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比重计法)
颗粒分析实验报告

颗粒分析实验报告前言颗粒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项针对微米级颗粒样品的颗粒分析实验,包括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以了解样品中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等参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了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样品进行测试。
具体的实验操作如下:首先,我们准备测试样品。
本实验使用的是一种基于聚合物的微米级颗粒样品,样品需要经过均质处理并分散于水中,使其保持均匀分布。
其次,我们将样品注入至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测试池中,进行测试。
在测试的过程中,仪器会通过激光束照射样品,然后通过探测器捕捉样品反射或散射的光线,从而得到颗粒的散射光模式。
通过基于光学理论的算法,我们可以计算出颗粒的粒径分布、平均粒径等参数。
同时,该仪器还可用于检测颗粒的耗散能力、稳定性等特性。
最后,我们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根据具体实验参数和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生成颗粒粒径分布直方图、累积粒径分布图等数据图表,以更好地了解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我们获取了样品的粒径分布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5μm,颗粒所占体积分数约为30%,颗粒浓度为0.05mg/mL左右。
同时,我们也绘制了颗粒粒径分布图和累积粒径分布图,如下图所示:(图片在此不可展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颗粒的大小在0.5μm至4μm之间,分布范围较为均匀。
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颗粒分布的三个重要参数,即模数D50、分散度D43和峰高度Hmax。
其中,D50表示颗粒直径中位数,D43表示颗粒平均粒径,Hmax代表颗粒分布的峰值大小。
总结通过这次颗粒分析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颗粒分析技术和实验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颗粒分布和特征参数的含义,并为后续材料性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同时,我们也发现颗粒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微米级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土力学》试验指导与报告书

《土力学》试验指导与报告书试验目录试验一颗粒分析试验试验二含水率试验试验三界限含水率试验试验四固结试验试验五直剪试验试验六击实试验试验一土的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颗粒分析试验方法可分为筛分析法和静水沉降分析法,静水沉降分析法又有比重计法、移液管法。
工程上对地基土检测时,对于粒径大于0.075mm小于60mm的土,采用筛分析法;对于粒径小于0.075mm的土,采用静水沉降分析法(密度计法);对于混合类土,则联合使用筛分析法与密度计法。
一.试验原理筛分析法是测定土的粒度成分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将土样通过逐级减小孔径的一组标准筛子,对于通过某一筛孔的土粒,可以认为其粒径恒小于该筛的孔径,反之,遗留在筛上的颗粒,可以认为其粒径恒大于该筛的孔径。
这样即可把土样的大小颗粒按筛孔大小加以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各级粒组占总质量的百分数,再根据所占百分数进行归并和分类。
二.适用范围本试验适用于粒径大于0.075mm小于60mm的土。
