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
1论述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所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1论述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所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艺术家的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先进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进步的世界观好审美倾向决定着艺术家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艺术作品的格调和品味。
艺术家只有具备正确而深刻的思想见解和审美倾向,才能站在浩瀚的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扑捉住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具有本质特征的素材,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历史好现实,从而把握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2)广博的知识。
艺术家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人类社会的各类学科和知识都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广泛,越能够从更高、更宽泛及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社会和人生,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艺术表现力。
许多伟大的巨著被人们称之为社会的百科全书(如《红楼梦》、《人间戏剧》等),作者若无广博的知识是绝难创作出来的。
(3)深邃的思想。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也是思想家,他对人生和社会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
能否具有深邃的思想,是衡量一个艺术家修养与素质高下的重要尺度。
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深度往往同艺术家本人的思想高度成正比的,只有思想深刻、高瞻远瞩、独具慧眼的艺术家才可能发现常人所未见的真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艺术家必须具备专门的艺术技能。
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创作技巧,熟练运用这门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才能创造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家必须掌握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表现方法,电影艺术家必须掌握镜头,画面,音响,色彩等电影语言,画家必须掌握构图,造型,调色等艺术手段。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征。
正是这些独特的规律和特征,使得作为艺术生产创造者的艺术家其能力和修养须具备有自身的个性化特点。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 经典例题1:[2018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组1 历史·文学文1[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探讨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探讨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究竟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样的看法。
神话传闻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闻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闻,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闻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闻探讨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原委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看法与指责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书目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纳。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明显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出来的法的本质就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法不过就是被奉为法律的您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就是由您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出来的法的本质就是什么?(20分) 参考答案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了法的本质:(1)法就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有统阶级才能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把本阶级的意志作为国家的意志表现出来泊使全体社会致遵守。
(2)法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的内容就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活条件决定的。
参考答案二:1、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在任何情况下,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
它只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
3、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论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集体制定的,还是由最高政治权威个人发布的,所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不纯粹是某个人的利益,更不是个别人的任性。
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统治阶级的正式代表以整个阶级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为基础所集中起来的一般意志。
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马克思、恩格斯说,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意味着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也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
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
三个论述摘编读书报告(一)

三个论述摘编读书报告(一)三个论述摘编读书报告引言读书是成长、进步的重要手段,而撰写读书报告则是对所读书籍的深入理解和总结。
本文将选取三个论述进行摘编,作为读书报告的重要内容。
第一论述:人生的三个选择1.选择自己的事业2.选择自己的配偶3.选择居住的城市无论在什么时候,人生中都存在三个重要的选择,这三个选择将决定一人的真正幸福。
选择自己的事业,意味着要在该领域有所成就,这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选择自己的配偶,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将带来许多快乐与幸福;而选择居住的城市,则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这三个选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论述:公司的跨国经营策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针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地区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惯进行本土化调整;2.中央控制:通过总部的集权管控,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3.地区协调:将分支机构和总部进行沟通和协调;4.全球标准化:尽量将产品和服务进行全球标准化,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5.本地交叉:将多个地区的资源进行交叉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权衡和制定。
