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数字之美语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科学与艺术教案 语文版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发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他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经过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
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还是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这样我们的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重点)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异同;学习本文提出论点后分层展开阐述的写法;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重点、难点)培养辩证的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艺术观。
一、新课导入古埃及人为了解释日出于东而落于西,夏天炎热而冬天寒冷编就了一个故事"太阳神乘坐的太阳船每天在宇宙之河的支流尼罗河上,在靠近大地的一侧自东向西航行而过。
夏天尼罗河泛滥,河水高涨,于是太阳船就离我们近,天气就热。
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幅很有诗意的图画。
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了嫦娥奔月,月亮里有吴刚、桂树和白兔的神话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例。
那么科学和艺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2.生词注解共鸣:思想上或感情上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3.作者名片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
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技与艺术历史

博物学家与插画大师的结合
科学史家乔治· 萨顿曾将真、善、美所对应的 科学、宗教与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塔的三个
面,他说:“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
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 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 正如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和德国 动物学家、哲学家恩斯特· · 海克尔(18391919),早期的自然科学家往往又是非常细 致的画家和插图大师,和科学艺术巨匠达•芬
奇一样,他们把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宇宙万
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 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文
物的虔诚与细致的观察融于笔记和书籍中, 成为后人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鹦鹉螺所蕴涵的奇妙数学
分形几何学与分形艺术图案
分形艺术图案体现了数学和“大自然美学”之间的联系。
分形艺术图案与大自然的许多植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通过计算机编程产生的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精美分枝、螺
第1讲:科学与艺术的同源性
简洁性、对称性与大自然美学
德国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 海因里希· 菲利普· 奥古斯特· 海克尔 (1834-1919)认为生物学在许多方面与艺术类似。自然界中的对称, 比如单细胞生物中的放射虫对他的艺术天赋有很大的启发。海克尔擅长版 画和插图,尤其著名的是他画的浮游生物和海母的画,这些图画生动地体 现了生物世界的美。在其1896年发表的巨著《自然的艺术形式》中含有 数百幅非常细腻的植物、花卉和放射虫的骨骼的插图。他的插图生动地体 现出了大自然赋予生物的绝妙的对称结构学派把美的本质归于形式方面,并为美的现象寻找它的数学基础,
这种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柏拉图在形式美方面采用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
派的思想,他把形式美的本质看作秩序、比例、和谐。他说:“我说的形式美, 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物和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园以及用尺、规和矩 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我说,这些形状的美不像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
三年级我最喜欢的建筑作文范本

三年级我最喜欢的建筑作文范本我最喜欢的建筑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各种建筑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美好的体验。
在众多建筑中,我最喜欢的是科技馆。
科技馆是一座充满智慧和创意的建筑,让我在其中领略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科技馆的外观设计独特而美观。
它的外墙以现代化的玻璃幕墙为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馆内还设置了一座巨大的天幕,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仿佛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馆内各个展厅的布局合理,空间开敞明亮,让参观者感到舒适和自由。
进入科技馆后,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宏大的壁画,展示着人类的科技发展史。
这幅壁画用鲜艳的色彩和错综复杂的图案,将人类智慧的火花娓娓道来。
这让我明白了人类的科技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在馆内的科技展厅,我看到了许多科技创新的成果。
在智能科技展区,我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仿佛身临其境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机器人展区,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它们能完成人类无法轻易完成的任务。
