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家族小说主题及平民化叙事模式分析
《歧路灯》简论

《歧路灯》简论李绿园(1707 1790),名海观,字孔堂,河南宝丰人,生历康㊁雍㊁乾三朝,几与18世纪共始终㊂李绿园性 沉潜好学,读书有得,及凡所阅历,辄录记成帙㊂每以明趋向,重交游,训诫子弟 ①㊂‘歧路灯“②就是他一生所学所得和阅世经验在文学上的结晶,也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诫子弟书,从思想到艺术都具有显著的个人和时代特色,在文学史上是应该有一定地位的㊂据校注‘歧路灯“的栾星同志考证,‘歧路灯“开笔在‘儒林外史“即将脱稿,而比‘红楼梦“早6年的1748年㊂此间,前距清朝立国㊁后距鸦片战争都约一百年,正是清朝统治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㊂一方面,清朝贵族经过近百年的武力与政治征服,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政权得到巩固,史称 康乾盛世 ;另一方面,两千多年停滞僵化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腐朽不堪,濒于消亡㊂后者是前者这个社会现象的本质,而这种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已经给当时人们的心理投下了浓重的阴影㊂乾隆八年(1743),沈阳问安使赵显命答朝鲜王李昑问及清朝政治说:外似升平,内实蛊坏㊂以臣所见,不出数十年,天下必有大乱㊂盖①②董作宾:‘李绿园传略“,载栾星编著‘ 歧路灯⓪研究资料“,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27页㊂(清)李绿园:‘歧路灯“,栾星校注,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㊂本文引此书均据此本,仅说明或括注回次㊂‘歧路灯“简论政命皆出要誉,臣下专事谀说,大臣庸碌,而廷臣轻佻,甚可忧也㊂①赵显命对乾隆初时局的这一观察未必不有偏颇,但后世所谓 康乾盛世 至乾隆朝中期衰落的事实表明,其对满清王朝的忧虑有一定先见之明,是对封建末日的预感㊂甚至这种忧虑和预感至18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也逐渐传染形成一种普遍的现象,使当时文学成为这种忧虑和苦闷的象征㊂‘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就都是当时的人们努力从封建末世所造成的巨大社会人生的苦闷中挣脱出来的产物㊂为前途苦闷是共同的,出离苦闷的追求却因人而异㊂吴敬梓㊁曹雪芹都从大富大贵的家庭落到一贫如洗,受尽了世态炎凉,看遍了人间丑恶,关心着社会,爱恋着人生,却又找不到切实的出路㊂于无可奈何之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下对 礼乐兵农 的古代的向往;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造了一个 太虚幻境 ,让一僧一道挟着宝玉出世去了㊂一个寄希望于不可复返的过去,一个憧憬佛道神仙世界的幸福 现实只堪痛苦,他们就诅咒它㊁否定它㊁厌弃它,用心造的幻象来代替它㊂那么,还有没有人寄希望于现实,企图为这个封建末世设计一条社会和人生的出路呢?有,那就是李绿园和他的‘歧路灯“㊂李绿园出身寒微,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村穷读书人,与功名富贵从未沾过边㊂因此,他不会有吴敬梓㊁曹雪芹那种因怀旧而产生的人生的虚幻感;他又是把一个普通农村读书人提高到中上层地主阶级的创业者㊂虽然自己一生科名并不如意,只在晚年做过短短一任边远地区的知县,但到他写‘歧路灯“后半部时,儿子李蘧已经中了进士,并做了吏部的主事,家庭地位骤然提高㊂因此,他又不会有吴敬梓㊁曹雪芹那种因家穷无计而对现实绝望的情绪;相反,作为踏着现实的台阶步步登高的封建家庭创业者,面对 天下必有大乱 的局面,他是一定要在现实中为这个封建家庭寻找出路的㊂一方面,他由自己的阅历和奋斗,深感家道 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 ,为保住家业而处心积虑,所谓 遗安煞是费精神 ;另一方面,他深知这个家庭的命运与封建制度的存亡息息相关,封①‘李朝英祖实录“(英祖十九年十月丙子),载‘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页㊂建秩序的解体,伦理纲常的败坏,必然危及这个家庭的前途㊂所以他留恋这个行将就木的制度,千方百计企图疗救这个内部窳败的 盛世 ㊂‘歧路灯“中谭孝移的形象在许多方面可以看作李绿园自身的写照㊂为家计,他痛恨那些走上歧路的败家子;为封建制度计,他痛恨吏治的腐败,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㊂而解决这些问题,为封建家庭和社会,为濒于消亡的地主阶级寻一条出路,以他大半生是一个教书先生可能做到的,不过是 以明趋向,重交游,训诫子弟 和以诗文 道性情,裨名教 ①而已㊂这就产生了‘歧路灯“的主题 用心读书,亲近正人 ;也就产生了‘歧路灯“的创作意图 使 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②㊂显然,这样一位作家不可能像吴敬梓㊁曹雪芹那样对现实持彻底的否定态度,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怀着绝望的痛苦造出出离现世的幻象㊂他是18世纪中国封建营垒中那种 以道德思想来鼓励自己 ③的保守派㊂‘歧路灯“的题目就是作者所谓彝常伦理间的发明,它取法佛家典籍,以 灯 喻劝诫之义,标志了这是一部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企图为封建末世照亮前途的作品㊂它出自李绿园之手,成书于宋明以来即为 理学名区 的中州,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㊂作者这样一种卫道的创作意图,极大限制和损害了‘歧路灯“的思想和艺术㊂首先,它促使作者虚构了一个地主阶级的 败子回头 的故事㊂这在当时的社会里也许并非绝无仅有,但是从封建末世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看来,肯定是不真实㊁不典型的㊂作者热心于对这样一个故事的描绘,体现了他支持延续封建统治的强烈愿望㊂他又把谭绍闻的 败 归结为个人的 面嫩心软 ㊁不近经书;把谭绍闻的 