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愿意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每一位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

1、概述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是在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孙权提出的,在教师布置学生发言主题后,引导学生练习劝说、演讲、引导讨论等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孙权认为,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达购买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方法步骤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发言主题:教师先确定一个发言主题,例如: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或者是:怎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等。

2.分组讨论:教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主题,一起思考讨论,收集各自的资料。

3.讲解要领: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表达要领和技巧,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劝说和演讲。

包括让同学们注意口音、语速、音量等等。

4.演说展示:每个小组在讨论后,可以挑选一个代表上台演讲。

同学们可以在演讲中进行互动,提出疑问、质疑、反驳等。

通过演讲展示,同学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演讲技巧的重要性和自信的力量。

5.总结提高:通过听同学、评论、回答问题等等环节,帮助同学们总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方法意义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新时代教育品质的体现。

它能够通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其暴力思维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互动,提高同学的社交技巧,一个大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感悟和体会。

4、方法实践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不仅体现在大学课程上,更是可以到高初中小学等级别进行实践。

在非语言类科目中,可用这种方法教学,让学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关注学生的意见和反馈,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完善。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故事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故事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故事摘要:一、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二、谏诤过程及原因三、孟子劝谏的方式和效果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文:【一、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孟子,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学说强调仁政、民本,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有一天,孟子得知齐国的一位国君齐宣王不爱听谏诤,于是决定亲自去劝谏,希望君王能够改正这个缺点。

【二、谏诤过程及原因】孟子见到齐宣王后,首先对他表示了敬意。

然后,孟子开始讲述谏诤的重要性。

他说:“吾王,如果您不喜欢听谏诤,那么国家政治就无法得到改善。

因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善于接受谏诤,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齐宣王听后表示不满,他说:“我之所以不喜欢听谏诤,是因为谏诤者总是指责我的过失,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孟子见状,便换了一种方式来劝谏。

他说:“大王,如果您觉得直接听谏诤不舒服,那么您可以采取一种间接的方式。

那就是让臣子们在您身边谈论国家大事,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

这样,您既能避免直接面对谏诤,又能了解到国家政治的得失。

”齐宣王听后觉得有道理,便表示愿意尝试这种方法。

【三、孟子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于是,孟子开始在齐宣王身边谈论国家大事。

他讲述了许多治国理政的道理,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这些道理让齐宣王深感启发,他开始对国家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孟子还告诉齐宣王,要想国家强大,首先要关心百姓的疾苦。

齐宣王在孟子的劝谏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劝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在劝谏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和关心。

同时,我们还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达到劝谏的目的,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意见。

此外,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作为领导者,要善于接受谏诤,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而作为臣子,要勇于劝谏,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进谏失败的例子

进谏失败的例子

进谏失败的例子钱钟书所著的《进谏》讲述了一个细数历史上失败的进谏的典故。

他以这种方式来提示世人,在当权者把自己置于高位时,如果失去三分天真,失去一分谦虚,那么极少有人敢在他面前建言献策。

而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状况。

进谏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用于反映民意,还可以促使当权者思考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关注低级别的民众,以及关注他们的利益。

有了这种根本性的概念,进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权者面对不同的见解,能够清楚地看清民意,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然而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有许多失败的例子。

如唐太宗时朝廷中有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朱熹,但他的诸多进谏都被太宗当做无物而拒之门外,最终令他没能改变太宗的思想,只能悲惨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元朝时有著名的黄宗羲,他通过谏言改变了朝廷的政策,做出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其中包括更好地实施财政和税收管理,促进市场经济也正是他的功劳。

但是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明朝时,李贽谏言朱元璋,但朱元璋被谏言所激怒,最终以他的人心定谏言,并且下令将李贽处死。

这些失败的例子,提醒了我们不要忘记,帝王们历史上并不容易接受他人建议,在一些情况下,他们甚至会将言论抵触者毁灭。

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他人的见解,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再次发生历史上的失败案例。

因此,在当权者和普通公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以使双方都能听取对方意见,促进民众社会发展,也是我们必须尊重的。

而在政治上,民众也必须记住,当权者虽然有高度的权力,但他们也有责任,就是必须尊重普通公民的意见,达成共识,最终才能维护民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以上所有的例子说明,端正的态度才能正确推动进谏,才能让其发挥正确的作用,进而实现民众共同的梦想。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进谏,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第一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这些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二、整体感知 1.解题《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

2.时代背景《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

《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

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

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3.有关《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1、邹忌讽刺齐王纳谏《邹忌讽刺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策士邹忌向君主劝谏、广开言论、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由邹忌这样自觉明,善于思考,塑造了劝谏贤人的形象。

同时,齐威王知道了错误后可以改变,提出谏言的明君的形象和消除弊端,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重大决心。

请告诉我们,站在上面的人要广开道路,多用语言,虚心接受批评,积极改正才能成功。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国象征贞观十一年(637)对唐太宗的奏文,意在戒除太宗的居安,戒除奢侈,节俭节约,积德。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的第二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形势,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

“十思”是上奏文的主要内容,是十条应该深入思考的状况。

“疏”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3、触龙叫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有名篇。

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秦国趁着赵国政权更替的机会,大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的三个城市。

赵国处于危急状态,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一定要以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执意不肯,使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本文讲述的是在强敌的压迫下,赵太后在拒绝谏言的危险状况下,用柔克刚触摸龙,用“爱子计之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格,以兵换国的危险他赞扬了触龙注重国家利益的品质和思想工作的优秀才能。

