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上面层目标配合比报告

合集下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确定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比例,以配制出满足设计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要求的混凝土。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熟悉相关实验设备和操作,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材料1、水泥:选用_____牌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_____,其物理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_____,含泥量为_____%,堆积密度为_____kg/m³。

3、粗骨料:选用_____mm 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为_____%,针片状颗粒含量为_____%,堆积密度为_____kg/m³。

4、水: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

5、外加剂:选用_____型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_____%。

三、实验设备1、电子秤:精度为_____g,用于称量原材料。

2、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容量为_____L,用于搅拌混凝土。

3、坍落度筒:用于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

4、抗压强度试模:尺寸为_____mm×_____mm×_____mm,用于成型混凝土抗压试件。

四、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灰比定则”,即在一定的原材料和施工工艺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灰比。

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要求,通过调整砂率、外加剂用量等参数,使混凝土达到预期的性能。

五、实验步骤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fcu,0)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fcu,k),按照公式 fcu,0 = fcu,k+1645σ 计算配制强度。

其中,σ 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根据经验取值。

2、计算水灰比(W/C)根据水泥强度等级和混凝土配制强度,按照公式 W/C =αa×fce/(fcu,0 +αa×αb×fce)计算水灰比。

其中,αa、αb 为回归系数,fce 为水泥 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

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SMA-10)

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SMA-10)

配合比设计报告编号:G045线赛—果公路改建工程第九合同段路面工程SMA-10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一、概述我标段中面层采用SMA-10沥青混合料结构类型,于2010年8月在项目部工地试验室由项目部试验室和赛果路面技术咨询公司共同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二、设计资料1、项目名称:G045线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公路改建工程第九合同段2、起讫桩号:YK552+314.426~YK581+035 ZK552+314.426~ZK580+9683、摊铺段落:YK552+314.426~YK581+035 ZK552+314.426~ZK580+9684、使用部位:路面上面层5、使用气候条件:夏热冬寒区(2-2区),半干区(3区)。

6、技术指标:采用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MA-16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空隙率3~4.5%,沥青饱和度75~8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7.0%,马歇尔稳定度不小于6.0KN,流值----,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不大于15%。

7、试验日期:2010年8月20日到2010年11月24日。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第1页共8页三、配合比设计依据1、《G045线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公路改建工程第九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6、相关技术要求四、原材料表4-1 材料信息各种集料、矿粉、木质素纤维及沥青的密度试验结果见表4-2和表4-3、各种矿料及矿粉的筛分结果见表4-4。

表4-2 集料密度试验结果GO45线赛果公路改建工程第九合同段*注:纤维密度由厂家提供。

配合比报告

配合比报告

配合比报告配合比报告一、引言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砂、石等材料的重量比例。

它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混凝土施工中,正确控制配合比对保证混凝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配合比的影响因素1.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和水泥的重量比例。

当水灰比过高时,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且易开裂。

2.骨料配合: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主要负责承受荷载,细骨料则填充空隙,增加密实度。

正确选择和搭配不同规格的骨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砂率:砂率是指细骨料与粗骨料的重量比例。

当砂率过高时,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4.掺合材料:掺合材料包括粉煤灰、硅灰等。

适量添加掺合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如何确定配合比1.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施工前,需要根据建筑设计要求确定配合比。

2.试验法:通过试验不断调整配合比,直到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试验方法包括压缩强度试验、抗渗试验等。

3.经验法:根据施工经验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配合比。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混凝土开裂:可能是因为水灰比过高或骨料不搭配导致的。

解决方法是调整水灰比或更换骨料。

2.混凝土强度低:可能是因为砂率过高或掺合材料添加不当导致的。

解决方法是调整砂率或适量添加掺合材料。

3.混凝土抗渗性差:可能是因为水灰比过高或掺合材料添加不当导致的。

解决方法是调整水灰比或适量添加掺合材料。

五、总结配合比对于混凝土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正确选择和搭配各种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施工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配合比,并通过试验或经验不断调整,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配合比实验报告

配合比实验报告

配合比实验报告配合比实验报告一、引言配合比是混凝土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

它是指混凝土中水、水泥、砂、骨料等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

准确的配合比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艺性。

为了探究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一系列试验,以期得出准确的结论。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比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样品的强度、抗渗性能和工艺性,研究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水泥、砂子、骨料、水。

2. 实验设备准备:试验模具、振动台、混凝土搅拌机等。

3. 实验步骤:a. 按照设计的配合比,将水泥、砂子、骨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

b. 将混合好的混凝土倒入试验模具中,并用振动台进行振动,以排除空气和提高密实度。

c. 根据不同的配合比,制作出多个混凝土样品。

d. 根据需要,进行强度测试、抗渗性测试和工艺性测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强度测试结果:a. 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样品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b. 记录并比较不同配合比样品的抗压强度。

c. 分析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 抗渗性测试结果:a. 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样品进行抗渗性测试。

b. 记录并比较不同配合比样品的抗渗性能。

c. 分析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3. 工艺性测试结果:a. 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样品进行工艺性测试,如坍落度、凝结时间等。

b. 记录并比较不同配合比样品的工艺性能。

c. 分析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工艺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论通过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样品进行一系列测试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配合比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适当调整配合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 配合比对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有一定影响,过高或过低的配合比都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

