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论要》简介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 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 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 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 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 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 活动。——《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 儒家经典 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 太学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 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 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 义务。这种变化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五)隆礼贵和编(6)国无礼不正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五)隆礼贵和编(6)国无礼不正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五)隆礼贵和编(6)国⽆礼不正(6)国⽆礼不)国⽆礼不正正先秦儒家在把礼纳⼊其道德伦理体系后,并没有忽视其所具有的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国理政的社会政治功能。

所谓“国⽆礼则不正”,“国家⽆礼不宁”,就是他们以德治国的⼀贯主张。

孔⼦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孟⼦说“⽆礼义,则上下乱”。

荀⼦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国⽆礼则不正。

礼之所以正国也”。

都强调了礼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

在“治国以礼”的问题上,孔孟的“治国⽽⽆礼,譬犹瞽之⽆相与”,就会“⼿⾜⽆所错,⽿⽬⽆所加,进败揖让⽆所制”等观点,还多属于劝导统治者实⾏德治和民众以礼修⾝的范畴。

荀⼦所讲的“礼治”,则已融⼊了法治的观念。

从荀⼦对礼产⽣根源的阐述,到他认为“礼者,政之挽也”;“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及“治之经,礼与刑”,“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等⼀系列主张来看,他的礼治思想已经包含了更多法治的意蕴,具有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意识。

[原⽂]⼦⽈: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仁》)[今译]孔⼦说:能够⽤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何难呢?如果不能⽤礼让来治理国家,那礼还有什么⽤呢?[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已矣。

(《孝经》)[今译]孔⼦说:安定君主和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礼做规矩。

所谓礼,不过就是以尊敬和诚信对待百姓⽽已。

[原⽂]⼦⽈:⼦⽈: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今译]孔⼦说:在上位的⼈能遵循礼,那百姓就容易驾驭了。

[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今译]我(孔丘)听说,⼀个国家或⼀个家族,不怕财富少⽽怕分配不公平,不怕贫困⽽怕不安定。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 苟子 ・ 《 大略 》。这是苟 子对仁 、义 、* Z者关系的概 ) L 括 。“ 仁”( 基本原则 ) —— “ 义”( 为规范 ) 行 —— “ 礼”
与 “ 义” 的统一 。在 《 论语 》中又提 出 “ 夫仁者 ,己欲
立 而 立 人 ,己欲 达 而 达 人 ,己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 ”孟 子
先秦儒 家伦理思想研 究
刘 星 营
( 云南 民族大 学 ,云南 昆明 603 ) 50 1

要 :在 中国伦 理思想史 中,儒 家伦理 思想 占有极其 重要 的地位 ,尤其是 先秦时期的儒 家伦理 思想。孔子创
立的儒 学是 以仁 、义、礼 三者统一、人性 论、义利观 、道德修养 论、以德 治国等方面为一体的 完整 的体 系。先秦儒
( 最高 准则 )的三者统一 ,这就是先秦儒家所建立的宗
法道德规范 体系 的基本结构 。
二 、 人 性论
和荀子继承和发展 了孔 子的 “ 义礼智 ”等伦理思想 。 仁 苟子 明确指 出 :遇 君则 修臣下之义 , “ 遇乡则修长幼之义 , 遇长则修子弟之 义 ,遇友 则修礼节辞让之义 ,遇贱而少 者则修告 导宽之 义” 《 。( 荀子 ・ ‘二子 》 它体现为如 非 卜 )
的关系。 当然 , 仁和义都要 以礼为最高准则。 苟子把 “ ” 礼
称为 “ 仁之 里 ” ,义 之 “ ” 门 ,他 说 :“ 有 里 ,义有 门 , 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义 ”是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的重 要 范 畴 ,“ ”是 它 的 礼 仁
核心 ,“ 礼”是它的具体体现。因而孔子反复强调 “ ” 仁 , 认为 “ 仁”是克 己复礼 的的重要道德准则 。“ 仁者 , 爱人” 是仁 的基本 内容 ,它是调节 “ 伦”即君 臣、父子 、夫 人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内容小结一、《论语》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义礼孝悌忠恕中庸之道《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典籍,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的、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散文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以礼为先,天下就可以归仁了。

所谓的“礼”,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尊卑贵贱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规定。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各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中首要的是五伦之首的父子关系。

