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
地质勘探中的地球物理应用考核试卷

4.重力勘探的基础是地球的______性质。
5.磁法勘探中,地磁场的______是衡量磁场强度的一个指标。
6.地下岩石的电阻率受______和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7.地震勘探中,______是地震波从震源到达接收点的实际路径。
8.地震波的______是地震勘探中判断地下结构的重要参数。
A.传播速度
B.传播介质
C.振动方向
D.能量大小
3.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A.岩石密度
B.岩石弹性模量
C.岩石的含水率
D.地下温度
4.重力勘探中,以下哪些现象可能表明地下存在矿体?()
A.重力异常增大
B.重力异常减小
C.重力异常的横向梯度变化
D.重力异常的纵向梯度变化
5.磁法勘探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磁异常?()
A.地下磁性矿体
B.地下水的电导率
C.地表建筑物的磁性
D.地磁场的季节性变化
(以下为答题纸,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A.去噪
B.振幅校正
C.波形拟合
D.三维可视化
9.以下哪些设备属于地球物理勘探设备?()
A.地震仪
B.重力仪
C.磁力仪
D.钻机
10.地球物理勘探中,以下哪些方法适用于寻找煤炭资源?()
A.磁法勘探
B.重力勘探
C.电法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考核试卷

D.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的波
10.重力勘探中,重力仪器的灵敏度主要取决于()
A.仪器的重量
B.仪器的体积
C.仪器的精度
D.仪器的分辨率
11.磁法勘探中,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称为()
A.磁倾角
B.磁偏角
C.磁总场
D.磁异常
12.电法勘探中,激发极化法主要用于探测()
A.岩石的电阻率
8.电法勘探中,时间域电磁法主要利用了岩石的______特性。
9.地震勘探中,地震资料的______是指地震波能够分辨出的最小地质体的尺寸。
10.重力勘探中,重力测量数据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法进行校正。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A.地面电磁法
B.瞬变电磁法
C.大地电磁法
D.频率域电磁法
10.地震勘探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A.震源的类型
B.接收器的灵敏度
C.地震波的频率
D.数据处理方法
11.以下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重力测量数据的误差?()
A.测量时的天气条件
B.测量地点的地理环境
C.重力仪器的校准不准确
D.测量者操作不当
8. ABC
9. AB
10. ABCD
11. ABCD
12. AC
13. BD
14. ABCD
15. ABC
16. ABC
17. AC1ຫໍສະໝຸດ . CD19. ABC20. ABCD
三、填空题
1.反射和折射
2.球形
3.磁倾角、磁偏角
4.等效电阻率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题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题地球物理勘探复习题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学科,通过测量地球表面上的物理场参数,如重力场、磁场和地震波等,来推测地下的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
以下是一些地球物理勘探的复习题,帮助大家回顾相关知识。
1. 重力勘探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答:重力勘探是利用万有引力的原理来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上不同位置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的。
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的密度分布和地质构造。
2. 磁力勘探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答:磁力勘探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推测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地球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产生的,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的磁性物质的分布和地质构造。
3. 地震勘探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地下的地质构造?答: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推测地下的地质构造。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产生的,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可以推测地下的岩层结构、断层位置和地下水等信息。
4. 介电常数是什么?它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有什么作用?答:介电常数是描述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的物理量。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介电常数可以用来推测地下的岩石类型和含水层的分布。
不同岩石和水的介电常数不同,通过测量电磁场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可以推测地下的介质性质。
5. 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勘探方法有哪些?答: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勘探方法包括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地震勘探和电磁勘探等。
这些方法可以互相补充,通过综合分析不同物理场参数的测量结果,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地质结构和资源分布信息。
