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课件-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3.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 (共26张PPT)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忠于革命)
小组学习:被捕时(8-17自然段) 请大家用横线画出描写敌人语 言、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 写李大钊同志语言、神态、动作的 句子。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这一部 分,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被捕时
敌人的表现是怎样的?
面对敌人作者的表现是怎样的? 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对比
写作方法突破 对比衬托
面对敌人,“我” 的恐惧与父亲
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敌人------虚张声势、来势汹汹、粗暴专横与 父亲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对比,反 衬了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临危不惧、 镇定自若的精神。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被审时(18-29自然段)
认真读一读“法庭上”的部分, 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写出你的感 受。
李大钊被捕以后
他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
磨,敌人惨无人道地把竹签插 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然剥去 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 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 机密。
是什么力量让他 做到如此沉着呢?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 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 心。
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 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
里还没回来。
被捕前
母亲和父亲的朋友是怎样做的? 李大钊又是如何回答的?
被捕前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
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 能离开呢?”
请你给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被审时---安定从容、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部编版(共24张PPT)【推荐】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部编版(共24 张PPT) 【推荐 】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部编版(共24 张PPT) 【推荐 】
洒去犹能化碧涛。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部编版(共24 张PPT) 【推荐 】
7 、有人指出赫茨伯格的研究方法过 于简单 化,有 时不采 用这种 方法时 ,往往 会得出 与双因 素理论 不一致 的结果 ,对其 研究的 可信度 提出了 怀疑。
8 、双因素理论尽管受到多方面非议 ,但这 种理论 还是具 有一定 的科学 性。
9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调动和保持员 工的积 极性, 注意对 员工提 供保健 因素, 以消除 员工的 不满情 绪。
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 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 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 悲痛(被害后)。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部编版(共24 张PPT) 【推荐 】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
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 十六年了。
前首 后尾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 照 照
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 应 应
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
说:“妈,昨天是4月28。”
母亲微微点了的回忆-人教部编版(共24 张PPT) 【推荐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这样的句子还有: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处变不惊。
2.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这句动作描写既包含着李大钊对家人的不舍和 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 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意图。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
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
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关心子女的成长
对家人慈爱和善
体会父亲的革命精神—— 语言描写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 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反问句,加强语气
神态描写 百折不挠、疼爱亲人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 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神态描写
瞅了瞅 非常安定
父亲用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 感染亲人。
不动摇。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非常沉着 从容镇定。表现出李大钊在法庭上无所
畏惧。
动作描写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序 时 三、默读课文的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
被捕时 回• 1忆8~29了自然十段:六写年父亲前最后的一次哪和我些们事见面情的情?景。找出相对应的
间 段• 3落0~32,自然概段:括写地父亲说被害一后,说一家。人非常悲痛。
法庭上
顺
被害后
被捕前
用心地读一读“被捕前”的部 分,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边。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件(共92张PPT)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 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 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坚持留在北京
父亲在法庭上被审 时依然镇定、沉着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 的消息
品读课文 第2课时
默读课文,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 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 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 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死也不倒下》(节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时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第5自然段,父亲的态度和以前 不同,朗读时应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3自然段,语调上扬,重读“粗暴”一词, 表现出敌人的凶狠、残暴。第32自然段,语 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父亲的死给亲人带 来的巨大的悲痛。
方,自成派系的人。 不明确;不清晰。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 时间顺序
16
28
7
17
1
29
18
30
2
8
31
19
3
9
20
10 11
被捕时 21
32
被害后
33
4
12
22
23
5
被捕前
13
6
24 25
被审时
26
14
15
27
初读课文
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
件事?