回头 说成是家庭有 根柢 和父执中一帮 正人 ,从而掩盖了腐朽的封建制度这个导致一般地主阶级子弟堕落的社会根源,宣扬了恪守封建伦常的地主家庭终能富贵长久的神话,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作品批判现实的力量㊂其次,这样一种创作意图,这样一种对地主阶级前途的强烈希望和信心,也使作者不能专心于对生活图画的描绘,不时用抽象的说教代替生动的叙述,影响了艺术形象的完整㊁鲜明与和谐,使作品带有封建修身教科书的气味,一些章节 ‘红楼梦“等 家庭小说 研究①②③‘绿园诗钞自序“,载栾星编著‘ 歧路灯⓪研究资料“,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93页㊂‘ 歧路灯⓪自序“,载栾星编著‘ 歧路灯⓪研究资料“,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95页㊂[德]马克思:‘鸦片贸易“,载‘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第95页㊂。
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
《歧路灯》是清代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善恶。
以下是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
1. 社会历史背景:《歧路灯》反映了清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如吏治腐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等。
通过对小说所描绘的社会背景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以及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2. 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和心理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抉择和命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3. 文学价值:《歧路灯》作为一部优秀的白话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其语言简练、生动,情节紧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其文学价值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文学的认识。
4.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将《歧路灯》与同时代或其他时期的类似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 现实意义:尽管《歧路灯》描写的是清代社会,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为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总之,对《歧路灯》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及其所反映的时代。
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

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清代小说《歧路灯》是一部思想性强,具有时代背景独特意义的文学作品,其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小说的思想内涵、社会背景和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对《歧路灯》的借鉴价值进行全面探讨。
清代小说《歧路灯》的思想内涵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灭人不如忠君,灭人更不如利人”为主旨,通过对主人公歧路灯和其等人物的塑造和情节安排,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荒芜。
这其中既包括了官场潜规则和人情世故,也融入了对现实社会弊病的刻画和批判。
这种思想内涵对当代微时代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用以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人生观。
清代社会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塑造和表现产生了深远影响。
《歧路灯》所处的清代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时期。
社会动荡、人心涣散、道德沦丧,这都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素材和思想背景。
清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也在小说中得以广泛展现和深刻剖析。
这些社会因素为当代微时代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文化积淀,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珍视传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清代小说《歧路灯》对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还在于其对现实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在当代微时代,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歧路灯》以其精彩的情节、深刻的内涵和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真实感和历史感的社会画卷。
