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学语文试讲:《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试讲10分钟试讲教案

荷塘月色试讲10分钟试讲教案荷塘月色是一篇古典名篇,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盛景,也描写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情感体验。
本次教学中,我将以此为蓝本,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达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学生能够读懂荷塘月色所包含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鉴赏方法,感悟诗意与美感。
2.过程和方法1)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感受情感。
2)采用问答学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
3)摆脱固定化的答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荷塘月色这篇优美散文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优美文学作品情感的抒发和体验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了解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感受情感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学美感中的情感表达和传递。
2)如何启发学生产生自己的文学理解方式,提高感受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简单介绍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全文,然后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文章写的是什么场景?2)文章描述了哪些物品?3)所写对象是谁,他们的特征是什么?4)作者在文中流露了哪些情感?3. 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和思想。
请同学们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情感是什么?2)文章中情感层次丰富,包括了哪些特点?3)文章中描写了大自然的美,这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4)作者安排人、物相互映衬以表达哪些思想?4. 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并参与文本解读。
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进行较深层次地讨论:1)文章中荷花有哪些特点?2)文章中写荷人有哪些特点?3)荷塘夜色的场景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片段?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文中所传达的乡土气息,意味着什么?5.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请同学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本文凭借哪些手法突出了荷塘和月色的美?2)文中语言生动、画面感强烈,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3)请结合文中语境,解释“清露净沾”这个词汇的意义。
《荷塘月色》试讲与说课

• 七、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比阅读《荷塘 月色》和《爱莲说》,发现这两篇文章在 表达方式的异同点,感悟这两篇文章在思 想内涵的异同点,写出阅读感受,在下次 课堂上进行交流
作者观月产生什么感受?产生了忘情、陶醉和 沉迷。
• 四、体验感情:作者的这篇借景抒怀散文吐 露怎样情感?吐露的情感上是烦闷(在家) →超脱(小路)→荷塘(陶醉)→忘情(月色)
• →清醒(四周)→平静(回家)。很显然, 作者开头在现实中是不宁静的,进入荷塘月 色忘却尘世间的烦恼,回到家中心情归于平 静,所以作者轻轻地推门进来,发现妻子已 经睡熟了。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是多变的, 是由不平静最终找到了平静。作者是借助观 看荷塘月色和想象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场景, 悟出做人的道理,让心情摆脱现实的纷扰, 让心情豁达超脱,找到了应有的平静,回到 了现实的家中。
• 1、寻找游踪,走进美景。
• 2、赏析景色,体验感情。
• 3、推敲情志,提升人格。
•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重点是赏析 美景,设计的教学难点是推敲情志。
•
四、教法学法:为了引领学生细读课文,让
学生学会自主赏析课文,采用的教法有导读法、
点拨法和质疑法。
• 为了启发学生从美景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美
•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面 对第一单元借助美景传达情志的现代散文,非常 喜爱文中描绘的美景,但对于美景背后意欲表达 的内涵感到难以理解,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 景色外部特征推敲暗含的情志追求。
• 三、教学目标:教好借景抒怀的散文应让学 生在美读、美感、美悟中形成辨美、品美的能力, 所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 4、体验感情:为了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 复杂感情,安排的教学环节是体验感情,具体 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然后让学生 划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经过学生的讨论, 学生会发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是烦闷→超脱 →陶醉→平静,学生会感悟到作者经历观荷塘 月色后回归内心平静。本环节带领学生走进作 者的内心。
《荷塘月色》试讲稿

