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地之子》(共17张PPT)

李广田简介
地 之 子
李 广 田
•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朗读视频可在网上下载)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1933年春
系
1.本诗的作者 艾青 ,原名 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主要 诗集有《 大堰河——我的保姆 》、《黎明的通知 》等等。 2.在括号中指出下列诗句采用的修辞手法的名称。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拟物 )
(2)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无比温柔的黎明。 ( 对比 )
看朗读视频
整体感悟内容主题
地 之 子
我是地之子 对地爱得挚 无心住天国 怕把土地失
热 爱 土 地
地 之 子
李 广 田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拓展练习
5.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的? 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 者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 6.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河流”、“风”、“黎明”。 “大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7.诗歌的点睛之笔是哪几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8.全文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一单元 天狗 (4) Word版含答案

生命的律动——《天狗》赏析本不成一句话。
——《咬文嚼字》由上述咬文嚼字的例子可知,名家的作品也是可以质疑的,请本着咬文嚼字的态度,思考并交流你认为《天狗》可以改进的地方。
示例:1.部分诗句语句不够简洁,读起来缺乏流畅感。
2.第三节的“飞奔”可以换成“飞跑”,让飞跑得到更好的强调。
3.在文字选用上使用了“energy”“电气”等词语,使整首诗的文字有点不和谐。
……有一位作家曾说过:“没有争鸣的文学,将是跛脚的文学。
假如没有了争鸣,长此以往,文学创作将走向衰退。
”所以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五、拓展训练1.林夕《我》歌词修改。
开课前,我们曾介绍过张国荣的歌曲《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这句词后面紧接着的歌词是“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歌词中的我虽然在不断自我肯定,但也难免留露出消极情绪:“烟火”“泡沫”这两个意象都是虚幻易消失的,所以这首歌还充满了感伤基调。
这首歌的填词人林夕在张国荣自杀后这样说:“我忽然很内疚,写下了那么多勾引听众眼泪的歌词,究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自此,林夕的歌词有了一个新的转变,林夕说:“我以后可以写悲伤,但始终要有温暖”。
同样有自我肯定,相对于林夕的《我》来说,郭沫若的笔下张扬狂放的天狗显然是积极乐观的。
请同学们帮林夕修改一下歌曲《我》中歌词的主要部分,并小结“我”的特点,用你的阳光和快乐为这首歌涂上亮丽的生命色彩。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就是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 二精读 贺新郎 (PPT课件)