6. 地球物理勘探在哪些领域有应用?答:地球物理勘探在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可以帮助寻找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分布,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及监测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污染等。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题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题###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题#### 一、填空题1.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测量地球的()来探测地下结构和资源的方法。
2. 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介质的()和()变化而变化。
3. 电磁法勘探中,主要利用的是地球内部的()场和()场。
4. 重力勘探中,重力异常主要由地下()的分布不均匀引起。
5. 地磁勘探中,地磁场的变化可以反映地下()的存在。
#### 二、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物理勘探的常用方法?A. 地震勘探B. 重力勘探C. 地热勘探D. 地磁勘探2.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通常:A. 相同B. 不同C. 无关D. 无法确定3. 电磁法勘探中,哪种类型的电磁波常用于探测?A. 无线电波B. 微波C. 长波D. 短波4. 重力勘探中,重力异常的正负号通常表示:A. 密度的高低B. 密度的增减C. 质量的多少D. 质量的变化5. 地磁勘探中,地磁场的局部变化通常与以下哪项有关?A. 地壳运动B. 地下流体C. 地下岩石的磁性D. 大气层变化#### 三、简答题1.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2. 描述重力勘探和地磁勘探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主要区别。
3. 电磁法勘探中,为什么需要测量电磁场的相位和振幅?4. 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解释通常面临哪些挑战?5.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灾害预防中的应用有哪些?#### 四、计算题1. 假设某地区重力测量得到的重力异常值为-0.005 mGal,试计算该地区地下可能存在的质量异常,并简述其可能的地质意义。
2. 给定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为2000 m/s,计算地震波通过100米厚地层所需的时间。
#### 五、论述题1. 论述地球物理勘探在现代地质勘探中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讨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对提高资源勘探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的潜在贡献。
通过这些复习题,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知识,加深对勘探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实际勘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球物理勘探试题及答案

地球物理勘探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地球物理勘探中,以下哪种方法主要用于探测地下的磁性物质?A. 重力勘探B. 磁法勘探C. 地震勘探D. 电法勘探2. 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常与地下的哪种物理属性相关?A. 密度B. 磁化率C. 电阻率D. 弹性模量3. 在电法勘探中,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的哪种物理量?A. 力学性质B. 热学性质C. 电学性质D. 光学性质4. 以下哪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不依赖于地下岩石的电导率?A. 电磁法勘探B. 电阻率法勘探C. 地震勘探D. 重力勘探5. 重力勘探的原理是什么?A. 利用地下岩石的磁化率差异B. 利用地下岩石的密度差异C. 利用地下岩石的电阻率差异D. 利用地下岩石的弹性模量差异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地球物理勘探中,________是指地下岩石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7. 磁法勘探中,________是指地下岩石的磁性特征。
8. 电法勘探中,________是指地下岩石的电导率。
9. 重力勘探中,________是指地下岩石的密度。
10. 地震勘探中,________是指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和折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磁法勘探的基本原理。
12. 描述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四、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已知某地区重力异常值为-20mGal,试计算该地区地下岩石的密度异常。
14. 假设在电法勘探中,某点的电阻率测量值为100Ω·m,试计算该点的电导率。
答案一、选择题1. B2. D3. C4. C5. B二、填空题6. 地震波速度7. 磁化率8. 电导率9. 密度10. 反射波和折射波三、简答题11. 磁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下岩石的磁性特征对磁场的影响,通过测量地表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岩石的磁性特征和分布。
在磁法勘探中,地下岩石的磁化率差异会导致地表磁场的局部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磁力计测量并用于解释地下岩石的磁性结构。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题

1、地球物理勘探:应用物理学原理,勘查地下矿产﹑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和理论,简称物探。
2、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地质解释。
3、地球物理场类型:弹性波场、重力场、磁力场、电磁场、地热场、物理化学场。
4、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的物质基础:岩石、矿石的密度,磁性,电学性质,弹性。
