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发热!解读

合集下载

ICU常见发热

ICU常见发热
3、将血标本注入血培养前,要用70%--90%的酒精擦拭瓶塞,以 减少污染的可能。
4、假设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则一份血培养标本必须外周静脉 采集,一份血管导管内抽取。
5、每个培养瓶标注获取的时间、日期和具体位置。 6、每个培养瓶需要抽取20--30ml血液。
血管内导管与发热
常出现的为中心静脉导管,疑似导管发热,应 拔去导管病进行导管培养,同时也要行血培养。
分期护理
体温上升:此期应注意给病人保暖,加盖被子, 同时给服热饮料,而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的热 能减少,是体温升高幅度减少,从而缩短畏寒, 颤抖的时间。
高热持续期:此时应给病人退热,补充水分, 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退热期:应及时更换衣服、被单、适当减少病 人的盖被,以防止病人出汗较多引起虚脱。
常见ICU发热
ICU
1 介绍和定义

CONTENTS
2 体温的测量

3 发热的病理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热度、热型与疾病
5 感染部位与致病菌的评估
6 分期护理和要点
介绍和定义
一些文献把发热定义为核心温度>38℃。另外一 种定义两次连续的体温>38.3℃为发热。
通常认为正常体温为37℃。在健康人群中,这个体 温受昼夜变化和月经周期的影响有0.5--4.0℃的波 动,干重体力活时,温度可上升2-3℃。
要点护理
降温灌肠:可用28--32℃温水或4℃等渗盐水,保存 15--30分钟。
冰袋使用:可防止病人的前额、头顶部、颈部、腋 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局部勿冻伤,保持 冰袋放置部位正确,如为降温,使用30分钟后需测 体温,做好记录。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可取下 冰袋
要点护理
酒精擦浴:治疗碗或面盆内盛25%---30%酒精300--500ml,约30℃。

ICU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临床应用

ICU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临床应用

ICU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临床应用一、概述重症监护病房中患者发热的发生率可以达到 23%-70%,主要由于危重症患者受病情影响,出现脱水、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情况,影响患者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体温调节障碍,体温不断上升,这也是人体对疾病产生的一种自然防御反应 [1-3]。

如患者长期处于高热状态,可能影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引起其他脏器并发症。

另外,长时间高温还会对脑血流量、脑代谢率和脑耗氧量造成影响,致使颅内压不断升高,最终引发脑水肿,损害脑细胞。

因此,及时对ICU患者实施降温措施,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因及常见疾病1、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

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降温的目的及适应症1、目的①:为高热患者降温,减少患者不适。

②防止脑部充血、脑水肿、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其需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2、适应症: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体温一般在38.5℃以上应给予物理降温。

四、降温方法及种类:非药物降温和药物降温1、非药物降温:也就是物理降温,优点是副作用小。

ICU发热的评估及管理

ICU发热的评估及管理
起发热的除了肺炎和气管支气管炎以外的呼吸道疾病。 已存在胸膜腔积液、ALI或ARDS的患者应该进行CT检查。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对于腹痛的患者应测定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
、淀粉酶、脂肪酶和乳酸。
• 考虑肾上腺机能不全则应测定血钠、血钾、血糖和皮
• ICU发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 手术部位感染
• 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 因以上原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菌血症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 当患者使用呼吸机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新出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 鼻窦炎 • 8% ICU患者发生鼻窦炎,机械通气患者更常见,影像
学上表现为鼻窦内阴影。鼻窦炎最典型的表现是发热 ,无局部症状和体征,但由于多数患者为机械通气, 即便存在头疼和鼻窦压痛也无法告知医生。偶尔会有 脓性鼻腔引流液。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诊断与鉴别诊断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诊断方法
• 鼻窦评估 • 适用于鼻腔有或无脓性分泌物的机械通气患者。 • 首先要通过影像学评估,首选CT,但也可以用鼻窦摄
片及鼻窦超声替代。
• 对鼻窦浑浊且没有其他发热病因的患者经内窥镜抽取
中鼻窦的分泌物进行培养。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诊断相关
• 对临床医生来说,ICU患者发热时记住以下几点很重要: • 首先,始终应考虑到危重患者常常不止一种感染。 • 其次,若患者存在免疫抑制,其感染及炎症的依据(