3. 配合比对混凝土的工艺性有明显影响,适当调整配合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凝结时间。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样品进行一系列测试,研究了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报告一、引言二、背景介绍该工程项目为一座多层住宅楼的施工,需要使用普通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

混凝土在该项目中的主要使用部位为楼板、柱和梁。

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需要对混凝土的强度等性能进行配合比的选定。

三、配合比选定的原则1.经济性原则:根据工程造价和使用寿命的要求,选择相对经济的配合比。

即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使用水泥和其他胶凝材料的用量,以降低成本。

2.流动性原则:混凝土在施工中需要具备足够的流动性,以便于灌注和充实模板空隙。

因此,配合比选定时需要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在一定范围内,并通过试块制作实验进行测试。

3.强度原则: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相应荷载的作用。

根据使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并选择相应的配合比。

四、配合比选定过程1.确定设计强度等级: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确定该工程所需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

2.选择主要材料比例:根据经验和现场实践,选定水泥、砂、骨料和水的比例范围,以满足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

水泥的用量一般为混凝土总重量的10%左右;砂和骨料的比例一般按照2:3的比例进行选取。

3.确定减水剂用量:根据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求和试验室试块制作试验,确定减水剂的用量和类型,以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符合设计要求。

4.确定配合比比例:根据已经选定的主要材料比例和减水剂用量,通过试验室试块制作实验,不断调整配合比比例,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和流动性。

五、结果与讨论通过试验室试块制作实验和配合比比例的调整,最终确定了该工程项目混凝土配合比如下:-水泥:砂:骨料=1:2.5:3.5-减水剂用量:按标准配合比使用-水灰比:0.4六、总结与结论该工程项目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以经济性、流动性和强度为原则,通过试验室试块制作实验和配合比比例的调整,最终确定了配合比。

该配合比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施工性。

在工程实施中,应按照该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检测报告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检测报告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检测报告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由沥青、骨料和填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路面施工中。

目标配合比是指根据工程要求,通过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分析,确定沥青、骨料和填料的比例,以达到设计强度和持久性的要求。

本文将根据实验数据,对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进行检测报告。

一、试验目的1.通过目标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合工程要求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2.分析试验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二、试验原理1.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的确定一般采用理论法和试验法,本试验采用试验法;2.根据设计要求和试验经验,确定骨料和填料的理论比例;3.根据实际试验情况,调整并确定沥青的添加量。

三、试验方法和步骤1.将所需量的骨料、填料和沥青按照理论比例配制;2.按照试验方法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大体积法、干燥稠度法、压实法等试验;3.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的实际配合比;4.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优化配合比,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试验结果和分析经过试验分析,得到沥青混合料的实际配合比如下:1.骨料:粗骨料占总骨料质量的60%,细骨料占总骨料质量的40%;2.填料:矿粉占填料总质量的30%,石灰石粉占填料总质量的70%;3.沥青: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沥青的添加量,使得沥青混合料达到所要求的最佳状态。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骨料和填料的比例对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2.沥青的添加量也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有着直接影响;3.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可以优化配合比,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五、优化建议1.针对骨料和填料的比例,可以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性能;2.对于沥青的添加量,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和试验结果进行适度调整,以获得最佳性能;3.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目标配合比进行搅拌和压实,确保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六、结论通过本次目标配合比试验,我们确定了适合工程要求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并通过优化建议提出了改进措施。

(整理)D1上面层目标配合比报告.

(整理)D1上面层目标配合比报告.

沥青面层文件编号:1-023齐白公路齐齐哈尔至泰来(省界)段工程建设项目D1标段上面层AC-16目标配合比设计齐泰公路项目路面工程材料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期技术服务组2009年06月17日D1标段上面层AC-16目标配合比设计一.概况齐泰公路上面层为AC-16。

应用国军料场生产19~26.5、9.5~19、4.75~9.5mm碎石和标段由国军石料自生产的2.36~4.75、0~2.36mm 石屑作为下面层配合比的原材料;采用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大顶山矿粉和安达SBS改性沥青。

开展原材料和混合料的各项试验,确定各标段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具体试验简介如下:1、原材料试验(1)基岩无侧限抗压强度;(2)岩石学命名;(3)SiO2含量;(4)各档集料的筛分;(5)集料的密度;(6)集料的压碎值;(7)粗集料的针片状含量;(8)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9)矿粉密度;(10)矿粉安定性;(11)沥青三大指标;(12)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等。

2、混合料试验(1)马歇尔击实试验;(2)马歇尔试件密度试验(表干法);(3)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4)马歇尔稳定度试验;(5)车辙试验;(6)小梁低温弯曲试验;(7)冻融劈裂试验;(8)渗水试验。

