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全息观
106.何谓中医全息疗法?

106.何谓中医全息疗法?全息生物学的创始人张颖清认为全息生物学之所以诞生于中国是由于有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是全息生物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但一旦形成新的理论—_二全息生物学这一崭新的学科之后,它又反过来给中医学以深刻的影响。
,形成中医全息疗法。
“全息”概念是1984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嘎伯等提出。
我国学者张颖清从1972年起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有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发现。
他从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的发现到穴位分布的全息律,从全息律到泛胚论,到全息胚学说,最后于1986年提出了崭新的全息生物学理论。
研究表明,很多生物体都存在着全息现象,这里主要介绍中医I临床运用全息理论的有关内容。
第二掌骨侧全息胚又称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提出第二掌骨侧对应着人体的部位或器官(例如头、胃、腰、足等),恰似整个人体在这里的缩影。
取穴时将手掌竖起来看,第二掌骨桡侧近掌指关节处称之为头部对应的头穴,向下依次为肺穴、肝穴、胃穴(位于中间)、腰穴,以及第二掌骨基底部桡侧相对应的足穴。
临床上凡身体某部位或器官有病变,一般都会在此相对应的位置出现反应点,针对这些反应点采用点按、按揉等手法刺激,则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由于此处取穴方便,操作简便,有利于临床运用与推广,因而深受欢迎。
穴位全息律第二掌骨是一个普通的节肢,与第一、第三、第四、第五掌骨节肢并没有特殊的差别,而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全身的这些节肢也都有着类似的穴位分布规律。
经论证发现:(1)与第二掌骨相类似,人体头部、上肢、下肢、足底的穴位,如果以其相对应的整体的部位或器官的名称来命名的话,则恰像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一个缩影。
(2)每两个相连节肢的结合处,总是头、足两穴连在一起的。
如上肢从腕到肘,依次分布着头、颈、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腰、腿、足等全息穴位;上肢从肘到肩胛外缘,也依次分布着同样的全息穴位。
下肢的全息穴位分布也是如此。
这就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而每个节肢分布的全息穴位群,称之为“全息胚”。
古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

古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姜鹤群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 指导施宽德(550002) 提 要:本文从阴阳学说的起源和经络腧穴的命名上,对古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生物全息理论的思想作了一定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中医阴阳 经络 腧穴 全息论 笔者在针灸理论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在导师施宽德副教授的指导下,对古中医理论中蕴藏的生物全息理论的思想所作了一定的挖掘,今整理成文,以期抛砖引玉。
1 生物全息理论与生物全息模型现代科学家认为,宇宙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元构成。
三元相互转化,不可分割,永远不灭。
信息就是物质与能量存在、变化的外在表现。
生物全息是指生物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部分与整体的特定相似性。
部分总是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在生物机体中,信息通道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当信息以神经电脉冲为载体时,相应的信息通道是由神经纤维构成,信息的循行路线与神经纤维的走向有关;当信息的载体为气血(生物电磁场)时,相应的信息通道由经络系统构成,信息的循行路线与经络的循行方向有关。
[1]全息理论认为人体为一全息胚,整个人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元所组成,即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包含了整个人体的全部信息。
其全息模型为一倒置的胚胎。
在这个模型上,头颅大而前屈,四肢交叉屈曲于胸腹前面,脊柱弯曲,整个形体呈一球形。
因为手面部感觉丰富,在这个全息模型上占的面积比例较大。
如右图1。
这个模型图是信息图,可以指整个人体,也可以只是人体某一部分。
张颖清教授从全息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脉象等概念,认为它们都是全息胚或全息胚的外在表现,并且从全息胚的性质、功能、发展和分布规律等方面揭示了中医理论系统的生物学本质。
[2]图12 阴阳学说与全息理论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两方面组成:“万物皆负阴而抱阳”。
阴阳相互对立,相互消长,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021中医全息理论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运用范文3

2021中医全息理论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运用范文 在20世纪80年代,《宇宙全息统一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特别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广及应用,全息理论的思想和观点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形成了全息医学的基本框架。
