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一语文综合测验卷
北京版2013-2014高一语文期终质量检测(含答案)

高一语文期终质量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长篙.(h āo ) 创.伤(chu àng ) 目眦.(z ì) 不加思索 B. 踯.(ch í)躅 辽夐.(xi îng ) 百舸.(k ě) 苍海一粟 C. 惊蛰.(zh é) 笨拙.(zhu ō) 体恤.(x ù) 星辉斑斓 D. 溯.(s ù)源 忤.视(w ǔ) 忸怩.(ni è) 准备就序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搭讪 晋升 东施效颦 动辄得咎B. 汗颜 吞噬 仓皇失措 渊远流长C. 耗废 奇葩 前倨后恭 忧柔寡断D. 矍铄 雾霭 迷天大谎 出类拔萃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多年来,秀水市场凭借丰富的商品、可靠的质量、合理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其中超过40%左右是慕名前来的国际友人。
B. 我国西部地区的湖泊出现萎缩乃至干涸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人为破坏等因素造成的,环保人士呼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湖泊。
C. 在即将开幕的伦敦奥运会上,怎样提高裁判执法水平,以确保为全体运动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仍是各国体育代表团关注的焦点。
D.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我国农民工总数的60%,如何使这些“80后”“90后”青年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才能避免被边缘化。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传道受业解惑也以所师者,为圣以所圣人之 D. ⎪⎩⎪⎨⎧∙∙舟中乎相与枕藉吾乎其闻道也亦先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13套)

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48分)一、识记默写(8分)1.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诗经·氓》)2.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沁园春·长沙》)3.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4.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二、阅读题(一)文言文阅读(16分)丘和,河南洛阳人也。
父寿,魏镇东将军。
和少便弓马,重气任侠。
及长,始折节,与物无忤,无贵贱皆爱之。
周为开府仪同三司。
入隋,累迁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
汉王杨谅之反也,以和为蒲州刺史。
谅使兵士服妇人服,戴幂旂,奄至城中,和脱身而免,由是除名。
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
属炀帝北巡过代州,和献食甚精。
及至朔州,刺史杨廓独无所献,帝不悦。
而宇文述又盛称之,乃以和为博陵太守,仍令杨廓至博陵观和为式。
及驾至博陵,和上食又丰,帝益称之。
由是所幸处献食者竞为华侈。
和在郡善抚吏士,甚得欢心,寻迁天水郡守。
大业末,以海南僻远,吏多侵渔,百姓咸怨,数为乱逆,于是选淳良太守以抚之。
黄门侍郎裴矩奏言:“丘和历居二郡,皆以惠政著闻,宽而不扰。
”炀帝从之,遣和为交趾太守。
既至,抚诸豪杰,甚得蛮夷之心。
会炀帝为化及所弑,鸿胪卿宁长真以郁林、始安之地附于萧铣;冯盎以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
各遣人召之,和初未知隋亡,皆不就。
林邑之西诸国,并遣遗和明珠、文犀、金宝之物,富埒①王者。
铣利之,遣长真率百越之众渡海侵和。
和遣高士廉率交、爱首领击之,长真退走,境内获全,郡中树碑颂德。
会旧骁果③从江都还者,审知隋灭,遂以州从铣。
及铣平,和以海南之地归国。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一 语文(含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一语文(含答案)本试卷三大题16小题,共4页,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答在答题卡上。
3.笔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答案,再写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古代诗文积累和阅读(26分)1.在横线处补写出原文。
(8分。
每空1分)(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白居易《琵琶行》)(2),。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2. 简述《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王维诗的什么特点?(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谒见B.无乃尔是过.与过错C.是社稷..之臣也国家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跌倒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其身也,则耻焉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既来之,则安之.彼竭我盈,故克之.D.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五十步笑一百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一、阅读。
(4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每题4分,共16分)大铁椎传清·魏禧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吹觱篥数声。
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
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省:探望。
B. 故尝与过宋将军过:访问。
C.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
D. 时座上有健啖客啖:谈话。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源:21世纪教育网]B. 久居,祸且及汝若属皆且为所虏C. 夺其物,故仇我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 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遽扑之,入石穴中3.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于:介词,到……(某地)B. 故尝与(之)过宋将军之:代词,他,指代大铁椎。
2013--2014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3--2014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客观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1—5题,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忖度/揣度笑靥/梦魇敕造/赦免螳臂当车/安步当车B.朱拓/拓片孝悌/涕泪崛起/倔强否极泰来/臧否人物C.歆享/谙熟杜撰/酒馔炮烙/烙饼赵奢之伦/天涯沦落D.幽咽/凝噎石栈/饯别逡巡/疏浚多财善贾/余勇可贾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敕造惫懒寄明锁雕梁画栋度长挈大B.宫绦笑靥护身符揭杆而起振济灾民C.踌躇畏葸顺着眼弃甲曳兵分庭抗礼D.训熟炮烙拗不过沸反营天残羹冷炙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向鲁大海)你这么只凭,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②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罢工,反对我。
③因为和平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它的荣冠,彼此的情感。
