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物价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物价上涨,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因时代和体制变迁,这几次物价上涨的表现形式、传导机制和治理措施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纪敏伍超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体出现了五次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三十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这几次通胀在表现形式、具体成因、传导机制以及治理措施上,都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
总结和比较这些变化,无疑有助于增强应对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典型物价上涨原因及其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分别是1980年、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6年、2007~2008年。
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的32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为5.5%,上述五次物价上涨均明显超过了这一历史均值(见图1)。
1980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当时急于摆脱文革后的经济萧条,通过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若干项目实现“四化”。
结果短期内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严重破坏了总供求平衡,物价迅速上涨,称“洋跃进”。
为此,当时采取了压缩基础建设、收缩银根和管制物价等办法加以治理。
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财政承包、放权让利、拨改贷和价格“双轨制”改革全面推行。
由于在放权让利的同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预算约束,企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基建、技改投资迅速扩张,加之随后实行货币化工资改革,致使1985年物价涨幅接近两位数。
当时为抑制通胀,除削减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监管外,重点对信贷投放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自此开始实行严格的信贷规模管理。
1988年的通胀膨胀比较严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18.8%,一度出现抢购生活必需品和银行挤兑现象。
当时触发涨价的直接因素,是价格改革“闯关”,计划内和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并轨,并同时放开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
深层次矛盾仍然是经济改革不配套,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放权让利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多年积累的比例失衡矛盾在价格“闯关”改革中集中释放,之后不得不暂停“闯关”,并严厉紧缩财政、信贷,但由于力度过大和其他因素影响,随后出现了市场疲软和经济大幅下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作者: 吴江[1] 韩鑫韬[2]
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成都611130 [2]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重庆401147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
页码: 1-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通货膨胀 成因 需求拉动型 成本推进型 结构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我国经历了四次比较有影响的通货膨胀。
本文首先概述了四次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然后主要从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性通货膨胀三方面分析了四次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当前第五次通货膨胀现象,正确制定有关的宏观经济政策。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通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通胀事件。
这些通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五次通胀。
第一次通胀发生在1988年。
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场开始逐渐开放,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制度缺陷暴露出来,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进一步滞后。
第二次通胀发生在199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投资者纷纷撤离市场,导致了股市崩盘和货币失控。
这次通胀让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步履维艰,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重大损失。
第三次通胀发生在200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中国依赖进口石油,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不得不降低石油消费,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阻碍,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第四次通胀发生在2008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拐点。
第五次通胀发生在2011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中国央行过去一段时间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暴增,引发了通胀。
这次通胀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了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通过对中国五次通胀事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通胀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通胀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价上涨,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挑战和考验。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来避免通胀的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2007年的非典型性通货膨胀。
下面对这几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采取的对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介绍。
(一)1978--1983年
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伴随关系并不很明显。
计划价格体制下的严重的隐蔽型通货膨胀问题。
(二)1983--1986年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一轮循环。
(三)1986--1990年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二轮循环。
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
(四)1993--1996年
“八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问题又接踵而至。
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24%),14.8%。
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于1996年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五)2007--2008年
2007--2008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被称为非典型性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此次持续近一年的物价上涨结构性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政策的出台等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专题1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 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 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 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 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 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 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 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
• 中国经济在2004年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轻度通货膨胀。 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 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投资过热(主要是房地
产)导致工业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和部分工业品出口
价格上涨。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资流入, 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人民币进行对冲操作,土地市场
象,通货膨胀加剧。
•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1986年又开始 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 •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
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
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