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荔枝螺属(腹足纲:骨螺科)分类学研究

合集下载

第三节 腹足纲 (Gastropoda)经济海洋资料

第三节 腹足纲 (Gastropoda)经济海洋资料

第三节腹足纲(Gastropoda)一、形态构造1、贝壳壳顶、螺旋部、体螺层螺旋纹、缝合线、螺轴、螺肋前沟、后沟; 外唇、内唇壳脐、壳口方位壳顶向上,基部向下,壳口向着自己,区分左右侧。

2、外套膜3、头与足头部:口(颚片与齿舌)、吻、眼、触角足部玉螺:前后足蛇螺:无足泥螺:侧足鲍鱼:上下足外套腔4、厣:保护,足后端皮肤分泌,角质或石灰质。

5、内脏囊扭转学说(theory of tortion)6、消化系统齿舌:6、消化系统齿舌:口齿舌消化腺食道肛门胃肉食性,少而有力,如脉红螺:1?1?1草食性:多而小,齿端钝,如鲍鱼二、生殖与发育1、♀♂异体:生殖腺单一,位背侧内脏囊顶部2、♀♂同体:分别产生雌雄配子,有同一生殖输送管,开口在外套腔三、分类(一)前鳃亚纲:1、原始腹足目神经集中不显着,本鳃成楯状, 齿舌较多。

①对鳃族本鳃2个,壳顶或边缘具裂缝或孔洞。

鲍科杂色鲍鳃与心耳在心室前方,侧脏神经连索成“8”字形,贝中之宝—翁戎螺鈅孔槭科中华楯槭鼠眼孔槭笠贝科:有本鳃(楯鳃1对)史氏背尖贝③马蹄螺族:马蹄螺科:壳口完全,呈四角形或圆形。

厣角质。

大马蹄螺壳圆或圆锥形,珍珠层厚,齿舌排成扇形。

蝾螺科:珍珠层厚,螺旋部低,体螺层膨大。

壳口完全,圆形。

厣石灰质。

夜光蝾螺金口蝾螺金口蝾螺粒花冠小月螺金口蝾螺粒花冠小月螺节蝾螺④蜒螺族:无珍珠层,体螺层大。

壳口半圆形,内唇扩张。

渔舟蜒螺2、中腹足目①蟹守螺族锥螺科神经相当集中,只一心耳一鳃,齿式多2?1?1?1?2。

螺层多,螺旋部高,塔状笋锥螺棒锥螺蟹守螺科中华蟹守螺轮螺科大轮螺蛇螺科复瓦小蛇螺②凤螺族凤螺科:壳口狭长,外唇扩张,呈翼状,或具棘状突起。

水字螺水晶凤螺体螺层发达,螺旋部低,外唇向外扩展、突起衣笠螺科太阳衣笠螺③玉螺族玉螺科斑玉螺贝壳球状,体螺层发达,螺旋部低,壳口完整.梨形乳玉螺微黄镰玉螺④宝贝族:壳卵圆形,坚固,壳面富有光泽。

螺旋部极小,埋于体螺层中。

浙江沿海最新发现一种枝吻类纽虫

浙江沿海最新发现一种枝吻类纽虫

浙江沿海最新发现一种枝吻类纽虫
吕慈仙;李太武;江锦坡;苏秀榕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2008(27)12
【摘要】在浙江省东部奉化市沿海的虾塘中发现了一种中间为肉红色,两端为橘红色的扁平且细,能在水里同蛇一样的侧泳动物.刺激该动物时,就会把乳白色、树枝状结构的吻喷出体外.吻结构和运动均同目前已报到的湛江中华枝吻纽虫、湛江枝吻纽虫、疣多枝吻纽虫有很大差别.暂定该纽虫为浙江枝吻纽虫,详细的分类地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总页数】3页(P652-654)
【作者】吕慈仙;李太武;江锦坡;苏秀榕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
【相关文献】
1.基于16S rRNA基因的三种枝吻纽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J], 吴斌;徐敬明;周浩郎;
2.基于16S rRNA基因的三种枝吻纽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J], 吴斌;徐敬明;周浩郎
3.浙江枝吻纽虫肌动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重组蛋白的体外自组装 [J], 李晔;陈蕾;周君;李成华;苏秀榕;李太武
4.浙江枝吻纽虫吻的形态学研究 [J], 李振;李晔;江锦坡;李太武
5.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的两种枝吻纽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J], 吴斌;阎冰;周浩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织纹螺

