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劝谏故事
关于古代谏臣的人物事迹

关于古代谏臣的人物事迹1、伍参谏楚王成功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一天,大夫伍参(一说申无畏)进见楚王。
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
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参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
”伍参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
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
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参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
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
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你等着瞧吧。
”伍参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2、晏子谏齐景公成功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
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
所以现在要杀死你。
”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
3、邹忌纳谏齐威王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 魏征劝谏唐太宗那可真是直言不讳啊!就像咱们朋友之间说话那样直接。
还记得有一次,唐太宗玩鸟玩得正高兴呢,魏征来了,吓得他赶紧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给憋死了。
魏征咋就这么大胆呢?还不是为了国家,为了让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啊!这不是真爱是啥呀?
2. 晏婴劝齐景公的时候那真好比苦口婆心的老父亲啊!齐景公有时候爱铺张浪费,晏婴就一直唠唠叨叨,说这样不行啊,老百姓咋办呀。
你说晏婴图啥呀?不就图个国家昌盛嘛。
3. 触龙劝说赵太后放弃溺爱幼子去让他为国效力,那简直就像是老师在耐心教导学生一样。
赵太后开始还不情愿呢,但触龙一点点分析利弊,最后赵太后还不是听进去了。
这不就是劝谏的力量吗?
4. 诸葛亮对刘禅那可是尽心尽力啊!一次次上书劝诫,就跟对自己孩子一样操心。
刘禅啊刘禅,你咋就不能多听一听呢?要是听了,蜀汉说不定还能多撑些日子呢。
5. 伍子胥劝吴王夫差不要轻信勾践,他是多么着急啊!简直就是热锅上的蚂蚁。
可是吴王不听啊,最后落了个悲惨下场。
这能怪伍子胥吗?人家可尽了心了!
6. 张良劝说刘邦要善于忍耐,不要冲动。
你看,这不就是给刘邦指引了正确的道路嘛。
要是刘邦不听,那还能有大汉王朝吗?
7. 贾谊给汉文帝写了那么多好建议,真希望汉文帝能全部采纳呀!可惜有些还是没落实。
唉,要是都听贾谊的,那汉朝得发展成啥样啊!
我觉得臣子劝谏君王真的太重要了,劝谏得好,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劝谏得不好,可能就会走向衰败。
一个好的君王需要能听进臣子的忠言啊!。
劝诫的典故