三.仪器设备1.标准筛:粗筛(圆孔):孔径为60mm、40mm、20mm、10mm,5mm、2mm;细筛:孔径为2.0mm、1.0mm、0.5mm、0.25mm、0.075mm。
2.天平:称量5000g,感量5g;称量1000g ,感量1g;称量200g,感量0.2g。
3.摇筛机(带震动、拍打功能)。
4.其他:烘箱、筛刷、烧杯、木碾、研钵等。
四.试样将土样风干,使其土中水分蒸发。
从风干、松散的土样中,用四分法按照下列规定取出具有代表性的试样:1.小于2mm 颗粒的土100~300g;2.最大粒径小于10mm 的土300~900g;3.最大粒径小于20mm 的土1000~2000g;4.最大粒径小于40mm 的土2000~4000g;5.最大粒径大于40mm 的土4000g 以上。
五.试验步骤(一)对于无凝聚性的土1.按规定称取试样,将试样分批过2mm 筛。
2.将大于2mm 的试样按从大到小的次序,通过大于2mm 的各级粗筛,并将留在筛上的土分别称量。
实验一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简易比重计法

实验一 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简易比重计法一、方法原理分散的土粒在静水中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沉降的速度依土粒粒径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分散后的土壤悬浊液中<0.05mm 粒径可根据Stoke ’s 定律,利用静水沉降方法测定土壤各粒级的含量。
Stoke ’s 定律: 22()/9s w v g r ρρη=⨯- 式中:v —土粒沉降速度cm s -1;r —土粒半径cm ;g —重力加速度(981cm s -2);s ρ—土粒比重(2.65);w ρ—水的密度g cm -3;η—水的粘带系数g cm -1. s -1。
该定律是细小的球形(实际土粒不是球形)颗粒在一定密度和粘滞度的流体中,在重力作用下作匀速沉降运动,其沉降速度与颗粒半径平方成比。
水中每一颗粒都受重力-Fg 和方向相反的浮力—F A 之合理所支配,g s F mg V g ρ== , A w F V g ρ=式中:m —颗粒质量;V —颗粒体积;g —重力加速度;s ρ——颗粒密度;w ρ——水密度。
驱使球形颗粒的向下运动的合力F 合应该是:34()()3g A s w s w F F F V g r g ρρπρρ-=-=-合=沉降的球形颗粒在水中下降时还会受到与重力相反的粘滞阻力F 阻的作用,G.G.Stoke 指出粘滞阻力F 阻等于:F 6rv πη阻=式中:η-为水的粘滞系数(Pa ﹒s ),r -为颗粒的半径(cm ),v -为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cm s -1)。
当颗粒作匀速运动时,驱使颗粒向下运动的重力与浮力之合力应与粘滞阻力数值相等,方向相反:F F =阻合- 3-5因此有:34()63s w r g rv πρρπη-= 3-6 22()/9s w v g r ρρη=⨯- 3-7或:r =3-8 由于颗粒作匀速下降运动,颗粒在t 时间内下降深度为h ,则hv t=带入3-7公式中,则:292()s w h t g r ηρρ=- 3-9根据3-9公式可编制成土壤颗粒分析吸取悬液时间t 和深度h 表,便于分析操作。
土工试验-密度计法(比重计法)指导书

密度计法(比重计法)一、仪器设备密度计法试验设备包括:1. 密度计 常用密度计分两种:(1)甲种密度计,刻度单位为20℃时每1000cm 3悬液内所含土粒质量的克数,自0~60(或-5~50),最小分度单位为1.0(或0.5);(2)乙种密度计,刻度单位为20℃时悬液的比重;自0.995~1.050(或0.995~1.020),取小分度为0.001(或0.0002),精度为0.0002(或0.00005),但分度为0.0002的密度计读数比较困难;2. 量筒 有效容积1000cm 3,内径60mm ,高450mm ; 3.分析天平 除与筛析法相同外,需要一台分析天平;称量200g ,感量0.01g ; 4.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除筛析法的所有辅助设备外,还需要温度计、搅拌器、煮沸设备(砂浴)、分散剂、纯水、秒表等。
二、试验步骤密度计法试验步骤包括:1.密度计法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宜采用天然含水率土样。
也可采用风干(烘干)土样进行;2.对于风干(烘干)土样,取代表性土样100~300g ,放入研钵中,用带橡皮头的研杵碾散。
