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论语》

合集下载

我读《论语》作文

我读《论语》作文

篇一:《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新道街小学四年九班乔永瑜《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们对话内容的一部著作。

刚上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让我读《论语》,我已经学习并记住了许多名言警句,它们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含义。

如“三思而后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不成大事”等等,对我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可是我在学习中也发现,圣人说的一些话也不一定全部正确。

比如,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如果不稳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

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去和比自己的差的交朋友。

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我对这段话当中的“无友不如己者”感到有些困惑。

按照孔子的说法,我们要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不能和比自己差的人相处。

这样一来,不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比自己差的人吗?我觉得不一定啊!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差的地方,也总有比他人优秀的方面,不可能每个事情上都要比别人好或者都要比别人差。

孔子不是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矣”吗?看来,圣人也有自相矛盾的时候。

在生活中,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身边的同学就是这样。

有的同学擅长学习,有的同学擅长运动;有的同学数学方面优秀,有的同学语文方面出众;有的同学具有音乐特长,有的同学能写一手好字……我们班就是一个藏龙卧虎的集体,每个同学身上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所以说,完全“不如己者”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还发现,孔子说的另一段话也值得商榷。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他告诉我们,父亲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期遵守父亲生前的行为准则而不加改变的话,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了这段话,我觉得,做子女的,必须尽孝,必须学习父辈的优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果父辈身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难道我们也应该照搬学习吗?做长辈的不可能事事时时都正确。

我最爱的论语

我最爱的论语

我最爱的论语我的最爱《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经典著作。

它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来,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我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论语》中的第一章是“学而篇”,其中有一句话是我特别喜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恒心,还要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并感到快乐。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在《论语》中,还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爱的重要性。

人们常常会被外表和言辞所迷惑,但真正的仁爱并不是表面的虚伪,而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真正做一个仁爱的人,需要从内心出发,而不是仅仅依靠巧言令色。

另外一章是“子罕篇”,其中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的胸怀是宽广坦荡的,而小人则常常充满短视和戚戚之心。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广阔的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而小人则常常被狭隘的个人利益所困扰,无法超越自我。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仁爱和勇气是相互促进的。

只有具备了知识和智慧,才能不被迷惑;只有有仁爱之心,才能不担忧;只有有勇气,才能不畏惧困难和挑战。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智慧、仁爱和勇气的重要性,并激励着我不断地追求进步。

《论语》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语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德和伦理的原则。

在我读过的众多经典著作中,《论语》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是我人生的指南针,引领着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我最爱的《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道德教诲的经典之作。

它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启发了我思考人生的意义。

读《论语》心得简短范文 (通用5篇)_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心得简短范文 (通用5篇)_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心得简短范文 (通用5篇)_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记载了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学问、修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论语》中有许多言行均为我们今天所应该效仿和学习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用心去学习,才能取得更多的知识
和技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我们在人
际交往中要注意的道理。

这些话语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教益。

《论语》中的理念和思想也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强调了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是我所深以为然的,学会承认自己不懂的和不足的地方,不断地完善自己。

《论语》也启迪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需要互相尊重、互
相理解的。

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事实的认识和处理态度,
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希望自己能够在《论语》的启迪下,不断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我读《论语》作文

我读《论语》作文

我读《论语》作文我读《论语》作文我读《论语》作文1从上一学期开场,我们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场读《论语》。

首先,从内容上,《论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第一篇中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把孝道详细化了。

讲了如何孝敬自己的父亲。

孝道往往表达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例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帮父母洗脚,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甚至是扶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过马路等等。

这些看起来微缺乏道的小事,深入地表达了孔子所讲的“孝”。

《论语》不仅我如何做人做事,还我许多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段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一般人认为是“学到的东西有时机付诸于理论,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吗?”但也有人认为,上面这段话应该理解为“自己的学说被社会采用了,自己肯定会很快乐。

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被社会采用,但是很多朋友都来赞扬我的学说,我也是很快乐的呀。

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和朋友都不赞同我的'观点,我也不怨恨,自己也可称得上君子。

”从这一段话具有的不同解释这件事上,我明白了读书不仅要细细地研读,分析^p 问题还应该从多个方面去考虑,不能只盯着一个角度。

《论语》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会细细研读,从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人。

