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选修4)(含解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本卷共6个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
1.(2019·安徽A10联盟)材料颜师古(581~645),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著有文集30卷、《颜氏家训》20篇,父亲颜思鲁,以儒学显名,撰有《汉书决疑》。
颜师古不论为官还是赋闲,都能遵循家训坚持读书,研习学问,所以能胜任经史的考定和注释。
太宗尝“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多所厘正。
贞观年间,颜师古还参与了《五礼》的修撰。
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为《汉书》作注。
颜师古在广泛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解释翔实明晰,深受时人称许,誉其为班孟坚忠臣。
颜师古所注《汉书》《急就章》大显于时,又有文集40卷传世。
永徽三年,其子颜扬庭将其遗作整理成《匡谬正俗》8篇奏于朝廷。
——摘编自《唐朝史学家颜师古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颜师古的重要贡献。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师古取得重要贡献的原因。
(8分)[答案] (1)贡献:参与考定“五经”和修撰《五礼》,推动儒学发展;为《汉书》作注,促进了《汉书》的解读;著有文集40卷等。
(2)原因:唐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与推动;家学渊源深厚,自身好学,学问深厚,具有创新精神;前人成果奠定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多所厘正。
贞观年间,颜师古还参与了《五礼》的修撰”归纳出参与考定“五经”和修撰《五礼》,推动儒学发展;依据“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为《汉书》作注”归纳出为《汉书》作注,促进了《汉书》的解读;依据材料“有文集40卷传世”可知著有文集40卷等。
(2)依据材料“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颜师古在广泛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和所学从唐初社会安定、统治者推崇以及颜师古个人学识等回答。
2.(2019·广东揭阳模考)材料周瑜,子公瑾,庐江舒地人。
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战2021) 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训练

备战202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1全国Ⅰ卷,47〕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标准;促进了经济开展,推动了统--;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解析】〔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2〕根据“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北方乃至隋统-全国奠定了根底〞可知苏绰的“六条诏书〞标准了官员行为,促进了经济开展,推动了西魏统一;凝聚了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温习通用课练4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课练4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刷高考真题——找规律]1.[2018·全国卷Ⅰ](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上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阻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域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增强对这一地域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与。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与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相互明白得,排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进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方法,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腕保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暴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定了互惠贸易协定,两边贸易迅速进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大体特点的不同。
(4分)(2)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答案:(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域事务;踊跃参与拉美事务。
(4分)(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抗击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必然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进展。
(8分)实质:以新的形式增强对拉美地域的操纵,保护美国全然利益。
(3分)解析:第(1)问,依照材料信息“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阻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域的政策”得出: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域事务。
依照材料信息“以政治、经济手腕保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定了互惠贸易协定”得出:踊跃参与拉美事务。
第(2)问,第一小问“作用”依照材料信息“呼吁美洲各国相互明白得,排除……人为障碍”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依照“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方法……”可知,抗击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依照材料信息“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定了互惠贸易协定,两边贸易迅速进展”得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必然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进展。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民版.doc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民版模块质量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检测卷一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1.10分2018·徐州质检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
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
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
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
今莫洛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
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
”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
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3分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概括。
第2问,据材料二四句话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前三句话总结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得出康熙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自觉性,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策略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
目的避免军队劳顿;减轻民生疾苦。
2理由同僚认可;莫洛等实心为政;百姓拥戴顺应民意;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评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模块测评(六)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不热衷于科举,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药。
李时珍在24岁时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书,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因此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
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
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1 800多种,新增药物37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 000多幅。
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是对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中国历史常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背景:医学世家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失利;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历史价值: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2.(2019·陕西部分学校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
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
为了“驱倭”,他提出“理谕”“设防”等主张,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数余艘,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ⅲ)【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3.(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5.(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6.(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4分)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1.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②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
这说明康熙(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既涉及满汉文化,又涉及儒家经典,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体现了其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故D项正确。
3.下图是《孙中山传》的目录,每一章下包含若干子目,“宣扬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子目应属于( )A.第二章B.第三章C.第四章D.第五章 ,实践民族主义,故A 、B 两项错误;第四章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创建民国,实践民权主义,故C 项错误;第五章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同时,投身实业建设,也在实践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故D 项正确。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走上顶峰,故A 项错误;“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赞叹唐朝的大一统局面,与科举制无关,故B 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序幕指的是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故C 项错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名句,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5.(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专题检测191.(2020·海南海口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十九年(1893),之洞请立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他奏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
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
学堂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
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
每科学额三十名,录取条件是“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
”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伙银5两。
后取消了膏伙银制度,而根据成绩优劣发放奖学金。
五年毕业后,必须以所学外语才能为国效力。
保借端“改习卑下之业,甚或不自爱惜,受洋行雇充翻译”,必须缴还所有学习费用。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派出湖北第一名公费留日学生。
以后又陆续派出大批学生赴日学习实业、师范、法律、警察、军事。
“据光绪三十三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5 400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1 360名,占了四分之一,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之洞的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光绪十九年(1893)”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探索国家出路的需要;根据材料“……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可归纳出洋务如火如荼,急需人才。
(2)实践:根据材料“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可归纳出张之洞以务实态度办教育。
能与朝廷沟通,又立足现实,量力而行;根据材料“学堂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
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可归纳出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都顺序渐进;根据材料“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伙银5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6·全国卷Ⅰ]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
第(2)问,“功”要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
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2.[2016·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
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个性、意韵、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概括。
第(2)问,历史背景从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趋势、思想特征等方面分析。
3.[2014·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答案(1)主要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作用: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解析第(1)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的方式作答。
第(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
在当时的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因此也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4.[2013·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
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解析第(1)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从材料中概括答案。
第(2)问,“目的”要结合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来分析;“方法”注意结合文史常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