将研散后的土过2mm 筛,将筛上土研散再过筛,直到筛上仅留下大于2mm 的颗粒为止;3.将粒径小于2mm 的土样拌和均匀,称取土粒质量g m s 30=的土样作为试样。
当采用天然含水率为的土样作为试样时,按下式计算所需湿土质量m :)01.01(ω+=s m m (4-10)4.将制备好的试样倒入三角烧瓶中,注入大约200cm 3的纯水,浸泡18小时以上,用天然含水率土样直接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可不浸泡或缩短浸泡时间。
稍加摇荡以后,放在砂浴上煮沸。
从沸腾时开始记时,粘土和不易分散的土,煮1小时左右,其它土不少于0.5小时;5.试样冷却后,倒入进行颗分试验用的量筒中,将烧杯中土洗净并全部倒入量筒中后,加入10cm 3的分散剂(4%的六偏磷酸钠或6%双氧水或1%的硅酸钠),然后加清水至1000cm 3;6.用搅拌器在量筒中沿整个悬液深度上下搅拌大约1min ,往复各30次,使悬液内土粒分布均匀;7.取出搅拌器,同时开动秒表,测经1、2、5、15、30、60、120、1440min 时的密度计读数。
颗粒分析试验(比重计法)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比重计法)记录表
工程名称: 任 试 试 评 试 试 务 验 验 定 样 样 单 日 规 标 名 描 号 期 程 准 称 述 . . . . 合同号: 试 验 环 境 试 验 设 备 试 验 人 员 复 核 人 员 取 样 地 点 工 程 部 位 . . . . 小于某 粒径的 土质量 百分数 (%) 编号:
小 于 某 粒 径
。
土的颗粒大小分析试验记录 烧瓶号: 量筒号: 比重计类型: 比重计编号: 土粒比重: 干土质量(g): 土粒比重校正值: 分散剂较正值: 粒径计算系数K: 下沉时 分散剂 R =R+ R =R 土粒落 粒径d 悬液温 间 比重计 温度校 m H 距L 校正值 度T (mm (min 读数R 正值mt mt+CD m+CG C (cm) (℃) D ) ) 0.5 1 5 15 30 60 120 240 1440 土的粒径分配曲线
土力学颗粒分析试验(实验一)

激光粒度仪法实验步骤
01
02
03
04
样品准备
将制备好的土样进行稀释,使 其适合激光粒度仪的测量范围
。
仪器校准
根据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确 保测量准确性。
样品测量
将稀释后的土样注入激光粒度 仪的测量池中,启动仪器进行
测量。
结果记录与处理
记录仪器测量的粒度分布数据 ,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
布。
优缺点
快速、无损、准确度高,但对仪 器精度要求较高。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与制备
样品采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样,确保采 集过程中不改变土的天然状态。
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土样进行破碎、混合、 研磨,使其达到实验要求的粒度 分布。
筛分法实验步骤
筛分准备
结果记录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筛子,并检 查筛子的完好性。
液体选择
选择适当的液体, 如水、酒精等,倒 入比重瓶中。
结果记录
记录比重瓶中液体 的高度和质量,计 算颗粒比重。
沉降法实验步骤
沉降筒准备
选择合适的沉降筒,洗净烘干 。
样品制备
将制备好的土样搅拌均匀,注 入沉降筒中。
沉降过程
观察沉降过程中各级颗粒的沉 降速度,记录各级颗粒的沉降 时间和对应的粒径。
结果计算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土壤的颗粒分析特性,以提高工 程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
02
探索颗粒分析与其他土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更 好地了解土的工程性质。
03
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颗粒分析技术,提高实验效 率和准确性。
THANKS
颗粒粒度分析实验一

颗粒粒度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和意义颗粒污染物的粒径分布式选择颗粒物控制工艺和设备重要依据,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颗粒物粒径分布测定的基本方法,绘制颗粒分布曲线。
