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考基础复习《力学综合问题的分析》专题PPT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热点专题5利用力学两大观点分析综合问题课件3.ppt

bc段为直线,在t1=0.1 s时滑块已上滑x=0.2 m的距离,g取10 m/s2.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 (2)压缩弹簧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Ep.
解析:(1)由图象可知0.1 s物体离开弹簧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a=ΔΔvt =0.22--01.1 m/s2=10 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37°+μmgcos37°=ma 解得μ=0.5.
跟踪训练 2
(多选)(2016届贵州省贵阳市模拟)如图a所示,小物体从竖
直弹簧上方离地高h处由静止释放,其动能Ek与离地高度h的关系如图b所示,其中高 度从h1下降到h2,图象为直线,其余部分为曲线,h3对应图象的最高点,轻弹簧劲度 系数为k,小物体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小物体下落至高度h5时,动能又回到0,说明h5是最低点,弹簧的弹力到达最大 值,一定大于重力的2倍,所以此时物体的加速度最大,故B错误;小物体下落至高
度h4时,物体的动能与h2时的动能相同,由弹簧振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在h4时弹簧
的弹力一定是重力的2倍;此时弹簧的压缩量Δx=
2mg k
,小物体从高度h2下降到h4,
(2)设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B,则由动能定理有mgH=12mv2B-12mv2A,可 得vB=20 m/s.
(3)竖直圆轨道光滑,研究小球从C点到D点,设小球到达D点时的速度为vD.由动 能定理可得-2mgR=12mv2D-12mv2C
在D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N+mg=mvRD2 由上面两式可得FN=3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小球在D点对轨道的压力为3 N,方向竖直向上.
例 1 (2016届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如图所示,B为竖直圆轨道的左端点,它和
高中物理力的综合问题优秀课件

力学综合问题
香城高三物理组
主讲人:李忠
目标定位:
1.熟练掌握力学规律的运用.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思 维习惯和信心.
1.力的观解点题〔方力法与运选动择〕
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学
预学
2.能量观点〔功和能〕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3.动量观点〔冲量和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M
M m
m
如下图,质量为3 kg的小车A以v0=4 m/s的速度沿光滑水平面匀速运动,小车
固学 左端固定的支架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悬挂质量为1 kg的小球B(可看做质点),
小球距离车面0.8 m。某一时刻,小车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1 kg的物 块C发生碰撞并粘连在一起(碰撞时间可忽略),此时轻绳突然断裂。此后, 小球刚好落入小车右端固定的砂桶中(小桶的尺寸可忽略),不计空气阻力, 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绳未断前小球与砂桶的水平距离。 (2)小车系统的最终速度大小。 (3)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1〕物块A在与挡板B碰撞前瞬时速度v的大小;
〔2〕 弹簧最大压缩量为d时的弹性势能Ep(设弹簧处于原长时Ep=0)
预学 1. 如图,小球a、b用等长细线悬挂于同一固定点O。让球a静止 下垂,将球b向右拉起,使细线水平。从静止释放球b,两球 碰后粘在一起向左摆动,此后细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最大偏 角为60°。忽略空气阻力,求:
(1)子弹击中木板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ΔE;
(2)假设物块始终未从木板上滑下,那么最终物块距木板右端多远;
(3)物块与木板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Q。
思学
2.如下图,一块质量m1=0.99 kg的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可视为 质点的质量m2=1 kg的小物块静止在木板右端,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 因数μ2=0.2,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μ1=0.4。现有一个质量m= 0.01 kg的子弹以v0=400 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击中木板并嵌在其中, 不考虑子弹与木板作用过程中的位移,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香城高三物理组
主讲人:李忠
目标定位:
1.熟练掌握力学规律的运用.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思 维习惯和信心.
