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业往生这个业指的是什么
103《原觉开示录》--什么是带业往生

103《原觉开示录》--什么是带业往生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什么是带业往生”。
我前边讲过“什么是业”。
业分理性与感性两种。
理性就是意识里所储存的各种知识经验,感性就是意识里所储存的各种习气与情绪。
我们的心始终是理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工作的。
我们的心理是依托生理而存在的,也就是精神是依附在肉体上的,精神与肉体是相通的。
这样精神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肉体,同样肉体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精神,理性与感性结合产生的作用就会对肉体的气血运行造成影响。
身体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精神上不同的知见与不同的习气情绪结合,影响了身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所造成的。
往生所去的世界是转识成智所现出来的,也就是佛经中常说的唯心所现,这个心指的就是理性与感性。
不同的理性与感性结合就会现出不同的世界,也包括所现出的“我”在所现的世界里的样子。
一旦这个“我”现在所现的世界里,受业力的影响就会习惯地把自己与环境分开,这样心就不能转境了,就只能受环境的束缚了。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心与境是分开的这个知见的影响,唯心所现的“我”,是可以任意改变所现环境里的一切内容。
什么是带业往生呢?就是带着知见习气往生。
很多人都认为修行就是消业,真的把所有的业都消掉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知见习气都没有了,也就没有用来转识成智的东西了,这样也就无法唯心所现了。
修行根本不是为了消业,而是为了转化业力,让知识经验与习气情绪组合出更完美的世界来,这也是心的用。
修行所修的就是如何巧妙的运用自己的心,这就是祖师们为什么要说“即心即佛”的原因。
所以带业往生本身就是方便说法,如果不带业,往生也就无从谈起了。
带业往生的“带业”指的就是如何巧妙地组合理性与感性里的内容,但是由于很多人自己都不会用,佛祖就只能方便引导了。
由于后人不去深入学习,盲目地相信方便之说,这样就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佛祖在世时可以再用方便说法化解掉,但是佛祖不在世了后人可就受苦了。
我现在就教大家化解的方法,但是我所说的方法也是方便说。
大石压草,伏断烦恼

⼤⽯压草,伏断烦恼
⼤⽯压草,伏断烦恼
道了
按照《楞严经》的旨趣,如果杀⼼、盗⼼、淫⼼、妄⼼等四⼼不能断除,也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这四⼼必须连念头都没有了,妄想都断掉了,才能够超越三界。
“这个事太难啦!”净⼟宗讲“带业往⽣”,我这个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呢?
净空法师说:“我在此地⽼实告诉诸位:断有⼆种,⼀种叫灭断,⼀种叫伏断。
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
灭断难,伏断容易,这部经(指《楞严经》)上讲的是灭断。
为什么呢?这部经不是专门对净⼟宗讲的。
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要灭断,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西⽅极乐世界,不灭断也⾏,只要伏断。
”
伏断是什么呢?净空法师说,⽤⼀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控制住了,有⼈⽐喻叫⽯头压草。
其他法门斩草除根,那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
⽤⽯头把草压住就⾏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了,这样就能往⽣。
所以净宗的成就,⽐其他法门真的来得容易。
净空法师说:“我们说⽼实话,这个净戒,我们⼀⽣当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尘这个妄念要断是真难;但是这⼀句佛号,念得⼯夫得⼒把妄念伏住,我想每⼀个⼈都做得到,这是净宗法门⽆⽐殊胜之处,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去,就是这个道理。
”
当然,五欲六尘之烦恼断得愈⼲净,往⽣就愈殊胜。
把烦恼伏住,带业往⽣,⽣凡圣同居⼟。
如果能将烦恼断掉,就⽣实报庄严⼟。
⼆者境界和层次不⼀样,所以我们这⼀⽣精进修⾏不会⽩费。
畅怀法师:业是怎么产生的_业的形成

畅怀法师:业是怎么产生的_业的形成如何形成「业」?「业」分三方面:身、口、意。
若为「善」便成「善业」;为「恶」便成「恶业」;「不善不恶」是「无记业」。