5、应用地球物理:是以岩石、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如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差异等)为物质基础的,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地球物理场(如重力场、地磁场、电场等)在空间上的局部变化(称为地球物理异常),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检测等问题的目的。
6、火成岩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百分比,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不同成岩环境;沉积岩的密度密度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孔隙充填物成分与含量,地质年代与埋深;变质岩的密度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孔隙度均有关,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程度来决定。
7、三大岩石密度: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8、地层(表层)岩体密度的测定方法:小样测定、大样法、重力测井。
9、磁性本质:任何物质的磁性都是带电粒子运动的结果。
物质宏观磁性:抗磁性(逆磁性)、顺磁性、铁磁性。
10、磁法勘探中,表征岩石磁性的物理量:k(M i)、Mr 及M11、法勘探利用的电学性质有: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介电性和导磁性。
12、表征导电性的物理量—电阻率定义: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垂直通过边长为1m的均匀立方体物质时,所遇到的电阻值即为该物质电阻率。
单位:欧(姆)·米,记作 ·m。
13、影响岩、矿石导电性的因素:岩石、矿石成分和结构;含水性;温度;压力14、(1)岩石极化: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岩石或矿石在各种物理化学过程作用下,能够形成面电荷和体电荷的性质称为岩石极化。
(2)岩石极化分为两种类型:自然极化、激发极化自然极化:——形成自然电场表面极化:由不同地质体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两相介质的体极化:由岩石固相骨架与充满空隙空间的液相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激发极化,是在人工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极化。
地球物理勘探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

1、动校正时如果速度取小了所产生的后果是校正不足。
(错)2、Dix公式主要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
(正确)3、偏移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显示在深度域则为深度偏移。
(正确)4、侧面反射波可以用二维深度偏移的处理方法加以消除。
(错)5、Widess 模型是用于讨论横向分辨率的一种典型模型。
(错)6、闭合就是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界面的铅垂深度相等。
(错)7、用反射波的t0 时间与叠加速度计算的深度就是界面的法线深度。
(错)8、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
(正确)9、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
(错)10、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
(错)11、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正确)12、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
(错)13、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
(错)14、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对)15、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产生不了透射波。
(正确)16、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
(错)17、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可以从随机干扰的振动图获取。
(错)18、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 时间的增大而变陡(错误) 19 、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正确)20、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勘探、测井(正确)21、把追踪对比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含义的过程称为层位标定。
(正确 )22、速度的倒数通常称之为慢度(正确)23 、实现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速度标定法、 VSP 资料标定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
(正确)24、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正确)25瑞雷面波的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线性衰减(错误)26.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 ,而不能压制垂直或斜交与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
(正确)27.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错误)28.静校正参数来源于低降速带的测定。
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方法考核试卷

B.激发极化法
C.大地电磁法
D.充电法
6.以下哪些情况下地震波会发生折射?()
A.波速在不同介质中变化
B.波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
C.波从密介质进入稀介质
D.波在水平界面上的传播
7.地磁场的分布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A.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分布
B.地球自转
C.太阳风的影响
D.地球的公转
8.以下哪些物探方法可以用来探测地下水资源?()
A.地震勘探
B.磁法勘探
C.电阻率法
D.遥感勘探
17.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电磁法勘探中信号衰减?()