1.力的观解点题〔方力法与运选动择〕
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学
预学
2.能量观点〔功和能〕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3.动量观点〔冲量和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M
M m
m
如下图,质量为3 kg的小车A以v0=4 m/s的速度沿光滑水平面匀速运动,小车
固学 左端固定的支架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悬挂质量为1 kg的小球B(可看做质点),
小球距离车面0.8 m。某一时刻,小车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1 kg的物 块C发生碰撞并粘连在一起(碰撞时间可忽略),此时轻绳突然断裂。此后, 小球刚好落入小车右端固定的砂桶中(小桶的尺寸可忽略),不计空气阻力, 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绳未断前小球与砂桶的水平距离。 (2)小车系统的最终速度大小。 (3)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1〕物块A在与挡板B碰撞前瞬时速度v的大小;
〔2〕 弹簧最大压缩量为d时的弹性势能Ep(设弹簧处于原长时Ep=0)
预学 1. 如图,小球a、b用等长细线悬挂于同一固定点O。让球a静止 下垂,将球b向右拉起,使细线水平。从静止释放球b,两球 碰后粘在一起向左摆动,此后细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最大偏 角为60°。忽略空气阻力,求:
(1)子弹击中木板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ΔE;
(2)假设物块始终未从木板上滑下,那么最终物块距木板右端多远;
(3)物块与木板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Q。
思学
2.如下图,一块质量m1=0.99 kg的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可视为 质点的质量m2=1 kg的小物块静止在木板右端,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 因数μ2=0.2,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μ1=0.4。现有一个质量m= 0.01 kg的子弹以v0=400 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击中木板并嵌在其中, 不考虑子弹与木板作用过程中的位移,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高三物理力学复习PPT优秀课件

本题的情景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必须要把握正确的受 力分析、正方向的规定以及地面支持力不做功等细心分析 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五、今后力学复习的对策
1、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好的知识结构就是能力、优秀者之间的差异是细节的差 异、反过来看分数的差异(缺陷的差异)、好的物理知 识结构不仅有显性的知识网络,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策 略、技巧、好的物理知识结构层次清晰、细节丰富
而是先匀加速,后匀速。
3、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06年题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
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 =3.0km处
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
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s。试估算云层下 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1/3km/s。
(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
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
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 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 痕迹的长度。
传送带是高中学生常见的运动模型,试题情景与常规的 传送带模型不同的是,传送带并不是一直在做匀速运动,
(06年题20):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 跳,经Δ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 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能力
五、今后力学复习的对策
1、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好的知识结构就是能力、优秀者之间的差异是细节的差 异、反过来看分数的差异(缺陷的差异)、好的物理知 识结构不仅有显性的知识网络,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策 略、技巧、好的物理知识结构层次清晰、细节丰富
而是先匀加速,后匀速。
3、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06年题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
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 =3.0km处
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
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s。试估算云层下 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1/3km/s。
(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
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
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 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 痕迹的长度。
传送带是高中学生常见的运动模型,试题情景与常规的 传送带模型不同的是,传送带并不是一直在做匀速运动,
(06年题20):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 跳,经Δ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 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能力
高级中学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受力分析 (共17张PPT)

FN
光滑 V
G
(2)木块沿不光滑斜面下滑:
FN Ff
不光滑 V
G
如果物体沿着不光滑斜面上滑呢?
注意:
1、受力分析的方法是隔离法;
2、被研究的物体对周围物 体的反作用力不需要考虑。
巩固练习:
试画出 下列各 图中A物 体的受 力情况。
光A
O ⑴
V
F
u
A
⑵
3、 质量为2kg的木块静止放在倾角
为300,质量10kg的斜劈上,如图。 问:地面对斜劈有没有摩擦力?
2.4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
(1)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
(2)一个在水平面上因惯性运动 的木块,且木块运动得越来越慢:
FN
木块运动方向
Ff
G
(3)用水平的绳拉着木块在水平 面上运动,运动越来越快:
FN
木块运动方向
Ff
F
G
归纳:受力分析的要领:
①明确研究对象;
②弄清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先找出与受力物体所关联的所有物 体,(或找出与受力对象所关联的所有 接触面)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 序,画受力示意图。
隔离法:
把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 来,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隔离分析思维,是在整体中 抽取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一种 分析思维方法。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相同。
光滑 V
G
(2)木块沿不光滑斜面下滑:
FN Ff
不光滑 V
G
如果物体沿着不光滑斜面上滑呢?
