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导学案备课纸.doc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主备者:王莉莉审核者:总课时数:
执教者:七年级语文组执教班级:七年级使用时间:
章节与课题
秋天
本课时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本课时重难点
及学习建议
重点:
1.朗读课文。
4、你可以为第一节起个美丽的名字吗?(农家丰收图)
(二)讨论第二、三节——渔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
(1)体现农家特色的: 背篓 渔船
(2)表明秋天天气的:露珠冷雾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2、语言品味
(1)第二节中心句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从哪些词句可见是“游戏”?“游戏”有何韵味?
“梦寐”的本意是睡梦。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是牧羊女眼里写满的淡淡的情思。
3、请为另两幅起名字并用美丽的语言说意境(课外作业)
设置情景,激情导入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整体把握诗意
品读语言,感受语言表现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体会意境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一、收集有关秋天的古诗词。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利用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同时要求掌握词语的字形,意思.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不同层次地从文中获取知识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一、导入 ( 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导语)
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导学案(7—8).docx

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导学案(7——8)九年级 ___ 班姓名____________ 审核【课题】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时】第7、8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00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0的距离为d,则有:直线L和00相交<=>d<r;直线L和00相切«d=r;直线L和00相离Od>「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题目。
2.难点:由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迁移并运动直线导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三个对应等价。
三、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前一节课已经学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自学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通过教材“观察”及动手操作,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什么叫相交、相切、相离、割线、切线及切点?3・教材思考?d、r的大小关系与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设00的半径为「直线L到圆心0的距离为d,则有:直线L和00相交O _________ ;直线L和00相切O ________ ;直线L和00相离O ________ ・4.教材练习1、2.(直接做在教材上)5.已知一个圆和圆上一点,如何过这个点画出圆的切线?动手试一试?6.写出切线的判定定理:7.通过教材思考,得出切线的性质定理:(三)合作探究:1 •如右图,直线AB经过00上得点C,并且0A=0B, CA二CB,求证直线AB是00的切线。
C•「b(四)巩固练习:E 如图.丸”是GX 丿的j!L 拄・15*・?IT = AB ・ 求证貝丁是G )O 的2.如图.八“是G 。
妁克径・史线/】、池是GJO 旳切线.“I 、B 是紡点.I .I :有怎样的隹克关系?证明你的鰭论.(五)达标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与圆有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B. 和圆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C. 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D. 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如图,AB 与OO 切于点C, OA=OB,若(DO 的直径为8cm, AB=10那么OA 的长是()A. >/41B. V40C.V14 P.V603•如图,若O 的直径AB 与弦AC 的夹角为30°沏线CD 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D,且OO 的 4•如图,若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则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5•如图,已知PA 是OO 的切线,切点为A, PA = 3, ZAPO = 30° ,那么OP 二 __________ . 6•如图,已知ZAOB=30。
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教案

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教案第一章:导学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学案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结构。
3. 学会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学案。
二、教学内容1. 导学案的概念与作用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2.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目标明确、难易适度、逻辑清晰、趣味性强、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3.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习评价、拓展提高。
三、教学步骤1. 导学案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导学案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导学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分析设计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
3.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介绍导学案的结构,示范编写一个简单的导学案。
四、教学评价2. 学生能掌握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结构。
3. 学生能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学案。
五、拓展提高1. 讨论如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导学案。
2. 分享优秀导学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第二章:导学案设计与编写一、教学目标1. 掌握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步骤。
2. 学会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
3. 能够独立编写一份完整的导学案。
二、教学内容1. 导学案编写的步骤分析学情、确定目标、设计问题、安排练习、反馈评价。
2. 导学案内容设计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评价。
三、教学步骤1. 导学案编写的步骤讲解每个步骤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例演示编写过程。
2. 导学案内容设计分析教学内容,示范如何设计导学案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2. 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
3. 学生能独立编写一份完整的导学案。
五、拓展提高1. 讨论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分享优秀导学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第三章:导学案在课堂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学案在课堂中的作用。
2. 学会如何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教学。
3. 能够有效利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3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班内交流 采取不同形式朗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一、读预习提示。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2 、听贩毒,自由朗读全诗。 二、 1. 找出第一首诗中心句,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幺特点?理解虫鸣的象征意 义。 “大地的诗歌”在文中指什幺? 诗人以“盛夏的蝈蝈吟唱”和“冬日蛐蛐儿歌唱”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 赏析归纳第二首 诗的内 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 意境美, 语文功底好点的学生可试着写首小诗 课堂展示 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田园诗 《夜》:静谧、美丽 (一)说教材: 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 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 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 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 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 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 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 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 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 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 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 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 比。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 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桃溪中学导学案模板(一页) 2