织纹螺

主要事件
中毒
禁售
织纹螺(4张)2007年4月7日晚,6位患者陆续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急诊室,就在两个小时前,他 们是聚餐的同一桌食客。这是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凶手”是织纹螺。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往年福建省的其它地区就有发生过织纹螺中毒的事件,中国国家 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2012年7月20日,由于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织纹螺中毒,卫生部发布通知,要求禁止销售 和食用织纹螺。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明确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 纹螺。
谢谢观看
近年来,由于海水养殖及工业废和及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 在不同的季节频繁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织纹螺由于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 藻类毒素,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而被毒化。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 似于河豚鱼毒素,中毒病人主要成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
据了解,织纹螺引起中毒死亡率极高,且没有特效解毒药物。浙江省食品安全办已紧急通知全省各地,要求 全省各农贸市场、菜场禁止出售织纹螺,餐饮单位禁止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并要求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 格执行食品原料索证制度,查验原料是否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2012年7月20日,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 卫生部提醒,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 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食用习俗
食用织纹螺的多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据说,福建省沿海居民一 直都很喜欢炒织纹螺这种小海味,特别是莆田,家乡人都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节前后都爱食用织纹 螺。

中国近海爱尔螺亚科九新记录(腹足纲:骨螺科)

中国近海爱尔螺亚科九新记录(腹足纲:骨螺科)

贝壳较 大,内唇轴上无齿 ……… …… ……… …
… … … … … … … … … … …
爱 尔螺属 E g ltx raaa
狸 螺 属 L t i aJ u sa me 1 8 aa e o se u , 8 3 x n
贝壳小 或 中等 大 ,多呈 纺锤 形 或菱形 ,壳 质
结 实 。螺旋部呈 圆锥状 。壳表 雕刻有 明显 的纵肋
张 素 萍
( 中国 科 学 院 海洋 研 究 所 青 岛 2 6 7 ) 60 1
提 要
为 了全 面 了解 中国 沿海 骨螺 科( r ia) Mui d e、爱尔螺 亚科 ( raa xn e c E g l a ia )的物种 数 t
量 、分布 状况和 生活 习性 ,完成 中国沿 海骨螺科 的系统分 类学研 究,采 用传 统的形 态分 类方
和 细螺 肋,肋 上通 常具 覆瓦状 排列 的小鳞 片或 短
刺 ,螺层 中部 常形成 肩 角 。壳 口近 卵 圆形 或卵 三
模式 种
L txe alt in o se u ,18 aa i aa e aJu sa me 3 n x 8
( To h n m r ts n s 1 4 ) = rp o b i u d, 4 i f a Hi 8
列 … … … … … … … … … …… 狸 螺 属 L txe a aa in
了 2种 ;张福绥 (9 6报 道 了 4 。 由于部 分种 17 ) 种
类 的归属 和种 名使 用? 乱 ,并存 在着 同物 异名 现 昆 象 ,因此作 者参 考 了 目前较新 的软体 动物 分类 系
关键 词 腹 足纲 ,骨螺科 ,爱尔 螺亚科 ,中 国新 记 录

中国近海核果螺属和小核螺属(腹足纲,骨螺科,红螺亚科)的分类研究

中国近海核果螺属和小核螺属(腹足纲,骨螺科,红螺亚科)的分类研究

1 ,核果螺 Drp o u R e ig 19 ( u am rm odn , 78 图版 I ) :1
D r pa u mor m u Roe i g,1 8, us Bole ,P. 5; dn 79 M . tn. 5
8 3 p. , g 3报 道 ,它 应 是 Dr am r m R e ig 0 , 12 f . ) i u ou o dn p 的一 种 形 态 变 化 ,因 为 Drp l haa( a r ) u ac tr t L mac 的 a k
层 膨 大 而 圆 。壳 表 具有 发达 的瘤 状 或 角 刺 状 突 起 。壳 口半 圆形 或 小 而 狭 窄 , 内外 唇 具 齿 。
形态 描述
贝 壳 重 厚 ,略 呈 半 球 形 。 壳 高 3 . 90
mm,宽 3 . mm。螺旋部低 ,体螺层具有 4 5 90 ~ 条粗 状的角状棘。壳面 白色,突起 呈黑褐色 。壳 口狭 窄,
( a aia ) R pnn e 。它们 为暖水性较 强的热带种类 ,主要分布 于南中国海 ( 海南岛以南 ) ,栖息 于潮 间带至浅海珊瑚 礁或岩礁质环境 中。对 中国科 学院海洋生物 标本馆 收藏的骨螺科标本
进 行 了整 理 分 类 ,共 鉴 定 出 2属 , 7 。 并 对 以 往 使 用 混 乱 的 种 名 进 行 了修 订 。 种
习性及 地理分 布 热带海域 。 生 活 于 低 潮 线 附 近 至 浅 海 有 藻 类 丛 生 的 珊 瑚 礁 质 海 底 。广 泛 分 布 于 印 度 . 平 洋 太
1 f . 0( o a ac , 8 6 , g 1 n nL m rk 1 1,窗格核 果螺 ). i
Drp Drp )m rm m rm R eig A b  ̄& u a( ua ou ou odn : b o

