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山水画构图差异

合集下载

两宋山水画

两宋山水画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

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

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

“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

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

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

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

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

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

两宋山水画“三远法”画理流变研究

两宋山水画“三远法”画理流变研究

I~ii—|十艺?K IRII I_I 两宋山水画“三远法'画理流变研究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杨颖吴越滨摘要:鉴于新时代多元文化发展需求,通过对北宋郭熙“三远法”和南宋韩拙“三远法”的梳理分析,比较两宋山水画自然空间表现法,发现两宋“三远法”是一个由自然空间到主体空间流变的艺术表达取向过程,体现了两宋山水画的美学养成、历史贡献和时代特征。

为研究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参考。

关键词:两宋山水画三远法流变创作参考一、北宋山水画“三远法”的源流及确立“三远法”在隋朝已现雏形,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可反映出山水画构图及布景已趋成熟,体现了“咫尺千里"的空间追求,在宋代被概括为"远",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

《游春图》画面结构用一条对角线分开整体,近景处青山与堤岸的对峙体现出传统中国画大开大合的意境,此种一水两岸的布景方式,实现了平远和深远的画面营造。

并采用俯视法取景,有意区分远景、近景与中景,并且由近景到中景距离突然拉远,营造了画面的“深远”的效果。

远景虽简略描写,但有效地将整个空间拉远,使画面完整统一。

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在空间表现方面已逐渐形成定式,画家开始有意识地突破有限的二维空间,营造更多维度的空间。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概括唐代山水画的变革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①吴道子的山水画已无从考见,李氏父子的作品《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在空间表现技法上,可明显看出其已完全摆脱了魏晋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法。

到了五代,展子虔注重自然观察与探索,已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平远创作手法,初步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法。

荆浩《匡庐图》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整个画面层层推进,更显气势磅礴,是“三远法”中“深远”的体现。

关仝《关山行旅图》上半部分有突兀的巨大山峰,气势逼人。

全景式构图与俯视的角度巧妙穿插,安排得当。

在主峰山脚下留白,缥缈的云雾衬托出山峰的高峻,此为"高远”的体现,宋朝支持画院的建立,山水画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全景式构图画法,成就了北宋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北宋和南宋山水画风格比较2

北宋和南宋山水画风格比较2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虽然山水画在两宋时期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在构图审美笔墨技法方面却趣味不一。

北宋在山水画中主要是层峦叠障、布置茂密的“以大观小”全景式。

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把握对象,较为直接、坦白,“以大观小”。

首先,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更是在山,树,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

山石高大,行旅渺小,初此画,立即给人一种气势浩大山峰巍峨之感,山与人的对比更突出了北方山的特点。

北宋山水画是一种全景山水,画作气氛庄重,山势雄浑、博大,且画卷尺幅宽,所画之物层次感强、节奏感强,,地域特色也比较强。

北宋山水画地域特点强,状物高于达意。

所以北宋以形象的深人刻画来丰富画面的构图变化,以景物的渐层、重复的节奏来形成画面的统一。

而到了南宋则侧重于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有限场景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南宋秀丽、小巧、优雅,南宋是去其繁章,采其大要的“以小显大”截取式随着审美意识的发展,山水画的构图,则明显反映在“以小显大”的小景山水上。

大体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特写镜头布局的方法。

大景求全形象繁复;小景集中意象简括。

如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卷》,构图上不是让出天地表现远景和全貌,而是“顶天立地”,采取近景的一角。

他们的“一角”、“半边”构图似乎更接近于焦点透视的“凝神观照”,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在半边一角,开阔画面的空白,形成暗示的空间。

其典型章法是,画面近景树木半截,“斧劈”一角;中景危崖半壁,云雾间挡;远景淡荡空朦,天高云阔,给人较直接、简练、明确的审美乐趣和满足。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多端,一片莽莽苍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十分广泛,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颇深。

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

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

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

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入地影响。

水墨画大体上是依着以赵雪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向前发展的。

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的表现。

赵雪松主张绘画的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标榜复古、提倡书法笔墨的趣味。

作为元四家(赵雪松、黄公望、王蒙、吴镇、后董其昌也用倪鲢替换他)之首,引导了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

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朝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进展的顶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朝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乐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尽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割裂和隔膜,在一段时刻内维持着相对安宁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进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显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标准,道释画中以吴家样阻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绩最高宋朝山水画取得了空前的的进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较,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现了新的转变。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致简练,“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事实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的宋朝,力主“作画贵有”,以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大体功与实践技术,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郁,韵味转变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取得深化,涵盖更为普遍。