我读《论语》作文2我一直以为,《论语》是大人看的,像我这种小屁孩,根本看不懂,里面一没图片,二没情节,想想就头疼,更别说看了。

所以,在我的藏书里,我一度冷落了这本书。

一个偶尔的时机,却让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一次《论语》。

那是爸爸妈妈带我去张家界玩耍的路上,长久坐车,闲得发慌,看看书吧。

咦,出门时顺手抓的一本《爆笑校园》怎么成了《论语》?无奈,翻翻也是消遣嘛,只得无精打采地翻开《论语》看起来。

看完其中的一段论语后,我居然震惊了。

爱上《《论语》

爱上《《论语》

爱上《论语》 刘伟方
我对《论语》的感觉,就如同歌中所唱的那样:只因为 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忘了你的容颜……虽然我知 道,我和她隔着千山万水,她的至圣、至仁、至礼的思想是 我一个凡夫俗子无法逾及的世界,但是我依然无法克制、满 怀热忱地想要追随她,我明白:我爱上了《论语》。
初见《论语》,她一脸高冷,仿佛要拒人于千里之外, 但正是这种特有的气质才使她显得与众不同。我远远地注视 着她,无所适从。然后,在某个瞬间,她不经意地回眸浅笑, 那一刻,我怦然心动。我迈动了脚步……我看不到那些自恃 才高的人轻蔑的眼神,也听不到周围人懒懒的哄笑声 。我就 是想要靠近她、认识她,我开始搜集和她有关的所有信息: 她的性格能并行发展;“逝
者如斯”提醒我们时光可贵,不可蹉跎;“父母唯其疾之忧” 告诫我们侍奉父母不可不用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又使我们明白正气浩然长存,以气度升华自我。 ④ 历代对夫子评价之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近年来频频有学者强调重拾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当中首推《论 语》。经典的魅力如山河岁月,不动声色地塑造着一代又一代 龙的传人。 ⑤ 重视对经典的阅读和思考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⑥ 因为经典是岁月留给我们的宝藏,蕴含着无穷的哲理与智慧。 单拿《论语》来说,“三人行必有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父母在不远游”……哪个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至理? 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君子不 重则不威”……这条条名言更是让我们领会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经典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爱《论语》。
写于2019年9月
了解得越多,我就对她越痴迷,我发现:她是一个内 外兼修的美女!如果说一开始征服我的是她在人前的高冷, 那么让我真正深陷其中的应该是她的“宅心仁厚”;她的 “忠恕待人”;她的“克己复礼”。她认为“苟志于仁,无 恶也。”她立志于仁,以爱人之心为本,终日行仁德之事, “三月不违仁”;她遵循“忠恕之道”,她说“君子尊贤而 纳众,嘉善而矜不能”,对他人,她虚怀若谷、宽宏大量, 对自己却严格要求,不敢懈怠;她还重“礼”,她说“勇而 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个勇而无礼的人会扰乱社会 秩序,破坏和谐,一个直而无礼的人便会尖酸刻薄,令人不 堪忍受。她要做一个懂礼知恭的人。她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完 美的人,跟当今社会上的那些徒有虚表、浅薄之人相比,她 是真正的美女!

我喜欢读论语_高二作文

我喜欢读论语_高二作文

我喜欢读论语我喜欢读论语放暑假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让我们学论语、背论语。

我立即给妈妈打电话买论语这本书,妈妈下班回来,我急忙从妈妈的书包里拿出论语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论语的第一条是: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条论语讲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温习以前的知识,这难道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这条论语让我懂得了在学习上只有经常复习,知识才会在你的脑海中扎根,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条论语讲孔子每天自己对自己做的事情反省,你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你温习过了吗?这条论语启示我们更多做人的道理,美好的德行要从小养成,需要每天努力地完善,与朋友交往、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诚实、要守信,这样既尊重了自己,也获得他人的尊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拜师学习的人,这条论语告诉我们要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吸取他们的教训,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读论语真是一种享受,真是受益匪浅,它使我明白了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第一重要的,还知道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制而成。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德”,即忠恕之道,还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处事态度。

读论语真是一种享受,真是受益匪浅,使我知道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编制而成。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德”,即忠恕之道,还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处事态度。

读论语更让我懂得了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做人是第一重要的,首先要有德——道德品质好,个人修养好;有礼——要有礼貌、有礼节、懂礼仪;有志——从小要有志气,要有远大抱负;有道——既是道理又是方法,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事理人情。

我读《论语》

我读《论语》

我读《论语》面对坎坷曲折的人生,我们常常感到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会低下我们曾经骄傲的头。

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安慰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

今夏,一本《论语》伴我度过了的美好暑假时光。

《论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提高我们心性修养的最好读本。

它以语录和对话的文体形式,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义”、“礼敬”、“忠孝”、“自强”等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植根于华夏沃土,成为中华儿女为人处世和安身立命的标准。

历史上,宋朝开国丞相赵普遇政事不能决,便咨于《论语》,遂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看实际也不用半部,能做到几句恐怕就能治天下了。

如出自《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便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孝道是孔子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但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触犯法律,令父母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孝”是为人之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是大教育家,《论语》中谈了很多治学的道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这些反映了孔子的治学态度。

“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孔子总结的学习方法,我们至今不是还在遵循吗?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是仁信的基础,治学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啊!儒家思想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我心中的论语

我心中的论语

我心中的论语我很喜欢《论语》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它诉我怎样做人才是正确的。

《论语》中说“弟子出则孝,入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想告诉我们,要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说明了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道德永远比学习重要。