《荷塘月色》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体会了《荷塘月色》所领略到我们的美的享用。
师: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主干?师:嗯,你说道就是时间的先后顺序,非常不好,除了吗?师:你说还有——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也就是移步换景。
说的也非常的准确。
二、析读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还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它的叶脉呢?师:大家探讨的声音渐渐大了,认为大家已经化解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同学已经自觉的坐好。
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讨论成果。
师:哦,你们指出“精致的语言”形成了文章的叶脉。
(板书:语言精致)师:那文章有哪些精美的语言呢?师:就是啊,文中存有很多相似的句子,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满山红的就是田田的叶子。
它们之所以念去简洁、自然,就是因为他们都使用了——叠词。
师: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
师:哦,你说道如果不必叠词与否可以?师:那就让我们试着换一种说法。
师:“坎坷的荷塘上面,满山红的就是很多的叶子”、“微风过程,送去缕清香”......师:你的头啊,都快要成拨浪鼓了。
师:认为你就是不赞同删除叠词的,那就说道下你的理由吧。
师:嗯,你说叠词更能体现文章的柔美、舒缓、流畅。
师:那现在,就要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句子,再次体会下文章的叠词之美。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第二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哦,你们真的“直白的修辞学”也形成了文章的叶脉。
师:那文章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师:哦,你说道“叶子水很高,像是亭亭的舞女的裙。
”将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子,写下叶子的美丽。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不仅点出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指出了它的作用,基础知识非常的扎实,好,请坐。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荷塘月色》试讲稿尊敬旳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旳课程是《荷塘月色》,目前开始正式上课!一、导入想必同窗们对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已经耳熟能详了,“我像只鱼儿在你旳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仍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很美旳荷塘,很美旳月光,很美旳守候。
今天我们要学习旳同题旳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同样描摹了一幅幅引人入胜旳美丽图画,目前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旳足迹,走近那迷人旳荷塘,感受那淡淡旳月光,看看我们能否与作者产生同样旳情怀。
二、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旳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旳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体现我们民族旳英雄气概”。
著有长诗《消灭》,、《踪迹》,《朱自清全集》。
2.写作背景体现了朱自清面对人生旳十字路口所产生旳彷徨、苦闷旳思想感情。
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在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懂得,“只有参与革命或反革命,才干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临时逃避旳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种爱国旳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作者沉浸于荷塘月色旳美景之中,旨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痛苦之中得到临时旳解脱,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旳喜悦和淡淡旳哀愁。
三、检查预习效果1.读出直接反映作者当时心情态度旳语句,谈谈作者情感旳变化过程,并结合背景思考作者旳心情会产生这种变化旳因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过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便觉是个自由旳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旳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旳,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目前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究竟惦着江南了。
2014年教师资格证说课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拟人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2.本文的写作线索。
三、教学方法1.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作品语言,引导学生读文入境。
2.适当补充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本文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01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的是什么吗?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描写荷花的诗歌或者文章吗?Eg:杨万里-南宋-《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周敦颐-宋代-《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杨万里-《消除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很好,也许大家都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古至今中国文人都比较喜欢借景抒情,而今天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就是与荷花有关的文章,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板书)(二)讲授新课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学过他哪些文章吗?《背影》、《春》同学们记得很清楚,说明初中时知识掌握的很好,那么,有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呢?蓊蓊郁郁弥望袅娜斑驳(板书)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次年更名“自清”。
很不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再补充一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而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着着中国大地。
在面对着黑暗现实这样的情况下,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作者的内心复杂情感。
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2. 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散文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
2. 准备相关散文阅读材料,供学生讨论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意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散文,参加校内外的写作比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
荷塘月色试讲稿

《荷塘月色》试讲稿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散文的艺术手法。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把握作的心情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介绍散文的大致内容,介绍作者,对散文的写作背景加以介绍。
2、让学生听读音朗读,体会文中语言,并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3、明确该散文的结构层次:作者的行踪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由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得以宁静—出静。
第二课时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第xx号考生,来自聊城东昌府区,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了梳理,了解到本文是从行踪和情感双重展开的圆形结构。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是怎么从这两方面划分的结构,说的很对,行踪是从出家门—小径—荷塘—归家这个圆形结构写的,那么感情上的呢,说的不错,感情上从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得到宁静—出静顺序写的,大家答得很好,作者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在变化,情景交融、物我唯一。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荷塘月色》,去体会作者淡淡的情,去欣赏荷塘淡淡的景。
接下来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仔细读一下4—6段,看一下作者都描绘了什么风景?说的很好,这三段作者分别从荷塘的风景—荷塘的月色—荷塘四周的风景三个方面写的,看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到位。
可见作者所写的荷塘全方位多角度的,可是后来很多人真的去参观了作者笔下的荷塘,却发现并没有作者写的那么美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不具备作者当时的心情。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4、5、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欣赏的这月色这荷塘。
动动小手拿起笔来,画一画文中描绘作者心情的句子。
在读的过程中也思考下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他又用什么写出了夜晚宁静的景?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环视一周,发现学生们找的都还比较准确。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2)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2)分析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荷塘月色》。
2.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3.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互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学语文试讲:《荷塘月色》
2014-02-17 13:03:56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欢迎来到宁夏教师招聘网,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宁夏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结构进行了梳理,了解了本文按作者的行踪和心情双重展开的圆形结构。
首先请你们回忆一下:作者的行踪怎样?请这位学生回答,嗯,他说得对,全文是遵循了“家——荷塘——回家”的圆形结构。
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你们能在文中找到原文吗?这位同学找到了:“颇不宁静——暂时宁静,淡淡喜悦——失去宁静,难以遣怀。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由此看来,作者的情绪随景物的转化在发生着改变,情景相融,物我为一。
今天再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欣赏淡淡的景,去品味淡淡的情……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阅读4—6自然段,思考这三段具体描写了哪些内容?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三段分别写了月下荷塘的景色、荷塘中的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色。
可见作者描写的荷塘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今天我们重点来欣赏月下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接着请大家自由朗读4、5自然段,再走近一些,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请大家拿起笔来,边读边在文中标示出来。
在读的过程中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和月色的?我环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大家都找得非常准确。
在第4段中描写了:荷叶、荷花、微风、荷香、流水等景物;在第5段中描写了塘中景物、月光与光影组合。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让人宛在其中,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技巧呢?请大家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进行赏析。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4自然段,再请他的同座说说本段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效果?这位同学很喜欢这句话“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荷叶比作舞裙。
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嗯,这位同学选择了这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你能说说为什么很喜欢这句话吗?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荷花的情态都写活了。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