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
魏徵巧计谏太宗

魏徵巧计谏太宗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
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征。
说起祭拜魏征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
生活在唐朝的魏征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征。
魏征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
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
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
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
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
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
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征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
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魏征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魏征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
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
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
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
因此,这里至今还冤魂不散啊!”“你说的这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呀?怪吓人的。
”李世民吓得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
“就是隋炀帝杨广啊!”魏征说,“皇上难道这么快就忘了?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里,可不能忘了前朝的教训!隋炀帝当年外出巡游,经过各州县时,五百里之内都必须贡奉最精美的水陆佳肴,吃不完就随便倒掉,可不许不贡。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故事唐太宗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的政策和隆重的礼仪都为后世示范。
历史上留下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他敢于改革、重视人权的故事,尤以其两个著名的谏臣魏征和张说的故事最为出彩。
公元693年,唐太宗李治即位,任命魏征为御史中丞,在宰相之下不受大臣、太监的干扰,可以对官员任免、处理政务,可说是太宗最重要的参谋。
经过几年的考试,魏征不仅考出了很高的分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有勇气敢于直言,公正向上,隐恩负义,不拘小节,大胆建议,受到朝廷的赏识。
在御史中丞的行列中,诸多官员、大臣纷纷表示异议,但魏征却敢于一再指出太宗的错误,这种反对力量使真实存在。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因子官称“纳和”,欲谋取特权而当局已经拒绝,但他仍然坚持要纳和,魏征勇敢地出面反对,直言“提出这条要求,就像把门拉过来,偷拿一个人的钱一样,这一行为不可容忍”。
太宗深受感动,并且嘱咐大臣们要学习魏征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知府张说也是唐朝官吏中的一颗明珠,他勇敢地向太宗直言,在任职前,就进谏保全了大量的挥霍豪华的建筑,提出“官宅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官吏及装饰众官的心愿,并不利于财务开支,应该及时约束”。
不料太宗如实接受,还将其任命为山东知府。
另外,太宗还派遣魏征调查民情,并按照这一调查将农产革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他还将学者们提出的问题逐一查看,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提出“人人平等”九文“,以平等、公平、公正的态度审判各种案件。
这些改革活动,也是由魏征的进谏给太宗的灵感的。
唐太宗李治一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常年拥有尊严的谏臣,帮他把天朝统治的更好。
他有胆量面对臣下的任何建议,并重视公正和法治,把这些谏臣定为“知书”,得到了历史上的赞誉,也历史人民深刻印象。
§ Markdown中文800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治的统治也被称为“唐高祖”,他的政策明智,使中国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贴近李治的有许多谏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他历来以敢于进谏、理性犀利闻名,他勇气和智慧都受到唐太宗高度赞扬。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直言进谏而著称于世。
在唐太宗李世
民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成为了一代名臣。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曾在唐太宗的朝廷上直言进谏,
劝谏唐太宗不要迁都长安,而是应该留在洛阳。
他认为长安地处西北,易受外敌入侵,而洛阳地处中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适合作为国都。
唐太宗听后大为震惊,但他也认可了魏征的观点,最终决定留在洛阳。
这件事情让魏征声名大噪,成为了朝廷上备受尊敬的大臣。
在唐太宗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
有一次,唐太宗打算迁
都到新都,魏征再次直言进谏,劝谏唐太宗不要迁都。
他认为迁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疾病和灾害。
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唐太宗虽然没有完全接纳,但也对他的意见进行了一定的采纳,最终迁都的计划也得以推迟。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撰写
的《隋书》、《北史》等历史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文笔雄健,思想深刻,被誉为“文学鬼才”。
总的来说,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官员,要坚持原则,勇于
直言进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同时也要注重学术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魏征的故事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忠良之臣。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睿智而英明的君主,他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繁荣、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而在唐太宗的身边,有一位极具智慧和勇气的谏臣,他就是魏征。
魏征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唐太宗身边担任重要职务,经常给唐太宗出
谋划策。
有一次,唐太宗在制定一项重要政策时,魏征认为这项政策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于是毅然进谏。
魏征进谏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唐太宗对这项政策非常看重,不愿意听取反对
意见。
但魏征并没有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唐太宗。
他指出这项政策会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利,唐太宗最终被他的论据所打动,决定放弃这项政策。
这件事情使得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听各种
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魏
征一样,敢于直言,为正确的事情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
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魏征诤谏的故事

魏征诤谏的故事魏征诤谏的故事魏征(公元580~643年)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
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
后来随同李密投奔唐朝,做辅佐太子的官。
那时候,他几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
玄武门事变以后,李世民派人找来魏征,沉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拔是非?”在场大臣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
只见魏征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样的结果。
”大臣们听了更加紧张。
没想到李世民倒转怒为喜。
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不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不久,他们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连,人人自危。