注意:
1、受力分析的方法是隔离法;
2、被研究的物体对周围物 体的反作用力不需要考虑。
巩固练习:
试画出 下列各 图中A物 体的受 力情况。
光A
O ⑴
V
F
u
A
⑵
3、 质量为2kg的木块静止放在倾角
为300,质量10kg的斜劈上,如图。 问:地面对斜劈有没有摩擦力?
2.4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
(1)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
(2)一个在水平面上因惯性运动 的木块,且木块运动得越来越慢:
FN
木块运动方向
Ff
G
(3)用水平的绳拉着木块在水平 面上运动,运动越来越快:
FN
木块运动方向
Ff
F
G
归纳:受力分析的要领:
①明确研究对象;
②弄清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先找出与受力物体所关联的所有物 体,(或找出与受力对象所关联的所有 接触面)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 序,画受力示意图。
隔离法:
把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 来,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隔离分析思维,是在整体中 抽取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一种 分析思维方法。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相同。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电磁感应与力学综合问题

【例1】边长为h的正方形金属导线框,从图所示的
位置由静止开始下落,通过一匀强磁场区域,磁场
方向水平,且垂直于线框平面,磁场区域宽度为H, 上、下边界如图中虚线所示,H>h,试分析讨论从 线框开始下落到完全穿过磁场区域的全过程中线框 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切入点】分析线圈受力,并将安培力大小与重力 大小比较,得出F 合的大小和方向,再进行讨论.
2.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综合问题 【例2】如图所示,一边长为 L的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 其质量为m,回路电阻为R , M 、 N 、 P为磁场区域的边 界,且均为水平,上、下两部分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 B,方向如图所示.图示所示位置线框的底边与M重 合.现让线框由图示位置从静止开始下落,线框在穿过 N和P两界面的过程中均为匀速运动.若已知M、N之间 的高度差为h1,h1>L.线框下落过程中线框平面始终保持 竖直,底边始终保持水平,重 力加速度为g,求: (1)线框穿过N与P界面的速度;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线框 产生的焦耳热.
(2)设撤去外力时棒的速度为 v,对棒的匀加速运动过 程,由运动学公式得 v2=2ax⑥ 设棒在撤去外力后的运动过程中安培力做功为 W,由 动能定理得 1 2 W=0-2mv ⑦ 撤去外力后回路中产生的焦耳热 Q2=-W⑧ 联产⑥⑦⑧式,代入数据得 Q2=1.8J⑨
(3)由题意知,撤去外力前后回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之比 Q1∶Q2=2∶1,可得 Q1=3.6J⑩ 在棒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由功能关系可知 WF=Q1+Q2⑪ 由⑨⑩⑪式得 WF=5.4J
【解析】(1)当 Rx=R 棒沿导轨匀速下滑时,由平衡条件 Mgsinθ=F 安培力 F=BIl Mgsinθ 解得 I= Bl 感应电动势 E=Blv0 E 电流 I=2R 2MgRsinθ 解得 v0= B2l2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力学综合

0 2
2
1
2
= (M + )共 2 +Q
② 若子弹最终打穿木块
0 = M +
系统产生的热量Q
1
0 2
2
=
1
1
2
M + (M
2
2
Q fx 相对 fL
+ ) 2 +Q
核心提炼·考向探究
“滑块—斜(曲)面”模型
1.模型图示
2.模型特点
①上升到最大高度:m与M具有共同水平速度v共,此
(1)C在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
(2)C与B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3)从C与B相碰后到A开始运动的过程中,C和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1
2 2 m2 g 2
(1) v02 2 gs0 (2) m(v02 2 gs0 )(3)
4
k
【答案】
位移特点
同向运动
水平地面光滑
反向运动——类比人船模型
水平地面光滑
“滑块—木板”模型
1.模型图示
2.模型特点
①系统的动量守恒,但机械能不守恒,摩擦力与
两者相对位移的乘积等于系统减少的机械能.
②若滑块未从木板上滑下,当两者速度相同时,木板速度最大,相对位移
最大.
3.求解方法
①求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解,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
②求时间:根据动量定理求解,研究对象为一个物体;
(2)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
(3)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多少?
(4)电动机多做的功为多少?
