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作文之写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合集下载

《民俗民风》的教案范文

《民俗民风》的教案范文

《民俗民风》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民俗民风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俗民风的定义与特点2. 民间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3. 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与传承4. 民间风俗习惯的演变与影响5. 地域性民俗民风的特色与交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俗民风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分析民俗民风在历史演变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俗民风的定义、特点、起源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民风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特点,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情,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民俗民风的定义与特点2. 第二课时:分析民间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3. 第三课时:介绍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与传承4. 第四课时:探讨民间风俗习惯的演变与影响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评估学生对民俗民风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中国民俗民风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的掌握情况。

4. 综合素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系统的民俗民风知识框架。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民俗民风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实地考察:联系当地的文化遗址、民俗村落等,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

4. 手工材料:准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针线等。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人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

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民风民俗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就如何编写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掌握围绕民风民俗展开的常见话题;掌握如何写一篇民风民俗类作文,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1、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进行简短的民俗文化课。

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可以请家乡的文化志愿者来授课。

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常见的民风民俗话题,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或者传统婚礼、祭祀、民间故事等等。

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角度和思路,提供素材和模板。

可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进行学生的文艺鉴赏和文化参与。

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介绍阅读优秀民俗作品的经验,让学生发掘作品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可以为掌握语言规范性提供素材和思路。

典型的写作技巧包括丰富情感、运用比喻、将感情与个人经历结合起来等。

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缕清文化深层次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让学生懂得公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文化习俗,提高文化的融通性。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和授课,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意义和发展历程等,并介绍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讨论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谈论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构建一个民俗音乐、戏曲等各式文学活动,展示传统文化。

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全班范围内或小组之间展开。

3、实践法运用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或传统制作手工艺品。

习作家乡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风俗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习作主题——家乡风俗教案目标:1. 了解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2. 培养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风俗,例如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

2. 提问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讲解(15分钟):1. 展示一些关于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介绍家乡风俗的背景和特点。

2. 解释家乡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社交、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风俗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为什么应该保留和传承。

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了解的家乡风俗,并讨论家乡风俗的特点和重要性。

2. 观察练习: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下与家乡风俗相关的事物,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描述家乡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分享与反馈(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反馈。

2. 部分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作文,并进行班级讨论和点评。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反馈,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传承家乡文化。

延伸活动:1. 邀请家乡风俗专家或长辈来校进行讲座或座谈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家乡风俗。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激发他们对家乡风俗的兴趣和热爱。

3.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家乡风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表现,评估他们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作文,评估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对家乡风俗的表达能力。

3. 学生的互评和反馈,评估他们对他人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将学生的作文选编成一本家乡风俗的小册子,供学校图书馆或社区阅览。

初中民俗作文指导教案

初中民俗作文指导教案

初中民俗作文指导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民俗文化在写作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3. 进行民俗作文的写作实践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教师总结并板书关键词。

二、讲解民俗文化在写作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如丰富写作内容、增强文化底蕴等。

2.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在写作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民俗素材、如何表达民俗风情等。

3. 学生通过举例分析,理解并掌握民俗文化在写作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三、民俗作文的写作实践和指导(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民俗主题,如“家乡的庙会”,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2.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文草稿,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写作中的疑问。

3. 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选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和讲评,指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感悟,交流写作经验。

3. 教师给出拓展任务,如“调查并撰写一篇关于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短文”,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和探索。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作文的质量,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3.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民俗文化资料。

2. 作文评价标准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于写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作文指导

关于写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作文指导

关于写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作文指导关于写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作文指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写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体验方式。

然而,许多人在写作时却常常陷入困境,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描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

那么,如何写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呢?下面是一些指导:一、了解该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在写一篇民风民俗的文章时,了解该地方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都不同,因此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例如,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可以使我们知道一些有关当地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描写该地方民俗的素材。

二、收集资料和图片写一篇民风民俗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支持。

因此,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充分地了解该地方的民俗文化,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地方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这些资料和图片可以为我们描写该地方的民俗风情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选择合适的角度在写一篇民风民俗的文章时,选择合适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从文化、历史、旅游等角度来描写该地方的民俗风情。

如果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写,可以描写当地的文化礼仪、民间艺术等;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写,可以描写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等;如果从旅游的角度来写,可以描写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民俗节庆等。

四、注重细节描写在写一篇民风民俗的文章时,注重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描写当地的传统服饰、民间习俗、民歌民舞、传统美食等。

这些细节描写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方的民俗风情。

五、注重语言表达在写一篇民风民俗的文章时,注重语言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写该地方的民俗风情。

同时,避免使用生僻的词语和语法错误,这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总结:写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有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态度。

习作指导:民风民俗

习作指导:民风民俗

习作指导:民风民俗习作二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一、激发习作兴趣1、同学们,在刚结束的口语交际课上,你们有哪些感受呢?【生】2、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56个民族在和谐相处的同时,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非常,有的让我们感到趣味横生,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我们了解到的一切,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旷荡我们的视野!正所谓:走笔龙蛇行到处,于无声处吐心声!这节课,就让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来写一写自己心中,最想要介绍给大家的民风民俗,以惠在座各位的顾慕之思,大家觉得如何?【生:好。