科技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不仅如此,在科技馆的艺术展区,我也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在数码艺术展区,我看到了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精美艺术品。
在科技音乐展区,我听到了科技与音乐的和谐交响曲。
这让我意识到科技不仅可以促进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享受。
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我还参加了一次科学实验。
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和创造的快感。
这个实验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
在科技馆参观结束后,我对科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兴趣。
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科技成果的地方,更是一个激发科学思维的场所。
我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技馆是我最喜欢的建筑,因为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还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次光临科技馆,与科学和艺术再次相遇,继续领略建筑之美和科技之奇。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一、序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艺术。
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那么,科学与艺术之间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和相互作用呢?二、科学与艺术的差异科学是什么样子的?是枯燥、单调?是科学家们在阴暗潮湿的实验室里“熬”过一生?艺术是什么样子的?是充满幻想、飘渺?是艺术家们只生活在自己创造的脱离尘世的“假想世界”里?其实,艺术与科学对世界的把握是不同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理性探索,运用的是理性思维方法,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总结概括出现实世界的规律;艺术是对世界的感性把握,运用的是感性体验的方法,用形象表达出对世界的感悟;科学求真,其思维具有聚合性,答案是唯一的,艺术求美求善,追求个性,其思维具有形象的发散性,没有唯一的标准和规范。
虽然艺术也求真,但其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科学真实;与科学把握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适应自然并进而改造自然的目的不同,艺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认识客观自然,而且是为了传达感情,传达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感性判断,因此不用拘泥于客观事实。
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术是感情的表达;理智的分析,却是科学了。
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
这样,科学上的推断可能被感情左右,搞得拖泥带水,但也可以精彩绝伦,使人觉得妙不可言。
是的,科学可以有艺术的美。
向美追寻,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学也有「唯美派」。
但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艺术。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科学与艺术教学内容: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课程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和推动作用;2.掌握运用科技手段创造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科学技术对艺术的作用;2.运用科技手段创造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较好地将科技与艺术融合;2.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创造优美的艺术作品。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电脑和相关软件;3.绘图板和画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科技与艺术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先让我们看看科技能为艺术做些什么。
1.科技可以创建无限的色彩和形状,让艺术家拥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2.科技可以使艺术家更好地呈现作品,将作品变得更加饱满、更加真实;3.科技可以让艺术作品在更多的场合和形式中被展示和欣赏。
二、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1.艺术的创造过程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感性的表达,而这个过程需要科技来起到帮助和支持的作用。
比如,广告行业中,艺术创作过程通常涉及到多种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3D建模等等。
这些软件在艺术家的手中变成了创作工具,让他们发挥出更多的创意和超凡的想象力。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2.科技的应用科技的应用为艺术家展现更加恢弘壮丽的艺术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数字艺术家Ed Lee Louie就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行家里手。
他在前卫的数码艺术领域打造出了很多优美的艺术作品,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他可以使绘画更加逼真,同时又拥有更高的创意性。
三、融合科技创造更美好的艺术作品1.三维艺术三维艺术是应用科技手段创建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可以快速地制作出更真实的艺术作品,同时,三维艺术还可以保存更多的细节和信息,让其更加具有趣味性。
2.绘图板和画笔绘图板和画笔将科技和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顺畅的流程和更多的创作可能。
欣赏数字中的语文_小学作文

欣赏数字中的语文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欣赏数字中的语文,感谢您的阅读!