中国海芋螺属一新记录(腹足纲,芋螺科)

中国海芋螺属一新记录(腹足纲,芋螺科)

中国海芋螺属一新记录(腹足纲,芋螺科)陈志云;谭烨辉;连喜平【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摘要】This paper dealt with a new record species of theConuscollected form South China Sea,Conus tagaroae (Limpalaër & Monnier, 2013).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shell morphology and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species were presented. All specimens were deposited at the Marine Biodiversity Collections of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在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芋螺科标本时,鉴定出隶属于芋螺属的1个中国海新记录种:塔伽芋螺Conus tagaroae (Limpalaër & Monnier,2013)。

文章对其贝壳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讨论。

【总页数】2页(P99-100)【作者】陈志云;谭烨辉;连喜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广东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广东广州 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212【相关文献】1.中国近海核果螺属和小核螺属(腹足纲,骨螺科,红螺亚科)的分类研究 [J], 张素萍;张福绥2.东海蛾螺科(软体动物:腹足纲)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 [J], 张树乾;张均龙;张素萍3.南海芋螺科一新记录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 [J],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4.中国沟颈螺属一新种记述(腹足纲:柄眼目:艾纳螺科) [J], 陈德牛;张国庆5.中国金丝雀螺属研究及一新种记述(腹足纲,肺螺亚纲,柄眼目,艾纳螺科) [J], 陈德牛;周卫川;罗泰昌;张卫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沿海织纹螺科的分类学研究

浙江沿海织纹螺科的分类学研究
Su g n tct a s r d l , 9 6 b e usRei l  ̄ a Ie ae 1 3 n
件时有 发生 。因此 , 清此类 群 的种类 、 布 、 活 习性 以及 毒性 具有重 要意 义 。 国对织 纹螺科 的研究 起 弄 分 生 我 步较晚且研 究很 少 , 仅有 一些零 星记 载 , 迫切 需要进 行分类 整 理 。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贝类研究室几十年来采集和保
文章编 号: 0 8 8 0 (0 80 — 2 3 1 10 — 3 X 2 0 )3 0 5 — 3
浙江 沿海 织纹螺科 的分 类学研究
尤仲 杰 L,张爱 菊 2 2 , 3
(. 1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 浙江宁波 35 1 ;2 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 点实验室 , 10 2 . 浙江宁波 330 ) 10 1 351; 12 1 3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 浙江湖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F mi s a i a ,r d l ,9 a l Na s r d e Ie a e 1 y i 1 6 S b a l s a i a r d l .9 u fmi Na s ri e Ie ae 1 y n 1 6 Ge u s a i D m6 i 1 0 n sNa s r ̄ u r . 8 6 l S b e u oh &A. a . 8 3 u g n sNit a H. Ad ms1 5
l p ce e o g t e e a a d 1 n w s e i s f d s e isb l n o 1 g n r n e p ce . e
Ke o d :Z ei gcatm l sa N sai a yw r s hj n o s ol c; asr d e a ; u i

瘤荔枝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瘤荔枝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瘤荔枝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顾忠旗;田传远;倪梦麟;于瑞海;郑小东;黄继;付英杰【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3页(P8-10)【作者】顾忠旗;田传远;倪梦麟;于瑞海;郑小东;黄继;付英杰【作者单位】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浙江嵊泗202450;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浙江嵊泗202450;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浙江嵊泗202450;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浙江嵊泗202450【正文语种】中文瘤荔枝螺(Thais bronni)俗称“黄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荔枝螺属;其贝壳中等大小,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壳表具有较大的瘤状突起,壳面为淡黄色或带黑灰色;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东海最为常见,是舟山群岛沿岸的习见种;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礁底质,以双壳类为食。

瘤荔枝螺目前尚未开展人工养殖,市场需求全靠采捕野生个体。

因其市场价格高、利润大,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体业者加入了捕捞大军,其捕捞强度逐年增加,资源量日趋减少。

为此,瘤荔枝螺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研究变得越发重要。

目前有关瘤荔枝螺人工繁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笔者于2009-2015年在浙江嵊泗和山东黄岛开展了瘤荔枝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亲螺暂养、采卵、幼虫培育和稚贝培育等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实验材料(1)亲螺:亲螺取自舟山市嵊泗县附近海域的野生瘤荔枝螺。

