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学科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各个地区的高考历史考试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还是有一些共同的。
下面将对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古代史(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黄河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等。
(2)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兴衰更替,思想家的著作与思想。
(4)秦汉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统一帝国的建立。
(5)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6)唐宋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近代史(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尤其是朝代更替的原因。
(2)鸦片战争及其后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与积极应对的原则。
(3)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选择。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现代史(1)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世界多极化等。
(2)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只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高频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考生进行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当然,在准备历史考试的过程中,考生还需要深入学习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熟悉题型和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考生保持长期的积极性和耐心。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有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加油!。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及其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秦统一六国和秦朝的建立4. 汉朝的六个时期及其特点5.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6.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7. 宋朝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8. 辽金夏的兴起与覆灭9.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10. 明朝的兴起、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11. 清朝的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对外侵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1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1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二、世界史知识点1. 远古史时期的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容2. 古代文明(如伊尼干、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教士统治4.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5. 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革命6.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 英法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的全球扩散8. 近代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包括殖民体系的建立与扩张)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1. 冷战与两极格局12.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3.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4.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5. 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权的统治6.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7. 北伐战争及国共合作8.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政权建设9. 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期战争与人民抗战胜利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四、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2. 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革命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4.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与战后秩序的形成6. 冷战与两极格局7. 美国的对外扩张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兴起8.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与发展道路9.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发展受阻的原因10.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五、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关系1.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2.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的相互影响3. 世界历史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4. 中国近代史对世界现代史的启示以上是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版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发展- 农业革命的意义2.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美洲文明-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政治制度3. 古代帝国与王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与影响-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兴衰- 汉朝的统一与扩张-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 封建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城市复兴与商业革命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基本教义-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 伊斯兰文明对世界的影响3. 东亚的统一与变革-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元朝的统一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与影响- 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与结果- 欧洲思想文化的变革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起源、特点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工人运动的兴起3. 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运动-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国家建设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过程与结果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与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四、当代历史1.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特点-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挑战-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3. 社会变革与文化多元化- 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与挑战- 教育、医疗的进步与普及4.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国际地位-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与合作结语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对古代至当代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历史高中通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中通史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早期人类,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关注人类历史以来的主要事件和发展。
人类历史通常被划分为史前时代、文明史和近现代史。
史前时代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文明史指的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而近现代史则指的是18世纪以来的历史。
史前时代在史前时代,人类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最早的人类化石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而最早的现代人类是在大约2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
在史前时代,人类逐渐开始发展社会结构,石器时代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文明史古代文明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
这些文明以河流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城市、农业和国家。
在这些古代文明中,人类开始使用文字、发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建造了宏伟的建筑和城市。
古代文明的发展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则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轫时期,它的政治、哲学和艺术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是古代文明的最高峰,它的法律、行政和工程技术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东方,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是古代最重要的文明。
印度文明发展出了印度教和佛教,对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明发展出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是指18世纪以来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资本主义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开始对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大大改变了全球的政治格局。
殖民扩张使得欧洲的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但也加剧了世界的不平等和冲突。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清单-世界古代史、近代史

专题04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通史知识要点一、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古代希腊以发达的民主政治著称于世,并最早产生人文精神;古代罗马创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古代希腊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1)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并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主政治(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代罗马古代罗马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2)《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公民法不断完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自然法思想的产生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二、世界近代史(一)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阶段特征】: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封建制度加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拓展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并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二)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阶段特征】: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是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科目之一。
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通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入手,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古代史是高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是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学生需要掌握原始社会的特征、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古代帝国主要包括埃及王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帝国的历史地位、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中古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是中古社会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对农民进行剥削。
学生需要掌握封建制度的特点、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等级的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农奴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农奴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是7世纪在阿拉伯地区兴起的宗教,学生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教义内容以及对中亚、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近代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资本主义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学生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历史现象,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背景、推动力以及对被殖民地和殖民地抵抗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要点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 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 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 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
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⑹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山脉名称两侧地形区名称西侧东侧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高原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雪峰山云贵高原江南丘陵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贺兰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南侧北侧天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阴山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汉中谷地黄土高原南岭两广丘陵江南丘陵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⒌ 主要地形:(1)四大高原:(落实到地图上)名称位置和省、区范围海拔主要特征青藏高原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1000米左右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1000-2000米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补充]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地质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北方干旱地区吹来的,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
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贫困。
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
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开凿窑洞。
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
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
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
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
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2)四大盆地名称位置与范围海拔主要特征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1000米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分荒凉。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注意]除了夏季风进退及由此而形成的锋面雨以外,地形和台风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
例如: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就位于正对东南季风的山谷迎风坡地带;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托克逊,则位于深居内陆的盆地中,地形闭塞,降水极少。
另外,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也往往带来大量降水。
5、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干湿状况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和植被湿润区>800mm降水量>蒸发量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气候湿润,森林半湿润区400-800mm降水量>蒸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半干旱区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干旱区<200mm降水量<蒸发量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6、气候特征及评价特征内容成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分有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7、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特点防治措施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狂风暴雨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春旱华北3-5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引水灌溉夏涝华北、南方地区6-8月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洪涝灾害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倒春寒东部季风区3-5月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地膜覆盖等寒潮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加强警报,做好防旱准备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干旱华北、西北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河流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内容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水量丰富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水能蕴藏量极大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2、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