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正确健康的心灵世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
在当代微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讲解《歧路灯》,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也可以通过拓展《歧路灯》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
《歧路灯》的家族传承危机与礼法重建期待

清 中叶 李绿 园 (7 7~19 ) 《 路灯 》唷 着 对 家 族 兴 衰 、 的 代 称 , 过 建 立 全 宗 族 的祠 堂 , 同族 人 祭 祖 , 祖 先 和 子 孙 10 70的 歧 通 系 在 宗 以修 谱 的 形 式 正 本 清 源 , 家 业 传 承 的 深切 关 注 , 第 一 。一 回 , 者 直 接 表 明这 部 小 说 是 后 代 之 间架 起 了 桥 梁 ; 族 人 口散 居 , 在 作 “ 家政 谱 ”寄 寓 了父 辈对 于家 族 传 承 危 机 的 忧思 。 , 小说 进 而 强 调 理 清家族 的历史 ,可以加 强族人对 于本宗 的依赖感 和责任感 。 家 风 恢 复 、 法 重 建 对 于 家族 传 承 的疗 救 意 义 。 尤 其 突 出 家谱 、 谭 孝移强烈 的宗族意识不 仅意味着先祖兴 旺历 史引发 的信心 , 礼 家 法祖 训 、 祠堂主柘 、 修坟祭祖 等实物及仪式 , 以强烈 的象征意 以及 同心 同德 的 血缘 亲 情 ,更 加激 发 了 他对 于世 家 文 化 承 传 的 义 表 达 着 礼 法在 家庭 、 族 中 的重 要 地 位 。 家 责任 感 和危 机 感 。 香 家 族 能否 传 之 长 久 , 书 主要 依 赖 于 宗族 中宗 子 的治 家 德 行 , 有 赖 于 像 他 这样 的家 族 继 承 人 的努 力 。 以当 也 所 他 听 见 丹 徒 义 塾 “ 彻 一 村 ” 读 书 之 声 时 , “ 麻 可 望 ” 慰 声 的 有 蓬 欣 父 辈 的忧 思 : 家族 传 承 的危 机 之感; 当他 回家之后 ,欲为娇儿成立计 , “ 费尽慎师择友心 ” 。其 《 路 灯 》 绘 了 书香 之 家 谭 氏祖 孙 ( 孝 移 一 谭 绍 闻一 谭 歧 描 谭 作 别立家族而形成的新支 派 , 谭孝 移承担着本 篑初 ) 三代 命 运 的 离 合 , 结 合 其 他 一 些 家 庭 的命 运 , 二个 方 次 , 为寄籍 开封 、 并 从 三 “ 面形 象 地 表 现 了家 族 传 承 的 问题 :. 庭 主 体 成 员 , 其 是 薪 火 家 族 传 承 的 重 任 。谭 家 祖 上 留下 大 量 的 产 业 ,赁 住 谭 宅 的 商 1家 尤 客”就 “ , 有当店 、 绸缎铺 、 煤炭厂” , 等 家产如何保有是一个问题 ; 相 传 的 子 孙 能 否 成 才 ;. 业 、 产 , 为 家 庭 生 活 的物 质 基 础 2家 家 作 世 祖 灵 宝 公 以来 的清 白 家 风 ( 八 二 回 )“ 上 四 世 , 是 书 第 ,以 俱 能 否相 传 ;. 风 , 现 家 族 的 伦 理 规 范 、 活 方 式 和 习惯 , 为 3 家 体 生 作 列名胶 痒” 的历史 , 使得人品端方 、 问醇正成为家风传 学 家庭 、家族 的精神文化支柱能 否传承 。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社 香相继 ,
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

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摘要】清代小说《歧路灯》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道德沦丧现象,反映人们对道德规范的忽视和违背。
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可借鉴小说中的教训和警示,促进当代思政教育的发展。
通过研究《歧路灯》,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微时代提供宝贵的参考。
借鉴小说的精神,推动当代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教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贡献力量。
清代小说《歧路灯》为微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努力推动思政教育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词】清代小说《歧路灯》, 微时代, 思政教育, 借鉴价值, 社会弊端, 道德沦丧, 教训, 警示, 当代发展, 完善, 人生观, 价值观, 参考, 教育事业, 发展。
1. 引言1.1 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清代小说《歧路灯》是一部揭示清代社会弊端和道德沦丧现象的经典之作。
在微时代背景下,这部小说对思政教育提供着宝贵的借鉴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道德观念也日益淡化和扭曲。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歧路灯》中看到人们对道德规范的忽视和违背,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境和苦果。
通过深入研究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此促进当代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借鉴《歧路灯》的精神,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清代小说《歧路灯》为微时代提供了宝贵的思政教育参考,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2. 正文2.1 《歧路灯》揭示了清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现象《歧路灯》是一部清代小说,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举止,揭示了清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问题,例如官场腐败、商人欺诈、妇女沦为娼妓等等。
