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小路上课教案

合集下载

《乡间的小路》的教案(5篇)

《乡间的小路》的教案(5篇)

《乡间的小路》的教案(5篇)《乡间的小路》的教案 1教学理念: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传统,给音乐伴奏注入新血液,新元素;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实践与鼓励创编,人人动手搞创编,为歌曲伴奏,鼓注重个性发展,以个人形式进行表演唱,其中更是包括的学科的综合,突出了学生的本位,强调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1、聆听和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家,根据《乡间的小路》进行创编,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

2、能清晰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边打拍子边唱歌曲,表达自己对农村的爱。

教学重点:较熟练的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教学难点:理解、表现《乡间的小路》的情感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竹笛、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音乐:课堂里回荡着悠扬的歌声《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在歌声中走进课堂。

(课前酝酿“乡间小路”的气氛)师:同学们应该熟悉这首歌曲吧!知不道是谁演唱的?什么歌名?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师:非常正确!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感触,但是老师也有哦!你们想不想分享下老师的一些感想?学生:当然想。

师:老师的故乡是在遥远而偏僻的山村,那里风景特美,那里有我天真浪漫的童年,有我最疼爱的父母亲,还有我最好的小伙伴。

所以刚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也特别想家,想念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特别是那条深深地印着我成长的足迹的乡间小路,在那条小路上发生过很多乐事、趣事,路的两旁有果树,有很多野花,虽然也有很多野草,下雨的'时候还很泥烂,但是,那是一条通往家的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也都有一条通往家的路,每条路也不一样,感想当然也不同,你们能不能也说说你的想法?说说你们的家,你们的故乡小路?让大家分享一下!(引起学生对“家”的共鸣)学生:学生交流讨论:家、乡间的小路(导出主题“乡间的小路”)二、新课1、欣赏歌曲《乡间的小路》,边听边用脚轻踩拍子,注意重拍。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乡间的小路》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乡间的小路》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乡间的小路》教案一. 教材分析《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富有田园气息的台湾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曲为四二拍,结构简单,适合五年级学生学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田园风光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歌唱技巧。

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力逐渐提高,但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乡间的小路》这首歌曲时,学生需要关注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演唱《乡间的小路》,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体会歌曲的美感。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技巧。

4.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歌曲的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音乐素养。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5.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乡间的小路》音频、歌词、图片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评分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讲解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演唱《乡间的小路》。

评选出最佳演唱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

《乡间的小路》音乐教案

《乡间的小路》音乐教案

《乡间的小路》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学会演唱《乡间的小路》,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乡间的小路》的歌词及其意境。

2.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3. 乡村生活的画面及其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乡间的小路》,体验乡村生活的美好。

2.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节奏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随学习。

3. 练习法: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技巧。

4. 讨论法:让学生谈谈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乡间的小路》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 教学歌词:讲解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

3. 教学旋律: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习旋律。

4. 教学节奏:讲解歌曲的节奏,让学生掌握准确的演唱节奏。

5.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技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总结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唱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乡间的小路》歌曲的掌握程度以及乡村生活情感的体验。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农民或农村工作者来课堂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生活。

2. 组织学生进行乡村生活体验活动,如农田劳作、乡村徒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3. 引导学生创作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歌曲或舞蹈,展示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乡间的小路》歌曲原版及不同演唱者的版本,以供学生欣赏和比较。

2. 视频资料:关于乡村生活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乡村的魅力。

3. 教材:音乐教材、歌词sheet music,方便学生学习和练习。

第5课《乡间的小路》教案

第5课《乡间的小路》教案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舞蹈编排过程中,展示了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此外,跨学科知识的运用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们在将音乐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这一环节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在回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难点知识仍然存在疑问。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我将在下节课开始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
最后,我要感谢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配合,也期待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能够共同进步,收获更多的喜悦。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学习了《乡间的小路》这首歌曲。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们在学唱歌曲、编排舞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乐在其中。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对于歌曲旋律和节奏的掌握,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这方面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采取更为耐心、细致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困难,提高音乐素养。
-文化理解:了解歌曲创作的文化背景,体验乡村生活的情趣。
举例解释:
-学唱歌曲时,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走向,如升降调的运用,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演唱。
-在音乐知识方面,教师要强调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和音符时值,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加以练习。

《乡间的小路》的教案设计

《乡间的小路》的教案设计

《乡间的小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乡村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歌曲《乡间的小路》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1.2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乡间的小路》。

讨论歌曲中所描绘的乡村景象。

1.3 教学方法聆听法:让学生认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乡村景象的理解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1.4.1 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1.4.2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乡村景象,如田野、小路、蓝天、白云等。

1.4.3 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乡村景象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歌曲学唱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歌曲《乡间的小路》,并能流畅地演唱。

通过对歌曲的学唱,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2 教学内容歌曲《乡间的小路》的歌词及旋律。

