略了纳谏对于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唐太宗“恐人不言,导之使谏”3的带动下,出现了贞观一代的谏净之风,其中魏征可称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

1【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2【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3【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二、魏征与唐太宗直言敢谏的贤臣遇到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就注定了这个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必然性。

魏征与唐太宗相遇,将有怎样的结局,这还要在古籍中来验证。

從吳兢的《貞觀政要》中我們得知了魏征与太宗“過招”的具體事件:“太宗论隋日。

魏徵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①捕逐。

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

大理丞②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

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③不明。

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

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

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

须相匡谏,不进诛戮,岂得惟行谄佞④,苟求悦誉⑤?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⑥空虚。

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1。

君臣谈论隋朝统治,魏徵舉了一个例子,在隋朝,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

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

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

张元济因此再进行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当时①於士澄:原为隋将,后降唐。

②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

大理丞,隋时大理寺的副职。

③逗遛:地址不明,形迹可疑。

④谄佞(nìnɡ):奉承,谄媚。

⑤悦誉:得到君上的欢心和称誉。

⑥囹圄(línɡ yǔ):监狱。

1【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行踪不清楚。

官吏中有熟悉这些人的,证明九个人里有四个不是盗贼。

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了。

太宗听到后评价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

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

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皇帝依靠臣子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

做到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我们暂且不去议论魏征对太宗讲这个事件是有心或无意,单从太宗的反应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对话,他们两个一贤一明,尽显君臣间特有的默契,让人们不得不对他们叹服叫好。

另外:“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徵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①即用。

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②。

”徵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③黜出陟,察其善恶。

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

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

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1唐太宗从古文得知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

而当时太宗办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