孔子在这说明了儒家是以“仁”为本的思想。

《论语》是孔子生前说过的一些特别富有深刻含义的话,这本书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生前比较精辟的话和回答弟子的问题编成一本名为《论语》的书,流传千古……《论语》语言简练,虽然没有特别用什么修饰语,但却让人不由自主的发自内心的去敬重,去膜拜。

它将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思想的标准,都集中在了一个册子里面,令人叹为观止。

读完了《论语》以后,使我明白了人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要博爱,要“泛爱众”,要“仁”。

《论语》是要我们互相关爱,对朋友要真诚,要好好学习。

他的中心思想是“仁”和“礼”:“仁”指的是仁者爱人;“礼”指的是克己复礼。

仁者即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也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克己复礼在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句子中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因为从这句话里,我感受到了孔子对天下所有人的尊重,和对天下人人格的肯定。

而“三人行必有我师”则说明了孔子先生为人谦虚,他认为能者为师,只要有胜过他的地方,都可以做他的老师。

他当时虽然地位不是太高但还是有一些地位的,居然可以说出这么豁达的话,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现在人人平等,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我们在这一点上做的的确没有孔子好,应该向他学习,发扬中华文化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一座儒风浩荡的城市,我天天接触《论语》,渐渐地爱上 了《论语》。现在,我能背诵整本的《论语》,在去年的衢州市论语 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今年,我要向一等奖进军,补上遗憾!
老师妙点评: 这篇习作有三个亮点:其一,开篇介绍了古 城衢州与儒家及《论语》的关系,这是交代自己 所要介绍的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其二,正文部分 分别从三个不同的场所,选用三处《论语》章句, 介绍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其三,结尾用背诵整本《论语》并且比赛得奖的 事实,证明自己对儒家文化的热爱,收束全文。 本文也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前后的语言稍欠 协调。开篇语句简短,有文言的味道,随后的语 言又显得有些口语化。若能统一使用文言风格的 语言,习作就更上一个档次了。当然,对于四年 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显得有些高了。
在我们教室走廊的墙

贴着哥哥的书法作品,是 壁上,贴着《论语》章句
城 区
《论语》章句——“父母 ——“ 当 仁 不 让 于 师”。

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上课时,老师把蚕豆的“蚕”



我不禁想起老师说过的话, 字写错了,我指了出来。

古代人们因为交通不便, 老师非但没有生气,还表

一旦远游,短则一两个月, 扬了我,说我帮助他改正

祥 云
长则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 了错误,这就是“当仁不
能回家,怕父母担心,因 让于师”。吃饭的时候,
长 成 乐
快9
快乐课堂
妈妈让我以后尽量少去新华书店。我说,我是去新华书店读书的,而 且我会注意安全,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妈妈听了,就不再固执己见了。 这是“当仁不让于亲”。爸爸给一家单位干活儿,一位领导嫌爸爸干 得太慢了,说要扣工钱。爸爸解释这个活儿量很大,又有一定的危险 性,要慢慢干,不能出错。领导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接受了。这是“当 仁不让于权”。
考用哪些细节诠释出传统文化对你
第二,理出写作的思路:是通 的影响,同时表达你对传统文化的
过一件事来介绍传统文化呢,还是 热爱。
衢州乃南孔圣地,世 此不倡导远行。这就是“父
称“东南阙里”,孔氏第 母在,不远游”。迫不得
二故乡。南宋建炎二年, 已需要到远方去,一定要
金兵南下。宋高宗仓皇南 告诉父母去处,免得他们
10 快 乐 作 文
KUAILEZUOWEN
课堂连连看


这篇作文的难点在于“理一理”。 通过一个人、一种物品来介绍传统

怎么理呢?主要是以下三点。
文 化? 条 理 要 清 晰, 要 有 一 条 线 索
指 导
第一,理出你搜集的传统文化 贯穿始终。
素材中,哪些内容与你的生活交集
第 三, 理 出 具 体 的 事 例, 并 思
最多。交集越多,就越有话可说。

渡,孔氏即率族人,手捧 挂念,这就是“游必有方”。 孔子夫妇楷木像,到衢州, 现在交通方便了,可以日

建家庙,遂定居于此。因此,州成了一座儒学之城, 到了目的地,也要给父母


几乎时时处处都能见到《论 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这


语》章句。
也是“游必有方”。
《 论
州 市
在 我 家 客 厅 的 墙 上,
在孔庙的纸杯上,印着《论语》章句——“入太庙,每事问”。 其实,何止“入太庙”才“每事问”呢?在兴趣班,我有一道奥数题 不会,就去问老师,这是“每事问”;在十字路口,我不知道该往哪 个方向走,就去问交警叔叔,这是“每事问”;在家里,我向妈妈请 教烧菜的窍门,这还是“每事问”。不懂就问,就是“每事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