首尾呼应 永远缅怀 激励后人
品读课文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 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 力。文章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呼 应,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与对父亲 的无限追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PPT课件

拓展发散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一
1920年2月的一个凌晨,从北京朝阳门驶出 一辆旧式带篷骡车,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卷起 了一路行尘。车上有两位乘客,坐在车篷里的 一位,40岁左右模样,看上去像是个掌柜;另 一位,年龄看上去要小一些,像是一个年前随 掌柜外出收账的账房先生。
此时,正值生意人在年底往各地收账之际。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 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 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 手枪,就向外走。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在敌人到来之前早已做
好准备,从容不迫。
爱护亲人
忠于革命事业
坚贞不屈
板书设计
十 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六 年
被捕前:形势严峻、工作紧张
忠于革命
前 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 视死如归
的 回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坚贞不屈
忆 被害后:伤心过度、记住日子
课文主题
本文的作者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 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 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 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 切的怀念。
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父亲被捕前
了解父亲工作状态—— 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 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 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
对工作认真负责
了解父亲对家人的态度—— 对子女慈祥和蔼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善于利用今天, 才有充实的昨 天和有希望的 明天。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懒惰的处罚是: 自己得不到成 功,却眼见着 别人成功。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迟到的春天不一 定百花凋零,苦 味的人生也会有 欢乐的跌荡。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十六年前的回忆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 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 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九一 三年,东渡日本,就读于 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九一 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胜利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李大 钊就 义前 的遗 照
2018/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学生们为老师表达感谢的独特方式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那就是感激和感谢。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
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学生们常常会采用各种独特的方式。
首先,学生们会选择在特殊的日子里,为老师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个礼物可能是一本书,是老师喜欢的糕点,或者是一张精心制作的贺卡。
学生们会在这份礼物上写下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这样的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学生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的表达。
其次,学生们会选择参加各种校内活动,为老师们准备一场精彩的表演。
这个表演可能是一场舞蹈,是一首歌曲,或者是一段小品。
学生们会用自己的才艺和努力,为老师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表演,让老师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此外,学生们还会选择写一封感谢信给老师。
这封感谢信可能是一封长篇大论,也可能是一封简短的便条。
无论字数多少,学生们都会在信中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他们会回忆起与老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这样的感谢信,学生们希望能够让老师知道,他们对老师的感激是真挚的,是由衷的。
除了以上的方式,学生们还会选择在特定的场合里,为老师们准备一场惊喜。
他们可能会在老师的生日里,为老师准备一场生日派对;或者在教师节里,为老师们准备一场欢乐的庆祝活动。
学生们会在这些场合里,为老师们准备礼物、花束、贺卡等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总的来说,学生们为老师表达感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送礼物、表演、写感谢信,还是准备惊喜,学生们都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老师们感受到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些独特的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它们让学生们和老师们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在学生们为老师表达感谢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为老师准备礼物、表演、写感谢信等等,学生们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34张PPT)

难点突破
• 本文是缅怀李大钊先生的,但我们也不要 忽视文章是站在女儿李星华的视角上进行 叙述的,因此,我们要理解作者对父亲的 情感。
• 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从哪 里能看出来?
• 找到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 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体 现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再如“他的心被一种伟 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 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表现出作者对父亲 的理解和敬仰。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情感态度还 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读出来。如“父亲说完 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一个“又”字,表明这 一次的“望”是特意为之,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 家人的不舍。而这一“望”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 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写于1943年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顺序,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认识变化过程
图示_01
读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人物性 格和精神品质。体会对比烘托在文章中的作用。
感受父亲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
李大钊,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生 于1889年10月29日。
自身安危的无私无畏精神。
10到17段,“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 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 枪”“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 了父亲的镇定从容,表现出父亲视死母女因为多日未见父亲,又看到父亲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经受了很 多折磨,因而忍不住哭喊起来,法官残暴地呵 斥:“不许乱喊!”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没对我们说 一句话”,“表情非常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动军警进行了血腥屠杀,这就是历史 上著名的“三· 一八”惨案。第二天,反动军 阀政府通缉李大钊。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 为了革命工作,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 仍然留在北京。1927年4月6日,李大 钊被捕。被捕后,他遭受了种种残酷的刑罚, 始终坚贞不屈。在监牢里,他继续领导党的 工作,宣传共产主义,受到许多犯人的敬爱。 同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年仅38岁。同 时遇害的有20多人。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 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 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这一对比中,你又能感受到 什么呢?
李大钊对革命始终抱有坚定地 信心,对危险的到来早就做好了心 理准备。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把一个 革命者面对危险时的镇定从容、临 危不惧的形象刻画得是入木三分。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法庭上也得 到了体现,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含糊 残暴
下面这些词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宪 兵: 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军 阀: 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 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 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洋奉系军阀 的首领。
1.同学们通过预习、理解题目的意思、 交流资料,了解了许多内容。现在请大家 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按 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哪几件事情?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写了六件事:被 捕前,父亲烧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捕; 大家都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和我们被捕; 法庭上见到父亲与敌人斗争;父亲被害后, 我们悲痛万分。
因为,课文开头点明“1927年 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 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与结尾处母亲叮嘱“我”要记住父亲的被 难日,我告诉母亲是“4月 28日”相 照应,这就是前后照应。 删去第一段不行,因为,删去后就无 法让读者弄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给 读者留下的印象也相对不会太深刻。
