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 试题经典 历史试题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附答案版)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武力征服(战而后和)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设置管理机构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②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又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从帝王政治的视角出发,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鼓励直言。
(2)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多年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A.皮罗阁B.颉利可汗C.大祚荣D.骨力裴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突厥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在隋初分裂为东西二部后,强大的东突厥不断骚扰唐朝边郡,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因而受到他们的拥戴,被尊为“天可汗”,答案为B。
考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尤其要理解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和作用。
2.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能体现该认识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轻徭薄赋③慎用刑罚④推行均田制第1页/共10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中唐太宗认为天子为政有道人们就会让他当皇帝;如果无道人们则不会让他当,实在是令人心生畏惧。
唐太宗为夺取政权策划“玄武门之变”,该事件是皇室里的皇位之争,与材料无关,故①项错误。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唐太宗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同时唐太宗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故②、③、④项正确。
故选D。
3.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其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民族团结,对外开放D.节俭戒奢,爱民恤民【答案】D【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不敢纵逸”反映了唐太宗体恤人民、注重节俭,故选D。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3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3单元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备有答题卡,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5题,每题2分,共9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3.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一记载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A.唐太宗任贤纳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5.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6.有同学要写关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论文,看到《旧唐书》称:“贞观三年……中书侍郎颜师古奏言:‘昔周武时,天下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书其事为《王会篇》,今万国来朝,至于此辈章服(绘有图文以区别等级的礼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
’从之。
”对这段史料应采取的态度是A. 有夸大其词之嫌 B. 人物、时间、对话记录完整,可信度高C. 属于佞臣谄媚之言,不足取信 D. 符合课本结论,客观真实7.康熙帝用武力消灭某某X氏政权,设某某府,隶属某某省,某某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统治时出现了中国历史的盛世时期“贞观之治”。
据此回答1~4题。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唐太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推动了中外交往。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7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课时跟踪检测(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中国著名作家柏杨曾言:“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
”李世民“夺嫡成功”的关键性事件是( )A.李渊父子晋阳起兵B.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C.李渊内禅于李世民 D.长安“文学馆”的设立解析:选 B 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长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得知后惊愕但无奈,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据此可知B项正确。
A、D两项与题干无关;C项是“夺嫡成功”的结果而非原因。
2.司马光曾谈及唐初名臣裴矩道:“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贞观之初的社会经济得以复兴B.唐太宗虚怀纳谏C.唐朝初期吏治清明、学术自由D.三省六部制发挥了实效解析:选 B 材料阐述的是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直言进谏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故B项正确。
A、D两项与进谏、纳谏无关;C项是直言进谏、纳谏现象的影响,而非原因。
3.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解析:选D A项表明韩非子把官吏比喻为治民的“本纲”,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直接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B项强调的是君主道德的重要性;C项表明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强调公正的重要性;以上三者都与“民本”思想无关,均排除。
D项表明统治者强调要想让人民耕种不失时,国家的政策就应当精简,让人民休养生息,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4.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2. 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
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C.为地区间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直接导致了回纥各部归附唐朝3.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奠定了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4. 唐太宗曾评价一大臣说,“随时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他评价的大臣是( )A.李靖 B.魏征 C.房玄龄 D.杜如晦5. “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 )A.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C.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D.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6. 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 A.提拔尉迟敬德 B.提拔房玄龄 C.起用杜如晦 D.重用魏征7.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8. 观察下图,图中的人物密切了唐朝和哪一民族之间的联系( )1 / 5文成公主A.吐蕃B.西突厥 C.东突厥 D.回鹘)9. 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 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统治区域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10. 李世民登基做皇帝之前,曾在长安设立“文学馆”,主要是为了( ) A.收罗人才以扩展政治势力 B.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C.适应科举考试发展的需要 D.密切同少数民族的交往11. 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 专题二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和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亚里士多德)1.(2013年某某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2.(2012年某某文综,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2010年某某文综,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4.(2009年某某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某某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X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和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 构; B、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唐都长安成为 世界性的大都会。 C、鼓励外来宗教传播,佛教、景教(基督教)、回教、摩尼教 等。 D、唐朝文化朝鲜、日本有重要影响。日本仿照唐朝实行“大化 改新”,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E、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加了多元的 色彩。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 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 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 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 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 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 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 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 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
例题3: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
人才, 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 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 “贞观之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13分) ①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 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 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 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 治而下乱者。”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 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 教令?” ……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魏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虚怀若谷,兼听纳谏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 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 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 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 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 ——《贞观政要〃君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
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 从这些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 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第一, 坚壁挫锐,主要是坚壁对垒,搞持久战,拖住敌军, 然后寻机歼敌。 第二, 是准确利用骑兵,在敌后反击。在两军相持的时候, 由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特别是在敌人败退时,用骑兵火速追 击,力求全歼,不给敌人喘息休整的机会。 第三, 勇追穷寇。在追击宋金刚军时,李世民日夜行军二百 里,将士疲惫不堪,连总管刘弘基也劝阻休整之后再追击, 李世民却说:“乘胜逐之,破竹之义也。”接着继续追击, 又大破敌军 第四, 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自 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 第五,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 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在追 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 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但当时只有一只羊, 李世民和将士们同吃,这时将士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 先。
励精图治、注重个人素质、用人区别正佞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贞观政要〃择官》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 为本。”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 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194 “广开耳目,求访贤哲”——《资治通鉴》 “房谋杜断”
选贤任能;
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 流,真正开创唐帝国, 其在位期间出现“贞 观之治”,促进经济 的复苏乃至繁荣,而 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 突出优点,特别是其 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 我批评的精神,更为 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 和典范。
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 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治世”是相对的,社 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 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 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 久。
存百姓: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 行。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民安,若肆情以从非, 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 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太宗经常以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有关“民惟 邦本,本固邦宁”、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警句反复鞭策自己, 以免重蹈隋亡的覆辙。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 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 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 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 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 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 务农》
选官不拘一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用人扬长避短 ; (因为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人才的最大的为政潜能, 同心协力,共创治世伟业)
凌烟阁24功臣图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魏征、 尉迟敬德 、李孝恭 、高士 廉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柴绍 、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 、李勣 、秦叔宝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形成这种现象 的因素有哪些?(要求说出解题思路及大致方面)
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用人政策 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措施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 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 祖刘邦) 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 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贞观之治”的广义的完整理解
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风淳厚 民族融合 中外交流繁荣
唐太宗时期 (627-649年), 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 徭薄赋,放宽刑罚的政策,并 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 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奠定大唐盛世的局面,巩固并推 动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例题1: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 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 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 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 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如著名的谏臣魏征;房谋杜断); 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使其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 皇帝;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 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违农时, 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修订《唐律》,宽省刑罚,体现了仁义为本, 刑罚为末的原则)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 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A、对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策略, 先后征服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治理当地)、西突厥 (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B、对土蕃:派文成公主与松 赞干布和亲,使唐蕃关系得到加强,促进了当地和中原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C、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
例题5:第9页学思之窗2:
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有效地治理国家,选拔最为 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高 效、全面的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 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 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 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 的失误,滋生封建帝王的骄纵思想。
例题4:第9页学思之窗:
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才德之人统治国 家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思路: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有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这一 制度对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玄武门之变 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对唐朝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 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 能之人统治国家,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 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 子中,的确只有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 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斗争并未影 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 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