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民为贵》word导学案

合集下载

《民为贵》导学案

《民为贵》导学案

《民为贵》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作者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其用法。

词语如“也”、“就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3、体会孟子得譬喻论证。

4、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得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课前先知】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得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得“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得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得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得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与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也就是以记言为主得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得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4.对孟子文章得相关评论: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

”(《艺概》)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章句·题辞》)【自主学习】1.积累整合(注音)社稷( jì ) 粢盛(zì )(chéng ) 汤放桀(jié ) 伐纣(zhòu ) 弑君(shì )走圹(kuàng ) 獭(tă) 驱爵(què) 鹯(zhān) 三年之艾(ài )谆谆(zhūn ) 暴之于民(pù ) 朝觐(cháo)(jìn ) 讴歌(ōu) 篡(cuàn )2.解释划线字词(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土神与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高二语文《民为贵》优质课导学案

高二语文《民为贵》优质课导学案

《民为贵》导学案高二语文设计:徐丹张明娜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3.25【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各种文言现象。

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3.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各种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的字注音。

(A级)稷()粢()桀()圹()谆()朝觐()()2、解释通假字的含义。

(B级)(1)为丛驱爵者,鸇也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B级)(1)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传.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______________(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_____________ (5)所欲与.之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______(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谆谆然...命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 (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B级)(1)牺牲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下列句子(并指出划线句子的特殊句式)。

(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民为贵 导学案第二课时导学案

民为贵 导学案第二课时导学案
山阳城区三中三自五环高效课堂课堂因展示更精彩1高二年级语文选修导学案姓名班级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课题民为贵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马兰兰执教者审核审签累计课时总第课时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高二年级语文(选修)导学案
姓名班级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知识链接】:
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收获感想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江泽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胡锦涛“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民本思想名言:
1、“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尚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学法指导
学习流程及内容
课堂随笔
孟子思想提示: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
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
1.口译4/5则内容.
2.解读孟子的民本思想,口头谈一谈自己的启示。

23《民为贵》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23《民为贵》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命制:第一单元《孟子•民为贵》 校对: 审核:【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文言现象 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教材分析】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 以道健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 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本课教材节选了《孟子》中的五则材料:第一则提出了民为贵的中心论题,第二则提出了民为贵 的理论依据,不仁不义的君主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

第三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分析失天下与 得天下的真正原因是民心向背,第四则提岀民为贵的事实依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最后一 则提出善政不如善教。

【字音】社稷(jD 粢盛(zl) ( ch6ng)汤放桀(ji6 )伐纣(zhdu ) ang)獭(ta )驱爵(qu^)鹳(zhan )三年之艾(ai )淑(shu)胥(xu)溺(n))谆 谆(zhun)践(jian )暴之于民(pu)朝觐(chdo ) (jin )讼狱(sdng )讴歌(du)篡(cuan )荐(jian )【实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常见实词意义)(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⑵丘民:指庶民、众民。

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4)然而:这样却(5)放:流放(6)传:指传记(7)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8) 道:办法。

(9)斯:这样。

(10)犹:就象。

(11)为:介词,替、给。

(12)欲:想。

得:能够。

(13)畜:通“蓄”,积聚。

得:得到。

(14)忧辱:忧愁受辱。

(15)淑:善。

胥:皆。

(16)与:给。

诸:“之乎”的合音。

(17)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18)行:行动。

事:事件。

(22)声:声望。

(23)得:赢得。

(24)善:好的。

民为贵导学案教师版

民为贵导学案教师版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6、你觉得这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更换,只有人民是不可更换的。所以,人民是最重要的。“民贵君轻”这就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典型、最明确的体现。
探究案
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不乏暴虐无道的君主,也不乏愚忠之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正可以显示出他们这些人在心智上的障蔽。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能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确实难能可贵。
5.特殊句式
(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判断句
(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介宾后置句
(3)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定语后置句
(4)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判断句
(5)祭祀以时介宾后置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1)为丛驱爵者(通“雀”,麻雀)
(2)苟为不畜,终身不得(通“蓄”,积累)
(3)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二十八)
3.古今异义
(1)得乎诸侯为大夫(古义:古代官职,今义:医生)
(2)牺牲既成(古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以陷于死亡(古义:被诛杀或逃亡,今义:死去)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民为贵导学案1(教师)

民为贵导学案1(教师)

《民为贵》导学案(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重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理清文意,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3.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论证风格。

【学习重点】学会拓展迁移,探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学习难点】学习感受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和“为民造福”的仁人之心。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学成以后,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属语录体散文集。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2.名言名句“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2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2Word版含解析

18 1.第二课时(一)、提问导入孟子民本思想”是什么?(二八朗读第2、3则(三)、讲读第2则1、读”与”释”2、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

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

”3、解读: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八讲读第3则1、读”与释”2、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

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

《孟子选读——民为贵》导学案

《孟子选读——民为贵》导学案

《孟子选读•民为贵》导学案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鹯也________________ ②苟为不畜.,终身不得________________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贼⎩⎪⎨⎪⎧ 贼.仁者谓之贼 汉将辞家破残贼.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②得⎩⎪⎨⎪⎧ 得.天下有道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B.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C.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D.弑:即指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因此因自然原因致死的则不应归入弑君,如病死、服丹药中毒死等。

E.中国: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文中指国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二、迁移运用(一)20.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

桀、纣之失国,在于失民;而失民的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

至于君王要想得到民心,(),实施仁政善策,从政治上和经济上保障民众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使民众安居乐业。

(二)20.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

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为贵》导学案(第一课时)初稿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在战乱和畏惧君主的时代背景之下,孟子可贵的民本、平等思想。

2、技能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3.情感目标:培养重视国家、亲和民众的情感态度。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注音
社稷()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水獭()三年之艾()淑()胥()溺()2、字词翻译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