「业」分为「共业」和「别业」。
唐代宗密法师《圆觉经略疏钞》云:「起惑造业,受报无穷。
」惑是迷惑的意思,众生认宇宙为实有,于是起惑造善恶业,大家见有山河大地便是共业所感。
别业是个人的善恶行为,感引不同的受报,佛教说:因为三世因果的关系,则有现在之业受现在报,此生之业来生受报,或由造业,多生以后受报。
《大藏经》通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宋代宗镜法师《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业」又可分为「定业」与「不定业」,前者是因善恶的程度较重,所以没法改变,但不是绝对不能变。
经上说:「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
」只要能做大的福德,仍然可以改变过来的。
后者由于善恶较轻,所以修福能避免业报。
佛教对于看相、算命,虽然不反对但也不提倡,因为有其灵验的决定性。
一般人如果没有大善大恶,或许不能脱离命数的范畴,必定要受善恶业报。
但佛教说,修道人是可以出离算命的范围。
文章出处:龙泉寺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徐恒志老人与吕香光居士问答录

徐恒志老人与吕香光居士问答录吕老说:虽然没见过面,但是我对您的学识和佛学的修养是久仰的很。
从元音老人的著作里边我就看出来。
现在,我有几个想法、几个问题,请您给印证一下。
请您不吝教诲,不对的地方,您尽管给我纠正。
现在我想问:教下所谈的大开圆解与宗下所谈的明心见性,是否是一致的?因为大开圆解还有解在里边,不过解是个圆解,圆解是不是等于、是不是跟明心见性有相同的地位?明心见性即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即是明心见性,是不是如此?这一点呢,我现在搞不清楚,请您来多指教,这是其一。
第二,我就想问: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我常常看《心经》,一开始就谈到色跟空。
色跟空这两个,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那么空与色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分的,我这样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比如理跟事,没有事不能显理,没有理不能达成事。
那么,理与事这两个名词,是不是就可以代表空与色?那么理就可以代表空,事就代表色。
既然理是由事来显出来的,没有事项就没有理论。
没有先一个理论,没有一个计划,事业就不能成功。
你的事成功之后,就显出理是正确的。
理跟事是不可分,是不是就是色跟空不可分,是不是这样的?因此,我就在这里边,我经过对元音老人的著作,我想象了许多的方面。
我这些思想,都是由元音老人他老人家的著作里边,我自己体会出来的。
那么,这种事情我向谁去请教,我只有向您来请教,因为您追随王骧陆上师多年了。
元音老人一切的信仰思想境界,您也跟他一个样。
因我最近看老人的《大手印》,老人的《大手印》是在密教里边,尤其是在白教里边是最高层的。
这个里边“我们本来是佛,本性就是佛”,就是跟我们禅宗里边,“直接了当、以心印心”完全相符的。
老人一直在提倡,“禅、净、密”是一个整体,这是老人的看法。
我呢,还想把“教”也添到里头,是四个。
就是“密、净、禅”还得加上“教”,因为这四个具足之后,才能成个整体。
没有教下的根基,如何能达到理论上的实践呢?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是否可以再加上一个“教”。
两种根本——生死根本(二)

后悔跟忏悔是两个概念。忏悔是认识了错误,从此以后在心中要消除这件事,不要让它再成为一种力量不停地出现。忏悔以后,要把善法在心中生起来,知道该怎么做,该念佛或持咒、该用功或修行、该安心,那你马上就安心在正法上,把错误的事情完全从心中消除。如果你做错了事情后悔了,不停地后悔,成为一种忧虑,形成一种不能正常地、健康地生活的状态,这叫悔箭入心——后悔像一把箭一样,插在你的心上,然后你一想到什么事,就觉得自己不行。
《楞严大义》之“两种根本——生死根 天圣山安福寺
所以这颗心在世间,你所缘的法尘是喜是忧、是苦是乐,完全由我们这颗攀缘的心决定。一个痛苦的人,他会不停地重复痛苦的感觉,哪怕他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因为下品下生的莲花苞还没有开,他在莲花苞里面,还会想到自己过去在娑婆世界时,某某人欠了钱不还,还打我,就在那里痛苦,还会掉眼泪,实际上他是重复过去那种痛苦的感觉。我们学佛、学戒的人知道要求忏悔,忏悔得安乐。做了错的事情,第一次做错了就马上想到错了,改过来,从此以后脑子里不再想这件事情,如果你再想到了,八识田中又增加一次这种业习,你不停地想,你不停地错,想到最后不能自拔。别人对你不好,有仇恨,在心里不停地重复,当重复得越来越深时,你就成为一个处在仇恨的痛苦当中的人。
谈《聊斋志异》中的僧人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僧人形象曾召玉(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河南信阳464000)摘要:《聊斋志异》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最高峰,其中凸显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神鬼狐妖是其中最为靓丽的风景。
