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文言文翻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城,城池将要被摧毁,我军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像金色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号角声响彻秋色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
半卷红旗逼近易水,霜冻很重,鼓声清冷,不再响起。
为了报答君主的赏赐,手握宝剑甘愿为国捐躯。
《雁门太守行》原文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和英勇壮烈的场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诗的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敌军来犯的情景,敌军如同黑云压城,城池即将被摧毁,而我军则如同金鳞般的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英勇迎战。
接下来的两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号角声震天,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为了君主,甘愿牺牲自己的决心,充满了豪情壮志。
《雁门太守行》译文赏析:这首诗的译文生动形象,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译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译文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感强,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表达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令人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古典诗词翻译的佳作。
李贺研学翻译文言文

李贺的诗文多采用文言文撰写,这种古雅的语言形式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研学李贺的诗文时,翻译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对李贺部分诗文的翻译及简要分析。
一、《雁门太守行》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乌云压着城池,城池似乎要被摧毁,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鳞片。
号角声在秋色中响彻天空,边塞上的燕脂在夜晚凝结成紫色。
半卷红旗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音无法响起。
向君王报告黄金台上的意旨,携带宝剑为君王而死。
分析:这首诗以雁门太守征战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和将士们的英勇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情。
二、《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大漠中的沙子如雪般洁白,燕山上的月亮像一把钩子。
何时才能用金子装饰我的马脑,让我在这清秋时节快马加鞭。
分析:这首诗以大漠和燕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时期的厌倦。
三、《长干行》原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滟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君恩爱深,惭愧负君恩。
译文:郎君骑着竹马而来,绕着床弄着青梅。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小孩子之间没有猜疑。
十四岁成了你的妻子,羞涩的面容未曾展露。
低头看着暗暗的墙壁,千呼万唤也不回头。
十五岁开始展露笑颜,愿意与你共度尘世与灰烬。
常怀抱柱之信,怎会上望夫台?十六岁你远行,瞿塘滟滟堆。
五月不能触碰,猿猴的声音在天空哀鸣。
门前留下的行迹,一幕幕变成了绿苔。
苔藓深厚无法清扫,落叶在秋风中的凋零。
八月蝴蝶到来,双飞在西园的草地上。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及注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

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煜的一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他赴任雁门太守时的心情和景象。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办事蓬联合到竹坞来,闲听潮生落潮声。
满堂游客相望欢,开屏书生亦登坛。
独立高楼旁,宿于凤凰池,夜来风雨声,故国梦兼空。
翻译:
渭城的朝雨弥漫着淡淡的尘埃,客栈的青青柳色明媚新鲜。
我前来办事,马车联合到竹坞,闲着无事听着潮水出入的声音。
满堂客人嬉笑相视,书生打开花屏登上榜坛。
独立高楼旁边,宿于凤凰池,夜晚来临,风雨声响起,古国之梦空空如也。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个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来说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 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 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 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古诗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背景《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绘了雁门太守辛弃疾忠于国家,秉公执法的形象。
该古诗通过生动的写景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守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仰,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公正的赞美之情。
诗文原文及注释原文:秋阴一雁过,江月犹回白。
输钱赵翼事,悔教夜火柝。
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
况是险年丰,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注释:•秋阴一雁过:秋天阴沉的天空中,一只雁飞过。
表现了寂寥的季节氛围。
•江月犹回白:月亮还未完全升起,反射在江水上,水面呈现出一片白色。
•输钱赵翼事:指辛弃疾年轻时在钱塘县任职,曾与赵翼有过一段交往,但因一些事情导致他悔教夜守火柝,心生后悔之情。
•银绝羌笛堕:因为吹笛的人已经离去,只有笛声还在空中回荡。
•锦连楚客惜:楚国的客人倾慕锦绣之地,舍不得离开。
•况是险年丰:更何况是在艰难的时代,国家危难之际,丰年的收成成为珍贵的财富。
•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诗人以景色形容心情,表达出忧愁和凄凉的情感。
诗词赏析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将雁门太守的品德与身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秋天的阴天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而飞过的雁更加强调了孤独和凄凉。
江月未升,反射在江水上,形成了一片白色的光芒,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这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季节氛围,同时也突出了太守的孤独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辛弃疾悔教夜守火柝,暗示了他年轻时在官场上的一些挫折和不幸。
而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的描述,则表现出太守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以及与楚国客人相对而行的情愫。
最后一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出自宋朝诗人李贺的古诗词作品《雁门太守行》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翻译】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雁门太守行》古诗赏析

《雁门太守行》古诗赏析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字词释义】①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②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③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④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⑤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⑥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⑦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⑧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⑨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参考译文】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主旨】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注释】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
军中的号角。
6、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7、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8、临:抵达。
9、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
10、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1、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2、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3、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14、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后称“乐府诗”。
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