ICU患者发热原因分析

ICU患者发热原因分析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86142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发热是ICU 患者中常见异常情况,据研究统计,多达70%ICU 患者并有发热现象,发热原因常常由于感染及其他严重状态所致,而在这些发热原因中,不明原因发热及临终前高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现收集本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重症103例发热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科103例发热患者,年龄32岁-90岁,平均年龄76岁,其中肺部感染并休克25例,泌尿道严重感染21例,脑梗死 20例,脑出血15例,心力衰竭12例,肾功能衰竭8例,肺梗死2例。

1.2 方法以腋下温度测量为准,观察患者热型及发热时间,入院前、入院后对照,体温高度统计,对发热与死亡关系进行病原学结果分析。

2 结果ICU 同期住院患者150人,发热患者占103例,大概占ICU 患者的70%,检出病原菌40人,有3例患者长期住ICU,存在多重耐药及定植菌感染。

2.1 ICU 患者发热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大量强抗感染药物,体温超过41.0℃的患者,持续3-5天几乎全部死亡,这些患者都使用抗感染药物超过72小时,治疗无效,考虑恶性高热。

这些病因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体温在38.9-41.0℃间一般为感染性发热,体温超过41.0℃常为非感染性发热、药物热、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及恶性高热。

本院103例重症发热患者,其中感染性发热85例,通过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发热情况均出现好转,另外18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由于短时间内未能查到病因,导致无法对症治疗,其中包括5例临终前高热患者,5例患者均在短时间内死亡。

2.2 ICU 患者感染性发热常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感染、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鼻窦炎[1],感染性发热易于发现,正常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一般可消除发热症状。

ICU病人发热!解读

ICU病人发热!解读

体温变化与疾病
病人体温平稳后,近期突然上升需考虑? 有效抗生素停用过早 感染处出现局部脓肿形成 如肺炎合并肺脓肿、 胆囊炎合并胆道脓肿等。 合并二重感染 由于应用抗生素或病人免疫力受 抑发生霉菌感染。 新发菌株感染 常见于置入引流管的病人或ICU存 在交叉感染。 药物热 常表现为体温平稳数日后,再次上升。
热度、热型与疾病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发热可表现有:
• 低热〔又称微热,<38℃〕 • 中等发热〔38℃~39℃〕 • 高热〔39~41℃〕 • 超高热〔>41℃〕
常见热型有:
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再发热、不规则热等
低热
• 疾病处于恢复状态中
危重病人由于受到疾病的打击机体长时间的处于负氮平 衡状态,蛋白质合成严重缺乏,当机体从低反响状态逐步 恢复的过程中可以出现低热
〔6〕如果患者存在胸腔积液,并且临近肺组织有浸润或者 有其他依据疑心胸腔感染,而且也能安全的抽取,则应该 在超声引导下抽取胸水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常规培养〔Ⅱ 级〕。
ICU发热患者的大便检查
• 许多ICU病人会有由肠内营养或药物引起的腹泻,绝大多数肠源性发 热是由梭菌属引起,对腹泻开始前的60天内接受抗生素治疗或化疗的 病人出现发热或白细胞增多时都要疑心肠源性发热。
再发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假设干天,周期的互相交替。可见 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常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时数 小时后降至正常,大汗淋漓,过一至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 高,如此反复发作,此热型最常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该类发热在ICU较常见 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 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风湿热等。

ICU目标体温管理

ICU目标体温管理

ICU目标体温管理目标体温是为实现某种治疗目的,期望机体达到的最佳体温值。

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最常用的方法是亚低温疗法,通过降低脑组织代谢和耗氧量,减轻血脑屏障损伤,减少氧自由基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及释放,是脑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涉及心脏骤停、脑卒中、重型颅脑损伤、新生儿缺血血氧性脑病、肝性脑病等。

心脏骤停后目标体温管理2015年,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学会给出关于心脏骤停后体温管理的建议如下:1、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在自主循环恢复后仍然昏迷时,推荐使用目标性体温管理(强烈推荐,低质量证据)。

2、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初始心律为非可除颤心律,在自主循环恢复后仍然昏迷时,建议使用目标体温管理治疗(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3、对于院内心脏骤停的患者,不论何种初始心律类型,在自主循环恢复后仍然昏迷时,建议使用目标体温管理治疗(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4、采用目标性体温管理时,推荐维持稳定的目标值为32-36℃(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某些特定的人群是从较低(32-34℃)还是从较高(36℃)的目标体温中获益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5、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反对院前常规采用在恢复自主循环后立即快速、大量静脉内输注冰液体的降温方式(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院前心肺复苏中其他降温措施还没有被充分地研究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6、采用目标性体温管理时,建议持续的时间至少为24h(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脑卒中患者的体温管理欧洲卒中组织在2015年专门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体温管理问题发布了一份指南,推荐意见如下。