所以“孝”是孔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父子关系纯以天合,与生俱来,本于自然,所以孝乃是儒家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问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

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所以孔子强调“孝”当然对其它关系孔子也非常重视。

如孔子讲为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当然,无论是“礼”“仁”,要实现最终的要求都是以提高自我为始点的,要做到自省、自重、自立、有诚信。

如曾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主要参考书目:⑴、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⑵、南宋朱熹·《論語集注》⑶、清刘宝楠《论语正义》⑷、钱穆《论语新解》,⑸、杨伯峻《论语译注》二、《孟子》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政王道人性善养气穷独达兼舍生取义1、仁政思想孟子“仁政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

但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第三章 先秦的政治思想

3-第三章 先秦的政治思想

先秦是指秦以前的朝代。

秦以前主要有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

时间的夸度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成立时至。

这个时候在中国已经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

启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王位传子制度的创始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文献不足,夏代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我们已经很难了解。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夏代还没有产生严格意义的政治思想,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发时期。

商朝设立有完整的官制辅佐商王理政。

畿内官员主要有相、尹、多尹、师、大师、少师、史、小臣、多射、多马、多亚、多工、百姓、里居等。

其中相是商王朝中央级别最高的官员,他们是商王左右最重要的辅助大臣。

商代的王位继承制有两个原则,一是兄终弟及,一是父死子继,其中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

其中父死子断为幼子继承制,而不是长子继承制。

整个国家被分为畿内和畿外两部分,畿内由商王直接统治,畿外是商王通过诸候统治。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的观念在商朝前期,商朝统治者是用先王代替今王。

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二、周朝的政治思想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西周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共276年的历史。

这时确立了畿服制度、爵谥制度、土地制度、刑法制度及嫡长子继承制度等。

东周的情况是:公元前770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1、周公的政治思想内容: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天命不常(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3)敬天保民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思想派别。

这些派别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每个派别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

以下是对先秦各派思想内容的总结。

儒家思想是先秦各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派,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儒家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思想,并强调君子的品德养成与修身自好。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出了“道”作为宇宙的本原和最高境界的概念。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自由。

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主张自我放逐,超脱尘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平的思想,主张实行有法可依的法治社会。

墨家认为,爱是全人类公共道德准则,倡导“以贫者富,以老者少”的思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墨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幸福的实现,主张务实和实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为商鞅。

法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法治社会,以法律规范人民行为,在社会中树立权威。

法家思想注重行政和社会管理,倡导严肃的法律体系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阴阳家是关注自然界和宇宙规律的一派,代表人物为淮南子。

阴阳家相信宇宙是由阴阳两大对立而统一的要素构成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天道,循环宇宙的变化和运行,以达到整体平衡和和谐。

除了这些主要的思想派别,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思想流派如名家、纵横家等。

名家注重辩论技巧和口才的发展,追求智慧和权谋。

纵横家强调政治权力和策略的运用,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思想观点。

综上所述,先秦各派思想的内容丰富多样,各有特点。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品德培养,道家强调自然无为与心灵追求,墨家强调公平和兼爱,法家强调法制和社会管理,阴阳家关注自然宇宙规律,名家注重智慧和辩论技巧,纵横家注重政治权谋。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先秦思想主要流派

先秦思想主要流派

先秦思想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特征先秦时期,中国大地出现了一场大变动。

而体现在思想界,则是重要的“士”阶层的发展。

他们著书立说,就各自的理论争辩,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下面我就简要总结一下这些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一、商周宗教思想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思想信仰随之也发生了改变。

以上帝为上神的一元神宗教代替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虽然仍保存了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而是殷商人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还有商人的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二、春秋时代思想春秋时期,是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阶级变动,变法成为潮流的时代。

天作为有灵性、有人格的神的意识进一步消退了,人们的思想进入了理性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还是持守着传统中的“德”,持守着对良好秩序(礼)和良好教养的一种理想。

这仍然是超越的,仍然具有宗教性。

其中还出现了孙武为代表的军事思想(《孙武兵法》)。

其中渗透关于战争及其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各种辩证法思想。

三、儒家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义。

注重伦理道德修身。

社会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以伦理规范作为基础。

还要从个人修身开始——慎独。

提倡“德治”、“仁”,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天命观信奉“天命”,但不信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孔子给天明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

他相信天道是公正的,具终极支配意义的。

天道就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就是“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