但它有着很大的丰富性,在其他类型的人物画廊中也有值得一提之处。
其中的僧人群体人物就是一个方面.关键词:聊斋志异僧人贪僧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创作者——蒲松龄。
才华纵横、出入古今.再加上他过人的奇思妙想和生活中朋友们提供的创作素材,呕心沥血.数十年创作不辍。
在蒲松龄生花妙笔的长期耕耘下.才诞生了《聊斋志异》这部震烁古今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在《聊斋志异》里,刻J田.最为鲜明、最为成功的莫过于那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神鬼狐妖了:天真纯清的荷花i娘子,凄婉哀怨的公孙几娘.笑声铺满篇章的婴宁,惊惧多情的绿衣女等等,不一而足。
哒些梦幻般又特别美好的人物形象使《聊斋志异》呈现出一派理想而又空蒙的情感、生活世界。
蒲松龄学识广博.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均有涉猎.儒家经典是其一生不曾落下的伴侣.释道两家典籍也当诵读良多。
蒲松龄本人青年时期乡试落第.曾奋而离家苦读于40里外山中的青云寺。
叼寸佛家故事当是比较熟悉.所以在他的笔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僧人形象。
在《聊斋志异》③五百篇左有的短章中,以僧或和尚命名的篇章有十篇:《长清僧》(P67)、《僧孽》(P99)、《丐僧》(P448)、《西僧》(P519)、《番僧》(P603)、《死僧》(P1368)、《僧术》(P1436)、《金和尚》(P1494)、《紫花和尚》(P1574)、《药僧》(P1783)。
除了以僧人命名题目的十篇之外.还有二十六篇不以僧人命名.但在故事情节进行中关涉到僧人。
在这四十多篇关涉到僧人人物的小说中,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i由j廊,构成《聊斋志异》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风景。
在这些僧人形象中,他们虽然都顶着佛祖的光环.但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各各不同。
正是用功时节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正是用功时节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净土难信之法学佛必须先有目标,若没有目标就没有成就。
每宗各有目标,看似普通,做起来皆做不到。
台中不论讲什么经文都离不开净土,台中同修三十年来,二十年前还很好,这几年来却一年不如一年,退步得几乎不成样。
从前还看得出来有结果,我曾经拿出二十年前各单位发表的讲演或文章来看,内容都是正知正见,现在不行,乱七八糟的多,成就的少了。
佛法是五乘说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前二乘是世间法,后三乘是出世间法。
我们都是世间上普通人,佛先说世间的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生天的道理,这两乘就是世间法,这是佛法为度初机不得已所说的法。
(世界各宗教说的也都是世间法,不究竟的道理。
)佛的正法是出世间法,能出生死、跳出六道轮回,这各宗教都不懂得。
我已九十多岁了,平常也难得多说,而说法讲究契机,净土法门大家都没把握,还讲别的做什么呢,净土法门完全是出世间法,但是大家都错用了,只拿来求家庭平安,升官发财。
出世间法又分两乘,有大乘和小乘。
小乘只求出轮回,生死只了一半,没有全了,声闻、缘觉属于这类。
小乘人不在六道里头,但永远不能成佛,学了一半就止住了,不能进步,他自己有好处,对众生无好处。
大乘是成佛,没有成佛不算大乘,成佛才是最彻底。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
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
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
唯有佛懂得净土法门,连十地菩萨也不懂得,等觉菩萨快成佛了,也才懂一点。
所以阿弥陀经说,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难信在那里,净土法门看似平常,做起来不平常,所以是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有什么秘密可以成就,没有什么秘密,教你怎么念,你就怎么念。
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就可成就,不是什么妖魔鬼怪。
能念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是阿弥陀佛,若学妖魔鬼怪,心就成妖魔鬼怪。