1、对于发生高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尚不能给出任何用以改善功能预后和/或存活率的退热治疗推荐。

(低质量证据,弱推荐)2、对于正常体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建议常规给予预防性退热治疗,作为改善功能预后和/或存活率的手段。

发热的病因

发热的病因

Investigation
回顾性研究发现:发热与阳性培养结果(血、尿、 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Meta分析(含35项研究): 体温升高与菌血症无独立相关性; 无发热亦不能排除菌血症(negtive LR 0.80) 若伴有寒战,提示可有菌血症(positive LR 4.7) 若无SIRS,血培养多阴性(negtive LR 0.09)
指南建议,应用中心温度计测量身体核心温度 (core temprature),如肺动脉导管、尿管、食 管、直肠的温度。准确,但硬件设施要求高。
通常测量外周温度:鼓膜、腋窝、口腔,或通过 计算公式将体表温度换算为核心体温。识别发热 的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6%。
指南推荐: ≥ 38.3 ℃,定义为发热(pyrexia), 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阈值更低。
一项20466例患者(综合ICU),≥38.3℃,发热 占44%,多见于创伤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Investigation
一项调查(139个ICU):59%被调查者认为,如 果有发热,需采取措施排查感染
Niven等调查研究提示:在发热48h内患者中,至 少做了一次培养的占89%,其中血培养(73%)、 尿(62%)、痰(61%);胸部影像学检查 (95%)
院内来源:输血反应、药物过敏反应 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感染性血栓静脉炎) 术后早期发热 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颅脑损伤、
颅内出血
Incidence
取决于阈值设定、研究人群;26-88%(非神经系 统疾病),23-51%(神经系统);
一项入选2419例危重患者的研究(SICU), ≥38.2℃,发热占26%,感染因素占46%,且多见 于急诊术后,择期术后72h内发热多为非感染因素

成人ICU内新出现发热的处理指南(2008版)

成人ICU内新出现发热的处理指南(2008版)

成人ICU内新出现发热的处理指南(2008版)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修订2009-04-09 21:19:13 张茂丁武摘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和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在1998年制订ICU内危重患者新出现发热的处理指南。

为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合理地消耗医疗资源,2008年两个学会重新修订了指南。

参照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的标准,根据文献证据的强度确定各条建议的推荐级别(表1)。

表1. 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关于文献和推荐意见的分级标准文献级别a)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b) 非随机的同期或回顾性研究c) 经同行评议的反映当前水平的论著、综述,述评,重要病例的系列报告d) 未经同行评议而出版的观点,包括教科书、正式组织的出版物推荐级别I级:有强的科学依据而无可争议地令人信服II级:基于已有的科学依据而合乎情理,并得到专家的强烈支持III级: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但得到已有资料和专家的广泛支持一、启动发热的评估:测量体温,确定发热的阈值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准确和可靠的方法测量体温。

体温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管、食道和膀胱内测量,然后是测定直肠、口腔和鼓膜的温度(表2)。

在ICU内不应使用腋下、颞动脉估算、化学指示剂等测温方法(II级)。

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直肠体温测量法(II级)。

2. 所有测量体温的工具都必须参考制造厂商的使用手册,正确地保存和校准(II级)。

3. 任何测量体温的工具都必须正确使用,避免病原菌通过工具或操作者而传播(II级)。

4. 必须将测量体温的部位和测量结果一同记录在病历上(I级)。

5. 新出现≥38.3℃的体温是临床上启动感染评估的阈值,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实验室或放射学检查(III级)。