④天下真有这样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A.义气鼓吹沟通标志 B.意气鼓动沟通标致C.义气鼓动勾通标志 D.意气鼓吹勾通标致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C.过去的三年间,我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多个旧区改造项目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蓝图进一步明确。
D.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立春刚过,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次难得的降水,济南和省会部分地区雪量较大。
降雪虽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但人们还是难掩心中的喜悦。
B.马来西亚交通部门从法国方面获得了新的卫星图像,显示南部走廊附近存在疑似物体,已将其转送给澳大利亚搜救协调部门。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2套)

陕西省安康市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卷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纤.(qiān)细裙裾.(jù)将.(qiānɡ)子无怒给.(jǐ)予答复B.修姱.(kuā)溘.(hè)死小人所腓.(féi)一叶扁.(biǎn)舟C.主簿.(bó)吐哺.(bǔ)酾.(shī)酒临江清流激湍.(tuān)D.嗟.(jiē)悼修禊.(xì)冯.(pínɡ)虚御风放浪形骸.(há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箫瑟树阴商榷诲人不倦B.袅娜瓦菲殴打丰功伟迹C.租赁噩耗坐落鱼翔浅底D.步履宣泄邮戳怨天忧人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下某些领导往往在就职演说时信誓旦旦....,可他们一登上官位,就在贪欲的驱使下把自己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B.去年元月一日,京城市民盼望已久的前门铛铛车首日开通,前来乘坐的市民不绝如缕....,纷纷体验其中的快乐。
C.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某些一线城市一直是国际品牌角逐的主战场,许多厂商在这个市场里叱咤风云....。
D.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批评,坐享祖辈、父辈成果的富二代置若罔闻....,把那些批评全都当作耳边风,不予理睬。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一场大雪覆盖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百余架次航班受阻,数千名乘客机场。
②《论语》所宣扬的伦理道德,早已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人们的心理习惯中。
③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的速度。
A.滞压渗入延缓B.滞留渗入延迟C.滞压渗透延迟D.滞留渗透延缓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清理冰雪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融雪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大家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高一下学期(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试题及答案1

高一下学期(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本试卷共五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班级、试室号、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A. 浣.女(huàn)渚.清(zhǔ) 惘.然(wǎng) 潦.(liáo)倒B. 贾.人(jiǎ) 悯.然(mǐn) 呕哑.(yā) 咨.嗟(zī)C. 石栈.(zhàn) 猿猱.(róu) 鱼凫.(fú) 嘲哳..(cháozhā)D. 暮霭.(ǎi) 黍.离(shù) 抚膺.(yīn) 凝噎.(yē)2. 下列各选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 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2012年12月13日,中国海监B-3837飞机首次飞临钓鱼岛上空,与正在巡航的中国海监船编队会合,破天荒第一次对中国钓鱼岛进行海空立体巡航。
B.中国作家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青睐,作为中国当代作家杰出代表的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实在可喜可贺。
C.最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2013年1月1日起,一代居民身份证将停止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综合测验卷命题人:庄丽玲 2013.12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箴.言 / 缄.默否.决 / 否.泰扉.页 / 蜚.声中外B.伶俜. / 聘.请遗.施 / 遗.留纯粹. / 出类拔萃.C.逡.巡 / 疏浚.渐.染 / 逐渐.数.说 / 数.见不鲜D.慷慨. / 气概.纤.细 / 纤.维拙.劣 / 相形见绌.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接踵而来的厄运,陈师傅与陈师母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渡难关。
B.人们深深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道理。
每逢周六日,广州图书馆便人才济济,人们挤满了整个阅览大厅。
C.由于家道败落,父亲回到家乡开了一间小杂货铺,惨淡经营,养活妻子儿女。
D.在新校区的每一天,我们都会被许多事情感动。
在这里,好人好事有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班集体这次荣获队列操大赛第一名,我们作为班上的一员,都感到非常荣誉。
B.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C.几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
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撰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A.③②④①⑤⑥ B. ⑥②⑤①④③ C. ⑥⑤①②④③ D. ③②①⑤④⑥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共20分,其中5-8题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陈群字长文,颖川许昌人也。
祖父实,父纪。
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
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
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
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
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备遂东,与.袁术战。
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
随纪避难徐州。
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
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
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
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
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
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
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
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
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