这些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人们品德的沦丧。
歧路灯——精选推荐

歧路灯《歧路灯》配⾓⼈物形象分析⽬录引⾔ (1)⼀、家庭⼈物形象 (1)(⼀) ⽗亲形象与苛刻严爱 (1)(⼆)母亲形象与娇纵溺爱 (2)⼆、学校⼈物形象 (4)(⼀)德才兼备的良师 (4)(⼆)误⼈⼦弟的庸师 (5)三、社会⼈物形象 (6)(⼀)忠仆王中的直⾔诤谏 (6)(⼆)官吏谭兄的引导训诫 (6)结语 (7)参考⽂献⽬录 (8)内容提要在元明清众多优秀的⼩说中,《歧路灯》是在被埋没了两百年后才被⽂学家挖掘出其璀璨的光辉的遗世明珠。
但有的评论家将其归为教育⼩说,认为其教育价值⼤于⽂学价值,甚⾄有的评论认为作品说教⽓息过分浓重、⼩说⽂学艺术价值不⾼,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有所偏颇。
正如现今⽂学界评价的⼀样,《歧路灯》不仅仅只是教育⼩说,⽽且是⼀部长篇⽩话世俗⼩说,是⼀部⽂学艺术价值颇⾼的作品。
《歧路灯》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领域的配⾓⼈物形象描写各具特⾊。
因此,笔者着重分析《歧路灯》⾥各具特⾊、性格鲜明的⼈物形象,尤其是尤其是对主⼈公谭绍闻的塑造,谭绍闻这⼀个“浪⼦“形象⽣动鲜明、具有典型意义并通过对其⼀⽣经历和盛衰成败的叙述达到李绿园的教育⽬的。
最后分析指出《歧路灯》⼈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当然⽂章只是对这些⽅⾯尽可能详细的提出了⾃⼰的看法和意见,难免有未尽之处,仍需进⼀步考证。
关键词:《歧路灯》⼈物形象塑造浪⼦回头现实意义引⾔朱⾃清先⽣曾说:“《歧路灯》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说之⼀;另⼀部便是谁也知道的《红楼梦》。
”对于《歧路灯》的价值,其评价说:“若让我估量这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①。
正如现今⽂学界评价的⼀样,《歧路灯》不仅仅只是教育⼩说,⽽且是⼀部长篇⽩话世俗⼩说,是⼀部⽂学艺术价值颇⾼的作品。
⾸先,它的教育价值颇⾼,不仅作者李绿园在⼩说中体现了清中叶时期的⽂学思潮和教育理念,⽽且⼩说“浪⼦回头”这⼀主题对现今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它具有很⾼的⽂学艺术价值,在⼩说结构框架的构筑上,它通过以“⼀⼈兴亡”反应“家族盛衰”的结构模式展开故事情节,对后代家族⼩说具有重⼤的意义,其在结构上的突出成就在学术界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对于《⾦瓶梅》与《红楼梦》的结构构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且⼩说塑造了形形⾊⾊的各类⼈物,有迂腐守旧的卫道者、堕落贪玩的年轻⼈、思想被禁锢的封建⼥性等,⼈物各具特⾊、性格鲜明且具有典型意义,尤其是对主⼈公谭绍闻的塑造更是成功,并以其在不同阶段结束的教育与其表现出的⾏为为主线,贯穿整部作品的故事发展、⽭盾冲突,不仅推动了⼩说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完整,⽽且使谭绍闻这⼀个“浪⼦“形象⽣动鲜明、具有典型意义,这种通过⼩说⼈物与情节的相结合的写作⼿法具有创新意义。
我看《歧路灯》

作者: 刘冬
出版物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页码: 314-317页
主题词: 歧路灯;正邪之争;封建社会;三个问题;小说;资本主义社会;评价;校点本;共产主义;作者
摘要: <正> 《歧路灯》是一部有价值的小说,自栾星同志的校点本问世以米,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我认为,对于《歧路灯》的研究还应该继续深入下去。
在《歧路灯》的评价中,我看以下三个问题有特别提出来加以研究的必要: 第一,小说的主人公是谭绍闻。
作者写谭绍闻这个人心术不坏,他受了外界的诱惑,干过坏事、蠢事,但又时时处于动摇之中,也就是说,从内因看,他还有改好的因素。
看到他不走正路,读者感到的是惋惜,而不是痛恨。
惋惜,就产生了同情,就希望他能够变。
歧路灯读后感

歧路灯读后感《歧路灯》是一部由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一个灯和一个人的对话为主线,通过灯的自述和人的回答,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灯为主角,通过灯的自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灯自述说,它是一盏路灯,每天晚上都会为行人照明,但它却发现人们并不感激它的光芒,反而会拿石头砸它,甚至用尿液浇灭它。
这些行为让灯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奈,它开始怀疑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正义。
通过灯的自述,读者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这让人不禁感到心酸和无奈。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也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黑暗。
人物在对灯的回答中,表现出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权力的渴望。
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这些人物的行为让读者感到震惊和愤慨,他们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的揭示,让人不禁深思。