为安定人心,李世民宣布大赦:凡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前与故太子和齐王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如有人再告发,就要反坐,受到惩罚。
但人们还是不放心。
李世民派魏征到河北一带进行安抚,途中碰到州县官员押送两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魏征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后命令将他们释放了,李世民夸奖他做事能以国家为重。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
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
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并提升魏征担任太子太师的职务。
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小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小故事
唐朝时期,唐太宗是一个富于魄力的皇帝,他十分尊重忠言逆耳之论。
一次,唐太宗向魏征发出了征召,想听取他的意见,但是魏征胆怯退缩了。
唐太宗知道了魏征的踟躇,主动去找魏征,对他说:“不信此时无人,遣使问问边将,甲兵几时曾得用?”魏征听了很惊讶,对唐太宗说:“陛下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决定,为什么还问我?这只会让人觉得陛下瞻前顾后。
”唐太宗听了他的话,非常满意,给他加官晋爵,并且时常提拔他重用。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他们相信当时的平民百姓会有很多好的建议,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实际情况更多,所以当时很多官员都不怕进谏。
唐太宗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之一,他的治下比较安定和繁荣。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学会倾听下属,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创造更好的未来。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以其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曾经多次劝谏唐太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魏征劝谏的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他个人的性格也有骄傲自满、喜欢奉承的一面。
对此,魏征深感忧虑,决定向唐太宗进谏。
一天,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
魏征当着众人的面,给唐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错误做法:“陛下,治理国家需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如果您只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批评意见,那么国家很难治理得好啊!”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不悦。
但他深知魏征的用心良苦,于是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轻易发怒。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要去洛阳巡游。
当他到达洛阳时,发现当地官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
唐太宗非常高兴,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然而,魏征却认为这样做不妥。
他对唐太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不是沉溺于奢侈享受。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下令拆除了这座行宫,并把所有的建筑材料运回了长安,用于建设民房和公共设施。
晚年时,唐太宗渐渐变得昏聩,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一些奸臣趁机得势,把持朝政。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重振朝纲。
然而,唐太宗已经听不进魏征的忠言了。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毫不关心。
魏征非常无奈,但也无法挽回败局。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于家中。
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感慨地说:“魏征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
他经常提醒我改正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在魏征的墓前,唐太宗下令为魏征立碑撰文,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
他亲自撰写碑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与魏征共事的岁月。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
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
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
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
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来这儿用过的旧银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总管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
总管心想:贞观初年,皇上您自己省俭得很,怎么如今嫌这嫌那的呢?心里不明白,嘴上却只好认错,赶忙命御厨将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几样海鲜。
晚上,太宗来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为不悦:“怎么搞的,海味不见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怜,总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贬为百姓!”说罢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太宗的内宫。
这时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宠信之臣,进出较为方便,与太宗讲话亦自在得多了。
叙过君臣之礼后,魏征转入正题:“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魏征深感唐太宗“当局者迷”,便决计为他指点“迷津”:“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就糟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
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魏征越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把隋亡的教训挂在嘴上,何不以此来警策皇上呢?“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献食物或贡物不精而被责罚。
如此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
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这一着真灵,唐太宗果然大为震惊:“难道我是在效法隋炀帝吗?”“是的,陛下!像显仁宫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的话,会很感满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
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
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徵。
说起祭拜魏徵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
生活在唐朝的魏徵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徵。
魏徵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
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
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
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
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
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
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徵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
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
魏徵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
魏徵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
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
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
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
因此,这里至今还冤魂不散啊!”