.颗粒分析的试验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比重计法进行测定。
比重计法适合用于分析粒径小于0.1mm的颗粒,对于粒径大于0.1mm的颗粒,可采用筛析法进行分析,当颗粒群中兼有上述两种粒组时,则应联合使用筛析法和比重计法。
.本实验只作比重计法。
二、实验原理对于粒径小于0.1mm的颗粒物样品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成悬浮液定容后,根据斯托克斯(Stokes)定律及比重计浮泡在悬浮液中所处的平均有效深度,静置不同时间后,用比重计直接读出每升悬浮液中所含各级颗粒的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
三、仪器设备1. 比重计(1)甲种比重计刻度单位以20℃时1L悬液内以g表示所含颗粒质量。
(2)乙种比重计刻度单位以20℃时悬液的比重表示。
2.量筒两个,容积为1L。
3.天平,感量0.01g。
4.温度计。
5.搅拌器。
6.秒表。
7.煮沸设备:电热器,三角烧瓶及回流冷凝管。
8.化学药瓶:4%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
9.蒸馏水。
10.其他:烘箱、时钟、烧杯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称取由试验室按备样要求准备好的小于0.1mm的烘干试样30g,称重准至0.01g,装入三角烧瓶中(装烧瓶时切勿使土粒散失)。
2.在盛有试样的三角烧瓶中注入约200mL蒸馏水,然后加入浓度为4%六偏磷酸钠(分散剂)10mL,将瓶稍摇荡后,放在电热器上,用冷凝管下端的橡皮塞塞紧瓶口,进行煮沸。
煮沸进间从沸腾开始算起,不易分散的颗粒样一般需1h左右,其他可酌量减少,但不是少于0.5h。
3.待悬浊液冷却后,却其倒入指定号码的量筒内,并应将烧瓶中剩留的悬液,分次用少量蒸馏水完全洗倒入量筒内。
注水入量筒,使筒内悬液恰达1000mL,如在分析过程中发现仍有絮状下沉现象,可再加4%浓度的六偏磷酸钠约10mL 于悬液中加以分散。
颗粒大小分析

附录 土 工 试 验实验四 颗粒大小分析试验(一)概述试验目的是使用比重计法测定土的各种粒组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并据此绘制颗粒大小分配曲线。
比重计法适用于分析粒径小于0.075mm 的土样,若试样中还有大于0.075mm 的粒径时,应联合使用比重计法和筛析法。
(二)试验原理比重计法是将一定质量的试样加入4%浓度的六偏磷酸钠10mL 混合成1000mL 悬液,并使悬液中的土粒均匀分布。
此时悬液中不同大小的土粒下沉速度快慢不一。
一方面可由斯笃克(Stokes ,1845)定律计算悬液中不同大小土粒的直径,另一方面用比重计测定其相应不同大小土粒质量的百分数。
1.斯笃克定律根据斯笃克定律各种土粒在悬液中的下沉速度与其直径大小、比重和液体的动力粘滞系数有关。
在时间t 内的下沉速度v 为:24101800)(gd d d t L v wwt s ηρ⨯-==或tLkd = gd d k w wt s ρη)(1018004-⨯=式中 v ——土颗粒下沉速度,cm/s ;η——纯水的动力粘滞系数,10-6kPa·s d ——土颗粒粒径,mm ;g ——重力加速度,981cm/s 2; d s ——土粒的比重;ρw ——4℃时水的密度,g/cm 3; d wt ——温度T ℃时水的比重;L ——某一时间t 内土粒的沉降距离,cm ; t ——土粒沉降的时间,s ;k ——粒径计算系数。
为了简化计算,用图附4.1的斯笃克列线图,便可求得粒径d 值。
此时,悬液中在L 范围内所有土粒的直径都比算得的d 值小,而大于d 的土粒都下沉到比L 大的深度处。
2.悬液中土粒质量的百分数附4.1附图4.1 斯笃克列线图设V 为悬液的体积,Ms 为该悬液内所含土体颗粒总质量。
故开始时悬液单位体积内的土粒质量为V M s ,土粒体积为sw sd V M ρ。
由于单位体积的悬液是土粒和水所组成,则水的体积应为s w s d V M ρ-1,水的质量为)1(sw swt d V M ρρ-,故试验开始时土粒均匀分布的悬液密度为:)1(swt s wt l d dV M -+=ρρ 式中 ρl ——试验开始时土粒均匀分布的悬液密度,g/cm 3;ρwt ——试验开始时温度为T ℃的水的密度,g/cm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比重计法)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是测定干土中各种粒组所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借以明确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供土的分类与概略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选料之用。
