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防制C级准则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版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国标(2011版)
鼠类
区域
控制指标
标准
城镇
防鼠设施:合格率
≥93%
室内鼠密度控制水平:鼠迹阳性率
≤5%
外环境鼠密度控制水平:路径指数(处/千米)
≤5处
单位
防鼠设施:不合格间数/房间数
0/≤10,1/>10
室内鼠密度控制水平:阳性间数/房间数
蚊幼(蛹)数/阳性勺
≤8只
外环境蚊虫密度控制水平:停落指数(成蚊数/人次)
≤只
单位
各类积水容器阳性数
0
各类坑洼积水阳性数
0
蜚蠊
城镇
成若虫侵害率
侵害率
≤5%
平均每阳性间(处)成若虫数
小蠊≦10只,大蠊 ≦5只
卵鞘查获率
查获率
≤3%
平均每阳性间(处)卵鞘数
≤8只
蟑迹查获率
≤7%
单位
成若虫侵害率:阳性间数/检查房间数
0/≤20,1/>20
外环境鼠密度:活鼠、鼠洞、死鼠、鼠尸等鼠迹
不得有
蝇类
城镇
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
不得有蝇
室内蝇类孳生地
不得存在
室内成蝇密度
控制水平
有蝇房间阳性率:有蝇间占调查间
≤9%
阳性房间蝇密度:蝇数/阳性房间
≤3只
室外蝇类孳生地密度控制水平:阳性率
≤5%
防蝇设施合格率
≥90%
单位
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2/≦60,≦3/>60
卵鞘查获率:阳性间数/检查房间数
≦2/≦60,≦3/>60
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

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该文档为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概要*简介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人类、动物或植物疾病的昆虫、螨虫、蛇类等生物。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进行病媒生物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本标准旨在规范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调查内容与要求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的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调查与监测- 病媒生物传播潜力评估与分析- 病媒生物生态环境调查- 病媒生物传播途径分析- 病媒生物感染率和病原体检测- 病媒生物防控措施的研究和评估在进行病媒生物调查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对不同地理区域、季节和环境因素进行调查,掌握病媒生物的分布规律和活动特点- 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的动态变化- 结合病媒生物感染率和病原体检测结果,评估疾病传播风险-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果技术要求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能力,包括:- 掌握病媒生物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和生态性- 熟练使用病媒生物调查的设备和仪器- 具备病媒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和保存的技能- 能够进行病媒生物的种群数量调查和监测- 能够进行病媒生物传播途径分析和传播潜力评估- 具备病媒生物防控技术和策略的研究能力结论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对病媒生物的调查与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技术指导。
通过按照该标准进行调查工作,能够更好地掌握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特点,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病媒生物C级标准专题检查附件

鼠、蚊、蝇、蟑螂控制标准(C级)一、鼠控制标准1.防鼠设施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3%;2.室内鼠迹阳性率小于或等于5%;3.外环境鼠密度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5。
二、蚊虫控制标准1.小型积水蚊虫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0.8;2.大型积水蚊虫采样勺指数小于或等于5%,平均每阳性勺少于8只蚊虫幼虫和蛹;3.外环境蚊虫停落指数小于或等于1.5。
三、蝇控制标准1.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室内不得有蝇类孳生地;2.室内有蝇房间阳性率小于或等于9%,阳性间蝇密度小于或等于3只/间;3.室外蝇类孳生地阳性率小于或等于5%;4.防蝇设施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0%。
四、蟑螂控制标准1.蟑螂成若虫侵害率小于或等于5%;平均每阳性间(处)成若虫小蠊小于或等于10只,大蠊小于或等于5只;2.蟑螂卵鞘查获率小于或等于3%,平均每阳性间(处)卵鞘数小于或等于8只;3.蟑迹(蟑螂的尸体、残尸、空卵鞘壳、粪便等)查获率小于或等于7%。
鼠、蚊、蝇、蟑螂现场考核办法一、鼠控制现场考核办法(一)防鼠设施检查。
1.箅子和地漏:厨房操作间下水道出水口有竖箅子(金属栅栏),箅子缝小于10mm;若无竖箅子,排水沟横箅子的箅子缝小于10mm,且无缺损。
地漏加盖。
2.门:门缝小于6mm;木门和门框的底部包铁皮,高0.3m;食品库房门口有挡鼠板,高0.6m。
3.管线孔洞:堵塞通向外环境的管线孔洞,没有堵死的孔洞,其缝隙不得超过6mm。
4.排风扇:1楼或地下室排风扇或通风口有金属网罩,网眼不得超过6mm。
5.窗户:1楼或地下室窗户玻璃无破损。
6.防鼠设施合格率的计算:15m2折算1房间,以上5类防鼠设施中,有1类不合格就算该房间防鼠设施不合格。
(二)鼠迹法检查。
1.室内鼠密度检查。
检查房间内鼠迹,如活鼠、鼠尸、鼠爪印、鼠咬痕、鼠洞、鼠道等,有1处鼠迹的房间就算鼠迹阳性房间。
房间数按如下规定计算:即15m2或不足15m2房间算1间,大于15m2房间按每15m2为1间折算。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考核评估办法