6. 新出现<36℃的低体温而无明确的原因(例如甲状腺功能减低、使用冰毯等),也是临床上启动感染评估的阈值,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实验室或放射学检查(III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肺炎是ICU内病人获得性感染的第二种常见病因,也是发热的普遍原因,大 多数病人都是在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发生。 如果ICU内发热患者通过临床或影像学检查怀疑有下呼吸道感染,要遵循下 列原则:
(1)需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大多数情况下,床边直立的前后位胸片是最方便的 检查。如果临床需要,尤其是对免疫缺陷 的患者需要排除机会性感染时,则要进行胸部正侧位摄片或CT检查(I级)。 (2)在应用或更换抗生素之前,需取得l份下呼吸道分泌物的标本进行直接涂片 检查并送培养。若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提示肺炎,则需根据患者情况和当地医疗条件决定是否进行气管镜或其他有 创的检查(Ⅱ级)。
发热的病因分析
构成发热的最常见的“三大类”疾病分别是感染56.5﹪,结缔组 织病约占20﹪,肿瘤占10﹪。 在ICU,Bota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术后和脑出血。 有其它的研究显示住院的病人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吸收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药物热 非感染性炎症状态等
启动发热的评估
• 测量体温
不同体温测量方法的准确性
最准确的方法 可选的方法(依准确性排序) 其他不可靠的方法 肺动脉导管、膀胱内导管、食道探头、直肠探头 口腔探头、红外线耳内测量 颞动脉测温、腋下测温、化学指示剂测温
建议:在ICU内不应使用腋下、颞动脉估算、化学指示剂等测温方法(Ⅱ级)。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
恶性肿瘤坏死吸收所致,但也不能排除肿瘤因子释放导致机体的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的发热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用药后立即或用药后7~14天出现的无法用当前 病症解释的低热至中等热,可伴有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身 不适等。
超高热
· 体温中枢受累
· 脓毒症
如重症颅脑疾病(包括急性脑梗塞、脑出血、颅脑外伤、脑膜脑炎等)。常伴有明显 的意识障碍和其它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是预后较差的征兆。对该类患者引起的发热,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否则患者会很快因高热衰竭而死亡。
热度、热型与疾病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发热可表现有:
• • • • 低热(又称微热,<38℃) 中等发热(38℃~39℃) 高热(39~41℃) 超高热(>41℃)
常见热型有:
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再发热、不规则热等
低热
• 疾病处于恢复状态中
危重病人由于受到疾病的打击机体长时间的处于负氮平 衡状态,蛋白质合成严重不足,当机体从低反应状态逐步 恢复的过程中可以出现低热
• 病人体质衰弱而感染较重
一种是患者本身因慢性疾病使得机体长期处于消耗状态而伴有不 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机体的免疫力极差,机体一旦并发感染后,其自 身的免疫系统无法被感染所激活,表现为机体的低反应状态而出现低 热; 另一种情况是患者的机体在发生感染后一直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 在未更改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出现高热骤降至低热水平,在对患者机 体的应激状态作出评估后,高度怀疑其免疫系统已处于衰竭状态。
再发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的互相交替。可见于 回归热、鼠咬热等。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常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时数 小时后降至正常,大汗淋漓,过一至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 高,如此反复发作,此热型最常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该类发热在ICU较常见 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 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风湿热等。
(3)进行微生物检查的气道分泌物必须在2h内送至实验室并 及时处理(Ⅱ级)。 (4)经实验室确认合格的气道分泌物标本,需进行革兰氏染 色、常规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培养。根据流行病学需要,决 定是否进行其他染色、快速检测、培养等裣查(Ⅱ级)。 (5)呼吸道标本定量培养这项技术还没有被列为常规的检查 项目(Ⅱ级)。 (6)如果患者存在胸腔积液,并且临近肺组织有浸润或者有 其他依据怀疑胸腔感染,而且也能安全的抽取,则应该在 超声引导下抽取胸水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常规培养(Ⅱ级)。
血培养
(5)将血标本注入培养瓶前,要用70%~90%的酒精擦拭培养瓶的瓶塞,以减少 污染的可能(Ⅲ级)。 (6)若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则其中1份血培养标本必须由外周静脉穿刺获得,并 且至少从血管导管内抽取l份血标本。单纯从血管导管抽出标本的培养结果, 不如经外周静脉穿刺取得的培养结果更有临床意义(Ⅱ级)。 (7)每个培养标本要标明获取的确切时间、日期和具体的部位(Ⅱ级)。 (8)每个培养标本需要抽取20~30 mL的血液(Ⅱ级)。