净土难懂之处,不但今日之下我们同学们愚笨不懂,自古以来全球上连印度也如此,所以祖师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消业往生,非带业往生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
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
为什么特别?就是仗佛的大慈悲力。
仗佛的大慈悲力有什么好处?可以「带业往生」,「业」就是罪业。
印光大师在这里又加了一个说明: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有人理解说:「把罪业带到西方。
」不是那个意思
带业往生」的意思是:现在在此土,还是烦恼没有断,所谓「未断惑业」,这样的人就能往生,不需要断惑、消除罪业,就能往生。
而一到西方净土呢,无业可带。
印光大师曾经打了一个比喻:「吾人罪业,如空中片雪,弥陀慈悲,如大冶洪炉。
」我们的罪业,像空中的一片雪花,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就像炼钢厂的大钢炉一样,那个温度多高啊?一片雪花,碰到钢炉,马上就溶化掉了。
【消业往生】
我们一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罪业没有啦!怎么带得去呢?如果把罪业带去,那西方就成为三恶道了,还能叫净土吗?所以,善导大师讲「消业往生」,《观经》里边讲:「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念佛,罪业消掉啦!我们欠众生的业债,如果不消掉,不能往生的,是名号功德力自然消除。
经中又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叫消业往生。
当然,我们不需要把这个体会得多么深刻,不管消业,不管带业,那是阿弥陀佛的事。
消业也是阿弥陀佛帮你消,带业你也带不动,也是他老人家带,他一带,就消啦!所以,不论消业,不论带业,念佛往生!我们念佛就好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业往生这个「业」指的是什么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3-3-8 0:36:50繁體版
问:如果我们在没有达到顿悟,那一刹那间的时候,突然中就往生了,那么我们带着能所,夹着意识心,带业往生,这个‘业’指的是什么业?
慧律法师答:他带的是净业,就是行善的业。
往生极乐世界不必到破除到能所,如果破除到能所,回归当下,十方法界都是他的家。
我们讲经是讲到佛的究竟义:法界就是他的家、我家就是你家、你家就是法界的家、法界就是我家…佛住哪里?佛本来就没有生灭的东西,法界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没有来去、生灭、增减。
虚空、万法都是佛陀的家。
那我们现在退而求其次,还没有摆脱能所,回归当下的时候,你今天就按照佛讲的——行十善业。
虽然没有断见思惑,可是你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在临命终的时候,老公放得下,儿女也放得下,还有你的财产也放得下,这个在临命终就有把握了。
所以还不必到说要回归当下。
我们现在讲的是大悟、究竟、佛的境界,讲经说法一定要讲到最终点——极,极,极觉悟,极地的觉悟,没有任何的能所。
为什么?讲经是要让所有的根器,由渐到顿到最后的成佛。
你讲经说法不能说太过保留,太过保留只讲六十分,六十分的话大家都不及格。
要讲一百分!掉下来他还有八十分,对不对?
所以,一般人错误的知见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很简单啦,造了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念十念,阿弥陀佛还会来接引你。
你的标准只放在六十分,最低、最低的,那就别期望往生。
所以,讲经说法一定要推到最高点,一百分!那一百分就不得了,你再怎么样掉下来都有九十分、八十分,所以,你懂师父的用意吧?
所以,你讲的带什么业往生?是带净业往生,带清净的业往生。
那么,为什么说,造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念十念的时候,阿弥陀佛还是会来接引你呢?那个是展现佛的大悲,不舍一个众生,表示佛教的无量无边的大悲心。
但是,你不可以把佛的最后那一念大悲心,化作具体的修行——我什么都造,我什么都不管因果了,临命终就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个是不可以的。
不能把佛的大悲心,变成众生的具体的行动——我杀、盗、淫、妄无所不干,然后临命终也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那就误会佛意了。
佛的意思就是说:这辈子没有听到佛法的人,他干杀、盗、淫、妄、酒,五逆十恶,乃至杀父母亲,只要有因缘听到佛法,有忏悔心,回光返照,那临命终十念还可以往生。
是在展现释迦牟尼佛、诸佛、阿弥陀佛的究竟慈悲,在法界不舍一个众生,是这个意思。
不能把佛的权巧方便、佛的大悲心拿来变成具体的行动,那你不了解经典的道理。
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