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个人范文3篇

《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个人范文3篇《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个人范文1一、底色的“土”,本色的“乡”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根源在于土地,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老死在这块土地。
在《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开篇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里的“乡土性”,是针对中国传统社会而言的,不单指乡村社会,还应包括传统的城镇。
费孝通先生首先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把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
何为乡土性?乡土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土的本意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长期以往,增大了人对土地的粘附性。
由于受到土地的束缚,人们安土重迁,过着生于斯,长与斯,死于斯的社会生活。
紧接着,费孝通先生分析指出,人地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序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在时间上的“熟悉”,而人与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费孝通先生进一步分析道:“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清每个人的生活。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变。
但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没有完全褪去,而是将“乡土性”的特点适应性的保留了下来。
这种适应性,不但对于人,对于物,也是具有熟悉性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免产生熟悉之感。
所以,从感情上说,这一“适应性”容易培养人们之间熟悉的感觉,“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但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间,乡下人所认识到的个别原,则不能适用于在陌生人面前。
因生活方式的不兼容,社会问题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结局,如此,“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再也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二、回得去的“故土”,回不去的“故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命题。
乡土本色读后感600字锦集三篇

乡土本色读后感600字锦集三篇【篇1】乡土本色读后感600字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
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
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
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
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
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
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
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
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
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
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
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人们美好生活后莫忘身后故土,那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篇2】乡土本色读后感600字费孝通先生是我敬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行行重重行行,以学术的名义,一生都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乡土本色的读后感3篇

乡土本色的读后感3篇正是因为彼此的接纳,那些平淡却藏着希望的日子,才总能让讲者黯然神伤,让听者泪满双颊。
当我再回头审视乡村的时候,“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这,不是很好吗?乡土本色的读后感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性表现在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都不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而是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同时可以扩展为整个家族,整个自然村落。
因为整个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需要的是集体的协作和分配,这必然导致了最初家庭式和氏族制的产生,是一个熟人的社会。
而欧洲自古以来是商业性社会,是通过商品的互换维持的,因此,最大的保证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不受侵犯,是贸易活动的前提。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滕尼斯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欧洲的商业社会中贸易的协定就在于他们有共同的商业利益,是有目的性的机械的团结,因此,必然需要有法律的维护与维持,因此是法理社会;而中国自古以来是小农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于厮,长于厮,乃至于死于厮。
