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试题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试题本文将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进行探讨,提供一些试题供读者测试自己的知识。
一、基础知识1.请简要介绍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2.什么是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请解释下列缩写词的意义并简要描述各自的功能:–MAF–IAT–EGR–TPS二、传感器与执行器1.燃油喷射系统中的O2传感器是用来测量什么样的指标?它是如何工作的?2.温度传感器在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功能。
3.请列举一些与发动机控制相关的执行器,并简要描述它们的功能。
三、火花塞和点火系统1.火花塞在发动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请简要说明火花塞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2.请解释下列缩写词的意义并简要描述各自的功能:–DLI–DIS–COP3.点火系统中的点火线圈具有什么功能?它是如何实现点火的?四、故障诊断与处理1.请简要描述扫描工具在汽车故障诊断中的作用。
2.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可能出现哪些常见故障?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可能的原因。
3.当发动机故障指示灯亮起时,应如何进行处理?五、先进技术与未来发展1.请列举一些先进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和应用情况。
2.未来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请就此进行讨论。
六、总结通过本文,我们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提供了一些试题供读者测试自己的知识。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理解,提升相关知识水平。
以上是本文对于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试题的内容要点,读者可以根据题目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
Markdown格式的文本输出便于阅读和整理,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案第一章: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3. 理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定义。
2.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3.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应用实例。
4. 总结:强调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重要性。
第二章:发动机电控系统组成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2. 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 理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2. 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示意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2. 讲解:讲解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 示意图分析: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5. 总结:强调发动机电控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第三章:燃油喷射控制技术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类型。
3. 理解燃油喷射控制技术在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2. 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类型。
3. 燃油喷射控制技术在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3)电子控制式(EFI型)
组成:空气供给系统、燃油供给系、控制系统
电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一、进气系统流程图
空气滤清器
空气流量计
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进气管
怠速空气控制阀
发动机
空气滤清器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怠速空气控制阀
进气管
发动机
D型
L型
燃油系统
燃油泵的控制
(4/5)
开路 继电器
EFI继电器
燃油泵
IG
ST
点火 开关
FC
E1
STA
NE
NE信号
发动机ECU
微处理器
GSFC
GSW
空气囊中央传感器总成
3. 燃油泵关闭系统 有些汽车有这样的机械装置,在遇到下述情况时,燃油泵控制系统能使燃油泵停止运转,以保证安全。 当空气囊充气胀开时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一、发动机上常用的电控系统有: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FI、 电控点火系统ESA、 怠速控制系统ISC、 排放控制系统、 增压控制系统、 自我诊断与报警系统、 失效保护系统和应急备用系统。
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 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降低排放污染; 改善发动机的加速和减速性能; 改善发动机的起动性能; 发动机故障发生率大大降低。
喷油时间控制
各种矫正
(2/11)
大
2. 预热加浓
校正期间 的喷油量
小
低
冷却液温度(C)
高
0
发动机ECU在冷机时,因为此时燃油不容易雾化,所以,燃油的喷射量就需增加。 从而达到较好的行车性。 最大校正量是常温下的两倍。
维修提示: 如果温度传感器失灵时,可考虑这是引起发动机的行车性较差的原因之一。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电控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电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其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
掌握电控系统的组成部分,理解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能够简单分析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1.3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控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电控系统的组成部分:电子控制单元(ECU)、传感器、执行器等。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电控系统的定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控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作用。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电控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作用,通过小组报告进行展示。
第二章:电子控制单元(ECU)2.1 教学目标理解ECU的作用和功能。
掌握ECU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了解ECU在汽车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ECU的作用和功能:控制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点火时机等。
ECU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ECU的工作原理: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控制指令输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ECU的作用和功能、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ECU在汽车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ECU作用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ECU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小组报告进行展示。
第三章:传感器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和分类。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传感器在电控系统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传感器的作用:获取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外部环境信息。
传感器的分类: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等。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作用和分类。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完整版)汽车电控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第一章电子化与发动机电控技术1.汽车上第一个电子装置:电子管收音机(标志汽车进入了电子化时代)2.汽车电子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1974年,解决了电子装置在汽车上应用的技术难点,是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1974-1982年,以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以完成特定控制内容或功能为基本目的第三阶段:1982-1995年,以微型计算机为控制核心能够同时完成多种控制功能的计算机集中管理系统为基本控制模式。