A.地下介质的电导率
B.信号的频率
C.地形起伏
D.所有上述因素
18.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增强地震数据的分辨率?()
A.增加震源能量
B.使用高频震源
C.提高接收器的采样率
D.数据处理中的反褶积技术
19.以下哪些物探方法通常用于寻找金属矿产资源?()
A.电阻率法
B.重力法
C.地震勘探
D.磁法勘探
9.在进行地震勘探时,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记录的质量?()
A.震源的强度
B.接收器的灵敏度
C.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D.天气条件
10.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地下岩层的电阻率?()
A.电阻率法
B.磁法勘探
C.地震勘探
D.大地电磁法
11.以下哪些现象可能导致磁法勘探中的假异常?()
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方法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年__月__日得分:____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法勘探电法勘探的定义?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电学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不均匀体(岩溶、风化层、滑坡体等)的一类勘查地球物理方法。
电法勘探的分类?就场本身的性质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传导类电法和感应类电法。
传导类电法以各种直流电法为主,有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激发极化法等。
感应类电法则可分为电磁剖面法和电磁测深法。
按工作场地的不同,又可分为航空电法、地面电法、海洋电法和地下电法等,它们在方法技术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节 电阻率法的基础知识1、影响岩土介质电阻率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自然状态下,岩土介质的电阻率除与介质组分有关外,还与岩石的结构、构造、孔隙度、湿度、矿化度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介质组分:一般来说,当岩石中良导性矿物的体积含量高时,其电阻率通常较低。
相反,当造岩矿物含量高时,岩石电阻率亦很高。
结构和构造:在导电金属矿物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岩石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浸染状结构岩石中良导性矿物被不导电矿物包围,其电阻率要比良导性矿物彼此相连的细脉状结构岩石为高。
如对含针、片状矿物,沿层理方向(纵向)电阻率小于垂直层理方向(横向)电阻率,两个方向间存在各向异性。
湿度:湿度对岩石的电阻率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水的电阻率较小,含水岩石的电阻率远比干燥的岩石低。
矿化度:矿化度越高,电阻率越低。
温度: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电阻率。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时,一方面岩石中水溶液的粘滞性减小,使溶液中离子的迁移率增大。
另一方面,又使溶液的溶解度增加,矿化度提高,所以岩石的电阻率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2、请说明电阻率是怎样测定的? BN BM AN AM K 11112+--=π上式即为利用四极装置测定电阻率的基本公式,即两个供电电极之间测量一下电流,两个测量电极之间测量一下电位差,根据四个电极之间的相对位置测量装置系数(或排列系数),代入上式求取即可。
3、研究电流密度随深度的分布规律有怎样的意义?影响探测深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I U K MN ∆⋅=ρ勘探深度是指在给定装置条件下能产生可靠相对异常、可查明探侧目标的最大深度。
研究电流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对电阻率法勘探有很大意义。
因为,地面电阻率法是根据地表电流密度的变化来判断地下电阻率有明显差异的地质体的存在。
集中于地表的电流越多,流入地下深处的电流就越少。
当埋藏于深部的岩石中的电流密度很小时,岩石电阻率的差异对地表附近电流密度的影响很小,因而能够进行勘探的深度也就小了。
要想增大勘探深度、只有增加供电极距。
AB越大,勘探深度也越大。
第二节电阻率剖面法1、电阻率剖面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分类?总体特征:供电极距不变,整个装置沿观测剖面线移动,逐点观测视电阻率的变化。
根据勘探深度和供电极距的关系,由于供电极距不变,勘探深度就保持在同一个范围内。
因此电阻率剖面法研究的是某个深度范围以上横向上电阻率的分布情况。
主要可分为:联合剖面法,适用于探测陡倾的低阻体;(复合)对称四级剖面法,适用于面积性测量;中间梯度法,适用于探测陡倾的高阻体;偶极剖面法等。
2、联系“联合剖面法”方法的命名说明“联合剖面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适用范围?总体特征:联合剖面法是用两组三极装置进行测量,这是“联合”一词的由来。
每组三极装置有一个无穷远极。
在同一测点上,两组三极装置各测一次。
在低阻体上方有正交点存在,在高阻体上方有反交点存在。
优点:灵敏度高、分辨力强、异常幅度大。
缺点:该测量方式工作效率低,因为一点测量两次,装置比较笨重,有笨重的无穷远极存在。
受地形和地表岩性不均匀的影响大,易使曲线发生畸变而出现假异常。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寻找产状陡倾的层状或脉状低阻体或断裂破碎带。
3、联系“中间梯度法”方法的命名说明“中间梯度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适用范围?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和B相距很远且固定不动,测量电极M和N在A、B之间的中部约(1/2-1/3)AB的范围内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
此外,MN还可以在平行于主剖面线AB的几条相邻测线中部移动,逐点进行测量。
旁测线与主测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不超过1/6AB。
由于中间梯度法布设一次供电电极可同时观测数条测线,因此工作效率较高,且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供电电极附近电性不均匀的影响。
中梯法中由于AB很大,在AB中部测量范围内的电场可以认为是均匀电场,视电阻率曲线所反映的必然是MN电极附近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情况。