2.3 教学方法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随学唱。

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2.4 教学步骤2.4.1 教学歌曲《乡间的小路》,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2.4.2 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感。

2.4.3 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歌曲学唱。

2.4.4 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第三章:歌曲解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乡间的小路》的内涵。

通过对歌曲的解析,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3.2 教学内容歌曲《乡间的小路》的背景及创作意图。

歌曲中的乡村景象及其寓意。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及创作意图。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乡村景象及其寓意。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歌曲《乡间的小路》的背景及创作意图。

3.4.2 分析歌曲中的乡村景象,如田野、小路、蓝天、白云等。

3.4.3 引导学生思考乡村景象背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4.4 分享思考成果,培养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第四章:歌曲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尝试创作歌曲,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情感。

《乡间的小路》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乡间的小路》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乡间的小路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乡间的小路是一篇经典的小学作文题目,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农村环境的特色,进而展开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环境和文化。

三、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乡间的小路,了解其特点和景色;2. 设计相关的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3. 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文化和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或描述引出「乡间的小路」这个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观察与思考:给学生展示一张乡村小路的照片,引导他们观察并记录他们看到的细节;3. 师生交流: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乡村小路的特点,例如: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等;4. 写作训练:根据观察和老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先写几句关于乡间小路的描述,再带领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关于乡村小路的故事;5.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文,相互评价,老师也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6. 了解乡村文化:通过教材、课外阅读等方式,介绍乡村文化和乡村的特色,让学生了解乡村的美丽和价值;7. 拓展训练: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写作实践,可以扩展题材,写乡村的季节变化、乡村的人物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能够准确观察乡间小路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记录;2. 写作表达: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清楚地描述乡村小路的特点,并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3. 分享与评价:学生能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文,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反馈;4. 拓展训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写作实践,尝试不同的写作题材。

六、教学资源1. 乡村小路的照片;2. 乡村文化介绍的课文、故事书、诗歌等;3. 学生写作范文或写作指导材料。

七、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乡村小路,进一步体验乡村的美丽;2. 鼓励学生进行乡村主题的绘画作品创作;3. 引导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并思考乡村保护的重要性。

歌曲《乡间的小路》教案

歌曲《乡间的小路》教案

歌曲《乡间的小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会歌曲《乡间的小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 通过歌曲学唱,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乡间的小路》的歌词及其含义。

2.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3. 乡村生活的画面及其描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歌曲《乡间的小路》,了解其歌词含义和乡村生活的描绘。

2. 难点:歌曲的旋律演唱技巧,以及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描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歌词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解释歌词中的乡村生活画面。

3. 旋律学习: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

4. 演唱技巧指导:教师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音准、节奏等。

5.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歌曲中的乡村生活画面。

3. 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音准、节奏等。

4. 学生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六、教学资源:1.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2. 乐谱或投影仪3. 乡村风光图片或视频4. 歌词卡片5. 合唱microphone七、教学步骤:1. 初步感受:播放《乡间的小路》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 歌词解析:分析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对乡间生活的描绘和赞美。

3. 旋律学习:逐步教唱旋律,特别强调歌曲中的特色节奏和旋律线条。

4.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音响效果。

5.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乡间的小路》相关的音乐或舞蹈作品。

八、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建乡村环境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歌曲。

第五课故乡-乡间的小路(教案)

第五课故乡-乡间的小路(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第五课故乡-乡间的小路》这一章节时,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诗歌和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上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难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感受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其次,学生在词语运用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摇曳”与“袅袅”这类词汇的用法区分不够清晰。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设计更多有关词汇运用的练习,加强学生对这类词汇的掌握。
-写作技巧:学会运用所学生词和描写方法,进行以“我的故乡”为主题的写作练习。
举例:
-在讲解诗歌时,重点强调韵律和节奏,通过示范朗读和分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分析课文描写方法时,挑选关键的句子进行解读,如“炊烟袅袅”表达了故乡的温馨氛围,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情感表达,如对“乡愁”的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故乡的变迁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故乡中的美好,分析如何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并解决问题。
4.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以“我的故乡”为主题的写作练习,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生词和描写方法。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掌握及写作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五课故乡-乡间的小路》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阅读理解:通过学习课文,提升学生对诗歌及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间的小路》音乐教案
一、教学理念:
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传统,给音乐伴奏注入新血液,新元素;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实践与鼓励创编,人人动手搞创编,为歌曲伴奏,鼓注重个性发展,以个人形式进行表演唱,其中更是包括的学科的综合,突出了学生的本位,强调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

二、教材分析:
《乡间的小路》是台湾著名音乐人叶佳修代表作品,由内地首席女歌手
朱逢博和我国美声唱法代表性歌唱家施鸿鄂先生引入大陆并唱响。

《乡间
的小路》是一首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原作为叶佳修词
曲兼演唱。

当时“乡居岁月”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一大主题,叶佳修是这一主
题的领军人物。