这样的熟人社会,和谁相处好像并不能由我们来决定,亲到父母姊妹兄弟,远到七大姑八大姨的宗族亲戚。
我不能选择和他们在一起,而是我出生前他们已经存在,先我在这一个环境下了。
乡土本色的读后感2费孝通先生是我敬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行行重重行行,以学术的名义,一生都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读他的《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我似乎从“乡土本色”里所说的乡土社会中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一、底色的“土”,本色的“乡”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根源在于土地,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老死在这块土地。
在《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开篇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中国第一篇读后感集合3篇

乡土中国第一篇读后感集合3篇费孝通先生是我敬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行行重重行行,以学术的名义,一生都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读他的《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我似乎从“乡土本色”里所说的乡土社会中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一、底色的“土”,本色的“乡”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根源在于土地,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老死在这块土地。
在《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开篇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里的“乡土性”,是针对中国传统社会而言的,不单指乡村社会,还应包括传统的城镇。
费孝通先生首先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把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
何为乡土性?乡土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土的本意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长期以往,增大了人对土地的粘附性。
由于受到土地的束缚,人们安土重迁,过着生于斯,长与斯,死于斯的社会生活。
紧接着,费孝通先生分析指出,人地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序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在时间上的“熟悉”,而人与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费孝通先生进一步分析道:“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清每个人的生活。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变。
但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没有完全褪去,而是将“乡土性”的特点适应性的保留了下来。
这种适应性,不但对于人,对于物,也是具有熟悉性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免产生熟悉之感。
所以,从感情上说,这一“适应性”容易培养人们之间熟悉的感觉,“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但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间,乡下人所认识到的个别原,则不能适用于在陌生人面前。
浅谈知识分子的“返乡书写”

第21卷第4期2021年12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MASSMEDIA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Vol.21No.4Dec.2021[收稿日期] 2021-11-27[作者简介] 张庆(1995—),女,湖北浠水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艺术·浅谈知识分子的“返乡书写”张 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知识分子也纷纷书写起对于故土乡村的感受。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即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返乡书写”在展现乡土中国现状的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对于当下的乡村建设,具有发人深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知识分子;“返乡书写”;意义[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454(2021)04-0056-04[DOI] 10.16261/j.cnki.cn43-1370/z.2021.04.014 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文学、乡村、知识分子这三者之间始终相互缠绕、密不可分。
不同的时代际遇,知识分子在文学中所表现的乡村有着不同的风貌,不论是鲁迅笔下启蒙主义的乡村叙事,还是沈从文心中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牧歌,都映现着知识分子主体的精神禀性。