它的研究和应用给医学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全息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为宇宙各个部分之间是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个部分以及各个子系和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均全息对应。
简而言之,各个部分之间是可以相互推断出来的,且存在着相似性。
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诊断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全息理论开始应用到实际医学中。
“全息”能够根据部分反映整体特征,还原整体影像,各个部分均为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理的全息信息,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学中全息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特点,具有现实意义。
1、全息医学研究背景 1937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侧全息穴位群,通过对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规律的探讨及研究,发现了人体的许多全息元,为全息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同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临床实践验证了人体结构的全息特性,为全息医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2、穴位分布全息律 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的规律,经研究发现这些规律相当于人体的一个缩影。
人体各个部分、各个系统均遵循相同的分布规律,表达了穴位分布的全息率。
在中医诊断中,这些穴位能够直接反应病情位置,身体各个部位是相互作用联系的。
如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而头穴与足穴连接的重点是胃穴等。
相应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级连在一起,穴位分布根据人体组织器官而确定,如头穴包含有耳治疗时则应在头穴的两侧。
在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全息穴位分布找到关键点,能够有效反映疾病,确定诊断方向,提高诊断效率。
《中医全息图(图文相册)》

31
11.手掌反射区 医学
32
手掌穴道图 医学
33
12.双足全息图 医学
34
13.针灸穴 医学 位图(1)
35
14.针灸穴位 医学 图(2)
36
15.针灸穴 医学 位图(3)
37
背部疾病对应点 医学
38
16.足背侧反射区 医学
39
17.足底反射图区 医学
40
18.足内侧反射区图 医学
《中医全息图(图文 相册) 》◇laodao
医学
1
12正经与督脉、任脉图
医学
2
01手太阴肺经络系统 医学
3
02手阳明大肠经络系统 医学
4
03足阳明胃经络系统 医学
5
04足太阴脾经络系统 医学
6
05手少阴心经络系统 医学
7
06手太阳小肠经络系统 医学
8
07足太阳膀胱经络系统 医学
9
08足少阴肾经络系统 医学
10
09手厥阴心包经络系统 医学
11
10手少阳三焦经络系统 医学
12
11足少阳胆经络系统 医学
13
12足厥阴肝经络系统 医学
14
13督脉及其别络 医学
15
14任脉及其别络 医学
16
医学
15
17
医学
16
18
医学
17
19
医学
18
20
人体反射区示意图
医学
21
1.耳朵人体全息示意图 医学
01耳朵全息图 医学
52
02全息手穴图 1 医学
53
02手背反射区 医学
54
02手背全息图 医学
《中医全息图(图文相册)》

43
人体头面部位反射区示意图
医学
44
00头部侧医学面全息图
45
00头部正医学面全息图
46
01常用耳医学穴示意图
47
01耳部医学全息图
48
01耳部医全学 息图1
49
01耳部医全学 息图2
50
01耳部医全学 息图3
51
01耳朵医学全息图
52
02全息医手学 穴图1
53
02手背医学反射区
医学
23
2.脊椎医全学 息图
24
3.手背医反学射区图
25
4.手部病理反
应点适医学应症对
26
照表
5.手部病理反医学应点--掌背图
27
6.手部病理反医学应点--掌心图
28
7.手的第二掌医骨学 全息穴位图
29
8.手的第五掌骨全息穴
位医图学
30
10.手的人体全息示
意图医(学 2)
31
11.手掌医学反射区
10
09手厥阴心医学包经络系统
11
10手少阳三医学焦经络系统
12
11足少阳医胆学经络系统
13
12足厥阴医肝学经络系统
14
13督脉医及学其别络
15
14任脉医及学其别络
16
医1学5
17
医1学 6
18
医1学7
19医18学20人体 Nhomakorabea射区示意图
医学
21
1.耳朵人体医全学 息示意图
22
2.脊柱全息图图片
《中医全息图(图文 相册) 》◇laodao
医学
1
12正经与督脉、任脉图
医学
全息医学的概念及其原理

全息医学的概念及其原理一.何谓全息全息医学是一门中医新分支学科,即以中医为基础,以人类长期进化发展形成的形态生理的全息相关特性、精神心理全息相关特性、时间全息相关特性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入手,以人体若干立体层次的各种全息胚与整体的空间和时间全息相关特性及规律、人类精神心理上若干全息胚与整体空间和时间全息相关变化、躯体与精神间的若干全息相关变化及躯体与药物间的全息关系和全息优选用药为主要研究范围的医学。
运用这些相关特性、节律和变化,以调节人体生理和心里的异常,以各种无创伤手法诊疗、针刺、全息诊疗仪器、全息精神心理分析诊疗法为基本诊疗手段,从与整体相似的若干层次与整体的全息下相关共性入手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学科二.全息医学的基本原理全息医学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基础,运用全息律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全息医学的内涵主要表现对全息胚概念的确立。
