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复习巩固六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时代PPT课件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身份地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阶段
初创 确立
关键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主要贡献
开始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考
明经
主要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 能力。
核
内
考策问、经史、杂文诗
容 进士 赋,重在考察治理政事
的能力。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与统一全国 2.隋朝的繁盛
655年,在被立为皇后。 683年,临朝称制。 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690-705)
• 贞观新政
中央机构 科举 法律
农业发展
完善三省六部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制定法律,化重为轻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李渊建唐 2.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 武曌
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旧唐书》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课标要求: • 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 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学业标准: • 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其中重要信息,联系大
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论述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深 远影响。 • 依据隋朝完成统一、创建科举取士制度、开通大运河等 史事,归纳隋朝的历史地位。 • 搜集资料,概括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 马端临《文献通考》 •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 钱穆《国史大纲》 • 隋文帝一统天下,就实现了两汉初年高、惠、
文、景三代四帝六十年休养生息才达到的目的, 文帝的遗产则足够以后五六十年的政务开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新人教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说课流程: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开篇,承上启下。
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它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启繁荣与开放统一的唐朝,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时期,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时代,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这一时期无疑是重中之重。
内容要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繁荣与短暂。
解读:隋朝建立于581年,灭亡于618年,前后仅存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
它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
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它虽然短暂,但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包括四部分:1.隋的统一。
2.开通大运河。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4.隋朝的灭亡。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把教学内容总结为“一,二,一”作为教学主线: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与繁荣两个创举──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一个局面──隋朝的灭亡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1.认知起点: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
2.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
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
3.学习障碍: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理性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4.学习难度:①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题不规范。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易达到;③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隋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的措施?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隋朝措施的政治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1、开通大运河时间、人物、目的: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开通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
②、以天然河道为基础。
3、大运河的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积极、消极):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开创科举取士的制度: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八、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讲的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做得还不错。我用了几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隋朝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隋朝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的重要性和意义。
4. 隋朝的成就: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修建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建造隋大兴城。
5. 隋朝的影响:结束长期分裂,为唐朝繁荣打下基础,文化成就为唐朝文化繁荣提供基础,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当堂检测:
1. 隋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时间是哪一年?
2. 隋朝统一南北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3. 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家国情怀和创新意识。
1.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价,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
2. 批判性思维:在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知识点整理总结最新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人物:隋炀帝。
3.中心和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5.长度及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雏形: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正式成立: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3)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3.李春主持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隋朝称今天台湾为流求)第2课 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特点:繁荣与开放)(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对比表项目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思想上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以民为本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用人上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件-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主要措施:①虚心纳谏,广纳贤才(魏征、杜如晦)。②增加科
考科,
成为主要科目。③加强对西域统治(安西都护府)
(2)评价:①唐太宗的开明思想。 ②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后世
的繁盛局面奠定基础。
3、"开元盛世":
即位以后稳定政局,重用贤能,进行改革。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
,历史上称为"开元
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 )
局面的延伸。
hzy
交
1、评价大运河 积极:大大促进我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利于国家统一。 消极: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2、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打破参政门第限制 ;②推动教育发展; ③选拔官吏权利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hzy
交
3、从唐朝对外交往得到什么启示 坚持对外开放,走改革开放之路
步骤1
明确设问要求+设问数量
设问1:定向词“根据材料” 定位词“变化”
设问2:定向词“根据材料” 定位词“原因”
答案来自材料 答案来自材料
步骤3
规范作答
史料学史 实战演练
导
1.材料 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 “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 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体现出什么特点?并指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 荣的原因。
(2)爆发: - 年,
和部将
一起发动叛乱,史
称"安史之乱"。
(3)概况: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 。唐玄宗逃往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隋朝的特点:589-618年(短暂而繁荣或繁盛一时)一、隋朝的统一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2、统一南北:589年灭陈统一全国3、隋朝的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历史大趋势4、隋文帝时期(开皇之治)经济繁荣表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位皇帝:隋炀帝开凿时间:605年二、大运河的开通中心:洛阳起止: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评价:(1)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2、创立:(1)萌芽: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3、意义(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2、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时间:公元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2、传位: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治国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
十年寒窗无人(wú rén)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rénzhōng)最少年。
——白居易
雁塔题名(yàn tǎ tí míng)
2021/12/12
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
举子(jǔ 看 zǐ) 榜图
考棚
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
政治
影 响 教育
科举取士制度
2021/12/12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2021/12/12
2014年, “中国大运河”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 古老的人工(réngōng)水道,也
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
慧和勇气。
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
民意调查
国家招聘公务员是由相关的领导干部推荐 人才好呢,还是通过考试(kǎoshì)的方式择优录取 好?