XX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考核评估办法目录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2)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分级管理和职责任务 (2)三、申请病媒生物防制考核评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3)四、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的程序及要求 (4)根据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全爱卫发〔2009〕9号)、《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的通知》(全爱卫发〔2014〕3号)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蚊虫、蝇类、蜚蠊)》和《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城镇》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为规范XX省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考核评估程序、内容及方法,特制定本办法。
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基本原则。
XX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分级管理、科学指导、群防群治”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坚持群众队伍与专业队伍、经常性防控与突击性防控有机结合,采取文化防制、物理防制、生物防制、化学防制等综合防制措施,大力开展以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控工作。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政府领导、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切实推进和完善我省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市场化建设,使病媒生物密度水平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分级管理和职责任务XX省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行省、市州、县市区三级的分级管理方式,按照《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中的工作要求,履行各级的职责任务。
(一)省爱卫办负责全省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宏观机制建设,组织对病媒生物防控专家认证,建立病媒生物防控专家库,实行规范化动态管理,组织对各市(含县级市,下同)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进行评估,对达到国家标准的市、县、镇进行发文确认。
(二)市州爱卫办负责辖区的日常组织管理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并受省爱卫办委托,承担对所辖区县的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工作。
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

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本文档旨在介绍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要点和指导。
这一标准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制定的,用于评估病媒生物监测的水平和质量。
1. 引言本标准旨在规范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确保其在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此标准适用于监测疾病媒介生物的数量、分布和种类。
2. 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要点以下是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的要点:- 目的和范围:明确标准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 术语和定义:定义与标准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 采样方法:确定采样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采样器具、采样时机和采样点位的选择。
- 样本处理:指导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和保存的方法。
- 监测指标:列举用于评估病媒生物监测水平的指标,如密度、丰度和种类。
-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指导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结果的方法和要求,包括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 质量控制:确定保证监测质量的控制措施,如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
3. 使用指南本标准的使用指南包括以下内容:- 标准的适用对象:明确标准适用的监测对象和场景。
- 监测计划的制定:指导制定符合标准要求的病媒生物监测计划。
- 实施监测工作:提供实施监测工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采样、处理、分析和报告。
-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说明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标准的维护与更新本标准的维护与更新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需求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5. 引用标准- 国家标准2011版:"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以上是《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详见国家标准文件。
本标准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提供了一套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疾病传播控制的效果和质量。
注:此文档仅用于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病媒生物防控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

病媒生物防控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
2011版)
1. 标准目的: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有
效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术语和定义:本部分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以确
保统一的理解和应用。
3. 病媒生物分类和鉴定:标准要求按照病媒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方法来进行防控工作,以确保准确判断和有效应对不同病媒生物的
威胁。
4. 病媒生物防控措施:该标准详细描述了病媒生物防控的各项
措施,包括生物学控制、化学控制、物理控制、环境管理等方面的
要求和要点。
5. 防控技术指标:本部分列出了病媒生物防控的相关技术指标,如监测方法、防控设备要求、预警系统等。
6. 绩效评价和监测:标准要求建立病媒生物防控的绩效评价和监测体系,以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使用。
7. 培训和人员要求:该标准强调培训和人员要求的重要性,以确保从业人员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开展病媒生物防控工作。
以上是病媒生物防控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主要内容概述。
详情请参阅相关国家标准文件。
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制评估检查标准要求及防制措施详解