时空转换到新世纪,随着社会现代化变革的加剧,乡村越来越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焦点。
2010年,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转型之痛,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接着,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学院知识分子也纷纷开始书写返乡的见闻和感受,其中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是两个代表性的文本,它们凭借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短时间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
作文范文之崔万志作文

崔万志作文【篇一:崔万志观后感三】上天给我一对翅膀,我就要快乐的飞翔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扬的表演,甚至吐字都不清晰,但是他的演讲却感动了上亿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折翼的天使在高空美丽的敖翔。
从来没有以为自己是幸福的,可是今天我却为这个想法感觉惭愧至极。
我有健康的双腿,不用趴过水沟;我有灵活的身躯,不用努力对别人说我能工作;我能流利的说话,不用怕世界的提问````是的,世界给了我一对有力的翅膀,使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抱怨。
风不会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去吹,雨不会总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去撒,生活总是风雨交加,生命的小舟也总是伴随风雨艰难前行。
有些人选择了坐着哭泣,有些人选择了笑着前行,就像催万志一样被上帝咬了一口,却微笑着说那是因为“上帝太爱我”。
我从小就是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上大学,找工作。
结婚,生子,好像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都说人生百态,让我真正感受到生活不容易还是婚后的这几年。
我的婚姻拥有着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老形式。
婚后,我和老公一直分居,他在青岛工作,我在老家县城上班。
被称为牛郎织女的我们,聚少离多,不说自己到底有多孤独,单是时光流逝,感情渐淡,就让已婚女人痛苦无助。
孩子出生后一直在老家跟婆婆生活在一起,我们一家三口分居三处,我的牵挂就更多了。
我曾夜夜流泪,痛哭世界对我的不公平,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家,而我却没有。
可是却没有人能回答我,无数次我哭者睡去,流着泪醒来。
就这样我在无助中渐渐懂得,抱怨真的没有用。
总以为自己是最痛苦的,可是渐渐的我才发现,我所有的痛苦其实都是自己心理的残疾,心里有云难晴天。
从此,我不再去想这些没用的东西,而是利用这些时间去看书学习提高自己,奇怪的是,从此我不再感觉痛苦,而是感谢上天给了我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像给了我一对翅膀,让我去努力飞翔。
是的,上天给我一对翅膀,我就要快乐的飞翔。
【篇二:崔万志演讲的】崔万志演讲的《不抱怨,靠自己》我出生在肥东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出生的时候脚先落地,头被卡在里面,一连几个小时都下不来,我出生的时候没有呼吸,然后赤脚医生就逮着我的腿,头朝下使劲的抖抖抖抖,一直抖了十个小时,我才有了第一声哭声,就这样我活了下来。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1《乡土中国》我没有读之前心里就想乡土中国是一种以怎么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我读完了《乡土中国》之后给我的答案是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里面有的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背影和我家乡父老乡亲他们在田地里播种辛勤劳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悄悄的滑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开始想家人以及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
虽然农村没有像城市那么的繁华但有宁静清新的空气有朴素人民,灿烂的微笑待人友善,他们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创造财富。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
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
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哪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最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
我倒是觉得他的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
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
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2费孝通先生是我敬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行行重重行行,以学术的名义,一生都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乡村生活图景

乡村生活图景
乡村生活,是一幅美丽的图景。
清晨,太阳升起,照耀着整个村庄,鸟儿在树
枝上欢快地歌唱,远处传来牛羊的叫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走进乡村,可以看到一片绿色的田野,稻谷在微风中摇曳,果树上挂满了红彤
彤的果实,一派丰收的景象。
农民们在田间忙碌着,他们挥舞着镰刀,收割着成熟的庄稼,满脸的笑容和劳作的汗水,展现着他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乡村生活还有着别样的风情。