全息医学中的全息胚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指人体上有自己独特功能而又包含整体信息的部分,如一个耳朵、一只鼻子、一个舌头等;一个全息胚既有表现整体所赋予的某一特有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特性,如眼能看、耳能听、手能拿、足能行等,又具有整体各部分的全部信息,如手的中指腹面有反映头顶、耳朵、血压变化的穴区,足按摩法反射区中足拇趾上有表现脑垂体、三叉神经变化的穴区。
全息医学就是运用全息胚这一特性,在某一全息胚穴区上诊断和治疗全身不同部分的疾病。
全息胚还具有精神心理的涵义,人体的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精神心里而孤立存在。
人类的精神心里同样存在着全息相关特性,每个人的精神心里特点反映着一定人群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心里特点;反之全人类的精神是个体精神的综合表现。
个体精神又影响和丰富着一定人群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因此一个人的精神、一定人群的精神和整个人群的精神有全息对应的共振关系。
单纯一个人来说,精神应分别在其思想、感情、意识、意念、气质、记忆、思维、联想、能力、表象、知觉等多种精神全息胚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些精神全息胚整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就构成了精神整体,而每一种精神全息胚都浓缩着整个精神的全部信息,如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谈谈针灸全息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谈谈针灸全息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全文全息理论,要说学全息理论首先应该从第二掌骨侧疗法看起。
也就是张颖清先生提出的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一个客观事物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从全息论的角度,信息是事物的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模式,每一个事物都包含有信息。
大家要注意信息的潜在和显化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有诸内者就是潜在信息,这些潜在信息在一定条件都会显现在外面,显现在外面以后就是我们诊断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信息。
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两种信息,一部分是潜在的,一部分是显化的。
我们看到的这种区别的、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看到的是显化信息。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它们又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总和。
所以任何一个事物包含的信息都是相同的,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就构成了事物的总和。
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树立起来。
树立起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概念以后,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取穴就很简单。
第二个概念,就是全息的概念。
全息,就是全部信息。
全息最早来源于物理学的概念——激光照相术。
激光照相术照的照片,在一定条件下把这个照片撕碎了,仍然能从碎片上还原照片整体的图像,只是这个图像比原来整体的图像要成比例的缩小。
所以这一个部分就可以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的最早的含义。
所以,全息是一个局部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打个比方,大家可以从镜子上得到启发。
当我们照镜子时看到的是镜子里面是我,如果不小心把镜子打碎了,把任何一个碎片拿起来照时,在碎片里面,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仍然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我。
也就是说碎片中包含的信息和整个镜子包含的信息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全息现象。
全息现象我们用一个定义来规范的话,可以这么描述,事物之间所包含的信息相同,或者信息的相似程度较大,这就是全息。
通俗的讲就是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最根本的含义,大家树立了“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样一个概念以后,我们再看人体时,会发现人体确实是非常奇妙的。
全息诊疗

.
全息诊疗—手部诊断
全息穴位(反射区)
五色辩诊 经络诊断 形态辩症
全息诊疗—手部诊断
手部经络诊断:
大拇指:为肺经循行处.如拇指变形指腹无弹性,反映肺经 气血不足,肺气虚.如手指燥红饱满,肺火旺. 食指:为大肠经循行处.如食指变形有青筋,反映大肠机能 下降,肠内宿便堆积,消化机能下降,易引发燥火. 中指:为心包经和肝经循行处.如中指变形提示肝功能下降 如中指红而饱满,侧弯向拇指边,提示血压偏高.指 白而侧弯向小指边,提示血压偏低.
中医基础课程
全息诊疗
全息诊疗
全息诊疗的概念: 宇宙与人体的关系: 人为万物之灵!是自然宇宙的缩
影.在人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全息整体,每一个器官都可 以解读出一个人全部的信息. 宇宙为一个大的整体,而人体也自成一个小宇宙.小宇 宙的生生不息,反应大宇宙的能量和生命力.而人体小宇宙当 中,所有的脏腑细胞,均又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相同反映人体 的健康状况.
