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三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一《近代史纲要》和必修二《中国历史纲要》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均为高考重点内容。
下面将围绕这两个必修教材,系统整理高三学生们所必备的历史知识点。
一、必修一《近代史纲要》的必背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的起点。
战争导致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并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2. 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领导人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教”的思想,试图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3. 戊戌变法(1898年):中国维新之一,总体目标是以资本主义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
变法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但因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失败。
4. 辛亥革命(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5.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列强和旧文化传统的爱国运动。
此次运动是青年学生为主力量,旨在追求新文化和民主政治。
6. 五卅运动(1925年):这次工人和学生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觉醒,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它是中国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二、必修二《中国历史纲要》的必背知识点1. 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是中国南北朝前期的重要阶段。
五胡十六国的建立反映了中国东晋政权相对薄弱的局势。
2. 隋朝(公元581-618):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之间的过渡时期。
该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唐朝的基础。
3. 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被誉为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科技、文化以及制度的进步有助于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家。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汇总(重点)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汇总(重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汇总(重点)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地图和图表的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历史读本都配有大量的地图、表格和绘画。
这些设计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基本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0篇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0篇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先秦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
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23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历史事件时间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大全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政治方面一、政治制度(一)奴隶社会时期1.夏朝:前2070年夏朝建立。
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国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西周:(1)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对象:同姓亲族(晋卫鲁燕)、功臣(齐)、姻亲、先代贵族(宋);<3>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疆域广大的国家;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2)宗法制:<1>目的:解决矛盾;<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礼乐制(4)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二)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宗法分封制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选官:军功爵。
(三)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秦朝建立确立)8.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③有利于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①极易造成暴政,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破坏;②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9.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逐渐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监察制度1.秦汉确立:秦:御史大夫汉:设置刺史2.隋唐:门下省3.宋代强化:中央:出现谏院地方:设置通判4.明清顶峰三、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2.战国初期至汉初:军功爵(奖励军功)3.西汉:(1)制度:察举制,征辟制(2)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造成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5.隋唐:科举制6.作用:①为下层文人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经济方面一、农业和手工业(一)古代农业经济1.原始农业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模式: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2)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出现(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评价:积极a.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消极:a.规模较小,难以扩大再生产 b.容易破产 C.封建社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重点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重点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了解人类早期活动,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重要文化遗址。
2. 古代文明:掌握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3. 希腊罗马文化:熟悉古希腊城邦制度、希腊哲学、罗马法律体系以及基督教的兴起。
4. 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封建社会:掌握封建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 宗教改革:了解中世纪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3. 伊斯兰文明:学习伊斯兰教的起源、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其对中世纪世界的贡献。
4. 中国古代朝代:熟悉唐、宋、元等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理解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和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2. 工业革命: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法国大革命:学习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衰。
4. 世界殖民扩张:了解19世纪的殖民扩张及其对被殖民地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5. 两次世界大战:熟悉一战和二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6. 中国近代史:掌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要事件。
四、现代世界历史1. 冷战:理解冷战的起源、过程和结束,以及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对世界的影响。
2. 亚洲的崛起:学习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崛起。
3. 全球化:了解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4. 信息革命:掌握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变革作用。
五、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2. 历史研究方法:学习如何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3.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高考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元谋人、蓝田人等。
-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大溪文化。
2.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夏桀的暴政。
- 商朝的兴衰,商汤、武丁的治国,甲骨文的发现。
- 西周的分封制,周公制礼,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3. 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的兴起与争霸。
-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 各国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
4.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
- 秦朝的法家治国,焚书坑儒。
- 汉朝的兴衰,汉武帝的文景之治,王莽篡汉。
- 东汉的建立,光武帝中兴。
5.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兴衰。
- 晋朝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 南北朝的对峙与融合,隋朝的统一。
二、中古历史1. 隋唐五代- 隋文帝、隋炀帝的治国与隋朝的灭亡。
- 唐朝的开国与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治改革。
- 唐朝的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与杨贵妃。
-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混战。
2. 宋辽金元- 宋朝的建立与变革: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
- 辽、金的兴起与对宋的威胁。
- 元朝的建立,忽必烈的统治,行省制度。
- 元朝的文化融合与科技发展。
3. 明清- 明朝的建立与海禁政策。
- 明朝的宦官专权,土木堡之变。
- 清朝的兴起,康熙、乾隆的治国。
- 晚清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三、近现代历史1. 近代前期-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改造与三大改造。
-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四、世界历史1. 古代世界-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
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
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
三、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四、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
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
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
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
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
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
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
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
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 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代价值由封建专制政体转化为形式上的民主共和政体。
(2)经济近代化里程碑: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多种条件,实业救国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获得一次显著发展。
(3)思想文化上:普及了民主共和观念,思想解放继续深入,追求民主共和成为思想主流。
三、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政治斗争焦点,表现,结局,认识、(1)焦点: 民主共和和专制独裁的较量,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daili人北洋军阀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2)表现: 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破坏约法;革命派的议会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3)结局: 一方面民主共和制度难以真正实现;一方面反动统治秩序也难以稳定、(4)认识: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地步,历史呼唤新的革命曙光、
四、民资工业的产生,两次发展及影响、(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瓦解自然经济的刺激,洋务运动开办企业的诱导下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两次发展和影响:一、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输出的刺激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次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壮大,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二、辛亥革命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加之帝国主义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次显著发展,这次发展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旧民主革命向新主义革命转变,中共的成立体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五、一战期间历史发展新的曙光: 分析:新的曙光是指中国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要从经济,阶级,政治,思想,外部多方面分析这种转变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史实、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显著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革命转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