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中国近现代史总结 便于理解记忆 时间轴 经典 要点
1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总结_提纲线索_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总结(提纲线索)中国近代史分期——“两时期两朝三政府”: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线索:一、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一)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国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市场和原料;国内背景——1)自然经济为主,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2)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亏空;3)虚骄自大,“天朝上国”自居。
2、直接原因:中国出超→英国走私鸦片→(银荒兵弱)→虎门销烟3、经过:1)1840年:广州→厦门→定海→天津;2)广州→东南沿海→南京4、结果:1842《南京条约》(“五议港元”)、1843《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1844《望厦条约》(兵船巡港、医院教堂)、《黄埔条约》(天自由传教)。
5、影响:1)社会性质变:开始沦为两半(传统社会→近代社会):主权破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瓦解。
2)主要矛盾变(一对变两对)。
3)革命任务变——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二)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40-50年代)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2)仿制西方战船,提建新式海军;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作用——启迪国人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没涉及到制度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背景原因: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灾害。
2、经过:1)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2)1851年金田起义,号“太平天国”,永安建立政权;3)1853年定都天京;4)1853-1856全盛时代、5)1856天京变乱(略);至1864年重建领导核心、防御战。
3、失败(原因:局限性、中外绞杀——“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4、《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土地私有制(按人口年龄分配)——没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阶级基础。
考研政治近代史时间轴

考研政治近代史时间轴1、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晚清政府前期与后期签订了1.中英《南京条约》2.中法《天津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 4.中俄《辛丑条约》) 1)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时期。
2)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到1927年“七一”事变前夕,是民主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两大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变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为一个进步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1)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1921年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3)1927年“七一”事变后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4)1937年“七七”事变后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是全民族抗战的阶段。
5)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联合政府与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
考研史纲时间轴一、古代史1、史前时期时间:约前3300-前3000年主要内容: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的生活、生产、文化等。
2、古代文明时期时间:约前3000-前2000年主要内容: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3、中世纪时期时间:约前2000-前500年主要内容:欧洲的黑暗时期、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4、文艺复兴时期时间:约14-17世纪主要内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和继承。
5、近代前期时间:17-18世纪主要内容:欧洲的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自然科学的进步等。
6、近代后期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初主要内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等。
二、现代史1、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时间:1914-1945年主要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和影响。
考研政 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一、鸦片战争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 年 8 月 29 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 年 10 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社会矛盾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上,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由于缺乏实现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
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它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考研政治历史时间轴事件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事件、文件、运动总结(以时间轴)1840.6-1842.8,鸦片战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1年,林则徐编成《四洲志》,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5,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抗击英国侵略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的武装斗争。
1843年,魏源变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出。
1843.7.10,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7,中美签订《望厦条约》1844.10,中法签订《黄埔条约》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开始出现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农民政权的建立。
1853年,颁布了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通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所以这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856年9月,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9年,《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
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867年美军入侵台湾,高山族人民奋起反抗,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高山族人民奋起反抗。
19世纪70年代之后,出现早期的维新思想。
代表人: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商战”“设立议院”“君民共主”制度。
19世纪70至80年代,“边疆危机”。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

中国近代史时间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 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一《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3 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858 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要点总结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要点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考研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了中国从晚清时期到建国后的历史变迁。
下面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要点总结,以便于考生进行复习和备考。
一、近代史时期背景近代史时期,中国经历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
晚清时期,封建社会和帝制统治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激化,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
列强入侵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形成控制。
这一时期的背景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晚清时期的改革与变革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力图挽救国家危亡。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
光绪皇帝主持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如戊戌变法等。
但由于帝制体制的阻碍,这些改革措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彻底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的革命风潮的兴起,为中国日后的革命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五四运动抗议了巴黎和会的决议,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这一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对中国整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织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通过不懈努力,发展壮大,并成功领导了中国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要革命战争。
这场战争抗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解放战争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解放全中国的大规模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确立了新中国的成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时间轴知识点串讲

近代史时间轴知识点串讲如下:
*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封建帝制结束,中国进入民国时代。
* 1917年,张勋复辟被推翻,“五四”运动爆发。
* 1927年,宁汉合流,国民党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 1947年9月至1949年9月,土地改革运动,国共内战,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瓦解。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和社会性质转变的关键点。
此外,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也是近代史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农民起义、反侵略战争、民主革命斗争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
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抗争精神,以及对于国家独立和富强的追求。
以上就是近代史的一些主要事件和时间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1、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封建制度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方式变化及成因:阶段一:1840-1894,掠变商;商品主,武力辅,互勾结阶段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变垄,商转资;瓜分潮,宰割盟晚清政府与列强关系:闭关自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战前-两次鸦片-太平天国――新要求(垄断),义和团-联军侵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英挑起,开市场;侵略战,转折点;闭关结,殖封开。
背景:封建败,资本盛;(这里本质是在讲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其发展程度源于劳动人民的解放程度)借禁烟,行侵略;过程:阶段一,封江口,占香港;阶段二,清宣战,广州和;阶段三,扩战争,南京约。
虎门烟,沙连升;广天培,民三元;定云飞,镇裕谦;吴化成,江海龄。
评价:最主因,清腐反(内因);客敌强,主中落。
殖封始,矛盾变,文化转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继续:因目同,性质承;影响同,沦殖民扩大:力量大,时间长;区域广,条约多评价:岸地增,赔款加,坏主权注:闭关政策:前防郑,后防夷;限通贸,京约破虎门销烟:林邓合,三九火,显决心租界:强划区,为基地;不受束,国中国。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一战后,开侵略;瑷珲北,北京东,堪西北1858,《瑷珲条约》,东北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1860,《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战争过程:阶段一,越南北;阶段二,中东南(沿海);陆海战,互胜负马尾海战-台湾基隆、沪尾之战-镇南关大捷评价:法侵越,造基地;清妥协,致悲局;边疆危,促觉醒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背景:日有策,势必然;列支态,矛催化;中有腐,造可能;朝有东,导火线过程: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战役评价:地位沦,刺野心;(列强)促觉醒,各层动;(中国)日位高,经济展;(日本)英位降,同日盟;(英国)注: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为己利,联涉日;为有功,索权益;瓜分潮,由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