用中梯法寻找高阻岩脉(如伟晶岩脉、石英岩脉等)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例如对直立高阻脉来说,其屏蔽作用明显,排斥电流使其汇聚于覆盖层。
这将使jMN增大而使视电阻率曲线在高阻脉上方出现突出的高峰。
对于低阻的、不宽的断层破碎带等良导直立薄脉,由于水平电流线均垂直于它(电流密度的法向分量连续,切向分量为零),使jMN变化不大,视电阻率异常不明显。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此法追索高阻陡倾地质体。
4、联系“对称四极剖面法”方法的命名说明“对称四极剖面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适用范围?对称四极剖面法,顾名思义,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分别相对于测量点对称,在观测过程中,四个电极保持相对位置不动,同时沿侧线移动。
从场的特点看,对称四极剖面法是两个异性点电流源的场,其位于供电电极的中部,故其正常场也是均匀场,且异常的特点与中间梯度法类似。
但由于在对称四极剖面中测量电极是与供电电极同时移动的,故视电阻率曲线比中间梯度法复杂一些,生产效率也低一些。
因而,一般能用中间梯度法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对称四极剖面法解决。
即:对于寻找高阻岩脉,对称四极剖面法不如中间梯度法经济、效率高;对于探测良导薄脉,又不如联合剖面法异常反映明显。
因此,对称四极剖面法一般不用于寻找薄脉状地质体,在工程、水文及环境地质调查中多用于面积性测量,探测浅部基岩起伏,寻找构造破碎带,以及厚岩层等地质填图和普查工作,在合适的条件下,还可以圈定岩溶的分布范围及追索古河道等,应用较为广泛。
5、电阻率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法有什么区别?电阻率剖面法是采用固定极距的电极排列,沿剖面线逐点供电和测量,观察视电阻率的变化规律。
由于电极距不变,勘探深度就保持在同一范围内。
因而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可以把地下某一深度以上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沿剖面方向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
电阻率测深法是采用在同一测点上多次加大供电极距的方式,逐次测量视电阻率的变化,反映该测点下电阻率有差异的岩层或岩体在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6、联合剖面法的两条视电阻率与对称四极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有什么关系?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是联合剖面法两条视电阻率曲线的平均。
第三节 电阻率测深法1、什么叫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测深法亦可称为“电阻率垂向测深法”,或简称为“电测深法”。
它是研究指定地点近于水平产状的岩层沿铅垂方向分布情况的电阻率法。
在这类方法中通常采用的是对称四极装置。
对地面上某一点进行电测深法测量时,原则上保持测量电极距MN 不变,而在同一测点使供电电极距AB 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增大;每改变一次极距,即测定一次电位差和电流。
当AB 很大,以致MN 之间的电位差减少到不便于准确读数时,可适当加大极距MN 。
由关于勘探深度的概念得知,加大供电电极距可以增加勘探深度。
因此,在同一测点不断加大供电电极距所测出的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就反映测点下由浅到深的电阻率有差异的岩层在不同深度处的分布情况。
2、画图说明两层、三层、四层地电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及其特点?(1)、水平二层曲线类型当岩层按电阻率大小分为1ρ和2ρ两层,而且第一层的厚度远小于第二层厚度时,就构成水平二层地电断面。
相应的电测深曲线类型有两类:当2ρ>1ρ时称为G 型,当2ρ<1ρ时称为D 型(图6)。
图6 水平二层电测深曲线类型(2)、水平三层曲线类型水平三层地电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有四种:H 、K 、A 、Q 型。
包括的参数有1ρ、2ρ、3ρ、1h 、2h 5个,曲线的基本形态由三层电阻率的大小关系决定(图7)H 型:1ρ>2ρ<3ρ; A 型:1ρ<2ρ<3ρ K 型:1ρ<2ρ>3ρ; Q 型:1ρ>2ρ>3ρ图7 水平三层电测深曲线类型(3)、水平四层及多层曲线类型对于水平四层地电断面,按1ρ、2ρ、3ρ和4ρ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构成八种曲线类型(图8)HA 型:1ρ>2ρ<3ρ<4ρ; KH 型:1ρ<2ρ>3ρ< 4ρ HK 型:1ρ>2ρ<3ρ>4ρ; KQ 型:1ρ<2ρ>3ρ>4ρ AA 型:1ρ<2ρ<3ρ<4ρ; QH 型:1ρ>2ρ>3ρ<4ρAK 型:1ρ<2ρ<3ρ>4ρ; QQ 型;1ρ>2ρ>3ρ>4ρ每一类型用两个英文字母表示,前一个字母表示地电断面中前三层电阻率1ρ、2ρ、3ρ之间的关系,与三层曲线的命名法相同;后一个字母则表示除第一层外的2ρ、3ρ和4ρ三者之间的关系,命名法依然不变。
因此,共有HA 、HK 、KH 、KQ 、AA 、AK 、QH 、QQ 型八种。
可见每多一层,测深曲线类型增加一倍。
对于四层以上的多层断面测深曲线命名方法仍按上述原则。
例如地电断面的电阻率关系为1ρ<2ρ>3ρ<4ρ<5ρ的水平五层曲线类型为KHA 型,以此类推。
3、电测深曲线的首支、中段、尾支各有什么特点?首支:无论地电断面为几层,当AB/2较小时,电测深曲线的首支均出现以第一层电阻率为渐近线的水平直线。
中段:为首支向尾支的过渡部分。
对二层曲线,D 型中段单调下降,G 型中段单调上升。
对三层曲线,H 型中段有极小值,但由于底层电阻率的影响,此极小值大于第二层真正的电阻率值;K 型中段有极大值,同样由于底层电阻率的影响,此极大值小于第二层真正的电阻率值;推而广之,对于每层断面,由于下层岩石的影响,其电测深曲线中段极小值或极大值的电阻率都不能达到对应中间层的电阻率值。
尾支:有两种形态,当底层电阻率为有限值时,尾支为与底层电阻率为渐近线的水平直线;当底层电阻率为无穷大时,尾支与横坐标轴成45度夹角。
4、电测深曲线通常绘制在双对数坐标系内,有什么优点?测深曲线的极距AB/2由小到大成倍增加,小自数米大到几千米。
如果用直角坐标表示,则无法选择作图比例尺。
因为比例尺大时,图纸太长;比例尺小时,小极距或浅层电阻率又表现不出来。
而对数坐标的特点是:相差倍数相同的任意两数之间距离相等,例如2和4、3和6、100和200皆差两倍,每一组数在对数坐标上的距离都相同。
故使用对数坐标,既能把小极距又能把大极距时的视电阻率变化表现清楚。
5、比较电阻率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法的坐标系有什么不同?电阻率剖面法采用算术坐标,横轴表示测点,纵轴表示视电阻率电阻率测深法采用双对数坐标系,横轴表示供电极距,纵轴表示视电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