8
800
5
500
7
700
5
500
25
2500
50 万~100 万 人口
检查 单位
数
延长 米数
10 万 -50 万以下 人口
检查 单位
数
延长 米数
10 万以下 人口
检查 单位
数
延长 米数
5
500
4
400
2
200
5
500
3
300
2
200
5
500
5
500
3
300
5
500
3
300
3
300
20
2000
15
1500
评价外环境鼠类控制水平的抽查数量表
城市规模
公 共绿地 、公 园或道路两侧 垃 圾中转 站或 公共厕所 单 位或居 民区 院内 农 贸市场 、工 地或车站 合计
200 万以上 人口
检查 单位
数
延长 米数
10
1000
5
500
10
1000
5
500
30
3000
100 万~200 万 人口
检查 单位
数
延长 米数
(三十九)掌握病媒生物孳生地基本情况,制定分类处理 措施,湖泊、河流、小型积水、垃圾、厕所等各类四害孳 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四十)开展重要病媒生物监测调查,收集病媒生物侵害 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置。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蚊蝇和防鼠设施 合格率≥95%。
细则及评分标准——病媒生物(100分)
分类
内容
分数
3、样本量适宜性原则
(1)抽查要达到一定数量,不能低于下表中 (抽样数量)规定的最少检查数量。
病媒生物防制C级准则

病媒生物防制C级标准
一、鼠密度控制水平
1、防鼠设施C级标准:防鼠设施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3%..
2、外环境鼠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5%..
二、蚊虫密度控制水平
1、小型积水蚊虫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0.8..
2、大型水体蚊虫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采样勺指数小于或等于5%;平均每阳性勺少于8只蚊虫幼虫和蛹..
3、外环境蚊虫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停落指数小于或等于1.5..
三、蝇类控制水平
1、生产销售直接人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室内不得存在蝇类孳生地..
2、室内成蝇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有蝇房间阳性率小于或等于9%;阳性间蝇密度小于或等于3只/间..
3、室外蝇类孳生地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蝇类孳生地阳性率小于或等于5%..
4、防蝇设施C级标准:防蝇设施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0%..
四、蜚蠊密度控制水平
1、成若虫侵害率C级标准:蜚蠊成若虫侵害率小于或等于5%;平均每阳性间处成若虫数小蠊小于或等于10只;大蠊小于或等于5只;
2、卵鞘查获率C级标准:蜚蠊卵鞘查获率小于或等于3%;平均每阳性间处卵鞘数小于或等于8只..
3、蟑迹查获率C级标准:蟑迹查获率小于或等于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媒生物防制C级准则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病媒生物防制C级标准
一、鼠密度控制水平
1、防鼠设施C级标准:防鼠设施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3%。
2、外环境鼠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5%。
二、蚊虫密度控制水平
1、小型积水蚊虫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0.8。
2、大型水体蚊虫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采样勺指数小于或等于5%,平均每阳性勺少于8只蚊虫幼虫和蛹。
3、外环境蚊虫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停落指数小于或等于1.5。
三、蝇类控制水平
1、生产销售直接人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室内不得存在蝇类孳生地。
2、室内成蝇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有蝇房间阳性率小于或等于9%,阳性间蝇密度小于或等于3只/间。
3、室外蝇类孳生地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蝇类孳生地阳性率小于或等于5%。
4、防蝇设施C级标准:防蝇设施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0%。
四、蜚蠊密度控制水平
1、成若虫侵害率C级标准:蜚蠊成若虫侵害率小于或等于5%,平均每阳性间(处)成若虫数小蠊小于或等于10只,大蠊小于或等于5只;
2、卵鞘查获率C级标准:蜚蠊卵鞘查获率小于或等于3%,平均每阳性间(处)卵鞘数小于或等于8只。
3、蟑迹查获率C级标准:蟑迹查获率小于或等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