2021/12/12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六页。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021/12/12
第三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xiànzài)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
3000多 万
1900多 万顷
长安太仓
2021/12/12
隋盛时
结论
4600多 万
5500多 万顷
洛阳含嘉仓; 洛口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第七页,共三十六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今称国计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K12教育资料
17
相关史事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 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 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 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K12教育资料
18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 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 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 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
K12教育资料
19
1.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原 因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 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 入各级政府任职。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 宰相,占有三分之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K12教育资料
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 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 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
K12教育资料
”。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
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胭脂井
K12教育资料
7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
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2)时间:从605年起,隋炀帝在位时期开通 (3)大运河: 三点四段五河,全长2000多千米。 (4)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9/14/2019
16
开凿大运河图(想象画)
9/14/2019
17
涿郡
长安 9/14/2019
永
济
608年
渠
通
洛阳
605年
济 渠
邗 605年 沟
江都 江 南
610年 河
余杭
隋朝大运河
杨广为了游玩和加 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 几百万民工,历时六年, 修建了一条北起自涿郡, 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 公里的大运河。开凿大 运河,共用了约1亿5千 万个民工,平均当时每 户百姓要出近20个民工, 还有许多开挖运河的民 工累死在河中。
图一 都江堰
图二 隋朝大运河
(1)简述图一、图二工程的主要功能。
(2)两项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建设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
9/14/2019
39
参考答案:
(1)图一:防洪灌溉;图二:运输。(沟通南北交通或南粮
北运 )
(2)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
22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9/14/2019
23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只
——《晋书·刘毅传》 注
重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复习巩固六十二第1题【单选题】下面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年号开皇,其统治史称“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③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是江苏省产业经济最活跃的地带。
请问四城市处在下列哪段运河上( )A、永济渠B、江南河C、通济渠D、邗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
他认为隋文帝“ 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国家统一C、开通京杭大运河D、社会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与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科举制D、选举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三国演义》卷首语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在经历了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四百年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到2007年高考已恢复30年了,它是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
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为声讨哪一个人物而写的(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意义、评价):沟通了______,促进了______,对______有积极作用。
但______。
【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长江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的意思,请在题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题后涂“C”.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______②唐朝的繁荣完全受惠于隋朝所开创的良好基础.______③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______④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______⑤唐朝文明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影响了世界,也丰富了自己.______ .【答案】:【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根据材料一,该诗描绘了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状况?他的统治前期被誉为什么?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诗人诗中描绘的情况真实吗?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吗?为什么?根据材料二,以上诗句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唐朝时期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根据材料二,这种制度对唐朝有什么影响?【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科举的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大业,隋炀帝年号)中,盛于贞观。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四:李小山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家人非常高兴,因为他马上就能当官了。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有何优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进士科是何时设立的?什么时候兴盛起来?材料三中的“天下英雄”指哪些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唐朝科举考试的“常科”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科?材料四中关于李小山“考中就能马上当官”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解析】:第13题【综合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探究一制度篇探究二经济篇探究三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
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是______。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列举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无【解析】:第14题【综合题】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请根据提示,举出两个不和谐的历史现象.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或治世)局面。
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
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
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
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君主。
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解析】:第15题【综合题】观察历史地图:图(一)为《隋朝大运河》。
大运河的中心点①是______,最北端到达②是______,最南端到达③是______。
运河A段的名称是______,B段的名称是______,开通这条运河的隋朝皇帝是______。
图(二)为《元朝大运河》。
元朝时在山东境内开凿的著名运河名称是c______在通州与都城之间开凿的运河名称是D______。
比较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隋朝、元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答案】: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