根据土的颗粒大小及级配情况常用的方法有筛分法与比重计法,筛分法适用于分析粒径大于0.074mm 的土;比重计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4mm的土。
当土中兼有上述两类粒径时,则应联合使用筛析法与比重计法。
一、基本原理密度计法是静水沉降分析法的一种,只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mm的土样。
密度计法是将一定量的土样(粒径<0.075mm)放在量筒中,然后加纯水,经过搅拌,使土的大小颗粒在水中均匀分布,制成一定量的均匀浓度的土悬液(1000mL)。
静止悬液,让土粒沉降,在土粒下沉过程中,用密度计测出在悬液中对应于不同时间的不同悬液密度,根据密度计读数和土粒的下沉时间,就可计算出粒径小于某一粒径d(mm)的颗粒占土样的百分数。
二、仪器设备1、密度计目前通常采用的密度计有甲、乙两种,这两种密度计的制造原理及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密度计的读数所表示的含义则是不同的,甲种密度计读数所表示的是一定量悬液中的干土质量;乙种密度计读数所表示的是悬液比重。
(1)甲种密度计,刻度单位以在20ºC时每1000mL悬液内所含土质量的克数来表示,刻度为-5~50,最小分度值为0.5。
(2)乙种密度计,刻度单位以在20ºC时悬液的比重来表示,刻度为0.995~1.020,最小分度值为0.0002。
2、量筒2个:容积1000mL;3、三角烧瓶:容积500ml4、煮沸设备:电热器、锥形烧瓶;5、分散剂:4%六偏磷酸钠或25%氨水;6、其他:搅拌棒、温度计、研钵、秒表、烧杯、瓷皿、天平等。
三、操作步骤1、密度计的校正密度计在制造过程中, 其浮泡体积及刻度往往不易准确, 况且, 密度计的刻度是以20 C的纯水为标准的。
由于受实验室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度计在使用前应对刻度、弯液面、土粒沉降距离、温度、分散剂等的影响进行校正。
(1)土粒沉降距离校正土粒有效沉降距离计算 见各比重计 (2)刻度及弯液面校正试验时密度计的读数应以弯液面的上缘为准,而密度计制造时其刻度是以弯液面的下缘为准(图1-3),因此应对密度计刻度及弯液面进行校正。
将密度计放入20ºC 纯水中,此时密度计上弯液面的上、下缘的读数之差即为弯液面的校正值。
因弯液面上缘刻度永远大于下缘刻度,故此值永远为正。
某些密度计出厂时已注明以弯液面上缘为准,即校正值为零。
(3)温度校正密度计刻度是在20ºC 时刻制的, 但试验时的悬液温度不一定恰好等于20ºC, 而水的密度变化及密度计浮泡体积的膨胀,会影响到密度计的准确读数,因此需要加以温度校正。
密度计读数温度校正值表1查得(4)分散剂校正为了使悬液充分分散,常加一定量的分散剂,悬液的密度则比原来的增大,因此应考虑分散剂对密度计读数的影响。
具体方法是:将量筒内1000mL 的纯水恒温至20ºC, 先测出密度计在20ºC 纯水中的读数, 然后再加试验时采用的分散剂, 用搅拌器在量筒内沿整个深度上下搅拌均匀, 并将密度计放入溶液中测记密度计读数, 两者之差, 即为分散剂校正值。
(5)土粒比重校正密度计刻度系假定悬液内土粒的比重为2.65制作的,若试验时土粒的比重不是2.65,则必须加以正,甲、乙两种密度计的比重校正值可由表2查得。
表1 温度校正值悬液温度(℃) 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 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 悬液温度(℃) 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 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 悬液 温度(℃) 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 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 10.0 -2.0 -0.0012 17.0 -0.8 -0.0005 24.0 1.3 0.0008 10.5 -1.9 -0.0012 17.5 -0.7 -0.0004 24.5 1.5 0.0009 11.0 -1.9 -0.0012 18.0 -0.5 -0.0003 25.0 1.7 0.0010 11.5 -1.8 -0.0011 18.5 -0.4 -0.0003 25.5 1.9 0.0011 12.0 -1.8 -0.0011 19.0 -0.3 -0.0002 26.0 2.1 0.0013 12.5 -1.7 -0.0010 19.5 -0.1 -0.0001 26.5 2.2 0.0014 13.0 -1.6 -0.0010 20.0 0 0 27.0 2.5 0.0015 13.5 -1.5 -0.0009 20.5 0.1 0.0001 27.5 2.6 0.0016 14.0 -1.4 -0.0009 51.0 0.3 0.0002 28.0 2.9 0.0018 14.5 -1.3 -0.0008 21.5 0.5 0.0003 28.5 3.3 0.0019 15.0 -1.2 -0.0008 22.0 0.6 0.0004 29.0 3.3 0.0021 15.5-1.1-0.000722.50.80.000529.53.50.002216.0 -1.0 -0.0006 23.0 0.9 0.0006 30.0 3.7 0.002316.5 -0.9 -0.0006 23.5 1.1 0.0007表2土粒比重校正值土粒比重 2.50 2.52 2.54 2.56 2.58 2.60 2.62 2.64 2.66甲种密度计 1.038 1.032 1.027 1.022 1.017 1.012 1.007 1.002 0.998 校正值乙种密度计 1.666 1.658 1.649 1.641 1.632 1.625 1.617 1.609 1.603 土粒比重 2.68 2.70 2.72 2.74 2.76 2.78 2.80 2.82 2.84甲种密度计0.993 0.989 0.985 0.981 0.977 0.973 0.969 0.965 0.961 校正值乙种密度计 1.595 1.588 1.581 1.575 1.568 1.562 1.556 1.549 1.5432、处理土样及制备悬液(1) 取代表性试样200~300g, 风干并测定试样的风干含水率,放入研钵中,用带橡皮头的研棒研散。
(2) 称风干试样30g,倒入500mL锥形瓶,注入纯水200ml, 浸泡过夜。
(3) 将盛土液的锥形瓶稍加摇晃后放在煮沸设备上进行煮沸,煮沸时间宜为40min。
(4) 将冷却后的悬液全部冲入烧杯中,用带橡皮头研棒研磨;静止约1min,将上部悬液倒在0.075mm洗筛上,经漏斗注入1000mL的大量筒内,遗留杯底沉淀物用橡皮头研棒研散,再加适量纯水搅拌,倒出上部悬液过筛入量筒内。
如此反复,直至悬液澄清后将烧杯中全部试样过筛,冲洗干净;将筛上砂粒移入蒸发皿内,烘干后,按试验一步骤2过筛称量,并计算各粒组百分含量。
(5) 在大量筒中加入4%浓度的六偏磷酸钠10mL,再注入纯水至1000mL。
(6)将搅拌器放入量筒中,沿悬液深度上下搅拌1min,使土粒完全均布到整个悬液中。
注意搅拌时勿使悬液溅出量筒外。
(7)取出搅拌器,同时立即开动秒表,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测记0.5、1、2、5、15、30、60、120和1440min时的密度计读数,并测定其相应的悬液温度。
根据试验情况或实际需要,可增加密度计读数次数,或缩短最后一次读数时间。
(8) 每次读数时均应在预定时间前10~20s将密度计徐徐放入悬液中部,不得贴近筒壁,并使密度计竖直,还应在近似于悬液密度的刻度处放手,以免搅动悬液。
(9) 密度计读数以弯液面上缘为准。
甲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5, 估读至0.1;乙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0002, 估读至0.0001。
每次读数完毕,立即取出密度计,放入盛有清水的量筒中。
(10) 测定悬液温度,应准确至0.5ºC。
五、计算及绘图1、计算颗粒直径:4t 0180010d==g t tS L L K ωωηρ⨯⨯(G -G )式中,d ——土颗粒粒径,mm ;η——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Gs ——土粒比重; G wt —— tºC 时水的比重; ρw0——4ºC 时纯水的密度,g/cm 3; L ——某一时间t 内土粒沉降距离,cm ; t ——土粒下沉时间,s ; g ——重力加速度(cm/s 2);K ——粒径计算系数,与悬液温度和土粒比重有关,可由表3查得。