这句话是说李大钊同志坚信革命 事业一定能成功;他的心中充满了光 明,美好的未来不久就会实现,穷苦 的老百姓以及他的家人一定会过上幸 福安宁的生活。这样的理解非常好。 可见他是处变不惊 ,信念坚定。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坚决无私 坚贞不屈 从容面对 临危不惧 处变不惊 信念坚定
法庭上
被捕后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 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 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 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 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 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 什么了。 (1)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 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局势尽管很严重,但是从朋友、亲 人的多次劝导,以及李大钊坚决的语气、 坚定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大钊把 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 可以感受到他忠于革命、坚决无私、临危 不惧、坚贞不屈的精神。
2.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 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 “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 着。”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 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 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所以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 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 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 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 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 亲人,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 不要紧张,要沉着要稳定,使他们化悲痛为 力量,与敌人做机智而勇敢的斗争。
父亲被害了,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慈 祥的面庞了,再也得不到父亲的关怀了,再 也听不到他对自己的教导了,从此永远地失 去了爸爸。想到这里,不论是谁都会肝肠寸 断,极度悲伤。每看一次,每看一眼都会看 到父亲被害的情景,都会产生对敌人的愤恨。 可是这是自己的父亲啊!怎么能忍心去看呢? 可是又怎么能忍心不看呢?这种心情是矛盾 的复杂的。正是在这既矛盾又复杂的心情中, 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失去亲人的悲愤与悲痛, 感受到了李大钊一家和我们平常人家一样具 有同样的情怀!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坚决无私 坚贞不屈 从容面对 临危不惧 处变不惊 信念坚定 肝肠寸断 极度悲伤
法庭上
被捕后
1.父亲被害是4月28日,这一天, 距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经多少年了?请大 家齐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讨论:老师为什么突然让 大家从课文的最后一段跳到了开头?开 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如果删去第一段 行吗?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 “是的,他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 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 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 他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 话,又望了望我们。 1.从这一段话中你能感受到什 么呢?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大钊作 为父亲、作为丈夫对家庭的责任,为保全家 人生命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 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那时的中国是 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当时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奉系军阀长 期盘踞东北。1926年3月12日,奉系 (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军阀的首领——张 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把军舰驶进大沽 口,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帝国主义的严重挑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 愤怒。3月18日,十余万群众在天安门前举 行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示威集会。会上,李大钊 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会后组织了群众请愿。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 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 者之一。)
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李大钊说的话, 读出他的坚决无私,临危不惧。但同时我 们要注意“父亲是很慈祥的”,面对妻子 的劝导,坚决的语气中应该含有温情。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 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 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同学们,我们还可以从文中的 哪些句段中感受到李大钊忠于革命、 坚贞不屈的精神呢?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坚决无私 坚贞不屈 从容面对 临危不惧
法庭上
被捕后
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 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 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 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在这间小屋里,仅仅有父亲 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 众,在这一鲜明的对比中你又能 感受到什么呢? 敌人心虚,对革命者是很害 怕的。 面对这群魔鬼似的敌人,父 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 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 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 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 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 命事业的信心。 1. 你是怎样理解“他对于革命事业的 信心”这句话的?他坚信自己所从事的 事业的最终结果如何?
父亲以前不论多忙,总是耐心 地讲给我听。为什么这一次竟样含 糊地回答我呢?这一前一后形成了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鲜明的对 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这一次竟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是因 为当时局势紧张,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心, 就像是书和纸片要烧掉的原因的问题, 不是几句话就能与孩子解释清楚的,所 以父亲只好不细作解释。另一方面,可 能还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孩子知 道得越多,不论对党的事业还是对孩子 的生命来说都是相当危险的,所以含糊 地回答。 李大钊对家人的爱,我们还可以从 下文找到答案,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会产 生哪些疑问? 谁在回忆谁?课文中的十六年 前是指哪一年?课文为什么以“十 六年前的回忆”为题?那时的中国 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6页,联系 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来回答前三个问题。 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 课文中的十六年前指的是1927年。19 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距离 作者写这篇文章正好十六年,所以文章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目 。
组内交流的要求: 首先要告诉大家,你谈的是课文的 哪一部分或者哪一段中的哪一句话。 然后再说说自己批注的感悟。 再说的过程中,其他同学不但要 认真倾听,最后还要补充自己的感受, 或者提出不同的见解。 我们这样来交流行吗?
组内交流感悟。 全班交流。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 火炉里去。
请同学们用小标题概括主要事件。 被捕前 被捕时
作者就是按照这 样的时间顺序给我们 讲述了一个个故事。 因此,课文比较长, 但是大家很会读书, 这么短的时间内,已 经了解了课文大意, 真好。
法庭上
被害后
学习一篇课文只了解大意还不行,还 需要走进文字,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走 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表达的真实 情感。比如,为什么事情过去了十六年, 作者还能够记忆犹新?“他不论多忙,对 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 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 含糊地回答我。”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情 感?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地品味。接下来, 请同学们抓住你认为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反复读,反复体会,把你的感悟所得批注 在句子旁边的决无私 坚贞不屈
法庭上
被捕后
资料补充: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 动和广泛的同情。……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 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 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说: “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 的,但已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 做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 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 损失。”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 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请同学们朗读上面这段话,读的时 候要注意: “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要读得低沉 一些、重一些。“伟大的力量”要重读 表示强调。“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语 调要高昂一些。 请同学们先试着读一读。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
李大钊是慈祥的,面对越来越 严重的局势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子女 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