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01)

第 16 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掌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尝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育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依靠语言符号再造审雅观中的形象,是由于依靠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详细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仍旧翻译成详细事物。
这工作完整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边我们一同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1. 生字:切合(q 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 u)...拘泥 (n ì)欣然(chànɡ)犹如(wǎn)...汹涌 (y ǒnɡ)忧如 (f ú)鉴赏(jiàn)...歌谣 (y 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切合:迎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遣;派遗。
桥堍 (t ù) :桥两端凑近平川的地方。
欣然:因不如意而感觉不畅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姑且苟安。
拘泥:执拗,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判定和赏识。
掠过:扫过,掠过;闪过。
从上边飞过。
喜悦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洋洋得意的样子。
2.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第一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异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 — 7) :详尽描绘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 (8 — 13) :经过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了然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步骤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了如何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把文章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后找来读一读。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
那么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启发大家注重文艺作品的形象特征,把握文艺作品的灵魂。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歌谣.(yáo)桥堍.(tù)契.合(qì) 驱遣.(qiǎn)怅.然(chàng) 海啸.(xiào) 萌.生(méng) 苟.安(g ǒu ) 拘泥..(jū nì) 载⎩⎪⎨⎪⎧(zǎi )千载难逢(zài )怨声载道 (2)词语释义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
“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
“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关于阅读与想象的文章。
文章阐述了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提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既能启发学生对阅读的思考,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有了自己的见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文中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握不够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想象去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如何运用想象去阅读。
2.难点:对文中某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阅读案例,引发学生对想象在阅读中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解:详细讲解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如何运用想象去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实践:让学生分组阅读文章,运用想象去理解文章内容,讨论交流心得。
4.讨论: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5.总结:总结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
6.作业:布置一道阅读作业,让学生运用想象去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的重要性•想象的作用•如何运用想象去阅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想象在阅读中的理解程度。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学习目标●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想象",梳理"想象"与“文艺”“文字”“读者”“作者”等重要概念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
重点●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并学以致用。
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后收入《阅读与写作》一书。
原文共有四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文所选的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契(qì)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kuàng)远:空旷辽远。
4.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上风暴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
5.苟(gu )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6.拘泥(nì):固执,不知变通。
【四】近义词辨析词拘泥局限同都有“拘束”的意思。
异还有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指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例①她性情古板,对一些生活细节过分拘泥。
②儿童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
【五】多音字zài(载重)载z i(记载)【六】形近字遣(qi n)(派遣)逸(yì)(安逸)障(zhàng)(保障)谴(qi n)(谴责)堍(tù)(桥堍)嶂(zhàng)(层峦叠嶂)獐(zhng)(獐子)三、课文精读驱遣我们的想象①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