“你说的这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呀?怪吓人的。
”李世民吓得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
“就是隋炀帝杨广啊!”魏徵说,“皇上难道这么快就忘了?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里,可不能忘了前朝的教训!隋炀帝当年外出巡游,经过各州县时,五百里之内都必须贡奉最精美的水陆佳肴,吃不完就随便倒掉,可不许不贡。
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遭殃,百姓把他们比作蝗虫、瘟神,所以后来隋炀帝很快就灭亡了呀!难道皇上还要学他的样子,也把大唐江山丢掉不成?”
这时,李世艮才晓得,原来魏徵是为了今日惩罚地方官的事儿来的。
不过,这时李世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连忙对魏徵说:“爱卿,你这番话可说得太好了,朕要好好谢谢你。
今天的事是朕不对。
希望你今后经常给朕讲些前朝古人的事,以资借鉴啊。
”
魏徵听了李世民这番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连忙跪答:“臣遵旨。
”
从那以后,魏徵就常常把古书上的事儿编成故事讲给李世民听。
慢慢地,李世民养成了听古书的习惯。
每天不听魏徵讲一段还不得劲儿哩。
他把魏徵当成自己洗面清心的镜子,办什么事都要跟魏徵商量一下,对魏徵也越来越信任了。
这年夏天,有位太监弄来一只鹞子,李世民挺高兴,爱不释手,整天在后宫逗着玩,有几天甚至朝政也不理,魏徵说了几次也没用。
一天,李世民正让鹞子停在自己胳膊上赏玩,突然魏徵进来了,他心里一慌,顺手把鹞子揣到怀里。
魏徵就是冲着皇上的鹞子来的,不过他装作没看见,东拉西扯地给李世民讲开了故事。
这时候的李世民哪有心思听故事啊,可又不好意思赶魏徵走,就装着打瞌睡,趴在书案上打盹儿。
魏徵呢,顺手摸过书案上的“龙胆”,使劲儿往桌上一拍,把李世民吓了一跳。
李世民一惊,急了:“大胆!魏徵,你竟敢擅自动用‘龙胆’,御前惊驾,该当何罪?”
魏徵心里说:谁让你装睡不愿听书呢!可嘴上没说,赶紧跪在地上:“圣上息怒,刚才您睡着了,我动用醒木,是想请您接着往下听啊。
”
“胡说!刚才你分明将朕的龙胆摔在书案上的,怎么说是醒木呢?”
“啊,圣上有所不知,容微臣慢慢禀告。
这方木头一共有十三种称呼,皇帝、君主用它时称‘龙胆’,皇后、娘娘用它时称‘凤霞’,宰相、大夫用它时称‘运筹’,元帅、将军用它时称‘虎威’,知县、知府用它时称‘凉堂’,塾师、教习用它时称‘醒误’,评书、大鼓用它时称‘醒木’,典当铺里用它时称‘唤出’,中药铺里用它时称‘审慎’,点心铺里用它时称‘伏苓’,医家郎中用它时称‘慎沉’,
唱戏的用它时称‘如意’,客店里用它时称‘镇静’。
刚才微臣是在为皇上说书,所以用它时就称为‘醒木’,难道不对吗?醒木者,醒目也。
臣是为唤醒圣上,继续听书呀!”
“嗯,这……”李世民听魏徵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套,句句在理,自己又没啥好说的了,只好说,“好,好。
既然如此,这‘龙胆’你就拿去做醒木用吧。
”
魏徵见皇上把鹞子的事给忘了,又接着讲故事,这回专拣那热闹的说,说了一个又一个,讲了一回又一回,累得满头大汗。
李世民听得入迷了,不讲还不行。
他看魏徵说累了,将一把御扇递过去:“给,你扇吧。
”一会儿,又把一块绸手帕递过去:“给,你擦吧。
”一会儿,又让人沏了茶水端上:“给,你喝吧。
”一直到魏徵说完故事走了之后,李世民才想起怀里的那只鹞子,可是早就给憋死了。
据说后来魏徵病死的时候,李世民十分悲痛。
李世民说:“人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见衣帽是否穿戴得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觉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
从那以后,评书艺人就把魏徵尊为自己的祖师爷了。
评书艺人在台上说书可以喝茶水,可以扇扇子,可以用手帕擦汗,谁要是打瞌睡了,还可以用醒木惊醒你。
因为这都是当年李世民赏给祖师爷魏徵的,祖师爷又传给了后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