第四阶段:1995年以后随着CAN总线技术和高速车用微型计算机的应用,汽车电子开始步入只能化控制的技术高点。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概述1.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传感器、电控单元(ECU)和执行元件。
2.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主要控制功能:1)汽油喷射控制:喷油正时控制、喷油持续时间控制、停油控制和电动汽油泵控制停油控制包括减速停油控制、超速停油控制及停油后的恢复供油2)点火控制:点火正时控制、闭合角控制和爆震反馈控制3)怠速控制:包括无负荷怠速控制和有负荷怠速控制4)排气净化控制:空燃比反馈控制、废弃再循环控制、活性炭罐清洗控制和二次空气喷射控制等5)进气控制:进气谐振增压控制、配气定时控制、增压压力控制和进气涡流控制6)故障自诊断控制:包括故障自诊断和带故障运行控制3.汽油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按汽油喷入的位置分:缸内直接喷射方式和进气管喷射方式(进气管喷射方式又分为单点喷射和多点喷射)按汽油喷射的方式分:连续喷射方式和间歇喷射方式(间歇喷射方式分为同时喷射、分组喷射和顺续喷射)按汽油喷射系统喷射方式分:机械控制方式和电控方式(电控方式分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和发动机集中管理系统)按进气量测量方式分:间接测量方式(节流-速度式和速度-密度式)和直接测量方式(体积流量式和质量流量)4缸内直喷实现了分层稀薄燃烧式未来电控汽油发动机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现代轿车电控汽油发动机主要采用多点喷射系统体积流量式采用翼片式和卡门涡旋式,质量流量式采用热线式和热模式5.电控汽油喷射的主要优点1)改善了各缸混合气浓度的均匀性2)使汽油机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一定的影响3)式汽油发动机有害物排放量显著减少4)改善了汽油发动机过度工况的响应特性5)使汽油发动机在不同地理及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排放性能6)提高了汽油发动机高低温启动性能和暖机性能6.顺序喷射中喷油时刻一般为排气行程上止点前60~70度曲轴转角第三章电控汽油喷射系统1.推动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法规对汽油发动机排放性能指标的不断提高2.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组成:空气供给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汽油喷射电子控制系统3.空气供给系统1)空气供给系统组成:空气滤清器、空气量计量装置、节气门体、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进气总管和进气歧管等2)直接测量方式采用空气流量计,间接测量方式采用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3)空气流量计:翼片式、卡门涡旋式、热线式和热模式4)翼片式空气流量计组成:测量翼片组件、电位计组件和空气旁通通道原理:发动机工作时具有一定流速的空气推开测量翼片,经主空气道进入发动机气缸,测量翼片被气流推开角度a的大小,与空气流速和扭簧的回复力矩有关,对于某一具体的流量计在空气道几何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对于每一偏转角a,就有一个确定的主通道流通截面积因此就有一个确定的空气流量值。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提高汽车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汽车维修和研发领域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概述1.1 电控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电控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2.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2.1 传感器2.2 执行器2.3 控制单元3.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工作原理3.1 燃油喷射控制3.2 点火控制3.3 排放控制4.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应用案例4.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4.2 电控点火系统4.3 电控排放控制系统5.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5.1 智能控制5.2 电动汽车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工作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具体应用案例。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2. 课件: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3. 实验设备: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实验台架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功能。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提高汽车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单元的具体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化和调整。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说课课件

3.教材分析
第一章:发动机电控技术概述 第二章: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第三章: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第四章: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第五章:发动机辅助控制系统
第六章:发动机电控系统常见故障诊断
4.课程目标 专业方法能力:故障原因及部位确定,仪 器使用,故障维修,废弃 液体及零部件处理,自主 学习,经验积累 社会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合作, 心理素质
实 施 工 学 交 替
创 新 教 学 模 式
注 重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合 理 运 用 教 学 方 法
注 重 过 程 考 核
讲课内容: 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共轨式电控系统类型
高压共轨系统:由高压输油泵(压力在120MPa以上)直接产生高 压燃油输送至共轨中,一般采用“时间-压力控制”方式,又称第 一代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中压共轨系统:由中压输油泵(10~13MPa)将中压燃油输送到 共轨中,采用带有增压作用的喷油器使喷油压力达到120150MPa。一般采用“压力控制”方式,也是第二代共轨式电控燃 油喷射系统。 压电式共轨系统:上述均属电磁阀式共轨系统,压电式共轨系统利 用压电晶体作为执行元件,通过控制喷油器针阀的升程(或喷油开 始与结束)来实现燃油喷射控制。压电式共轨系统也被称为第三代 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说课课程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说课内容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二、课程设计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特色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课程性质地位:1.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核心课程
2.专业人才培养重要课程 课程作用:1.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 2.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前导后续课程:1.前导: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基础,
发动机电控技术

《发动机电控技术》内容1.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当温度升高时,电阻值降低。
2.闭环控制(系统):带有氧传感器的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或:在控制系统中,凡是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
3.闭合角或导通角:(下三种叙述)闭合角:断电器触点闭合期间,即点火线圈初级电路接通期间,分电器凸轮(或轴)转过的角度。
(传统点火系)闭合角:是指点火线圈及电子点火器末级的大功率晶体三极管的导通时间,即闭合时间。
导通角:在无触点电子点火系中,是指点火电子电路输出级大功率开关导通期间,亦即点火线圈接通期间,分电器轴转过的角度。
亦称闭合角。
4.爆震率:爆震率=有爆震的循环次数/实际工作循环数。
霍尔效应: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发现在矩形金属薄板两端通以电流,并在垂直金属平面方向上加以磁场,则在金属的另外两侧之间会产生一个电位差,即霍尔电压。
当采用霍尔元件时,霍尔电压与电流和磁场强度成正比,这一现象叫做霍尔效应。
5.最佳点火:发动机汽缸内的混合气必须在最有利的时刻进行点火,才能使发动机输出最大的功率和获得最好的经济性。
混合气在汽缸内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为几毫秒,要求在活塞未到上止点以前的某一有利时刻点火,待混合气充分燃烧产生出最大爆发压力时,正好全力推动活塞下行作功,这个有利的提前点火时刻称为最佳点火。
6.过量空气系数(α):α=实际吸入汽缸的空气量(㎏)/理论汽油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一、汽车电子化与发动机电控技术1: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目前世界轿车中的95﹪以上已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
按电子产品和电子系统的技术特点,汽车电子化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1974年为第一阶段。
是汽车电子控制建设的初级阶段。
晶体管收音机;硅整流交流发电机;晶体管电压调节器;晶体管点火装置;电子式闪光器;电子控制式喇叭;电子式间歇刮水控制器;数字时钟;IC(集成电路)点火装置;HEI 高能点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