9、简便方法计算:
(1)(-28)+(+34)+(-22)+(+26);
(2)(-33)+(+17 )+(-1.234)+(-17 )+(+33);
(3)(-1.3)+(-2.64)+(+3.3)+(-1.36);
5.计算:
(1)[2+(-3)]+(-8)=______+______=_____;
2+[(-3)+(-8)]=_____+______=_____
(2) [10+(-10)]+(-5)= ______+______=______;
10+[(-10)+(-5)]= 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系列 编号:
课题:有理数的姓名:
三、课内训练
7、在括号内填写所依据的运算律:
(-15)+(+7)+(-9)+(+23)
=(-15)+(-9)+(+7)+(+23)()
=[(-15)+(-9)]+[(+7)+(+23)]()
=(-24)+(+30)=6
5、从一批货物中抽取20袋,称得它们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
122,121,119,118,122,123,120,118,124,122,119,121,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中学导学案备课纸中学导学案备课纸章节与课题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本课时重难点及学习建议1、.体会作者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本课时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雪景图学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惟余莽莽(稍逊风骚(成吉思汗(3提示朗读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一、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二、研讨上片1、词的上片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胸怀?2、“望”字统领的句子从哪些方面分写雪景?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3、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并谈谈你的体会。
三、研讨下片1、“江山”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作者在下片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3、找出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体会: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一、感知、概括词作内容。
二、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通过写景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诗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认为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请你谈谈理由。
四、学习词作借景抒情的写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1、背诵词作。
2、默写词中写雪景的句子。
3、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1、默写巩固。
2、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体会词人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积累语言。
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板书设计写景:望过渡伟大抱负议论:惜。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_1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中学导学案备课纸章节与课题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及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理解“变奏曲”的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本课时重难点及学习建议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3、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本课时教学资源使用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掌握字词。
2、自查关于作者江河及朦胧诗、意象意境、“变奏曲”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4、探究鉴赏: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对你感兴趣语句鉴赏一番。
.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要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2、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的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1)诗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4)题目“变奏曲”怎样理解??(三)、归纳总结。
东台中学导学案.doc

东台中学导学案课题牛郎织女知识与技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与方法: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讲这个故事。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能讲故事,感受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习难点能讲故事,感受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小组讨论交流辅助手段学案篇子课型阅读教学过程项目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置目的预习指导预习提纲放在学案上读课文;看预习指导上的信息课文理解题目;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巡视指导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项目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置目的释疑解惑导入: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2、老师:“对T !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1、连线:把我过几个传统节日名称、日期、风俗习惯进行连线。
2、读课文:出声朗读默读课文;3、概括全文内容4、默读、跳读课文找到描写牛郎、织女、王母的语段,语句分析人物性格;5、分析总结文章主题总结本课所学1、通过我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2、介绍民间故事这种文体的常识;3、指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4、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5、指出内容、感情两方面让学生先总结,师补充。
爱国教育;加强适应中考教育。
熟知课文内容学会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让学生学会总结文章中心。
针对训练习题课放在学案上达标测评习题课放在学案上课后随笔本节课应该着重注意的知识点:1学会概括中心;2、学会结合文章内容,不问人物总结人物性格;3、学会听课总结所学。
附:板书设计; 附:学生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 实现人生理想的?
3.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
痴想()一瞬间()喧腾()隐秘漫
湿 诱惑()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作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 课。
培养学生收集查找能力,加大 字词量,扫清拦路虎。
三
1.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 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2.理解“山”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深层含义。
本课时教学 资源使用
教学案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标划疑难诗句。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 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 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 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一一对大海的 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日中的那 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主备者:葛兆金审核者:总课时数:1课时
执教者:七年级语文组执教班级:七年级使用时间:201L 10
章节与课题
在山的那边
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 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课时重难点 及学习建议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 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 什么意思?
七、作业
常规作业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后的心得。
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五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重点词句,深刻理解住主旨,如: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 • • •
六、小结
本课重点训练了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深 刻理解主旨。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将这种朗读和词句品味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