他以简约的曲调和歌词,歌咏乡间自然小景。

在他的歌中涌
动着欢乐与童真,他的嗓音,清澈透亮,全无做作,一派天真率性,如童真
明晰清纯。

《乡间的小路》曲调轻松活泼,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校园歌曲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讲解、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能感受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乡间的小路》,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较熟练的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
2、理解、表现《乡间的小路》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唱唱跳跳复习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师带领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感受歌曲中快乐的气氛。

刚才我们舞动的音乐——《童年》,是台湾音乐人罗大佑写的一首歌,我们把它叫做校园歌曲,被称为“现代的民歌”,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

三、歌曲新授
师:如果在一个有晚霞的傍晚,走在乡间的小路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请同学们假想一下,如果我们此刻离开了教室,来到了乡间的小路上,会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觉?(播放歌曲视频,视听感受。


生:晚霞,晚风,小草,漂亮的野花……
师:让我们来吻一吻小草的清香吧。

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吸气和呼气。

(师示范,生一起做,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来)
师:在你的左脚边有一朵漂亮的野花,我们来吻一吻。

师:在你的右前方还有一朵更漂亮的小花,我们再来吻一吻。

生:吻花。

师:同学们,唱歌需要有气息的支撑,没有气息的唱歌,声音会显得
非常的苍白无力。

而带气息唱歌,就要有正确的呼吸。

吸的要深,呼的要慢而均匀。

2、听赏范唱
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忍不住也想唱了,请同学们一起来和老师感受一下
吧。

师和音乐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3、播放歌曲视频,视听感受。

这么优美如诗、风光如画的歌曲,让我们再聆听一遍,边听边用脚轻踩拍
子,注意重拍。

请大家一边视听一边思考:歌曲的重拍在哪?是几拍子?(情
绪:优美流畅,清新活泼)
4、学习歌词
师:走在这么美的小路上,有多少烦恼和不开心都让它随着晚风飘去吧,同学们,这段歌词美不美?你能有节奏的朗读出来吗?
走. 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
晚霞的衣︱裳—︱
歌词里所描写的景色多么迷人啊!你看“乡间的小路、暮归的老牛、蓝天、夕阳、云彩,”还有“牧童的歌声、笛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惬意,不管我们有多少的烦恼惆怅,只要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们都会随风飘散,消失得无影无踪。

5、跟琴学唱
(1)用“啦”字哼唱歌谱,找出旋律相同的地方。

(2)跟琴哼唱歌词。

(3)歌曲情感处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播放视频乡间的小路,引导学生用轻松
活泼的声音演唱。

(4)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5)歌曲理解与处理
师:同学们,《乡间的小路》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回答)
师:是呀,《乡间的小路》唱的是一幅牧归图。

它向我们描绘了浪漫,惬意的夕阳景象。

那么运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领唱、齐唱、独唱、合唱(轮唱))
师:同学们说的都可以,那么第一部分就用领唱的形式,谁来领唱呢?
请学生以X X X节奏为歌曲伴奏。

请生用其他伴奏为歌曲伴奏(踏步、拍手等)
五、本课小结
现在好些美丽的乡间正在遭受破坏,污染。

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大自然
的义务。

请同学们宣传环保,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家园!
六、拓展总结
1、同学们,7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的流行对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到了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大陆也开始流行校园民谣了,今天我们就来聆听几首当年比较流行的歌曲片段,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听完以后,请大家思考:今天这节课上我们所欣赏和学唱的歌曲,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播放歌曲视频《外婆的澎湖湾》、《兰花草》片段。

3、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校园民谣的一些特点。

A、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校园歌曲,同学们对校园歌曲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有什么特点呢?(出示ppt)
B、学生讨论总结
校园歌曲:由学生们创作或学生传唱的一些描写他们思想感情、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

校园歌曲的特点:轻松活泼,清新自然,旋律简单优美,歌词直白,给人美感,易学易唱,贴近生活。

C、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校园歌曲,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校园,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快乐收获每一天!相信校园歌曲的词曲及演唱者将在你们当中产生!
4、同学们,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流行歌曲,这是时代的记忆。

尽管时间流失,尽管容颜改变,但这清新自然的音乐依然会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在学生齐唱《乡间的小路》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理解歌词、掌握歌曲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表现歌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因此学生也比较熟悉。

在教唱时歌曲的学唱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能掌握,因此可在演唱形式上进行多种变化,进行表演唱等等,有学生自己设计演唱的形式,教师不必局限于自己的想法。

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热情高涨,学习兴趣很浓。

在歌曲学会之后可再拓展欣赏另外一些校园民谣,了解校园民谣的风格。

在欣赏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些相关的风格呈现,使学生对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社会背景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更有助于使学生的情感贴近音乐。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