】【板书;民风民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同学们,要进行习作,按照惯例,我们应当先知道什么?【生;习作要求】2、对,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8页的内容,想一想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可以一边读一遍归纳,开始。

3、师:谁愿意来说说对于本次作文的要求,你读懂了什么?4、生汇报,师随机板书:【一】内容: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特色服饰:藏族,苗族,满族……饮食:地方小吃,茶文化……民居:吊脚楼、四合院、蒙古包……新颖独特的工艺品:剪纸、泥人、紫砂壶、蜡染、刺绣……师:那么大家认为本次习作要求中的重点是什么呢?【二】习作重点:抓住特点,表达清楚内容具体,详略得当5、师:同学们本次习作要求我们现在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很好奇,想知道,你们会写哪方面的内容呢,想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你们愿意告诉我么?【生】6、同学们的想写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真是值得期待,那同学们你们要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突出地方特色,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谁愿意先来抛砖引玉,为大家拓开思路?【用学过的描写方法,写的时候有一定顺序,有侧重有详有略。

】7、生汇报,师追问:这些方法你是在哪篇课文中学到的?然后随着不同的汇报一起回顾。

【课件跟上】8、师:同学们,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当以致用也!你们懂得借鉴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激活创作的灵感,完善自己的习作,这让老师真的为你们感到高兴!孩子们,快乐需要分享,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这种愉悦感,通过说一说的方式传递给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之前想一想自己的作文具体怎么写才能更加丰盈,更加鲜活,想好了再说,互相提提意见,之后再说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听,好吗?9、指名汇报,到前面。

习作二:民风民俗教案

习作二:民风民俗教案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确定思路)
自学指导三:你打算怎么写?小组交流5分钟后,与大家分享。
四、教师小结(范文欣赏——另附)
五、明确写作要求
1、把民风民俗介绍的完整、有条理;
2、掌握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
3、表达真情实感;
4、字数不少于400。
切记:不得抄袭。
六、作业设计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民风民俗的的了解。
问题导学
说说你所知道的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审题立意)
自学指导一:说说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指名回答;
2、小组交流。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选材)
自学指导二: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你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说一说。
民风民俗第2课时 习作讲评
主备教师
贾义军
上课教师
贾义军
备课时间
2013.3.18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评语;
2、修改习作不足点;
3、读给小组员听,说说习作的优缺点;
4、交流优秀作品。
重点 难点
说说同学作品的优缺点,你习作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积累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
问题导学
你或他们的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1、打草稿;
2、修改习作;
3、抄正习作。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1、学习列提纲;
2、试着动笔写一写。
课后 延伸
查阅资料:各地民风民俗、俗史
板书设计
家乡的民风民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活动分析本单元所学的几篇课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学生随同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旨在加深学生对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习作的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选择写什么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把重点内容介绍清楚。

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对学生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

2.通过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描写活动现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3.通过写作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

3.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言形象生动。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实地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

)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

本单元的课文就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民风民俗作文教案【篇一: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习作教案【作文要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

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

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激发写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教师归纳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种风俗,或者有着纪念意义。

谁知道在我们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老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就是北京人的节日民俗。

详略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说明。

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等,让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可感。

以后我在写说明文的时候,也要把这些说明方法用上呢!《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一)要指导小朋友观察和体验节日的民俗特点的具体方法(1)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有什么样的活动。

(2)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民俗活动的场面和事件的细节。

(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

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

(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在写传统节日民俗的事情时,一般涉及到的人比较多,因此还是注意场面的描写,一是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二是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三是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四是要把写人、写景、写事。

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板书设计作文指导一是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二是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三是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四是要把写人、写景、写事。

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设计意图:通过亲情融融的话题交流,引导学生感知节日的风俗,打开心里的话匣子,节日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有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追溯一下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往小处说是了解节日的来源,可以为马上习作时如何设立某个新节日做指导和暗示,往大处说,也是感受不同的节日文化,领略地域风情,提升生活品位,使课堂更充满激情和生趣。

写节日民俗就要体验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就要描写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写节日活动最重要的是事要写好事情细节,写细节应该写出生活的情趣。

五、下水文编写提纲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

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总——概述“作大福” (略)︱︵{——迎神铳队神轿旗队舞蹈队腰鼓队“故事”队??(重点详)︱时{——斋供(略)分间{——荤供(略)︱顺{——开斋(略)︱序{——送神(略)︱︶总——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五、习作欣赏(作文已发表)奇异的习俗“作大福”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李振鹏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

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

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

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

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

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

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

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

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

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

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

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

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

“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麻婆豆腐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

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

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

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的一片,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麻婆豆腐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

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

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翻抄几下,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吃麻婆豆腐是很有讲究的。

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

吃的时候,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

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呀,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要去品尝了。

【篇二:作文教学《民俗民风》教学设计】作文教学《民俗民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③表达是否流畅;④语言是否简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