第三论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科技可以带来高效率、便利性、安全性和精准度等各种好处。
现代人们几乎每天都会使用到各种不同的科技产品。
科技可以改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如信息泄露、隐私保护、人类孤独等问题。
因此,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伦理道德、人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
结语以上三个论述既有人生的重要选择,也有企业的战略决策,还有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这些议题涉及了生活、工作、经济、文化、伦理等多个领域,相辅相成,必须综合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补充说明读书报告作为一种常见的学术形式,其撰写需要注重逻辑性和严谨性。
在选择论述的同时,也要注重选取权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高中语文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②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本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
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
过程展开的。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
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段的开
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整体攻体略 学习 学习 学习 攻略 案一 案二 案三
-14-
(三)辨 “辨”就是辨析,是在标画、梳理后对文本主要内容的一种分析。 要“辨”清如下两点: 1.辨清叙议。论述类文本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叙述和议论。叙 述是引用材料,是论据部分;议论是说理,往往包含着观点。分清叙 议,就辨明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辨明方法。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因果论 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在读后都要有初步的 了解。哪段文字是证明哪一个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的,都 需要有初步的认知。
-7-
攻略 案一 案二 案三
抓住文体特征,拆解文本要素 文章如一台机器,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写作技巧“组装”成文的。如 果我们能把一篇文章“拆解”开来,悟透“组装”的技巧,一定能 解决读不懂文本的问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尤其如此。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整体攻体略 学习 学习 学习
-8-
攻略 案一 案二 案三
第1题
私边界》(袁梦倩)
Ⅲ 卷
《城市社会:文明 多样性与命运共 同体》(陈忠)
时事 评论
第1题
-5-
分把 析握 论观 证点 第2第3 题题
第2第3 题题
第2第3 题题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体 学习 学习 学习
就“青年者,国家之魂。”这一论述,发表自身观点和学习体会。

就“青年者,国家之魂。
”这一论述,发表自身观点和学习体会。
任何一名共青团员,都宣誓为人民奋斗。
回望过去一百年,民族危亡由他们一辈青年担当:一百年后,这道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辈青年手中。
青年之责任,永远是最重大的。
青年者,国家之魂。
国家危亡需要声音,青年挺身而出;国家建设需要力量,青年挺身而出,这是每一位信仰共产主义青年的责任。
青年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青年人,都是国家之魂。
作为年青人,我们不能忘记忽视这份伟大的责任和担当。
当然,也许有人反对,他们会更看重自身的利益,因为这些人没有信仰,他们不相信人民,他们不明白我们肩负的责任。
有的人看到世界的片面,概括这个世界,得出所谓的利己主义,在我看来,这不是一名青年应有的眼界和格局。
哪怕有被腐化了少数派,我们就应苟同被腐化么?这是决然不对的。
一百年来,中国的奇迹属于一代代青年,属于伟大的人民。
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利他者亦利己也。
即使没有战火,我们责任也仍在。
伟大导师教导我们,我们应当为世界负责,为文明负责,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躺平、开摆更不应该,也不能是我们的代名词!对于青年者,国家之魂。
我有以下体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已经到来,我们需要且必须向世界宣告我们的信仰!你与我,应当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用什么力量去书写青春?我认为,我们需要用信念引领青春。
火热赤诚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身为时代青年,我们要兼怀敢为时代先的勇气与沉潜的毅力,在破冰之前耐心坚守,顺应时代,心怀家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用担当造就实干。
新时代的青年要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必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决心,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把时代训言铭记于心,以自信从容的姿态,去面对新的纪元。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成为新时代的领航人,勇于在潮头与时代浪潮搏击,不畏艰险,才不悔我辈青年的风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01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1)□02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03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04典型;二是□05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
论证是用□06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07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1、试述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答:朱耷的艺术特色:①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②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括凝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可以用“笔简形赅”四字作概括,这是八大山人绘画艺术中最富有个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类画。
③以形写情,变形取神,多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是形式和技法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试述李觏的“救弊、通变思想”一、“警宪邦国”的政治见解:张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进行全面改革。
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经济,是物质财富。
反对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
二、合“礼”的利欲观与辟佛主张:注重经世致用,重《礼》学,反对孟子所谓的"重义轻利",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驱者。
学术上以儒学为宗,反对佛、道二教,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论上,承认主观来自观,成为宋代哲学唯物主义学派的先导,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
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二简答1、简述欧阳修的史学思想第一:以北宋“《春秋》学”为理论依据,批判了讨论正统问题时出现的“昧者之论”与“自私之论”。
第二:提出了“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的正统“三续三绝”思想,较好地说明了统一王朝的历史与分裂割据时期的历史,以及统一与分裂的转化,避免对历史进行过分的曲解。