3、试验依据(1)《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052—20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试验设备:万能压力机,标准筛,沥青针入度仪,沥青延度仪,电子秤,烘箱,马歇尔击实仪,马歇尔稳定度仪,车辙试验机,MTS等。

二.原材料试验2.1 集料性质按照《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评价基岩各项性质,见表1。

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开展石料和矿粉的各项性能试验,列于表2~表4。

混凝土的配比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的配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了解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对配合比的影响。

3. 学会根据工程要求,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并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并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以达到既经济又满足工程要求的混凝土。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依据是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

三、实验材料1. 水泥:北京水泥厂京都P.O 42.5,28天实际强度54.0MPa。

2. 砂:中砂,细度模数2.8。

3. 石子:碎石,粒径5-20mm。

4. 水:自来水。

5. 其他:减水剂、引气剂等。

四、实验仪器1. 混凝土搅拌机2. 天平3. 量筒4. 砼试模5. 压力试验机6. 拌铲、拌板等五、实验步骤1. 原材料性能测定测定水泥的强度、细度模数、安定性等性能;测定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等性能;测定石子的粒径、表观密度、含泥量等性能。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如C30、C40等。

(2)计算水灰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泥强度等级,计算水灰比(W/C)。

(3)计算单位用水量:根据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计算单位用水量(mwo)。

(4)确定砂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砂的细度模数,确定砂率(s)。

(5)计算水泥用量:根据单位用水量和水灰比,计算水泥用量(mco)。

(6)计算砂、石用量:根据砂率、水泥用量和单位用水量,计算砂、石用量(mso、mgo)。

3. 混凝土拌合按照计算好的配合比,将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

4. 混凝土性能测试(1)坍落度测试: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判断混凝土的工作性。

(2)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制作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测定其抗压强度。

(3)抗渗性能测试:制作混凝土抗渗试件,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抗渗试验。

(4)抗冻性能测试:制作混凝土抗冻试件,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抗冻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沥青面层文件编号:1-023
齐白公路齐齐哈尔至
泰来(省界)段工程建设项目
D1标段上面层AC-16目标配合比设计
齐泰公路项目路面工程
材料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期技术服务组
2009年06月17日
D1标段上面层AC-16目标配合比设计
一.概况
齐泰公路上面层为AC-16。

应用国军料场生产19~26.5、9.5~19、4.75~9.5mm碎石和标段由国军石料自生产的2.36~4.75、0~2.36mm 石屑作为下面层配合比的原材料;采用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大顶山矿粉和安达SBS改性沥青。

开展原材料和混合料的各项试验,确定各标段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具体试验简介如下:
1、原材料试验
(1)基岩无侧限抗压强度;(2)岩石学命名;(3)SiO2
含量;(4)各档集料的筛分;(5)集料的密度;(6)集料
的压碎值;(7)粗集料的针片状含量;(8)粗集料与沥青
的粘附性;(9)矿粉密度;(10)矿粉安定性;(11)沥青
三大指标;(12)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等。

2、混合料试验
(1)马歇尔击实试验;(2)马歇尔试件密度试验(表干
法);(3)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4)马歇
尔稳定度试验;(5)车辙试验;(6)小梁低温弯曲试验;
(7)冻融劈裂试验;(8)渗水试验。

3、试验依据
(1)《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2)《公
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工程沥
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052—2000);(4)《公
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沥青
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试验设备:万能压力机,标准筛,沥青针入度仪,沥青延
度仪,电子秤,烘箱,马歇尔击实仪,马歇尔稳定度仪,
车辙试验机,MTS等。

二.原材料试验
2.1 集料性质
按照《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评价基岩各项性质,见表1。

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开展石料和矿粉的各项性能试验,列于表2~表4。

表1 基岩各项性质
表2 集料基本性质汇总
表3 单档集料密度
表4 矿粉性质
2.2 沥青性质
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052—2000),试验得到SBS改性沥青各项指标,见表5。

表5 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三.目标配合比设计
3.1 配合比初步调试
根据各种规格石料和矿粉的颗粒组成,按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级配范围要求,初步调试混合料配合比,见表6。

3.2 确定最佳油石比
采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表7汇总了马歇尔试件的毛体积密度、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饱和度、稳定度、流值等指标。

根据表7,绘制各项指标随油石比的变化曲线,见图2。

按照规范要求,确定最佳油石比为5.2%。

表6 AC-16配合比
图1 AC-16目标配合比设计级配曲线
表7 马歇尔设计法确定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
图2 马歇尔试件各项指标随油石比变化曲线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实验中心
3.3 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和水稳定性能分别用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来评价。

另外,沥青混合料的密水性用渗水试验来评价。

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在后续工作中补充。

混合料渗水性能在铺筑的下面层试验段上开展。

各项性能的试验结果汇总在表8中,详细的试验数据分别见表9~表11。

表8 沥青混合料各项路用性能汇总
3.4 结论
AC-16目标配合比满足各项路用性能要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实验中心表9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
表10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实验中心表11 沥青混合料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