村头的老树下,几位老者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谈论着村里的大小事情,他们的笑容和谈笑声传递着乡村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而孩子们则在村庄中奔跑嬉戏,他们的笑脸和天真的笑声,让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乡村生活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每逢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等节目,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也传承了民族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和家国情怀。
乡村生活,是一幅美丽的图景,它展现了大自然的风光,也展现了人们的勤劳
和热情。
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宁静和安逸。
让我们珍惜乡村生活,让这美丽的图景永远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编者按:年关将至,在外漂泊、打拼的朋友们又纷纷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当代文化研究网今天推送的文章,便是黄灯老师在这几年返乡之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个农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这篇文章从湖北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内部深挖开去,有如纪录片一般,将家中三代人近十年来的命运变迁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作者的叙述中,农村的养老和医疗、留守儿童、城乡二元结构等等,并不全然是学界平日里辩论的大词,也不是新闻记者笔下夺人眼球的故事。
以农民儿媳的视角,观察一个普通家庭如何与残酷现实短兵相接,思索其家族命运变迁背后的偶然因素与深层原因,在困境之下继续追问“回馈乡村何以可能”……这种种努力,是黄灯老师这篇文章弥足珍贵之处。
面对愈发严峻的社会现实,当“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几乎成为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深的无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唤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一、现实所有的触角都伸向了这个家庭写不写这些文字,纠结了很久。
哥哥、嫂子及其家人的日常生存进入我的视线,是在结婚以后。
这么多年,日子对他们而言是严酷、结实的生存,是无法逃避的命运和选择,我作为一个介入者,总认为文字是对其生存的冒犯。
但正因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介入者,并已内化为家庭中的一员,我再怎么冷静,也无法还原到一种完全旁观的心态。
多年来,我们共同面对、处理、甚至正遭遇很多家庭琐事,这些真实的处境,和知识界、学术界谈论的农村养老、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医疗、农民的前景有密切关联。
本文中,我愿意以一个亲历者的角色,尽量回复到对事件的描述,以梳理内心的困惑,提供个案的呈现,并探讨回馈乡村的可能。
我丈夫家在湖北孝感孝昌县的一个村子。
2005年第一次过年回到他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嫂子。
嫂子个子矮小,皮肤黝黑,长相粗陋。
我暗自问当时的男友,“哥哥尽管算不上特别帅气,但为何找了这么难看的嫂子?”后来才发现,这种问题多么粗鲁无礼,对一个农村的贫苦家庭而言(更何况哥哥还有家族遗传病,后来才得知,父亲、二姐都因此早逝),能够找到一个适龄的女子组建家庭,已是万幸。
事实上,美貌和帅气在农村的婚配关系中,其权重远远不能和经济条件、家庭地位相比。
嫂子的家境也不好,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我认识她十年来,发现她几乎很少回娘家,也很少谈起家里的事。
嫂子性格开朗,简单没有心机,和我一见如故,她也只比我大几岁,因此,第一次去给村里老人拜年时,很自然,我们竟然手拉着手。
当时,婆婆身体还不错,大约75岁,小侄子14岁,小侄女12岁。
那几年,哥哥嫂子一直跟着四姐、四姐夫在北京工地打工,四姐夫是一个包工头,从老家找了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乡里乡亲,干活让人放心,自然,乡里乡亲也能通过姐夫顺利拿到工钱,互相之间都很信任。
后来才得知,四姐夫当时赚了不少钱,他甚至在九十年代末期,就很有先见之明地在孝感市内买了土地,盖起了四层高的楼房。
现在回忆起来,这几年竟然是全家最为安静、平和的日子,丈夫当时还在念书,无法像以前那样给与家里更多经济支持,婆婆因为身体尚可,主动承担了照顾侄子、侄女的重担,快八十高龄,依然喂鸡做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哥哥、嫂子为维持生计(孩子念书、村里人情往来、家人生病等必要开销),一直呆在北京工地,只有过年时才提前一月、半月回家,准备年货。
这样,侄子侄女事实上就成为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只不过,相比当下很多孤苦的儿童,因为能够得到祖母的爱,孩子倒也没有留下太多心理阴影。
情况到2008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哥哥、嫂子尽管在外打工多年,但年头到年尾的拮据状态让他们颇为失望,加上婆婆、公公年龄已大,已无法照顾好进入叛逆期的孙辈,这样,嫂子就决定留在家里,一方面照看老人,更重要的是管教孩子。
嫂子在家种种菜,喂喂鸡,养养猪,我们按时给家人寄生活费,一家人无病无灾,日子倒也过得去。
这样,哥哥、嫂子同时在外打工的局面,就变成了哥哥一人外出打工的状态。
哥哥身体并不好,并不适合外出在建筑工地干很重的体力活,但待在家里,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来源,而孩子逐渐长大,老人年事已高,子女成家,父母善终的具体压力一件件摆在眼前。
房子尽管98年在丈夫的资助下已经建起,但二楼几乎是一个空架子,没有任何装修,以致过年过节回去,都没有办法安置亲人过夜。
但不管怎样,毕竟一家人还能过一种平平安安的日子,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日子总是在走向好的一天。