第三:在人际关系上的认识上,轻天命而重人事的历史观,批判了灾祥理论,谶纬学说,又不完全否认天人感应说,提出了“两存”说。
第四:欧阳修反对在史书纪年问题上靠编排年号示正统所归的做法,并在《新五代史》和《新唐书》用天理和人理解释历史变化的原因。
2、简述曾巩的史学思想曾巩的史学思想最特出的部分,是十分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把史学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对撰史者提出了比较全面而又严格的要求。
撰史的目的是"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史书要"明夫治天下之道",这就要求撰史者必须具有"天下之材"。
曾巩特别强调史学家的自身素质,道德与文章要兼备,特别强调史学家"畜道德"的重要性。
3、简述刘敞的经学成就刘敞在经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其对《春秋》的研究上。
他的《春秋学》研究自出新意解经,颇多自得之处。
他的经学思想一改汉唐先儒以章句注疏为主的经学研究风尚,开创了敢于惑古疑经和以己意说经的义理经学研究新风气,由此成为宋代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带来了新思想和新面貌,也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即宋学的兴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进退诸说,断以己意”,重塑了经学。
著有《公是集》54卷,有广雅书局重刻聚珍本。
又有《春秋权衡》、《七经小传》、《公是先生弟子记》等。
4、简述黄庭坚的文学革新主张①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②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③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④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
5、试述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的意义第一:历史上江南被视为“荒蛮之地”,从而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识,而且引发了学术界对我国江南地区,乃至商代时期文明发展的再审视。
第二: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的发现证明,远在3000多年前,以吴城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它是相对独立于中原殷商青铜文化之外的另一个青铜文化中心,堪称南方的青铜王国。
第三:新干商代大墓属于土著的吴城文化,它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吴城青铜文化的内涵,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赣江流域吴城文化的分布、性质、面貌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四:它被评为“中国20 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6、简述王阳明的良知说良知是心(性),又是天理,即心即理为良知。
①“良”是善的意思,认为人的本心、本性是善的。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不仅是心(性),而且人还得依靠心(性)再去认知天地万物之理。
良知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体系,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的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
②良知作为先验原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而且为“好善恶恶”,既是道德理性,又是道德情感。
良知不仅具有先验的性质,而且具有普遍的品格。
良知不仅指示我们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而且使我们“好”所是,“恶”所非,它是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的统一。
三名词解释1、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
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蹇涩的弊病,于是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
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敢于别转一路,推陈出新,终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江右王门江右王门,江西的王守仁门人之学派,被看作是阳明学的正统。
江右王门以江西为中心,东南半壁为腹地,展开书院讲学,讲会讲学及乡约教育活动。
他们借讲学,以维世道,以淑民风,不仅造就了许多人才,而且振兴了地方文教。
该学派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它可以密藏膏肓之间,也可充满世界,认为良知与知觉不同,固守王氏“致知格物”说。
主张学问的目的是迁善改过。
主要著作有邹守益《东廓语录》;欧阳德《南野论学书》,罗洪先《论学书》等等。
徐稚(徐孺子)(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人。
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此人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世人尊称“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
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高(士)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
3、董源:中国五代南唐画家。
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
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
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代表作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
禅门规式:即寺院的清规。
系释怀海主持新吴(今奉新)百丈山百丈寺法席时所制订,故称“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制订的详确时间现已不可考,据宋释道原编《景德传灯录)记载,当在唐贞元五年(789)至唐元和九年(814)之间,“百丈清规”内容和卷数今亦不可考。
百丈清规是应禅宗教团的出现和不断壮大的形势而出现的,而百丈清规的制定,又为禅宗僧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可说是禅宗僧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禅宗的真正崛起,是以清规的创建为主要标志,而清规的制定,又为禅宗寺院的普遍兴起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书中还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哲学思想。
此书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
4、白石道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兼精音律、诗词、书法,有《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词集名《白石道人歌曲》。
5、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其创始人是北宋的黄庭坚。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1)江西商代遗址有30多处,著名的有:新干大洋洲青铜器遗址、樟树市吴城遗址(2)张九龄——>大庾岭商道唐以后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和商业的大动脉。
(3)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炼,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
(4)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领导人是欧阳修。
(5)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6)《河岳英灵集》——刘慎虚、綦母潜、王季友(7)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8)南唐时期的江西艺术成就:全国四大山水画家江西有二:董源、巨然全国两大花鸟画家江西有一:徐熙(9)江西著名的产茶之地——浮梁(10)心学创始人——陆九渊(陆象山)(11)江西饮食的特点: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
(12)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灌婴治理豫章郡(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