劝诫的典故劝诫的典故如下:历史上著名的劝谏典故有这些:1.邹忌讽齐王纳谏;2.魏征直谏唐太宗;3.触龙说赵太后;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6.李斯《谏逐客书》。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从古至今,历代各朝都有一批才思敏捷、聪明智慧的谏官,他们用他们的才智和智慧将一些难以启齿的真相推到了皇上的面前,被称为历代的巧谏。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历代巧谏的一些精彩故事吧。
故事一:楚国大将军胡公谏言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胡公擅长骑射,以马上射箭见长,被楚王信任重用。
但是楚国的战争连年不断,不胜的日子越来越少。
胡公看到楚国的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够向楚王言明。
有一次,楚王正在城墙上巡视军营,胡公便上前奏献策。
他说:“楚国的士兵并不怯弱,只是他们缺乏训练和操练。
我们应该让他们多多训练,这样才能够打赢战争。
”楚王听了胡公的话,十分赞赏,亲自到训练场观看士兵们的操练。
很快,楚国的军队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打败了敌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胡公敢于谏言、勇于直言不讳,而得到了楚王的信任。
故事二:唐朝大臣魏征谏言唐朝时期,魏征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大臣,在唐太宗的治理下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有一次,唐太宗要修建一座洛阳新宫,费用极为巨大,征召天下有才者参与进来,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魏征提出了反对意见,劝说唐太宗不要再继续修造。
魏征称:“在天下之人,人人都有一笔罪负,口耳之极也。
每一个想要建造新的房屋,都会据此开支,给社会带来破坏。
现在,国家需要大量的钱财,修建新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唐太宗听后,沉吟了许久,最终决定取消修建新宫,并且下令用这些钱来盖桥修路,助于大众生产。
魏征恰到好处的谏言,对唐太宗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事三:明朝肃宗皇帝谏言明代肃宗皇帝有一位谏官名叫汪直,他勇于直言,经常向皇帝反馈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明朝打败了一个叫做“倭寇”的海盗团伙,捕获了一批银子。
汪直提议将这些银子全部用来造船,以便更好地防范海盗,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浪费。
皇帝很感激汪直的勇气和直言不讳,答应按照他的建议进行。
最终,明朝的海军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效地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可以说,历代巧谏官的谏言,对于朝廷的决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背景: 战国时期,产国大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领悟到君王可能受到的蒙蔽,于是决走劝谏产王广开言路。
劝谏内容: 邹忌先是通过与妻子、妾室及客人的对话,发现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对自己有所偏祖,从而意识到产王可能也受到了类似的蒙蔽他于是入宫向齐王进谏,指出齐王身边的种种蒙蔽现象,并建议齐王广开言路,接受各方面的意见。
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下令悬赏求谏,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日强,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2.魏征直谏唐太宗。
背景: 唐朝初期,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劝谏内容:魏征多次在朝堂上与唐太宗争论,甚至让唐太宗感到难堪。
但魏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为唐太宗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关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述强调君王应广泛听取备方意见。
结果:唐太宗虽然有时对魏征的直言感到不悦但最终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他称赞魏征为自己的“明镜”,并在魏征去世后深感痛惜,认为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谏臣。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正文: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劝告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故事:1. 子路劝谏孔子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子路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放弃一些不良的习惯。
孔子听了之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表示非常感谢子路的建议。
然而,子路也知道,孔子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的劝告。
后来,子路听说孔子沉迷于不良嗜好,他感到非常失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又继续劝告孔子,最终,孔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子路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向别人提出建议,并且他们已经开始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地劝告他们,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
2. 曾子杀猪在中国古代,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曾经告诫他的家人,一定要讲信用,讲道德。
有一天,他的妻子准备去市场买东西,她承诺回来会给曾子杀一只猪。
然而,当她回来时,却发现曾子正在杀猪,他的妻子非常后悔当初的承诺。
曾子告诉他的妻子,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诚信和道德,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拓展:除了上述的两个故事,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劝告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说明即使出身卑微,只要肯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表明爱憎分明、反对战争、推崇贤才的思想,等等。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地劝告自己和别人,就能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2.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国退兵,同时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他委婉曲折的言辞,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3.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去世,赵太后执掌政权。
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助,齐国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人质。
赵太后不肯,百官劝谏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
他先以自己年老体衰的情态和赵太后拉家常,又以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推及太后疼爱自己的女儿,委婉曲折地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以上是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向君主或长辈劝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目的。
历代巧谏的哲理故事

历代巧谏的哲理故事1.《勾践》:勾践尝被吴国囚禁,他雇佣陈胜、吴广等人进行反抗,并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
在一次与吴王会面时,勾践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无所事事的陈胜的随从,装相傻的样子博得了吴王的高看,由此得以获得一次越国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暂时隐藏真实的身份,并以各种手段来获取机会。
2.《韩咸》:韩咸是楚国的一位巧谏之士,他曾对楚王说:“一国之君,不可应诺臣子之事。
”意思是说,作为国君,不应该随意应允臣子们的要求,而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决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不盲从于他人的意见。
3.《廉颇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都是战国时期的巧谏之士,他们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强大的敌人。
廉颇以老当益壮的气概,带领自己的部队打败了赵国的军队,而蔺相如则以聪明才智,成功地瞒过了秦王的侦查,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敌人或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克服困难。
4.《平原君与郑国夫人》:平原君与郑国夫人是春秋时期的巧谏之士,他们通过用计策,成功地挑拨了晋、鲁两国的关系。
平原君充分地利用了晋国内部的矛盾,使晋国与鲁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晋国的内乱。
郑国夫人则通过与晋国的外戚婚姻联系,联合了被晋国排挤的鲁国贵族,使鲁国的势力得到了恢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孙子》:孙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和巧谏之士,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书中的巅峰之作。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战略和策略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精确的计划和执行,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战争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有计划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这些历代巧谏的哲理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巧妙应对困难和克服障碍的智慧。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巧思,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劝谏故事
有关古代的劝谏故事,或许大家都不知道重要性,我们一起来看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劝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劝谏故事一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古代劝谏故事二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很经典。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
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敢于进谏的魏征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触龙说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
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
古代劝谏故事三
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