全息诊疗—手部诊断
手部经络诊断:
无名指:为三焦经循行处.三焦主气,心包主血;如无名指 变形无弹性,反映身体气血虚! 小指:为心经和肾膀胱经所管辖的范围.小指弯曲变形短小 提示生殖
全息诊疗—手部诊断
透过手部看体能:
大小鱼际是人体能量的聚集. 大鱼际反映人体消化系统的机能.大鱼际饱满有弹性,说明 消化机能良好,人体气血能量充足. 小鱼际反映生殖系统机能.小鱼际红润饱满有弹性,说明生 殖系统机能良好.如小鱼际扁平无弹性,小指弯曲变形,说明先 天肾气不足,生殖系统有障碍.
全息诊疗—面部诊断
面部经络判诊:(口诀分解)
任脉督脉走中间:人中为任督二脉交接处,人中以上
为任脉循行处,人中以下为督脉循行处.任督二脉主管人体 的阴阳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第7卷第12期-15-二诊(2012年11月19日):复诊时患者精神好转,泛恶止,纳食略增,舌苔薄白,胃脘部仍有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理气药大腹皮12 g,枳壳10 g,莱菔子15 g,以行气消胀。
三诊(2012年12月3日):继进14剂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增,胃脘部胀闷不适不显。
予去大腹皮,枳壳,莱菔子,加黄芪20 g,白花蛇舌草15 g,蛇莓15 g,山慈菇20 g,石上柏15 g加强扶正抗癌作用。
以后每2周复诊1次,随症加减,多次复查均未见异常。
2014年12月最近一次复查胃镜、CT均未发现新的复发和转移征象。
至今仍坚持门诊治疗。
腹股沟淋巴结未见明显增大和缩小,但精神可,纳谷馨,胃脘无明显不适,生活起居如常人。
参考文献:[1]张存钧,王松坡,张镜人.张镜人痰瘀同治临床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6):418-419[2]吴玉生.邓铁涛教授“痰瘀相关理论”在肿瘤疾病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院, 2005, 5(6): 40[3]张灵芝.从痰瘀毒论治晚期肺癌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 28(7): 27[4]杨振江.活血化瘀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12(22): 66[5]高静东.痰瘀相关与肿瘤[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4): 334[6]李松林,唐由君,曾庆明等.论“气虚学说”在肿瘤防治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19):43-44.作者简介:闵亮(1970-),男,汉族,上海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编辑:白莉编号:EB-15031119(修回:2015-03-15)中医理论的全息观The Concept of Holograph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张 勇(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 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2-0015-03【摘 要】对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经络本质、中医舌诊及原理进行分析和论证,发现它们均满足全息律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即①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受整体的支配;②局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拥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从而, 中医理论对人体的认识是全息观。
【关键词】中医理论;全息观【Abstract】The theory of TCM Yin Yang theory, five elements theory, meridian, meridian essence, tongue diagnosis and principle are discovered that they all meet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wo holographic law: 1. part is one component of the whole that is subjected to the overall dominance; 2. part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while it also has all the information of the whole. Thu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human body is a holographic view.【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olographic theory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2.007全息理论受中医理论的启发而产生,并迅速地被引用到各个领域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果再把全息理论应用于对中医理论的研究,这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同时将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方法论。
1 全息律的两个特点“全息”一词来源于激光照相。
当一张全息照片破碎时,可以观察到不同大小的碎片,不但大碎片可以破碎为小碎片,而且小碎片还可以破碎为更小的碎片。
从这里可以看出,碎片的大小是相对的,在全息照片破碎之前,每一块碎片都是这张全息照片的一个局部,构成整体图像的一个部分;破碎后的每一块碎片,还可以在激光背景条件下,呈现出完整的整体图像,从而还可以看出,局部碎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拥有整体图像的全部信息。
从这个实例中可以得出全息律的两个特点:①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受整体的支配。
②局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拥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全息律的这两个特点是构成全息律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全息律不仅存在于全息照相原理中,而且还在生物界、非生物界、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空间,均有普遍存在性,即在不同层次的时空中均存在这一规律。
-16-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V ol.(7) No.122 阴阳学说的全息观中医理论中,阴阳规律无处不在,即矛盾规律,是宇宙中最一般规律之一。