台风扫荡整个世界那样的气势来,抛掉儿女情长,一心 一意从事革命事业。到这里,词人的感情升华到全词的 制高点,从绵绵的离愁别恨中,从如海的夫妻柔情中挣 脱出来,胸中豪情如澎湃江河,直冲霄汉,气贯长虹, 青年毛泽东的高大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一个在家庭和 革命事业面前,甘愿为革命事业舍弃一切的人。
2. 《贺新郎》一词只有词牌,未标题目,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
慧亦返长沙,11 月生次子岸青。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 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此词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 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不乏温柔缠绵的韵 致。这首词最早发表于 1978 年 9 月 9 日《人民日报》 。
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作为诗歌的一种,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经过不断发展,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 写的歌词。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 则入乐而歌唱。
3.“多情自古伤离别”,在本词中,词人是如何展现自己 的情感的?
[提示]
这首词上片侧重写与妻子离别的痛苦、坚强和
夫妻间的误会及最真挚的感情; 下片写自己出门时的凄 凉、 悲伤, 侧重表现自己割断愁丝恨缕的豪迈气魄及比 翼双飞的美好期盼。 综观全词, 词风于婉约之中透着豪 放, 集阴柔、 阳刚于一体, 伤而不悲, 叙真情情深似海, 抒豪情气贯长虹,给读者以积极进取的鼓舞力量。
4.重比翼,和云翥。
[点拨]
这是词人对未来的期盼:将来我们会重新在一起像
比翼鸟那样, 直上云霄, 展翅翱翔。 这也是人间真情的写照, 它表现了词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1.从“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 宇”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6.解析:从诗句中找出具体描写对象,并加以分析。
-5-
答案:选取了如下几类人作为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有南 方乌篷船里蓬头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 去了家畜和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 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是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 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课时作业 9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时间:45 分钟 满分:50 分)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天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
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翩翔,天堑变通途。这,
不正是孙中山先生所期盼的“富强中国、安乐中国”?
(
),2018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0 万亿元,多年来对世界经
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在中国
和推动下,“一带一路”建
设
,首届中国进博会各国客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不正是李大钊所向往的“为世界进文明,为人
类造幸福”的“青春中国”?
今天的中国,走过改革开放 40 年奋进历程,减贫人口占全球减贫 人口的至少 70%以上,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 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
9.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人借助这组形象,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形象的特征说一说。(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诗歌1【精读】天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识大相径庭:
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
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
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
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一定的生命形态是与诗人人格
人 教
版
波浪上,寒烟像翡翠般绿得发亮。青山映照着斜阳,天空连 语 文
接着江水。萋萋芳草,仿佛无情,一直延伸,简直隐没在那
斜阳照射不到的天外,那就是我看不到的故乡!
思乡情思,黯淡忧郁,羁旅愁苦,纠缠着我。除非夜夜 有好梦,才能使我安睡,不然怎么也睡不着,明月照着高楼, 切莫独自倚楼远望!想借喝酒抒愁,谁知酒入愁肠,竟化作 了相思泪啊!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
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 人
他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
教 版
语
《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文
《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
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
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
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语 文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1
2
3
4
5
5.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出,完成全诗 的创作。要求:第①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第②处和第③ 处应保持语意连贯,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 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 不管皱纹怎样犁着前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之幽灵!
答案
《边界望乡》
6.诗中写到“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
成了/严重的内伤”,该怎么理解?
答案 当故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视线里,诗人心跳加快,故而以“令
人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但故乡却只能在自己的 视线里,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感受比单纯的思念更 让人痛苦。宛如是这眼前之山飞来,狠狠地撞在 “ 我 ” 的心口,把 “我”“撞成”“内伤”,从而形象地显示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 的沉重与悲苦。
①荷
③勒
②虹
彩虹( hónɡ ) 天上出虹了(口语)( jiànɡ )
④禁
n ) 禁止( jì 弱不禁风( jīn )
折了回来( zhé)
⑤折
折腾( zhē ) 折本( shé)
⑥泥
泥土( ní )
泥古( nì )
2.辨清字形 皱( 皱眉) 姆(保姆) 蛰(惊蛰) 蜇(海蜇)
(1)
邹( 姓邹)
(3)
3.结合“树”的形象分析本诗的情感。
答案 “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掉了半边,可见天庭
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出类拔萃者,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意志和发
展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还有生存智慧)是无法摧毁的,树的外部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二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歌——给暖

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篇目一 也许——葬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 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 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 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 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其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 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 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了身 为人父的诗人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 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听 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 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课文主旨]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 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 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 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 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意分析]
1.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 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点拨]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 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散发着诱人 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 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 了 夜炊 时的 声响 (“ 必必 剥剥 的响”)和光 色 (“ 嫣红 的火 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联想到山柴的 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 和“青布”颜色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 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可编辑ppt
14
前人评论
•
•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
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
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
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 ([清]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可编辑ppt
15
前人评论
•
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指“江天一
色”以下)又使人冰凉。然不冰冷则不见火热,
宛如一幅淡可雅编辑的ppt 水墨画,清幽,蕴藉12 。
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 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 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 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
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
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 都是在月光
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开篇
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最
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倒收
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若断
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诗情围绕
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
可编辑ppt
([清] 徐增《而庵说唐诗》)
可编辑ppt
16
前人评论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
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清]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
•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
篇压全唐。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可编辑ppt
17
【思考与练习】
•
1.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一)外部特征分行,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滋味,纯粹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
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2、课文解读⑴《天狗》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⑶《春》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
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
这正是青春的象征。
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⑷《无题》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
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⑸《川江号子》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
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
写作年代:1958。
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
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
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
这是理想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诗的发现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教学内容安排:1、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安排: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2、谈谈你的感受。
(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
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
(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4)《秋歌》(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
(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一)《贺新郎》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2、对比与衬托(异常)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以景衬情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细节描写“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二)《也许》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对比。
想象。
至柔至痴。
不谐中的和谐。
(三)《一个小农家的暮》1、细节描写。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
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
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四)《秋歌》1、化用古意。
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
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
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
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五)《妈妈》1、对比写法。
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
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
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
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
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
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诗的意象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阅读《诗的意象》,了解掌握有关知识:什么是意象?意象的种类有哪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1、《蛇》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
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
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2、《预言》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
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
配合意象丰富多彩。
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3、《窗》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
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
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
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4、《你的名字》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
奇在何处?一奇:奇行至痴。
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二奇:奇想至痴。
这是最大的亮点。
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
最后一句。
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5、《神女峰》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诗的语言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
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多义性2、跳跃性3、可感性4、音乐性二、精读《河床》㈠作者简介:㈡精读探究1、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2、主要的语言特点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
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
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
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主意象:金黄的稻束。
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
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⑷语言力度:“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
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
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
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
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