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

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考向预测: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一)人物定位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题型二
结合历史人物的高尚品 质,体会浓浓的家国情怀
2.(2020·全国卷Ⅲ)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 年),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 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 年,
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
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 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从苏绰的才能、政绩等方 面进行分析,注意思维的多向性。第(2)问,需要结合材 料中“六条诏书”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建立行为规范、 促进经济发展、凝聚起民心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 奉公;推荐人才。 (2)历史意义: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交融。
罗斯福
白寿彝总主编 原 因 、 评 《中国通史》 价类
明朝,三娘子
白寿彝总主编 原 因 、 评 《中国通史》 价类
唐朝,唐宪宗
命题特征分析
(1)从材料出处上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近三年,白寿 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成为重要的材料出处。 (2)从设问方式上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 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3)从人物所处的年代上看,以唐宋、明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 物为主。注重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 (4)从与教材的联系上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 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所涉及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 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 3 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和训练

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和训练

• 【参考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 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 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 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15分)【历史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理解到,要越过四年战争的隔阂深入地交换意见是困难的。但 是,正因为存在着这种隔阂,我才需要利用这个机会庄严地重申我 的争取公正和平的愿望……正如我多次声明的那样,等待将一无所 成……你将发现,在我们共同致力于把和平福音带给勇敢的越南人 民的过程中,我们是乐于合作和开诚布公的。让历史这样记载吧: 在这个关键时刻,双方都宁愿朝着和平方向前进,而不是走向冲突 和战争。 ——尼克松给胡志明的信(1969年7月)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 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 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 一国家。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因为我们不座该认为已 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一一 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人物评说训练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 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 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 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 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 纵者,仍照旧例革职。——《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 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 许易银。——《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城,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 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6分)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

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考向预测: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一)人物定位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套路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套路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套路总结!一、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第一,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第二,能够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是同时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二、从哪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如评价XXX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

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

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持此论者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期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情况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情况。

这实质是寻觅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XXX说:“首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此也是他们时期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

(如下图所示)分述如下:1事迹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

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

线索提要: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

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

线索提要: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

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

线索提要: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编及练习解析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编及练习解析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选修4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解析版)

选修4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解析版)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思维导图】【规律总结】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1.方法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

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原则(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

(如下图所示)分述如下:1事迹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

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

线索提要: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

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

线索提要: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

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

线索提要: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

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孙中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屡次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5月建立黄埔军校。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观点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例4】恩格斯指出的:“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单单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试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史实分析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分析人民群众在英国革命中作用的表现,如支持新议会代表、保护议会、保卫首都、新模范军等。

【例5】陈寿《三国志》中桥玄曾这样评述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试结合东汉末年有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①分析东汉末年社会状况说明乱世需出英才;②曹操的主观努力使他得以统一北方,说明他确是“命世之才”;③以曹操力图统一而南征失败说明他的作用有限;④陈寿观点错在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例6】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①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②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③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人民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例7】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

思路提示:①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②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③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④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⑤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不仅个人而且人民群众也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

【例8】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狂妄野心,善良的欧洲人就不可能卷入那场可怕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战争。

可见,人类历史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欲望和实现这种欲望和动机的努力决定的。

”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①观点错误;②分析“二战”起因说明爆发的必然性;③观点错在过分夸大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于天命”的错误。

【例9】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

”结合你对宋与辽、金、夏议和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①观点错误;②议和原因在于两宋政治腐败,无心抵抗;③宋朝兵力并不弱,曾多次击败辽、金、夏的进攻;④错误在于没有看到议和的本质原因,所谓“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是一种唯心史观,看不到本质,只能归于天命)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反对旧制度即封建制甚或奴隶制时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但他们的资产阶级属性决定他们只会为资产阶级利益着想,而绝不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如克伦威尔领导反封建斗争,但又实行独裁统治;华盛顿领导反殖民统治斗争,但又保留种族歧视弊端;罗伯斯庇尔完成反封建任务但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要求,且又限定工人最高工资等等,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两面性,而这正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

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例10】陈赓曾在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时救过蒋介石,但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康生不满地对他说:“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吗?”陈赓回答:“当年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了吗?”试史论结合地评论他们的观点。

思路提示:①陈的观点正确,康的观点错误;②1926年前的蒋介石是一副革命者的面目: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才开始暴露了反革命野心;③康生的错误在于没有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

但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人物学习上取得良好成绩。

考试真题[例1](2016·全国)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

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

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

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巩固练习1.请按“事迹分类法”评价拿破仑。

线索提要:①资产阶级政治野心家②大资产阶级的代表③资产阶级军事家2.请按“时间分期法”“评价毛泽东”。

线索提要:①中共创立时期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④抗日战争时期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