(5)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6)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到哪里去了?
电动机多做的功, W电 E k Q fx 传
2
1
2
= (M + )共 2 +Q
② 若子弹最终打穿木块
0 = M +
系统产生的热量Q
1
0 2
2
=
1
1
2
M + (M
2
2
Q fx 相对 fL
+ ) 2 +Q
核心提炼·考向探究
“滑块—斜(曲)面”模型
1.模型图示
2.模型特点
①上升到最大高度:m与M具有共同水平速度v共,此
(1)C在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
(2)C与B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3)从C与B相碰后到A开始运动的过程中,C和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1
2 2 m2 g 2
(1) v02 2 gs0 (2) m(v02 2 gs0 )(3)
4
k
【答案】
位移特点
同向运动
水平地面光滑
反向运动——类比人船模型
水平地面光滑
“滑块—木板”模型
1.模型图示
2.模型特点
①系统的动量守恒,但机械能不守恒,摩擦力与
两者相对位移的乘积等于系统减少的机械能.
②若滑块未从木板上滑下,当两者速度相同时,木板速度最大,相对位移
最大.
3.求解方法
①求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解,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
②求时间:根据动量定理求解,研究对象为一个物体;
(2)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
(3)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多少?
(4)电动机多做的功为多少?
(5)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6)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到哪里去了?
电动机多做的功, W电 E k Q fx 传
高考物理全国卷2023版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科学思维篇1活用“三大观点”解析力学综合问题课件

[解析] (1)根据题意知,B、C 之间的距离为
l=7R-2R
①
设 P 到达 B 点时的速度为 vB,由动能定理得
mglsin θ-μmglcos θ=12mv2B
②
式中 θ=37°
联立①②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vB=2 gR.
③
(2)设 BE=x.P 到达 E 点时速度为零,设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Ep.P 由 B 点运动到 E 点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1)动力学观点常用于求解恒力作用下的单体多过程直线运动或多体多过程直线运动. (2)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 直线运动规律相结合,常用于解决斜面问题、滑块木板问题、传送带问题等. (3)物体的受力情况往往与运动情况相联系,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将物体运动过程分 为多个阶段,再分析每个阶段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同时注意各阶段间的速度关 系和位移关系.
(2)第 2 s 内物体有平行斜面向下的速度,故受到平行斜面向上的摩擦力 f,物体还受到竖 直向下的重力 G、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 N,由图乙可知力 F 平行斜面向上,合力沿斜 面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0.9mg+μmgcos 37°-mgsin 37°=ma2 解得 a2=5 m/s2. (3)物体在第 1 s 末的速度大小 v1=a1t1 Ek1=12mv21=50 J.
5 6Rsin θ
⑨
y1=R+56R+56Rcos θ
⑩
式中,已应用了过 C 点的圆轨道半径与竖直方向夹角仍为 θ 的事实.
设 P 在 D 点的速度为 vD,由 D 点运动到 G 点的时间为 t.由平抛运动公式有 y1=12gt2⑪
x1=vDt
⑫
联立⑨⑩⑪⑫式得 vD=35 5gR
高一物理 受力分析 ppt

B
5
受力分析的次序
1. 重力 2. 弹力(接触的物体对研究对象
的作用,注意“触而不弹”) 3. 摩擦力(根据其产生条件) 4. 其他力
B
6
要养成按步骤分析力的习惯(养成按
步骤分析力的习惯是防止漏力的有效措施)
画完受力图后再做一番检查
A.检查一下画出的每个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 物体,若没有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不存在. 注意寻找施力物体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
F
G
光滑球
F
G
光滑球,绳竖直张紧
B
14
• 二、力的条件性:依据各种力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和特性进行受力分析。在分析某个力是否存在时, 必须根据该力产生的的条件是否完全具备来判断。 比如:两物体若未直接接触,则不存在弹力和摩 擦力;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则 不存在弹力,也不存在摩擦力;两个物体接触面 光滑,则一定不存在摩擦力等等
FN
f滑 G
B
11
例3、分析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的受力情 况。 (1)随水平传送带匀速运动。
随水平传送带 一起向右匀速 运动
FN
v
G
B
12
(2)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的受力情况。 一起向上匀速运动;一起向下匀速运动。
v FN F静
G
向上匀速
FN F静
v
G
B
向下匀速 13
例4.分析光滑球的受力情况。
FN
B
1
FN
FN
FN
FN
FN
f
f
F
G
G
G
G
G
B
2
• 研究力学问题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研 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的受力分 析是解力学问题的前提.确定研究的 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6、 AB是倾角为θ的粗糙直轨道,BCD是光滑的圆弧轨道, AB恰好在B点与圆弧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 物体(可以看做质点)从直轨道上的P点由静止释放.已知P点 与圆弧的圆心O等高,物体与轨道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2)最终当物体通过圆弧轨道最低点E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3)为使物体能顺利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释放点距B点的 距离L′应满足什么条件?