哥哥每次得知我们寒暑假要带儿子回去,总是提前从工地回来,杀鸡、宰鸭,用摩托车带儿子去镇上集市赶集,给儿子买各种夸张而廉价的玩具,公公、婆婆也极为开心,嫁出去的大姐、小妹,还有妻子早逝的二姐夫都会回来相聚,一家人倒也能感受到亲人相聚的温馨,只有四姐一家,因为姐夫常年待在北京,几乎很少回去。
但这种平常、安稳的日子并未维持多久,就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并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家庭的走向。
一件事是四姐的工地出问题。
由于政府拖欠姐夫承包工程的付款,大量的工程欠款无法到位,直接摧毁了姐夫多年累积的家底,不但导致哥哥、嫂子跟随他们打工多年的工资不翼而飞(这笔钱几乎是他们整个家底,有将近十万块的劳务费,哥哥、嫂子一直指望这笔钱给儿子娶媳妇),而且因为拖欠工人工资,欠下大量无法逃避的债务,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找我们借钱。
大约2009年临近春节一天,丈夫接到四姐夫的紧急电话,说有人用刀架着他的脖子,逼他必须在当天还钱,求我们帮他解燃眉之急。
姐夫在我印象中,一直经济算是宽裕,穿的衣服也挺括光鲜,很有农村成功人士的派头。
几年以来,这是姐夫第一次向我们开口,但当时我确实不愿借钱,一则,手头并没有多余的闲钱等着帮助他们,而买房欠下的首付还等着年底归还,当时我们的经济状态几乎处于最紧张的阶段;二则,也因为他们拖欠了哥哥、嫂子将近十万块钱的血汗钱,对他们心生嫌隙,总感觉他们没有保障亲人最基本的利益。
我向丈夫讲明了我的意思,丈夫也没有吭声,四姐被逼无奈,再次向我们打电话求助,面对危急情况,她也没有任何办法,事情明摆着,我们已没有任何退路,也没有任何选择,只得厚着脸皮找一个经济条件尚可的朋友借钱。
尽管四姐当时承诺几个月以后还钱,但我知道,还不还钱不是她的主观愿望说了算,从借出那笔钱开始,我们就没有期待有还钱的那天。
事实也是如此,此后几年,四姐一家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好转,她甚至几年都不敢回家,害怕村里那些曾经跟随姐夫打工的乡亲讨要工钱(我后来才意识到四姐一家命运的转变,对我们此后几年经济状况的直接影响,因为他无法归还哥哥、嫂子的工钱,哥哥嫂子再也没有别的储蓄,随着儿子、女儿长大,他们结婚、成家的大事,通过婆婆的叮嘱,就责无旁贷落到我们身上)。
2015年,我在北京访学,曾经和丈夫去看过四姐一家。
他们居住在北京一个极其混乱的城中村里,村子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两间逼仄的平房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的尽头,为躲避别人逼债,几年来他们和外界断绝任何联系,四姐夫更是几年都不敢回家,作为独子甚至无力照看家中的老母,也不敢公开找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四姐在咖啡厅洗碗、两个女儿当导游来支付。
想到九十年代,四姐一家最辉煌的时候,一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没想到现在最需要经济支撑时,却因为政府拖欠工程款,不得不躲在一个隐匿的角落生活。
第二件事,也是更大的打击,则是妹妹的出家。
在整个家庭中,妹妹的生活最让人舒心。
她生得漂亮,又有着湖北姑娘的泼辣能干,初中念完后,去武汉打工,在工厂做临时工,认识了本厂一正式工并结婚。
两人发展不错,因为结婚早,在房价还不到一千时,就买了很大的房子,女儿也聪明可爱,妹夫后来还当了副厂长。
事实上,多年来,除了丈夫,妹妹同样承担了照顾家庭的很多重任。
侄子、侄女、婆婆、公公的衣服、日常用品,几乎全都是她从武汉带回,哥哥、嫂子在武汉打工的几年,住房问题也是她帮忙解决。
但最近几年,妹妹信佛,开始吃素,2012年暑假,她带外甥女去广州玩,也时常和我们宣传吃素的好处。
仅仅一年后,2013年9月的一天,丈夫忽然接到哥哥的电话,说是妹妹已经出家,并且决断离婚,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就此遁入空门。
尽管从信仰的角度,完全能理解她的个人选择,但事实上,当这种事情落到身边家人身上时,还是无法接受。
妹妹和我同一年出生,正处于人生和家庭压力最大阶段,妹夫工作繁忙,外甥女刚上高一,她婆婆年事已高,自己的父母也是八十高龄老人。
妹妹突然做出出家的决定,让全家人如坠冰窖。
丈夫为了说服她还俗,连夜请假从广州感到武汉,又从武汉赶往庵里,但终究不为所动,一直到婆婆去世,我也未能在葬礼上见上妹妹一面。
直到现在,那个热爱世俗生活的妹妹为何突然放弃红尘,始终是萦绕在亲人心中的不解之谜(我只是偶尔听起妹妹讲起她丈夫家复杂的情况,讲起公公对她的冷暴力,讲起懦弱胆小的婆婆对她的依赖,无助时总是抱着她哭),但既然她作出了决绝的选择,家人也没有任何办法。
妹妹一走,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外甥女,外甥女原本内向的性格变得更为孤僻,仅仅念到高一,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就草草休学。
想起2006年春节一家人的团聚,外甥女在田野采地菜时,跟随其他的表哥表姐在田野疯跑,红色的蝴蝶结在脑后摇曳生姿,一副活蹦乱跳的模样,那时,她是所有孩子中唯一在大城市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没想到七年以后,因为妈妈执意出家的决定,竟然变成最可怜的孩子。
除此以外,伤害最深的就是婆婆,婆婆因为女儿出家一事,怎么也想不明白,家里只要有人来,就开始念叨,原本硬朗的身体一蹶不振,在摔了一跤中风后,一直卧床不起,死前也未能见到小女儿一面。
公公(继父)更是变得木讷,妹妹是他唯一的亲生女儿,女儿的出家也让他彻底失去了最重要的情感寄托,终日在村子里漫无目的的荡来荡去,脸上很难看到往日发自内心的欢颜。
四姐夫的破产,小妹妹的出家,直接碾碎了两个家庭的希望,也波及到其他兄妹,尤其是哥哥一家,原本经济基础就相当脆弱,在五六年的劳务费泡汤后,更是毫无根基。
自此以后,全家兄妹再也没有像2006年春节那样,有过真正的欢聚。
以前还有妹妹帮着分担家庭的重任,妹妹一走,我们就不得不承担更多。
除此以外,隐匿于家庭暗处的悲伤随处可见,我每次回到婆婆家,在和哥哥、嫂子或者大姐的聊天中,总能听到一些让人压抑的事情。
2013年年底,侄子和本县一女孩网恋闪电结婚,哥哥嫂子极为高兴。
但女孩嫁过来后,总是和嫂子闹别扭,性格也极其怪癖,后来才得知,她的家境也极为不幸。
听说她妈妈在生下她后,被乡政府捉去结扎,一回来,就变疯了,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照顾孩子,而且还暴力打人,总是将身穿衣服撕破,没有办法,家人只得将她关在一间房子里,谁都知道这种惨剧和结扎有关,但没有任何人有力量去申诉惨剧的真相,而是任由命运的安排以最残忍的方式作用到一个普通的农家。
我曾经问过侄媳妇,“有没有到乡政府反映情况?”她一脸的茫然,并未意识到一次失责的结扎手术对她的生活到底产生了多深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