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巧计谏太宗

合集下载

谏太宗知识点及课文赏析

谏太宗知识点及课文赏析

【人物轶事】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背景链接】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

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常识整理】疏“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

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浚其泉源浚:动词,疏通(2)必积其德义德义:道德和仁义(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4)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形容词,安定(5)人君当神器之重当:动词,承担,承受(6)将崇极天之峻①崇:动词,推崇②峻:形容词,高峻(7)永保无疆之休休:名词,美好,福祉(8)戒奢以俭以: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谏太宗原文及翻译注释

谏太宗原文及翻译注释

谏太宗原文及翻译注释谏太宗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

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徵。

说起祭拜魏徵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

生活在唐朝的魏徵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徵。

魏徵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

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

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

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

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

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

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徵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

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魏徵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魏徵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

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

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

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

因此,这里至今还冤魂不散啊!”“你说的这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呀?怪吓人的。

”李世民吓得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

“就是隋炀帝杨广啊!”魏徵说,“皇上难道这么快就忘了?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里,可不能忘了前朝的教训!隋炀帝当年外出巡游,经过各州县时,五百里之内都必须贡奉最精美的水陆佳肴,吃不完就随便倒掉,可不许不贡。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唐)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注释】(1)疏: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

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以其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曾经多次劝谏唐太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魏征劝谏的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他个人的性格也有骄傲自满、喜欢奉承的一面。

对此,魏征深感忧虑,决定向唐太宗进谏。

一天,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

魏征当着众人的面,给唐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错误做法:“陛下,治理国家需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如果您只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批评意见,那么国家很难治理得好啊!”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不悦。

但他深知魏征的用心良苦,于是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轻易发怒。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要去洛阳巡游。

当他到达洛阳时,发现当地官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

唐太宗非常高兴,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然而,魏征却认为这样做不妥。

他对唐太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不是沉溺于奢侈享受。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下令拆除了这座行宫,并把所有的建筑材料运回了长安,用于建设民房和公共设施。

晚年时,唐太宗渐渐变得昏聩,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一些奸臣趁机得势,把持朝政。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重振朝纲。

然而,唐太宗已经听不进魏征的忠言了。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毫不关心。

魏征非常无奈,但也无法挽回败局。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于家中。

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感慨地说:“魏征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

他经常提醒我改正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在魏征的墓前,唐太宗下令为魏征立碑撰文,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

他亲自撰写碑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与魏征共事的岁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赏析作者介绍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文本赏析《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

文言文魏征进谏翻译

文言文魏征进谏翻译

时太宗好大喜功,好战好胜,不喜直言。

征屡次上疏,极言其过,或遇怒而不退,或遭贬而不悔。

一日,太宗问征曰:“朕之所作所为,何人敢谏?”征对曰:“陛下圣明,臣虽言直,不敢不以忠告。

”太宗不悦,曰:“朕有失德,何不直言?”征曰:“臣闻君有净臣,犹衣有破绽,虽欲掩之,终不可掩。

陛下宜听直言,以正视听。

”太宗默然。

又一日,太宗谓征曰:“朕欲东征,卿以为如何?”征对曰:“臣以为不可。

东征之举,劳民伤财,非国家之福。

”太宗不悦,曰:“卿何多言?”征曰:“陛下,臣非多言,乃尽忠言也。

古之明君,必以民为重,不以一己之欲,而劳民伤财。

陛下宜深思。

”太宗沉思良久,曰:“朕闻魏征之言,如梦初醒。

朕之东征,非良策也。

”又有一次,太宗欲废太子李承乾,立李泰为太子。

征闻之,急上疏谏曰:“陛下,太子承乾,嫡长子也,陛下宜以礼待之。

废太子,立庶子,非礼也。

且太子仁孝,未有过失,陛下宜保全之。

”太宗不听,曰:“太子不肖,不堪为储君。

”征曰:“陛下,太子之仁孝,天下皆知。

陛下宜以公心待之,不宜以私情废立。

”太宗终不听,废太子承乾,立李泰为太子。

征见太宗不听,遂辞官归乡。

太宗知征去,深悔不已,乃使人召征还朝。

征还朝,太宗问征曰:“朕有何过,致使卿去?”征对曰:“陛下,臣去非为过,乃为忠言。

陛下宜以臣为镜,以明得失。

”太宗感悟,曰:“朕之过也,非卿不能谏也。

”自是之后,太宗益加敬重魏征,每遇大事,必先咨询征意。

征亦尽忠言,无所隐讳。

太宗尝谓人曰:“朕与魏征,虽君臣之分,实如朋友。

朕之得失,赖征以明。

”魏征进谏,虽有时触怒太宗,然太宗终能以明君之度,纳谏如流,故唐室得以昌盛,太宗亦被誉为“贞观之治”。

夫魏征进谏,非徒为太宗之幸,亦为天下后世之幸。

征之忠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太宗纳谏,如夏阳普照,万物生长。

是以唐室之盛,太宗之明,皆赖魏征之力也。

然则,魏征进谏之故事,乃千古之佳话,后人当以此为鉴,以明君臣之谊,以广政治之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徵巧计谏太宗
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

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征。

说起祭拜魏征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

生活在唐朝的魏征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征。

魏征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

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

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

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

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

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

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征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

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
魏征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魏征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

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

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

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

因此,这里至今还冤魂不散啊!”
“你说的这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呀?怪吓人的。

”李世民吓得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

“就是隋炀帝杨广啊!”魏征说,“皇上难道这么快就忘了?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里,可不能忘了前朝的教训!隋炀帝当年外出巡游,经过各州县时,五百里之内都必须贡奉最精美的水陆佳肴,吃不完就随便倒掉,可不许不贡。

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遭殃,百姓把他们比作蝗虫、瘟神,所以后来隋炀帝很快就灭亡了呀!难道皇上还要学他的样子,也把大唐江山丢掉不成?”
这时,李世艮才晓得,原来魏征是为了今日惩罚地方官的事儿来的。

不过,这时李世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连忙对魏征说:“爱卿,你这番话可说得太好了,朕要好好谢谢你。

今天的事是朕不对。

希望你今后经常给朕讲些前朝古人的事,以资借鉴啊。


魏征听了李世民这番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连忙跪答:“臣遵旨。


从那以后,魏征就常常把古书上的事儿编成故事讲给李世民听。

慢慢地,李世民养成了听古书的习惯。

每天不听魏征讲一段还不得劲儿哩。

他把魏征当成自己洗面清心的镜子,办什么事都要跟魏征商量一下,对魏征也越来越信任了。

这年夏天,有位太监弄来一只鹞子,李世民挺高兴,爱不释手,整天在后宫逗着玩,有几天甚至朝政也不理,魏征说了几次也没用。

一天,李世民正让鹞子
停在自己胳膊上赏玩,突然魏征进来了,他心里一慌,顺手把鹞子揣到怀里。

魏征就是冲着皇上的鹞子来的,不过他装作没看见,东拉西扯地给李世民讲开了故事。

这时候的李世民哪有心思听故事啊,可又不好意思赶魏征走,就装着打瞌睡,趴在书案上打盹儿。

魏征呢,顺手摸过书案上的“龙胆”,使劲儿往桌上一拍,把李世民吓了一跳。

李世民一惊,急了:“大胆!魏征,你竟敢擅自动用‘龙胆’,御前惊驾,该当何罪?”
魏征心里说:谁让你装睡不愿听书呢!可嘴上没说,赶紧跪在地上:“圣上息怒,刚才您睡着了,我动用醒木,是想请您接着往下听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