阻碍阻碍阻碍阻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提倡“”,从而确立了艺术思维的。

作为价值学原那么,赵孟頫既保护了的人格趣味,又了的游戏态度;作为原那么,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类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在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在 画面 的 左 的士 出 位 的当属分 段式构 图。这种构 图一般是 横卷 物 整 体 放 置 于 画 面 的 右 下 角 , 只用淡墨皴 了几笔 , 表 现远 布局 , 画家把 画 面 中的题材 分段 数进行布 边 大面积 留自,
点缀 参 考 文 献 : 局, 目的是通 过 画面带给观 众视 觉上 的层 山和天 空。 同时为弥 补左侧 的 空虚 , 使 画面静 中有 动 , 富有 诗 [ 1 ] 吴 守 明. 山水 画构 图. 河北 美 术 出版 社 , 次 感 。如 , 宋 代 名 家 郭 熙 所 作 的 山水 画《 早 了三 四艘 小 船 ,
表现 出了一种 水气弥漫的意境。 是 山水 画创作 的第 一要素。组织画面上 的 是 非 常典 型 的取 景 半边 创 作 的水 墨 山水 分协调 , 画 面 左边 描 绘 的是 老 松 悬崖 , 有 两 个 人 5 . 特 写 式 构 图 统一 关系 , 既不 能太散 , 也 不能过 于拥挤 , 画, 物对 坐在 下边 的大石上 , 而画面 的右 边则 特 写式构 图, 指选取 自然景观 的局部 构 图要体现人们 的审美 心理。南宋 山水 画 整幅画 进行 描绘 , 一般 用特 写式构 图表现 一些 江 的构 图方 式在 画面 中起 到 了突 出主体 的作 是用寥 寥数 笔组成 的淡淡 的远 山 , 的重 点描绘 放在 了左边 , 右边 大部分 是 空 南的小风 景 , 主要 目的是表 现物体 最有特 用, 增 强 了画面整体 带给人的艺术感受。
左上 角用 淡 墨 化( 边 角 式构 图, 主 要特 点是近 景 多偏 于 江面上 只 出现 了一只 小舟 , 下篇 ) . 上海艺术家, 2 0 0 6 ( 3 ) . 轻轻皴 出了丛 树 的形 态 , 在 画面 的最 上方 角, 细致 刻 画 ; 远景简练清淡, 概 括 整 [ 6 ] 邹安刚. 两 宋 山水 画 图 形样 式 与造 境 的 关 体 。 明代 曹 昭 形 容 这 种 构 图特 点说 : “ 或 峭 有淡淡的 山显现。这种构 图最易表达 出平 系. 晋 中学院学报 , 2 0 0 8 ( 4 ) .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作者:安超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4期摘要:南北宋绘画异彩纷呈,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的“三远法”、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南宋四家马远、夏圭的“截景式“构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开创了南宋新画风。

关键词:构图;三远法;文人画;院体画两宋时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虽然表现的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但是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特别是艺术领域画学的兴办,画院的设立,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等为宋代绘画的成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宋代绘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鼎盛时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风貌,艺术手法多变并创造出许多新皴法,人才辈出,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总体而言,宋代的绘画强调师法自然,注重写实、亲身体会和感受,从而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北宋继承五代后蜀、南唐的旧制,宫中设立“翰林图画院”,广纳贤人。

南宋画学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因而宫廷院体画成为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北宋时期的文人山水画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继承五代荆浩、关仝等北方画派的艺术特色,其画风气势苍茫,雄壮浑厚,主要描绘黄河两岸关陕地区的山水形象。

其典型代表前期有李成、范宽,中期有郭熙,后期有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等。

北宋时期画家们的绘画构图饱满、丰富,以全景式构图为主,气势雄伟,其特点是突出主题景象,画面平整安稳,北宋的绘画作品写实性高于达意,主要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上方,两边和下面都是为主景作陪衬和修饰的,突出主大从小的艺术理念。

李成,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擅长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创造了卷云皴,笔法生动。

