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故事唐太宗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的政策和隆重的礼仪都为后世示范。
历史上留下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他敢于改革、重视人权的故事,尤以其两个著名的谏臣魏征和张说的故事最为出彩。
公元693年,唐太宗李治即位,任命魏征为御史中丞,在宰相之下不受大臣、太监的干扰,可以对官员任免、处理政务,可说是太宗最重要的参谋。
经过几年的考试,魏征不仅考出了很高的分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有勇气敢于直言,公正向上,隐恩负义,不拘小节,大胆建议,受到朝廷的赏识。
在御史中丞的行列中,诸多官员、大臣纷纷表示异议,但魏征却敢于一再指出太宗的错误,这种反对力量使真实存在。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因子官称“纳和”,欲谋取特权而当局已经拒绝,但他仍然坚持要纳和,魏征勇敢地出面反对,直言“提出这条要求,就像把门拉过来,偷拿一个人的钱一样,这一行为不可容忍”。
太宗深受感动,并且嘱咐大臣们要学习魏征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知府张说也是唐朝官吏中的一颗明珠,他勇敢地向太宗直言,在任职前,就进谏保全了大量的挥霍豪华的建筑,提出“官宅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官吏及装饰众官的心愿,并不利于财务开支,应该及时约束”。
不料太宗如实接受,还将其任命为山东知府。
另外,太宗还派遣魏征调查民情,并按照这一调查将农产革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他还将学者们提出的问题逐一查看,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提出“人人平等”九文“,以平等、公平、公正的态度审判各种案件。
这些改革活动,也是由魏征的进谏给太宗的灵感的。
唐太宗李治一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常年拥有尊严的谏臣,帮他把天朝统治的更好。
他有胆量面对臣下的任何建议,并重视公正和法治,把这些谏臣定为“知书”,得到了历史上的赞誉,也历史人民深刻印象。
§ Markdown中文800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治的统治也被称为“唐高祖”,他的政策明智,使中国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贴近李治的有许多谏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他历来以敢于进谏、理性犀利闻名,他勇气和智慧都受到唐太宗高度赞扬。
唐太宗论弓纳谏

原创
坠 √廛太宗
、人 口
化勺
决于做 弓用 料 的脉理 是否 好 。 制作这 张 弓 的木 头 的木心
不 在正 中间 ,木头 的脉理 也 就都是斜的。 这样 的弓虽 然有
力 ,但射出去 的箭也 如 弓 的脉理 一 样射不 直 ,所 以它不 是
一 张上 等 的好 弓 。 ”
弓匠 的一 席话 如醍 醐灌顶 ,令唐太宗猛 地清醒起来 :
何 治 理 国家 自己 岂不 是 懂 得 更 少 , 岂 ” 于是今后 再 召见 大 臣 ,唐太宗就
让 大 臣 坐 下 来 , 与 大 臣 进 行 拉 家 常式 的谈 心 认 , 真 听取 群
臣 对 于 治 理 天 下 的意见 , 丰 富 自己 的见 识 。 莲曼
“ 自己几 十年来用 了无 数 张 弓 , 然 而 只知 道 有 劲 儿 的 弓就
是好弓 ,却不 知道断定一 张弓是否 是好 弓 ,还 有更深层 次
的标准 ,看来 自己 的知识 太浅薄 了 呀 ! ',在 感悟 弓 的同时 ,
唐太
宗想
到
了
治
理
国家
“
:
什
么
是
好
弓
自己
几
十
年
来
都没
弄懂 ,还 得 靠 弓 匠 的点拨 。 那 么 自己 才 当 了几 天 皇 帝 , 如
唐太宗 当上 皇帝后 不 久 ,就有人 投其所好 , 给他进 献
了一 张 弓 。 能用 来 送 人 的东西 肯定是 好东 西 , 何 况 是 送 给
皇帝 的。 唐太宗试 了试 也 认 为这 张 弓是 张强 弓 ,非 常好 。
在 高兴 之余 ,唐太 宗拿着 这 张 弓 向宫 中的 弓 匠 炫 耀 。 弓 匠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小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小故事
唐朝时期,唐太宗是一个富于魄力的皇帝,他十分尊重忠言逆耳之论。
一次,唐太宗向魏征发出了征召,想听取他的意见,但是魏征胆怯退缩了。
唐太宗知道了魏征的踟躇,主动去找魏征,对他说:“不信此时无人,遣使问问边将,甲兵几时曾得用?”魏征听了很惊讶,对唐太宗说:“陛下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决定,为什么还问我?这只会让人觉得陛下瞻前顾后。
”唐太宗听了他的话,非常满意,给他加官晋爵,并且时常提拔他重用。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他们相信当时的平民百姓会有很多好的建议,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实际情况更多,所以当时很多官员都不怕进谏。
唐太宗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之一,他的治下比较安定和繁荣。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学会倾听下属,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创造更好的未来。
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

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中国的明君)】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君王善于纳谏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常常被用作教育后人。
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远见的领袖。
在他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非常注重听取群臣的谏言,以确保自己的政治方针得到正确执行。
当他成为皇帝后,李世民更是发扬了这种精神,广泛收集谏言,不管是来自官员、百姓还是宦官,他都非常耐心地倾听。
而且他不仅仅是听取别人的建议,还会认真思考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据说,李世民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向群臣发问:“如果我的决策有误,你们该如何纠正?”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回答。
最后还是一位宦官大胆地提出了建议,李世民非常认真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这种纳谏的精神让李世民的统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也被尊称为“贞观之治”的创始人之一。
除了李世民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君王也善于纳谏。
比如汉朝的汉武帝,他曾经因为听取谏言而废除了太子,避免了国家的不稳定;唐朝的唐玄宗,他也非常注重听取群臣的谏言,确保自己
的决策更加正确。
这些君王的纳谏故事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领袖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要广纳谏言,听取他人的建议,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谁有本事就用谁
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
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
“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
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
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
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
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
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
不能以新旧分先后。
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
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作了宰相。
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作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
“不。
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
”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
唐太宗这几件事办得好。
他用人,就用有才干品德好的,不管那人跟自己个人的关系怎么样。
虚心纳谏
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纳谏”(纳是接受的意思,谏是规劝的意思)。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能纳谏的一个。
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
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
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
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
唐太宗摇摇头说:“孙伏伽敢直接指出我的过错,我就要重重地赏他,好让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直言规劝我呀!”
有一年,益州(在现在四川省)的地方官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说当地的僚人(一支少数民族)起来叛乱,还抢了东西,请求中央发兵镇压。
唐太宗看了奏折,立刻给益州的地方官下了一道命令,说:“僚人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里,吃的穿的都很差,有时候出来抢些东西,已经成了习惯了。
这不能算叛乱。
地方官只要公平对待他们,就能把事情平息下来,不出大乱子。
万万不可动枪动刀,发兵去杀害他们。
他们也是我的百姓啊!”
唐太宗坚决反对派兵去打僚人,避免了一场内战。
他在位期间,能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国内各民族相处得很好,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
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