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_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修改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课件

课件
课文详解
PPT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 题?
两个铁球
着地。
A:伽利略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B: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重的先着地。
课件
课文详解
PPT
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 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 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 快。
课文详解
课件
读了课文,我明白了:
PPT
➢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 要有怀疑精神。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要从小养成爱动脑筋, 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课件
课文详解 受到的启示
PPT
• 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
• 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
• 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 判中诞生的。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
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课文详解
两
10
个
铁
球
不
同
时
着
快
地
课件 PPT
11
慢慢 1+10慢于10
两
课文详解
10
个
铁
球
不
同
时 着
慢
地
课件 PPT
11
1+10快于10
快
课件
课文详解
PPT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 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 磅重的铁球 。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1、书写本课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作业讲评:
有个别学生将执的横斜钩写成了横折弯钩、略下面写成了田。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2)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15--18分钟)
听资料介绍
(8--10分钟)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至于原 理,演示一下,学生都会明白。
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
1、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让学生细读通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伽的敢于打破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4-5分钟)
开火车认读字词。
练习书写生字。
分段读课文。
(18--20分钟)
读字词并练习说话。
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 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 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有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 在一起,落得 慢的就会拖住 落得快的,落 下的速度就会 比10磅重的铁 球慢。
3、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让伽利略产生 了怀疑?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 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 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
这句话说明: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 重量(有 )关系,物体越(重 ), 落下的速度越(快) 。
图片演示
4、伽利略产生了怎样的疑问?画出伽利略怀 疑亚里士多德的句子。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 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 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 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 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
1564年2月15 日生于意大利比萨, 卒于 1642年1月8 日。 是伟大的意 大利物理学家和天 文学家,科学革命 的先驱。
亚里士多德 两千多年前 希腊的哲学家, 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 学、医学等方面 都有杰出的贡献。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 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 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 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 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 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 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 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公开证实
有的说:“这个青 年真是胆大妄为, 竟想找亚里士多德 的错处!”
有的说:“等会儿 他就固执不了啦, 事实是无情的,会 让他丢尽了脸!”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文分析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呢?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 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 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 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自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 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 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 最后……”叙述)
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
伽利略 (1564年2月 15日——1642年1 月8日) ,是伟大 的意大利物理学家 和天文学家,科学 革命的先驱。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 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 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产生疑问 亚 里 士 反复试验认为应该 使伽利略 多 德 公开试验 的 话 试验成功
两 个 铁 球 同 时 着 地
三 、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 1、伽利略是十七世纪意大利的科学家。
• 2、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
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
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
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课文感知 2、伽利略是一个 (执着追求真理 )的科学家。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 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 追求真理。
二、划分段落
• 第一部分(1):简单介绍伽利略。
• 第二部分(2—4):在人们都信奉亚里士 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 产生了疑问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 试验。 • 第三部分(5—6):伽利略的试验使人们 看到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事实。
自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伽利略上学时是一个爱辩论爱提问的学生。 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 伽利略用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 错了,并决定做一次公开试验。 前来观看的人对这次试验议论 纷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结果 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从一个事实中却 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 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一个事实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两个相反的结论 正确的结论
信奉亚里士多德, 思想变化 把他的话当作真理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 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是对的。( )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全都是对的。( )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全都是错的。( )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的对有的错。()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 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 全都对的。
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 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 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 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 小故事。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 做。
省略 辩论 信奉
tu拖住
释
宣
萨
妄
执
解释 宣布
拉萨 胆大妄为 固执
辪
辩
辨
( 辩 )论家
( 辪 )子
( 辨 ) 认
我会读: 辩论 信奉 解释 宣布 违背 拖住 固执 十磅
拴住 的确 伽利略 比萨城
胆大妄为
不容更改
理解词语
哲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 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 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 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 授,传授,如授课。
A:伽利略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B: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重的先着地。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这句错误的话, 人们一直相信了千百年,从来没有人 怀疑过?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 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 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 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 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 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 有关系。
他向学生们宣布 了实验的结果,同事 宣布要在比萨成的斜 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经过严密推理和反复 实验后证明自己地对的, 才向学生宣布结果。目 的:打破当时科学界盲 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 想,让人们形成科学态 度
特殊 遵循 谬论 相信
( 寻常 )
( 违背 ) ( 真理 )
( 怀疑 )
正确 公开 寻常 胜利
( 错误 )
( 保密 ) ( 特殊 )
( 失败 )
启示
• 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
• 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 • 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 批判中诞生的。
• 缩句 • 1、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证实了两个铁球同 时着地的事实。 • 伽利略证实了事实。 • 斜塔周围的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 人们呼喊起来。
课文感知 3、伽利略是一个( 勇敢 )的科学家。
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 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 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 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我明白了:
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 威,要有怀疑精神。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要从小养成爱动脑筋, 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两个反问句,反映了当时科 学界狂热崇拜亚里士多德,并把他 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在这种 环境下,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 权威挑战,更表现出他对真理执着 追求的科学态度。
四、第二部分
1、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信奉——怀疑
2、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 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 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 真理吗?”
• 课文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 叙述的? • (请你用上“先……然后……最后……”叙 述) • 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先对人人 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 了怀疑,然后经过反复试验求证,最后在 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 实验证了真理。
一、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亚里士多德 和伽利略之间 的什么事情? 课文讲了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 )在 亚里士多德 )的一句话产生 年轻时代对( 了( 怀疑 ),并通过 ( 分析 )和 ( 多次试验 ),得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的结论。赞扬 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追求真理的 精神。
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
信奉: 信仰并崇奉。 违背: 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违,不依从。 胆大妄为: 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
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布: 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肯改变。 磅: 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 合453.6克,不足一斤。
把拴在一起的 两个铁球看作 一个整体,就 有11磅重,落 下的速度就会 比10磅重的铁 球快。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慢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 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快 。
• 2、一位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一位 是25岁的数学教授,是哪句话把他们联系 了起来? •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 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 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