挑选的亲螺个体大、无损伤、活力好、性腺发育较好。

亲螺入池前,使用聚维酮碘消毒。

(2)卵袋采集器:卵袋采集器为黑色波纹板(80厘米×60厘米)和瓦片(36厘米×22厘米)。

采集器使用前,用0.05%的火碱消毒处理,再用新鲜的砂滤海水冲洗;使其pH值与自然海水保持一致或稍高出0.1~0.2个pH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或同名异种的现象 。 因此 , 对荔枝螺进行系统分类研究 , 可以丰富荔枝螺的记录, 健全海洋生物资料库 , 对腹足纲的分类也是很有意义的补充。 本文根据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贝类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几十年来在浙江沿 海采集和保存的标本 ,以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 , 鉴定出浙江沿海分布的荔枝螺属 3 亚属 7 ( 种 其中 1 新 种) , 并纠正 了以往分类上存在的错误和混淆 。其 中广温广布种 2 、 种 亚热带种 4 、 种 热带种 1 种。动物区 系属 印度一 西太 平 洋 区的中 国一日本 亚 区。
i o e o e mo t mp r n e e a o r i a . ti r u fs l t d u s e i s o c r s n ft s i o t tg n r f Mu i d e I s a g o p o mal o me i m p ce . c u — h a c r g i h n e i a o k s o e T e r it b t d wi ey i e wo l , s fw i h a e t p c ls e is I i t e i tr d r c h r . h y a e d s u e d l n t r mo to h c r r ia p c e . t n n t l i r h d o
第 2 卷 第 4期 9
21 00年 7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 学版) Jun l f hj n ca i r t(aua ce c) o ra o Z ei gO e nUnv s yN trl in e a ei S
V0.9 N . 1 o4 2
J l. 0 0 uy, 1 2
荔枝螺(h/) Ta 是海洋动物区系中重要的软体 动物类群之一 , s 在系统分类 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生 物地理系统印度洋一 太平洋地区软体动物数据库记录荔枝螺属 4 亚属 3 种 ; 4 国际生物资料库 Z cdZ o i oeo. p
C0m
荔枝螺属种以及亚种共记录 17 , 3 种 未见亚属的划分 ; 张素萍等(0 5共鉴定出中国近海荔枝螺属 20 ) ; 巫文隆(0 3记录了我国台湾地 区 l 种荔枝螺。 20) 2 由于区域差别和鉴定者的局限,
( . i b c dmyo ca n i ey Nn b 3 5 1 ; 1 Nn oA a e f ena dFs r. ig0 10 2 g O h
2 F c l f i cec n eh ooy N n b nvr t, ig o 3 5 1 , hn ) . a ut o f S i ea dT c n lg, ig oU i s y N nb 1 2 1 C ia y Le n ei
文章 编号: 0 8 8 0 (0 00 — 3 6 0 2 1 0 — 3 X 2 1)4 0 0 — 1
浙江类学研 究 分
尤仲 杰 1,陈志 云 2 . 2
(. 1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 浙江宁波 35 1; . 10 2 2 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浙江 宁波 351) 12 1
i a ovr o mo n ieped M n eZ ei gcatte r anv ru p ce, e ea yf dn s l e c m n adw d sra o gt h j n os h yaec ri o sse i gn r l e ig s y h a , o s l e
o a a ls o y h e e ,b v l e n t e a to o s l yn n i o a tr l n i t r d lb t m c m- n b r ce ,p l c a ts i av s a d oh r g sr p d ,p a i g a mp r n o e i n e t a o t o n t i o mu i . e t t s n i vt h h n e o n io me t i i f n u e s a n ia o r a i t n tr n t Du o i e st i t t e c a g fe vr n n , t s o e s d a n i d c t ro g n s o mo i y s i y o t m o ma i e e v r n n .S me s e i s f m h s g o p h v e ti c n mi a u ,a d s me a e p e ao s f r r n i me t o p c e r n o o t i r u a e c ran e o o c v l e n o r r d t r o mu f ta u c l r f s el s h c s e r mo e . o i i mp ra tfr U o l a e e a i lg f d a q a u t e o h l h w i h mu tb e v d S t s i o t n o S t e r g n r lb o o y o l u i f n
S se a i x n m y o h i y t m tc Ta o o fT a s
( s o o a Mu i d e ao gZ ein o s Gat p d : r ia ) ln h j gC at r c a
Y UZ ogj H NZ iyn O hn-i ' C E h-u e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