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7)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环境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生态因素及其分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境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难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图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环境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因素及其分类。

3. 实践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环境的概念2. 生态因素分类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4.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环境的概念。

(2)列举生态因素分类,并举例说明。

(3)谈谈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哪些影响。

答案:(1)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全部条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因素如食物、天敌、共生关系等。

(3)生物通过形态、生理、行为等方式适应环境。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图片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穿插教师的讲述、情景教学法章的第二课,对学生灌输生物圈和栖息地两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学习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作铺垫,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系统分析,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认识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让学生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保护生物栖息地有个系统的认识。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所需的水、温度、空气、光等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三、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课的难点。
1.出示问题
(1)我们平常见到的仙人掌是扁
平的,而沙漠中的是柱状的
(2)大雨过后的蚯蚓为什么爬出地面?
(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
2.自主研学
根据以上问题,学生观察教科书第7页图1.1-4和图1.1-5,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 的关系。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树
六、迁移应用
课外实践调查生物的栖息地
提示:到校外选择某一种生物的栖息地,调查该栖息地内主要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尝试向同学们描述该栖息地的特征,看他们能否猜测你所描述的地点。
知识点2.环境——既然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什么是环境呢?环境紧紧指的是其生活的地点吗?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1. 生物与环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分析;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概念、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生物图片、实物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生物图片、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生物在各自环境中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讲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如沙漠中的植物、鱼类的呼吸等,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食物、敌害等,并展示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如“南橘北枳”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概念;2. 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七上生物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七上生物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七上生物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生物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其中包括水、温度、空气和光等。

同时,生物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它们相互适应和影响。

为了探究光照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我们可以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生物学中,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的总和被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层的底部、岩石圈表面和水圈的大部分。

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海平面上10千米以内的岩石圈和大气层以及海平面下10千米以内的水圈。

因此,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实际上只是地表的一薄层。

环境不仅仅是指生物的生活空间,还包括了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是指不具备生命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和空气等。

以熊猫为例,它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如果这些地方没有空气、没有食物、没有水源等,仅仅是一片空旷的土地,熊猫就无法正常生活。

通过研究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我们可以树立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同时,通过探究光照对鼠妇或黄粉虫分布的影响,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知识点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相互影响有捕食关系和合作关系。

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的关系,而合作关系则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之间相互合作的关系。

此外,生物间还存在竞争和寄生关系。

例如,植物之间会争夺水分、阳光等资源,而蛔虫则寄生在人类体内。

在海底世界中,还存在一种奇妙的关系——寄居蟹和XXX的共生关系。

寄居蟹能够让海葵移动,以便更多地捕获食物,而XXX则能保护寄居蟹,同时给予其食物残渣。

知识点4: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生物适应环境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生物适应环境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改进措施与建议:
1.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针对实验探究环节,我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有效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例题10:
题目:请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环境的意义。
答案: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环境的意义在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会影响环境,从而使环境发生变化,以适应生物的需求。
9.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0. 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性,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生物适应环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但在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方面还需加强。其次,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但个别学生表现较为被动,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阳光、空气、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家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面包虫的分布吗?
2、作出假设面包虫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面包虫的分布。

3、制定计划对照实验的概念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面包虫的分布。

6、表达和交流。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改善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爱
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引起学生对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的兴趣。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
1.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3. 讨论生物受污染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三、小组活动(15分钟)
1. 分组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列举几个例子。

2. 讨论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 汇总小组讨论结果,让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对其他小组提出建议。

2. 教师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积极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存。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小实验,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了解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态现象;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选取一个生物实例,分析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以及它对环境有哪些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以日记形式记录,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2.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至少三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2.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如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以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迁徙等。
3.介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结合实例,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设计意图:传授新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学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
6.课后作业设计注重拓展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现象,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技能目标: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2)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四、课前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分配:2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预学: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讨论:(A)课本第17页图中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B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请你说一说
(A)你还能举出其他有关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例子吗?
探究: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 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上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骆驼刺的根,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精导: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提升: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七、教学反思: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二、预习导学
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
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
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
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
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
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
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
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
蜗牛鸵鸟袋鼠蛇
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
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
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
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
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
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
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
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
蛙, .
三、课堂检测
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
A.跳跃
B.行走
C.爬行
D.游泳
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
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
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
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
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
A.飞行
B.蠕动
C.奔跑
D. 行走
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
方式:()
A.飞行爬行
B.跳跃爬行
C.跳跃游泳
D.飞行游泳
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
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
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
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
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
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
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
A.增大浮力
B.减少阻力
C.减少浮力
D.增大阻力
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
A、爬行
B、飞行
C、游泳
D、奔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