感染部位与致病菌的评估
--• • • • • • • • •
2008美国重症学会和感染协会成年重症患者新发热的评估指南
血培养—菌血症/真菌血症 血管内导管与发热 肺部感染和ICU获得性肺炎 大便检查 泌尿道感染 鼻窦炎 手术部位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其他感染
血培养
(1)在发热开始的24 h内留取3—4份血标本进行培养。尽力保证在抗感染 治疗前获得首份血培养标本。血标本可以连续或同时抽取,但对怀疑 血管内的感染,则应该间隔一段时间取不同部位的静脉穿刺抽血,有 助于诊断连续的菌血症(Ⅱ级)。 (2)如果临床怀疑有持续的或复发的细菌/真菌血症,或者在进行适当的 抗细菌/真菌治疗48—96 h后为评估治疗效果,才考虑再次进行血培 养。再次血培养不能单取1份标本,必须同时抽取2份标本(Ⅱ级)。 (3)如果患者没有留置血管内导管,则需要至少从2处独立的外周静脉穿 刺抽血。每次操作必须先进行皮肤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来操作 (Ⅱ级)。 (4)进行皮肤消毒,首选2%葡萄糖酸氯已定和70%异丙醇配置的溶液, 使用碘酊也有同样效果。两者都需要在穿刺取样前干燥30 s以上。也 可以使用聚维酮碘,但必须干燥2 min以上(I级)。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烧、战)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 症,进一步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临床危重患者的最主要死 亡原因之一。
· 散热障碍
多见于中暑、烧伤、脱水及阿托品中毒等
该种情况多见于内分泌危象(如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及垂体 前叶功能减退危象等)、恶性高热等。
中等度热或高热
• 各种微生物感染(一种或二种以上)
基础疾病多且严重 住院时间长 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 有创性的操作多且频繁 据欧洲17个国家ICU危重病患者(10038名)进行的医院感染调 查(EPIC)中发现,45%的危重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21 %为在ICU中获得。
• 输液或输血反应 • 恶性肿瘤 • 药物热
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直肠体温测量法(Ⅱ级)。
• 确定发热阈值
1. 重症监护病人体温>38.3℃就当考虑是发热,并给予足够的关注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然而,对于免疫力低下病 人,机体不能像免疫力正常病人那样显示一些感染的迹象,就需要一个比较低的发热阈值。 2. 新出现≥38.3℃的体温或<36℃的低体温而无明确的原因,均应进行临床检查,但不一定需要实验室化验或影像 学检查寻找感染证据(Ⅲ级)。
.罗百灵 朱锦棋 胡成平 发热原因待查102例临床分析 [ J ] .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4),231-233 .D Peres Bota,L.Lopes Ferreira,et al.Body temperature alterations in the critically ill. 〔J〕Intensive Care Med,2004,30:811-816 .McGowan JE, Jr., Rose RC, Jacobs NF, Schaberg DR, Haley RW (1987) Feve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edical service. Am J Med 82:580 –586
(9)同时经2个部位抽取血标本进行培养,所得结果要比单一部位的血培养结果更 有临床意义。除外新生儿.不建议只进行单个血标本的培养(II级)。
(10)一旦患者新出现发热并已送检血培养,如果临床怀疑有持续的或再发的细菌 /真菌感染,应该再次进行血培养(Ⅱ级)。
血管内导管与发热
• 由血管内留置物引起的血行感染的相对危险因素众多,风险最大的是短期无套囊的 中心静脉导管,每天每千个导管中有2-5个发生感染。相对而言,外周静脉导管引 起的感染的风险较小,每天发生率不到千分之0.1。 一直以来,拔除导管并行导管培养已成为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对于 留置时间短的导管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导管尖部的半定量或定量培养对于导管相 关菌血症的诊断是可靠的。 至少每日一次检查病人的导管口处或皮下隧道是否出现炎症或化脓,并且评估病人 是否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征象(Ⅱ级)。插管部位的任何脓液都应行革 兰染色和培养(Ⅱ级)。
ICU病人发热原因的识别、处理思路
青岛市市立医院ICU 曲彦
提要
• 定义 • 启动发热的评估 • 发热的病因分析 热度、热型与疾病 体温变化与疾病 • ICU不典型感染病例的诊断 • ICU内新出现发热的处理指南
发热的定义
• 一些文献把发热定义为核心温度>38℃(100.4°F)。另外一种定义 则是两次连续的体温>38.3℃(101°F),对于粒细胞减少的病人, 发热则指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时单次口腔温度>38.3℃,或者>38.0℃并 且时间超过1小时。 • 通常认为正常体温为37℃(98.6°F)。在健康人群中,这个体温受 昼夜变化和月经周期的影响有0.5-1.0℃的波动,干重体力活时,温度 可以上升2-3℃。 • 许多ICU将体温>38.3℃看作是发热,在ICU病房中各种环境因素也可 以改变体温(专门的床垫、散热的灯、空调、体外循环、腹腔灌洗、 透析、持续血液滤过)。 • 体温调节机制同样可受药物、中枢神经或植物神经损害的影响。
· 产热过多
驰张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