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2、隋的统一:589年,灭亡陈朝,统一南北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以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有利于此后经济发展,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
4、●大运河:(这是隋朝对历史最大的贡献)①开凿:隋炀帝②三点:中心是洛阳,最北端是涿郡(今北京)最南端是余杭(今杭州)③四段: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⑤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⑥作用: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6、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7、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8、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9、“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唐朝完善。
“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例如,唐朝为筹措大型工程的钱粮,首先由中书省长官起草一份诏令,接下来交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10、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武则天颁布《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
11、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1)大力发展生产,(2)重用有才能的人。
武则天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社会是进步的。
12、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的建立:581年,北周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
589年隋统一2、开皇之治:隋文帝原因:A实行“轻徭薄赋”政策:B严惩不法官吏。
3、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方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⑴概况:①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全长2000多千米;③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北京)、南-余杭(杭州)】;④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2)评价:①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②过失: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劳民伤财,加重人民的负担。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任用贤才,善于纳谏;A善于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B善于纳谏(魏征)○3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关系3、女皇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A打击削弱贵族势力;B任用人才;C一再鼓励农业生产。
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原因:①贞观以来的基础。
②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姚崇、宋景)、改革吏治、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2、繁荣的经济:①农业--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颜色以青、绿、黄为主);③商业—坊、市;城市—长安(中心)、洛阳、扬州、广州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隋亡:(1)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
(2)制定许多重要制度。
(3)兴建重要工程。
(4)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暴政。
(6)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兴: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臣;都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是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朝废除,实行1300多年。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复习是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的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11、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内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14、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二、大运河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历史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6、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励精图治,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7、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的含义是:天下的水上粮食运输,主要仰仗着隋朝的大运河。
第2课贞观之治1、隋朝的统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581~ 618年)2、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3、“贞观之治”: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有:①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④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而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上面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之治”:唐玄宗在位时,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②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大纲

50中新区七(下)历史期中考试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的统一(隋文帝)⑴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建立方式:外戚夺权⑵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统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特点,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隋朝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①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②隋为来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⑴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要加强;为了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⑶主要功能:运输★⑷概况: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⑸作用:P6。
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沟通了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沿岸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⑹消极后果:当时征用劳役过度,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
退位传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2.贞观之治:原因:①吸取隋朝教训②知人善任③虚心纳谏④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
内容(即贞观新政):⑴、改革赋役制度。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职能分别是起草--审核—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⑶、编《唐律疏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思考: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政绩)(1)重用酷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七下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
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繁荣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开放的社会: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国际化都市长安。
民族关系:开明、平等。
担任官职、册封首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程标准: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隋的建立、统一、灭亡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灭亡: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605年起、隋炀帝下令开凿。
3.概况:全长:2700多千米(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文化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结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三、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1.治国措施: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如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结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思考: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主要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光武中兴”、隋朝“开皇之治”、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制度创新、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外交政策)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太宗主要治国措施: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发展科举。
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对自身要求: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的治国策略: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3.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开元盛世”:1、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期,2、具体表现:农业:①修建了四十多处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取育秧移植栽培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④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⑤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⑥创造出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②手工业:丝织业丝织技术高潮、四肢花色品种增多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与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期中复习提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统一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取代北周),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①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②促进隋朝经济的发展。
二、隋朝经济发展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三、大运河开通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统治2、时间:605—610年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由北到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历史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618)第二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二、贞观之治1、措施: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崇尚节俭;④合并州县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谏臣魏征)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史称有“贞观遗风”。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①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宋朝都有。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春节),有祭祖、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的习俗。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了蒙古
2、1206年,建立蒙古国,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
三、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
2、907年,唐朝灭亡。唐朝(618——907)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2.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3、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灭西夏、金。
2、忽必烈即元世祖,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3、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南宋文天祥抗元)。元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外交往:
1、元世祖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三、唐与回纥:
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四、唐与靺鞨:
1、靺鞨族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后来,粟末靺鞨统一各部。
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有“海东盛国”之称。
五、唐与南诏:
1、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一带。2、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二、雕版印刷术:
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医学:唐朝孙思邈《千金方》“药王”
四、唐诗:
1、李白:盛唐时期;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特点: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2、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
四、乐舞:
1、代表:有宣扬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西域传来的《胡旋舞》
2、舞蹈家:公孙大娘,善剑器舞。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辽)(916——1125):
1、10世纪初(916年),契丹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12.雕版印刷术
13.敦煌莫高窟
14.唐朝的绘画,书法
15.澶渊之盟
2、拓展水陆交通运输: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和通惠河(通州到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刘家港到直沽),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3、商业繁荣:大都闻名世界
4、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马可波罗行纪》
四、元朝巩固统一措施(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581——618)
一、隋朝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文帝励精图治
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效果:社会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条件):
1、中原人南迁: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2、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3、江南统治者重视
二、南方农业的发展:
1、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2、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3、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4、棉花种植由福建、两广推广到长江流域5、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
2、海外贸易: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3、货币: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物质生活:
1、衣:①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北宋末年盛行奢侈;②受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③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2、辽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占领幽云十六州。
二、北宋(960——1127)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宋真宗时期,澶州大战。签订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三、西夏(1038——)
1、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
3、“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4、“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政策(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
3、效果: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食:北方以面食、羊肉为主;南方以米饭、鱼肉为主。出现夜市,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多为茅屋;城市平民为瓦屋;贵族官僚为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有耳房和偏院,少数修有园林建筑。
4、行:富人为马车、轿子,百姓为牛车、驴车,供住宿的邸店也很多。
二、精神生活:
1、娱乐: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很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内容:①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物,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③为加强对琉球的管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
3、作用: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2、柳公权:《玄秘塔碑》;特点:方折俊丽、骨力劲健;人称“柳体”,有“笔谏”的美名。
3、后人他们并称为“颜筋柳骨”。
二、绘画:
1、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
2、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有《送子天王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三、石窟艺术(莫高窟):
1、坐落在甘肃西部的敦煌,又称“千佛洞”。
四、唐与天竺:
唐太宗时,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建筑:
1、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五、民族融合的发展:
1、表现:
①汉人开发边疆
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③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④回族开始形成
2、作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期中考试重点
1.隋朝的统一
2.大运河的开凿
3.武则天的统治
4.“贞观之治”
5.开元盛世
6.唐朝农具
7.科举制度
8.唐朝的民族关系
9.鉴真东渡
10.玄奘西游
11.诗仙李白
三、★★隋炀帝时(605年)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路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3、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沟通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影响):①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②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含义(表现):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经济:)①发展生产、轻徭薄赋②戒奢从简、注重节俭(政治:)③合并州县、减轻负担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步辇图》)
意义: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玄宗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2、杜甫: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代表作:“三吏”、“三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特点:气魄雄厚、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3、白居易:唐朝中期;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特点:直如白话、通俗易懂,讽刺社会、同情人民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书法:
1、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特点: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3.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3.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唐诗)
4.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废除(1905年)
第5课“和同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