例4、山谷中有三块石头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青藤,其示意图 如下。图中A、B、C、D均为石头的边缘点,O为青藤的固定 点,h1=1.8m,h2=4.0m,x1=4.8m,x2=8.0m。开始时,质量分别为 M=10kg和m=2kg的大、小两只滇金丝猴分别位于左边和中间 的石头上,当大猴发现小猴将受到伤害时,迅速从左边石头的A 点水平跳至中间石头。大猴抱起小猴跑到C点,抓住青藤下端, 荡到右边石头上的D点,此时速度恰好为零。运动过程中猴子均 可看成质点,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大猴从A点水平跳离 时速度的最小值; (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时 的速度大小; (3)猴子荡起时,青藤对猴 子的拉力大小。
直击高考
例1、一质量m=0.4 kg的滑块(可视为质点)静止于动摩擦因 数μ=0.1的水平轨道上的A点。现对滑块施加一水平外力, 使其向右运动,外力的功率恒为P=10W。经过一段时间后撤 去外力,滑块继续滑行至B点后水平飞出,恰好在C点沿切线 方向进入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形轨道,轨道的最低 点D处装有压力传感器,当滑块到达传感器上方时,传感器的 示数为25.6 N。已知轨道AB的长度L=2m,半径OC和竖直 方向的夹角α=37o,圆形轨道的半径R=0.5 m。(空气阻力可 忽略)求: (1)滑块运动到C点时速度vc的大小; (2)B、C两点的高度差h及水平距离x; (3)水平外力作用在滑块上的时间t。
例5、 引入管道AB及“200”管道是粗糙的,AB是与“2009” 管道平滑连接的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0.4 m的1/4圆管轨道, 已知AB圆管轨道半径与“0”字型圆形轨道半径相同.“9”管 道是由半径为2R的光滑圆弧和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以及两段 光滑的水平管道、一段光滑的竖直管道组成,“200”管道和 “9”管道两者间有一小缝隙P.现让质量m=0.5 kg的闪光小球 (可视为质点)从距A点高H=2.4 m处自由下落,并由A点进入 轨道AB,已知小球到达缝隙P时的速率为v=8 m/s,求: (1)小球通过粗糙管道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 (2)小球通过“9”管道的最高点N时对轨道的作用力; (3)小球从C点离开“9”管道之后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3、如图示的传送带,其水平部分ab的长度为 2m.倾斜部分bc的长度为4m,bc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θ=370,将一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轻轻放于a端的 传送带上,物块A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0.25.传送带沿图示方向以v=2m/s的速度匀速运 动,若物块A始终未脱离传送带,试求: (1)小物块A从a端传送到b端所用的时间: (2)小物块到达c点的速度。
例2、水平地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A点,弹簧处于 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点。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弧形轨道与 地面相切于D点,D点到B点的距离为x=2.5m,圆弧形轨道 的半径R=0.1m。第一次用质量为m1=1.1kg的小物块1将弹簧 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后物块停在B点;第二次用同种材料、 质量为m2=0.1kg的物块2将弹簧也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物 块过B点时的速度为vB=6m/s。已知两物块均可视为质点,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4,取g=10m/s2,不计空气 阻力。 (1)试求BC间的距离; (2)试判断小物块2能否通 过圆弧轨道的最高点P。如果 能通过,请计算小物块通过P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如 果不能通过,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