欣赏数字,猛然间,发现语文之美……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
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
于是,我们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渲染;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田园景色
“3”是一只耳朵,是聆听。
聆听着无限忧伤,聆听忧伤的倾诉。
于是,我们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的悲凉无奈;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感情愁;有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失望悲切……
“4”是快刀,是豪放。
于是,我们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胸襟;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
“5”是奔跑,是活力展现。
于是,我们有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生机勃勃;有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春意浓浓;有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的静景与动态……
我们欣赏数字,我们欣赏语文,我们欣赏数字中的语文。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教学说明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学说明素材语文版课文说明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
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异、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
作者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此二点,真是独具慧眼,学力超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KG(3x]二部分具体论证论点。
2至6段是一个层次,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2段的第1句话就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说“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这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接着2至4段中举了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第5段又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第6段是这个层次的结语,重申强调了艺术“真理的普遍性”。
这里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7至10段是另一个层次,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其中7、8段讲科学的“创造力”,9、10段讲科学的“普遍性”。
7段揭示了科学家“创造”科学的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并指出“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数学的美感与形式感

轴对称
具有稳定感
多重对称
增加美感
镜像对称
创造对称美
中心对称
使图形更整齐
曲线的美感
圆
完美的几何形状 代表完整和永恒
椭圆
优美的形态 丰富的几何特征
双曲线
独特的曲率 引人入胜的几何性质
螺线
螺旋美感 展现出无穷的变化
空间的美感
立体几何
体现空间关系
多面体
展现多重面貌
几何体积
空间容量的形象 表达
投影
变幻出影像美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数学的美感与形 式感总结
数学的美感与形式感 贯穿于数学学科的各 个领域和分支之中, 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和价值。数学的美感 与形式感不仅是数学 家们的追求和探索对 象,也是艺术家、设 计师、工程师等跨学 科领域的启示和创新 源泉。
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艺术
将数学美感运用 于艺术创作
● 04
第四章 线性代数之美
向量的美感
向量作为线性代数的 基本概念,具有直观 的几何意义和艺术感。 向量的运算和表示方 式展示了线性代数的 优美结构和形式感, 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 了重要工具和方法。
向量的美感
几何意义
直观的几何概念
优美结构
线性代数的基础
形式感
线性代数的特点
艺术感
抽象的美学体现
人工智能
数学美感与形式 感在智能系统中
的发展
虚拟现实
探索数学形式感 在虚拟世界的应
用
数学的美感与形 式感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 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 到来,数学的美感与 形式感会在数字艺术、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 用和发展。未来数学 的美感与形式感将与 艺术、科技、人文等 领域更加紧密结合,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 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 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数字之美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和空间的组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思维的体操。
代数的简洁,几何的优雅,逻辑的严密,让人充分领略数字之美———
概率论一年365天,假设你参加一个50人的婚宴,有多大可能性其中有两个人是同年同日出生的?因50占365的1
/7,凭直觉你会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
实际上它的可能性为97%,几乎可以肯定有两个人生日相同;哪怕只有30人,两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也是各不相同的两倍。
据此与人打赌,你十有八九会赢。
对分法你想好一个1000以内的任意整数,我至多提11个问题,你用是或非回答,我就能猜出你想的数。
不信?想好了?它比512大吗?比256小呢?还小?128呢?……比4大?哈哈,猜出来了,你想的是5,对不对?其理论根据是指数性质。
指数性质假定你把手中的报纸裁一为二,叠起来;再裁一为二,把4片叠起来……这样一裁一叠,共进行50次。
想想看,最后纸的厚度是多少?有桌子高?不止。
有10层楼高?何止呢?总不会有天高吧?也差不多。
高度是6000万公里,是地球到月球的150倍!
鸽笼证明在一个30万人的城市里,有没有头发根数完全相同的人?
你可能会说不可能。
实际上不仅有而且很多,至少有约20
万人都有头发根数与其一样的人。
因为人的头发最多10万根,若把30万人都编上号,设第一人光头,第二人一根,第三人两根……第100001人100000根,那么第100002人~300000人就不好办了,因人最多只有10万根头发,剩下的近20万人只好往这10万个“笼子”里钻了……算了,不再解释。
你明白了吗?
圆的特性地球赤道4万公里,若把赤道围绕的绳剪开加上10米再接上给地球当“腰带”。
问这个“腰带”下能否钻过一只小兔?
可以的。
周长加10米,半径增加10/(2×3.14)=1.5米,何止小兔,成人低头也过得去。
顺便指出,只要周长加10米,半径就增加1.5米,对任何球都一样,无论是地球、月球还是乒乓球、篮球。
悖论一个光碟处理店里,30盘旧影碟1块钱2张;另外30张旧歌碟1块钱3张。
60盘碟子卖光了,30张影碟15元,30张歌碟10元,共25元。
第二天,老板又拿出60盘光碟,他想,如果30盘影碟1块钱2盘,30张歌碟1块钱3盘,何不放在一起,2块钱5盘呢?这一天,60盘光碟卖出去了,老板点钱才发现只卖了
24元,而不是25元。
那一块钱哪里去了呢?你能试着找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