通过《歧路灯》,鲁迅先生向读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通过灯和人的对话,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我开始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部小说让我感到震撼和思索,它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歧路灯》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的小说,它通过灯和人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会继续思考和探索社会和人性的本质,也会努力改变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o w a r d p r o s p e r i t y . L i L u y u a n ’ S Q i hd e n g t o l d U S a e t o y r o f a p r o d i g l a s o n . I t i s a c l a s s i c c i v i l i a n f a m i l y n o v e l , p u t t i n g e mp h a s i s o n c h i l —
平 民家族小说的飞速发展 。 清人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 歧路灯》 , 以谭姓家族鸿胪
派 一 脉 的 兴 衰 为 主线 , 描 述 了 书 香 门第 子 孙 谭 绍 闻 的 “ 浪 子
T h e F a mi l y No v e l Qi l u d e n g a n d I t s P o p u l a r Na r r a t i v e Mo d e
W U S ha o-h u i
(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H e n a n 4 6 7 0 0 2, Ch i n a )
N o. 1, 2 0 1 5
齐 齐哈 尔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Ge ne r  ̄. N o. 1 42
《 歧路灯》 家族小说主题及平民化叙事模式分析
武 少辉
( 平 顶 山 学 院 ,河 南 平 顶 山 4 6 7 0 0 2)
摘
要: 明清时期 , 中国传统 家族制度较 为强盛 , 以 家族祠堂为 中心的伦理 文化 , 逐渐扩展至社会的方
方面面。受此影响, 世情 小说较 多渗透着对 家庭伦理及 亲缘 关系的 审视 , 继而促使 家族小说走向繁 荣。
清人李绿 园的《 歧路 灯》 叙 写 了一个“ 浪子 回头” 故事 , 侧重 于表 现子女教 育、 门第观念 、 宗族 意识 等主
题, 堪称一部典型的平 民家族小说 。
关键词 : 李绿 园; 《 歧路灯》 ; 平 民意识 ; 家族小说 ; 叙事模式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 4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0 9 — 3 9 5 8 ( 2 0 1 5) 0 1 — 0 0 5 1 — 0 3
明清时期 ,为满足 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 中
生活 的方方面面 。受此影响 , 明清家族小说创 作侧 重于家族
国古典小说创作逐渐打破贵族文人雅文学的叙 事藩篱 , 继 而
广泛关注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 ,越发凸显小说的现实性 、 大 众化 、 思想性等 特征 。受此影 响, 世情小说的创 作空前活跃 , 创作题材越来越多地涉及社会现实问题 , 不断强化小说创作
者对伦理说 的故事 内容 , 对《 歧路灯 》 家族小说 的主题思想作以分析。
( 一) 奠 定 小说 基调 及 宗 旨的 家族 史描 述
家族文化及思想的驱使下 , 越来越多 的平 民知识分子尝试小
说创作 , 力 主描 述普通人 的个体 情感及家庭 生活 , 促 使明清
清人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以谭姓家族鸿胪派一脉的兴衰为主线描述了书香门第子孙谭绍闻的浪子回头故事着力表现儒家的宗族意识门第观念及家庭教育思想以期能为普通人的家族延续及子女教育提供警示堪称一部具有平民意识教化意义的家族小说
2 0 1 5年 第 1 期 ( 总第 1 4 2期 )
J o u na r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o H e g e
的平民意识 、 现 实 主义 传 统 及 文 学 的教 化 功 能 。 而且 , 在 明清
史及家庭生活 的描述 , “ 往往 以家庭 、家族生活为生发点 , 表 现伦理道德 、 等级制度 、 门第婚姻 、 宗亲关 系 、 子女教育 、 家族 传承 等对 个体生命 、 一代人乃 至几 代人的牵绊 ” f l 1 , 渗透着作
d r e n。 s e du c a t i o n , f m i a l y s t a t us a nd l i ne a g e c o ns c i o us ne s s ,a nd S O f o r t h.
Ke y WO r d S : L i L u y u a n ; c i v i l i a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f m i a l y n o v e l ; n a r r a t i v e mo d e
A b s t r a c t : I n t h e Mi n g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 t h e f a m i l y - c e n t e r e d e t h i c a l c u l t u r e g r a d u l a l y p e r v a d e d n e a r l y e v e r y a s p e c t o f h t e s o c i e t y b e —
c a u s e o f C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f a mi l y s y s t e m. Af f e c t e d b y hi t s , r e li a s t i c n o v e l s f o c u s e d mo r e o n f m i a l y e hi t c a n d f a mi l y t i e s a n d t h u s mo v 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