2.1 事物的属性对于时间,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对于空间,天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
对于功能,兴奋为阳,抑制为阴;亢进为阳,衰退为阴。
对于运动,活动为阳,静止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
对于气候,风、燥、热(火)为阳;湿寒为阴。
对于药物,升浮为阳,沉降为阴;湿热为阳,寒凉为阴。
2.2 人体属性对于组织,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肌肤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卫为阳,营为阴。
对于脉象,浮为阳,沉为阴;数为阳,迟为阴;洪为阳,细为阴;滑为阳,涩为阴。
对于辨证,实证为阳,虚证为阴;热证为阳,寒证为阴。
对于四气,升为阳,降为阴;浮为阳,沉为阴。
对于五味,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这些事件发生或存在于宇宙中不同层次的某个局部,受宇宙的阴阳规律的支配,同时这些局部事件均拥有宇宙的阴阳规律,满足全息律的两个充要条件。
因而,阴阳学说是全息观。
3 五行学说的全息观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物质运动与变化所构成,五行规律无处不有。
3.1 对于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3.2 对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脉、肉、皮毛、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这些事件同样发生或存在于宇宙中不同层次的某个局部,受宇宙的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支配,同时这些局部事件均拥有宇宙的五行规律,满足全息律的两个充要条件,所以,五行学说是一种全息观。
4 经络学说的全息观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由于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的交接流注按子午流注规律循行。
4.1 对于躯体十二正经: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太阴、手厥阴、手少阳。
十二脏腑: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
十二关窍:尾闾、肾堂、悬枢、夹脊、陶道、玉枕、泥丸、明堂、澶中、中脘、神厥、气海。
4.2 对于时间十二月:1~12月。
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
以上事件同样发生或存在于宇宙中不同层次的时空中,既受子午流注规律的支配,同时也拥(有)自身的子午流注规律规律,满足全息律的两个充要条件。
所以,经络学说具有全息观。
4.3 对于穴位及其经络本质[1]在人体各节肢及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中,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
称为穴位全息律[2]。
人体任一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的穴位,如果以其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的名称来命名,则穴位排布的结果使每一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恰象是整个人体的缩影。
经络的本质是一个很复杂的事物,复杂的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和外周全息胚的结构均呈全息性,有着其客观存在性。
感觉神经末梢在机体的外周组织无处不在。
穴位全息律证明了穴位是按全息规律分布的,那么穴位处的感觉神经末梢也同样是按全息规律分布的;以此相对应,感觉神经中枢的结构同样也是全息结构,并且也有更深层的结构层次[3]。
现代解剖学已证实了这一点,组织学证明了脑内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系,构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显然,这个结构是具有全息性的。
脑的这个结构既是神经中枢,也是产生人类意识的脑,还应该是调节脏腑功能的经络中枢。
经络上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具有局部和整体二重性,既代表穴位(器官)的信息,也代表穴位所属的全息胚(整体)的信息。
各神经中枢之间按全息规律,通过神经突触建立网络联系。
当一个中枢兴奋时,与各全息胚的对应中枢发生联系,提高其兴奋性,形成“过敏灶”,同时在各全息胚的对应部位可以产生相应的反应[3]。
从而,换一个层面看,经络学说仍满足全息律的两个充要条件,具有全息观。
5 中医舌诊的全息观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和外周全息胚的结构具有对应的全息性。
各神经中枢之间按全息规律,通过神经突触建立网络联系(经络中枢),外周各全息胚之间可以靠经络建立网络联系。
当机体内部存在病变引起某个内脏发生病理解剖及其病理生理变化时,内脏感觉神经将信息传至其对应的内脏神经中枢,引起主观“不适”。
当一个中枢受刺激兴奋时,与各全息胚的对应中枢发生联系,提高其兴奋性,形成“过敏灶”,同时在外周各全息胚的对应部位(穴位)可以产生相应的反应,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第7卷第12期-17-即痛觉“过敏”,引起机体不适。
其中也将病理信息传至舌神经中枢提高其兴奋性,形成“过敏灶”,引起外周舌的对应部位(穴位)而产生相应的反应。
因舌是人体的一个特殊的全息胚结构,病理信息在舌上的对应部位所产生的病理改变则以“舌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舌表面的穴位(经络感受器)转变成为“显示器”,即中医舌诊的原理[4]。
显然,中医舌诊满足全息律的两个充要条件,是一种全息观。
参考文献:[1]张勇.从全息律探讨经络的本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0(7): 82-83.[2]张颖清.生物全息针疗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31. [3]夏永莉.从经络理论浅析十指连心的临床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2,(19):23.[4]张勇,唐业宁.宇宙全息律与人体自稳态系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3):383.[5]张勇,从全息律探讨中医舌诊原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3):16-17.作者简介:张勇(1960-),男,汉族,湖北武汉人,职称主任医师,学位学士,研究方向:临床心血管病和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