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香菱学诗教案语文版46

合集下载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香菱学诗》,让学生了解和领会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 分析香菱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通过香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基本情节,把握香菱的形象特征。

2. 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体会作者通过香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3. 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3. 采用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基本情节:让学生通过阅读《香菱学诗》,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香菱学诗的过程。

2. 人物形象:分析香菱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通过香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创作技巧: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香菱学诗》,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感知香菱的形象。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香菱学诗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5. 创作实践:让学生动手创作,体验古典诗词的创作过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香菱学诗》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1.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1.3 学会默写《香菱学诗》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人物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1.3.2 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香菱学诗》课文内容。

2.1.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隐含的含义和人物情感的理解。

2.2.2 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哲理的领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2.2 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让学生通过诗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

4.3 合作探讨4.3.1 分组讨论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鉴赏4.4.1 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4.4.2 感受诗歌的美,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4.5 课堂小结4.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默写《香菱学诗》。

5.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write a short essay explning the meaning of a specific poem.5.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香菱学诗精神的看法。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使学生了解香菱这个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香菱这个人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五、教学内容1. 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作品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 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3.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手法、寓意等。

4. 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香菱学诗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香菱学诗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是如何克服的。

4.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5.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手法、寓意等。

6. 讨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香菱学诗的意义。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香菱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成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1. 导入新课:(1)简介《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4. 案例分析:(1)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成长过程。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香菱学诗》。

2. 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 针对教学难点,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案例教学: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香菱学诗》的教案

《香菱学诗》的教案

《香菱学诗》的教案《香菱学诗》的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拟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

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二、学习准备内容1、作者介绍: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

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

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局部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那么为高鹗所续。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局部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对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香菱这个人物的描绘,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香菱学诗》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香菱为什么学诗?她是如何学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7. 课堂小结(2)强调香菱学诗的精神,激发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8.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品味、鉴赏等方法,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基本知识,分析诗歌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高鉴赏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特点等。

(2)分析《香菱学诗》的内容,讲解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等。

3. 课堂互动:(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鉴赏能力。

4. 诗歌创作:(1)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锻炼写作能力。

(2)引导学生评价、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创作水平。

六、课后作业1. 熟读《香菱学诗》,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境、表现手法,写一篇赏析文章。

七、课前准备1.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诗歌、图片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鼓励优秀作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拓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扩大阅读面。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香菱学诗》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香菱学诗》。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分析并欣赏《香菱学诗》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香菱学诗》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香菱学诗》。

2.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香菱学诗》,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香菱学诗》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组织学生朗读《香菱学诗》,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朗读感悟:评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表达效果,以及他们对文本韵律美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重点)
3.讨论探究文章中有关香菱学诗时的神态和细节的传神之处。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我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

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香菱学诗》,看看从她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

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
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词语积累。

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

起,开端。

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

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

合,结束语。

以词害意:因过分注意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地灵人杰: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挖心搜胆:指苦苦思考,费尽心思。

精血诚聚:把心力都聚集在一起,指认真学习,费尽心思,呕心沥血地做成了一件事情。

三、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