他以平远法表现山峦、烟云、树木等幽深淡雅的意境。

其传世作品《寒林平远图》用笔洒脱,勾画的树枝、松针线条挺拔坚韧有力量,注重线条的力度,所画树枝均为弧形,充满力度的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动人心弦的元素,用淡墨烘染,树的姿态优美,画面耐人寻味,营造出一种清幽淡然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东晋顾恺之提到构图说:“若以临见妙载,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宗炳在《画山水序》提到“绢素以远映”、“竖划三寸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谢赫的“六法”中也提到经营位置,荆浩则提出“近取其势,远取其势”的观察方法等。

历代先贤对构图做出了不同的见解,到两宋山水画构图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

两宋时期画家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传承,导致他们在山水画构图的审美方面趣味不一,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时代审美特征、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

关键词:山水画;构图;差异
一、北宋“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轻徭薄赋”的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使国家富有,平民文化昌盛。

并设立了画院,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名家辈出,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继承五代时期荆浩的全景式构图的传统,描绘北方的大山大川,既体现北方山石雄浑、厚重的特点,也显示出北宋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现状及对安定生活的满足从而流露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北宋前期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独盛,以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千古”,关仝多写关陇一带,李成描绘齐鲁地域山貌,范宽经常往来陕西和河南的大山川之间,他们都是北方人,山水画客观的描绘气势雄浑邈远的北方山水,“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再合适不过了,能传达出大自然震撼人心的气势和雄强。

采取全景式构图时,画面的安排严谨,细节的刻画仔细,多取完整的中、远景,描绘崇山峻岭,茂林高树,画幅饱满,视野开阔,山脉丘壑复杂多变,侧重于完整、客观地把握对象,表达的意境使人有丰富充实之感。

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巨峰壁立,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气势雄强,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无形的压迫感。

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中有烟云锁其腰,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构图简洁的分上下两块山石,一大一小,形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对比,山体造型简单概括,方中带园,呈三角形组合。

大山体成垂肩形,给人厚重感,同时画面重心上移,形成一股震撼人心的气势。

大小山石之间留有烟云,即强化了山体之间的对峙又稍有缓和的空间,捕捉到北方山水雄伟、凝厚的特点。

三家之后,北宋的山水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惠崇的“烟漠小景”等,但大体画风仍受北派山水影响。

到中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构图“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这种构图法反映北宋山水画忠实于自然,注重理性思维的态度,为后来的山水画构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期王诜、米氏父子、王希孟等在构图上出现更多的变化,有些作品采取横幅、手卷或是小景山水。

二、南宋“以小观大”边角式构图
1127年微、钦帝被金所俘,京城汴京失陷北宋灭亡,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治、经济重心以杭州一带为主,国运衰微,山河破碎,国家偏安于一隅。

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宋高宗赵构又恢复了画院活动,早期画家中多原为宣和画院的南渡画家,沿袭北宋雄浑的山水画风格及全景式构图,但以边角式构图、重意境,以抒情的山水画才能真正代表南宋山水画的风格。

南宋时期汉民族遭受异族的压迫,画家出于忧国忧民的心理,用残山剩水来寓寄爱国的情感。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构图一改北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偏向局部景象为主的边角式。

边角式构图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布局,从某一角度、局部或突出某一景物给画家带来独特感受着意经营,追求意境的营造。

画面意象简括,隐现参半,以少胜多,对有限自然景物细节描绘中,传达出某种较为确切的诗趣与感受,显现出“人化自然”的特点,具有
抒情性。

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是边角式构图的代表者,马远的山水画构图多取近景一角细致刻画,远景简练、概括,人称“马一角”。

而夏圭近景多取半边,故有“夏半边”之称。

李唐在南渡之后构图也开始有了变化,北宋时期《万壑松风图》表现北方高大山川的全景式构图,南渡之后的《清溪渔隐图》采取了边角式构图,剪裁新巧,细致刻画近景,用远景烘托气氛,画面的黑白、虚实、疏密和线条的对比非常的强烈从而带有冲击力,简洁明快又留有空白,这种留有余地的处理手法,赋予画面丰富的感情色彩,积极的调动观众再创造的想象心理活动,从而品昧出象外之意,弦外之音,增强了意境的深度和广度。

与北宋全景式构图相比,南宋的边角式更有形式感,更具个性色彩,意境更深远,艺术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增强。

也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审美形式发展到了新的境地。

纵上所述,两宋山水画构图一繁一简。

北宋山水画取景忠实于完整的、客观地把握对象;南宋山水画则去繁取简突出某一主体形象来构成画面视觉中心。

两种构图方式各具优势与不足,都对后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