4、褒良返陛下笏推荐的故事还笏,典故名,典出《古唐书》卷80的《嘉遂良列传》。

唐朝的高宗建立武则天后,奉行良说,皇帝不听。

遂良去了笏殿阶,流着血说“陛下,我把笏还给你!”,然后主张原则放弃官职。

之后也表示问候、退社。

5、海瑞上奏嘉靖明嘉靖皇帝,想进入仙人界,祈祷长生不老。

他受到道士王金、申世恩、花非花的欺诈,在仙人街巷建了一座灵坛,供养女婆婆而不是献花的“灵芝仙草”。

为了建设灵坛,劳动部主事率顾造和道士率众锦衣卫强制拆除民房,引起了人民的不安。

不听劝谏而失败的君主200字

不听劝谏而失败的君主200字

不听劝谏而失败的君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斗转星移,王朝更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历朝历代的交替无不是因为末代君王沉迷于美色,不纳良言,从而导致国破家亡,成为王国之君。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君主,在忠臣两次冒死劝谏的情况下都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听信谗言,最后还赐死了冒死进谏的大臣,结果可想而知,自己成为了亡国之君,他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霸主夫差,而劝谏的大臣就是伍子胥。

第一次劝谏就是在夫差攻破越国,俘虏越王勾践之后。

伍子胥主张杀掉勾践,以免养虎为患,而此时的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的自我膨胀,认为勾践已经是阶下之囚,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第二次劝谏就是夫差在打算出兵攻打齐国,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的时候,此时伍子胥依旧劝谏夫差先杀掉勾践,因为伍子胥知道,越王勾践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勾践此时只是在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卧薪尝胆,以寻求复国的机会。

果不其然,九年之后,越王勾践带领三千越甲军,攻破了吴国的都城,消灭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正文: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劝告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故事:1. 子路劝谏孔子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子路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放弃一些不良的习惯。

孔子听了之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表示非常感谢子路的建议。

然而,子路也知道,孔子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的劝告。

后来,子路听说孔子沉迷于不良嗜好,他感到非常失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又继续劝告孔子,最终,孔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子路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向别人提出建议,并且他们已经开始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地劝告他们,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

2. 曾子杀猪在中国古代,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曾经告诫他的家人,一定要讲信用,讲道德。

有一天,他的妻子准备去市场买东西,她承诺回来会给曾子杀一只猪。

然而,当她回来时,却发现曾子正在杀猪,他的妻子非常后悔当初的承诺。

曾子告诉他的妻子,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诚信和道德,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拓展:除了上述的两个故事,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劝告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说明即使出身卑微,只要肯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表明爱憎分明、反对战争、推崇贤才的思想,等等。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地劝告自己和别人,就能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幼儿园谏不入教案

幼儿园谏不入教案

幼儿园谏不入教案活动目标:1、理解“谏不入悦复谋号泣随挞无怨”这四句话的含义。

2、通过学习,懂得待人要诚恳,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为他人着想,爱自己的父母。

活动准备:图片若干活动过程:一、看图听故事“闵子骞小时候”1、结合图片听故事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

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

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

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激谎,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

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孤单。

”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1、幼儿讨论,为什么闵子骞不把母亲赶走?他是怎么做的?2、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总会碰着一些对自己不好的人,但我们要像闵子赛一样,不去记恨不去报复,而是要有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学习:“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1、教师念弟子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2、幼儿跟着教师学念。

3、教师纠正幼儿发音,让幼儿能连贯的朗读出来。

三、理解弟子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1、教师提问:谁能知道刚才我们读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2、幼儿根据学念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

3、教师解释这四句话的含义: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4、帮助幼儿理解四句话的含义。

5、教师小结:当我们劝谋父母亲时,,我们自己要知道,人能改过这不是件容易事,一劝他就能改,那都不是普通人,那是圣贤人。

他即使“谏不入”,他不能够听从你的劝谏,不能够改过,不能够改变他的那种执着,你得有耐心,等待。

等到他喜悦的时候,重新欢喜了,你这个时候再重新去劝滚他们,去诱导他们,总之是让他们在欢喜心当中接受你的劝告。

当然有时候如果真的事情紧急起来,这个事情是关系重大,你劝谏没有时间,不可能等待,那怎么办?“号泣随,挞无怨”,看到父母真正不听劝谏的时候,就是痛哭流涕去力谏父母,力图让父母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

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
一、比干之死。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

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圣贤。

”遂问及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

肌骨,体肤,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

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

”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

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

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

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

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

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贤孰行也。

叛臣比干妖言惑上,欲乱朝纲,颠覆成汤,夺取帝位。

望大王明鉴!”纣王叹曰:“此言是也!孤险受其害。

”遂将比干处以凌迟之刑,并剜其心。

次日,纣王遵妲己之意重修中庸之道。

二、扁鹊医治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听劝谏言失败的例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病。

”扁鹊告辞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显示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来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

”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

扁鹊走后,桓公还没有消气。

又过十多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你的病已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

”桓公气得叫人把他轰走了。

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官巡视,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不走。

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

扁鹊叹息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就可以治好;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炙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就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那么生命已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能为力
了。

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敢去谒见了。

”蔡桓公听后仍不相信。

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往泰国身躲起来了。

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原因分析:扁鹊刚愎自用,这就叫“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扁鹊是为了他好,他对扁鹊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要改变沟通策略,首先要学会尊重。

因为齐桓公是国君,至高无上。

他无视下人对他的爱戴,“把好心当了驴肝肺!”,最重要的是缺乏信任。

医生讲究沟通的重要性,对于预防、诊断、治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医患双方都要相互尊重、信任和真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