表3 粒径计算系数K 值表温度 t (℃) 土粒比重G s2.45 2.50 2.55 2.60 2.65 2.70 2.75 2.80 2.85 5 0.1385 0.1360 0.1399 0.1318 0.1298 0.1279 0.1261 0.1243 0.1226 6 0.1365 0.1342 0.1320 0.1299 0.1280 0.1261 0.1243 0.1225 0.1208 7 0.1344 0.1321 0.1300 0.1280 0.1260 0.1241 0.1224 0.1206 0.1189 8 0.1324 0.1302 0.1281 0.1260 0.1241 0.1223 0.1205 0.1188 0.1182 9 0.1305 0.1283 0.1262 0.1242 0.1224 0.1205 0.1187 0.1171 0.1164 10 0.1288 0.1267 0.1247 0.1227 0.1208 0.1189 0.1173 0.1156 0.1141 11 0.1270 0.1249 0.1229 0.1209 0.1190 0.1173 0.1156 0.1140 0.1124 12 0.1253 0.1232 0.1212 0.1193 0.1175 0.1157 0.1140 0.1124 0.1109 13 0.1235 0.1214 0.1195 0.1175 0.1158 0.1141 0.1124 0.1109 0.1094 14 0.1221 0.1200 0.1180 0.1162 0.1149 0.1127 0.1111 0.1095 0.1080 15 0.1205 0.1184 0.1165 0.1148 0.1130 0.1113 0.1096 0.1081 0.1067 16 0.1189 0.1169 0.1150 0.1132 0.1115 0.1098 0.1083 0.1067 0.1053 17 0.1173 0.1154 0.1135 0.1118 0.1100 0.1085 0.1069 0.1047 0.1039 18 0.1159 0.1140 0.1121 0.1103 0.1086 0.1071 0.1055 0.1040 0.1026 19 0.1145 0.1125 0.1108 0.1090 0.1073 0.1058 0.1031 0.1088 0.1014 20 0.1130 0.1111 0.1093 0.1075 0.1059 0.1043 0.1029 0.1014 0.1000 21 0.1118 0.1099 0.1081 0.1064 0.1043 0.1033 0.1018 0.1003 0.0990 22 0.1103 0.1085 0.1067 0.1050 0.1035 0.1019 0.1004 0.0990 0.0977 23 0.1091 0.1072 0.1055 0.1038 0.1023 0.1007 0.0993 0.0979 0.0966 24 0.1078 0.1061 0.1044 0.1028 0.1012 0.0997 0.0982 0.0960 0.0956 25 0.1065 0.1047 0.1031 0.1014 0.0999 0.0984 0.0970 0.0957 0.0943 26 0.1054 0.1035 0.1019 0.1003 0.0988 0.0973 0.0959 0.0945 0.0933 270.10410.10240.10070.09920.09770.09620.09480.09350.092328 0.1032 0.1014 0.0998 0.0982 0.0967 0.0953 0.0939 0.0926 0.0913 29 0.1019 0.1002 0.0986 0.0971 0.0956 0.0941 0.0928 0.0914 0.0903 300.10080.09910.09750.09600.09450.09310.09180.09050.08932、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计算: (1) 甲种比重计100(R n C )s t D dX C m m =++-20202.652.65Ss S C ωωρρρρ-=⨯-式中,X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的百分比,%;m d ——土样干质量,g ;C s ——土粒比重校正值, 查表1-2; R ——甲种密度计读数;m t ——悬液温度校正值,查表1-1; n ——弯液面校正值;S ρ ——土粒密度,g/cm3D C 为分散剂校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