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
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
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
”乃复位。
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节选自《三国志》)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倨:傲慢B.属.吕布破属:适值C.太祖以谢.群谢:道歉D.讲武劝.农劝:劝说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群为.儿时辟群为.别驾B.以为模、逵秽德.廙深德.群C.今东,必与.之争备遂东,与.袁术战D.此安危之.机也吾亦欲赦之.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的一组是()①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②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③臣惧百姓遂困;④群言之大祖;⑤吾亦欲赦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群出身名门,少年时就被人们所推崇。
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陈群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朋友的陈纪尊为长辈。
B.陈群因为“识人”,而受到太祖的敬重,后来又让同僚佩服。
C.陈群能审时度势,忧国忧民,敢于主持公道,讲实话,难能可贵。
D.陈群知人善任,对贤才力荐,对庸君力诛,对无德者力阻,对蒙冤者力辩,这些都出于公心。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
(3分)(2)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4分)(3)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
(3分)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渔阳”,在古代指征戍之地。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3分)(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1分)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3分)11.默写。
(,任选3题,每空1分,共6分)(1)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架梁之椽,________________。
(《阿旁宫赋》)(2)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4)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
(《短歌行》)三、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回答12-15小题。
(16分)浅阅读与深阅读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深阅读是指进入内容情境,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
浅阅读和深阅读既是阅读的态度,也是我们阅读不同内容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
适合浅阅读的,我们不必去深度阅读,同样,适合深度阅读的,也不应浅阅读。
如何区分,这需要智慧。
现在令人担忧的阅读现象是,浅阅读成为大多数人醉心阅读的方式,将阅读娱乐化、游戏化、碎片化当成时髦,对内容追求浅易,不愿做深入思考,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屏幕阅读适合浅阅读,无论电脑还是手机,只要打开,信息就会蜂拥而至,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猎奇心总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进行点击搜索,可是我们又总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
我们会轻易得到大量信息,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很少,更不用说思想和智慧。
毋庸置疑,有的纸质读物也适合浅阅读,如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漫画类图书,提供的多是信息和基本知识,可随手浏览翻阅,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去研究。
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万万不可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被淹没。
不可否认,人文经典是要求深度阅读的,并且最好的方式是纸质阅读。
何为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的标准,首条便是非常经典的表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指出:“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
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
此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
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他们对经典的表述,绝对是经典的。
经典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经典的精彩表述,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曰:“夫经籍者也,神机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
”经典的产生,不是在轻松状态下完成,大多都是经过了精神磨难。
外国作家也有许多经典,有些经典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导师。
阅读经典要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结合起来,因此,深度阅读有时是伴随着对历史、社会、人生一起思考的,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痛苦,掩卷深思而苦苦寻求答案。
读《论语》、《老子》、《庄子》,圣贤的思想光芒穿越几千年,仍然使我们心灵震颤。
当代也有经典,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前者开启了世界环保运动,功不可没;后者探讨了世界环保问题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系。
梁晓声在参加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选时发表感言,认为戴蒙德的《崩溃》“像一位教士在拉动连接教堂大钟的绳索,也像中国的僧人们在—下下用悬木推敲寺钟。
有信仰的人面对危机大抵是不动声色的,由他们所敲响的警世钟声却是振聋发聩的”。
阅读这类经典,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会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思索。
我们提倡读经典,但不提倡所有人都读经典。
图书是分不同种类和层次的,读者的文化水平也不同,如果让那些初等文化和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读高深的经典,他们就会望而却步,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会搞得一塌糊涂,收效甚微,不如建议他们对一些通俗浅显的读物进行深度阅读,那样收获会更大一些。
比如,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与其让他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不如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介绍性读物来得实际;读《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可能比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收获更大,尽管后者是公认的经典。
因为读书最反对装门面,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要提倡读原著,细细体会经典的深厚内蕴,不必再听别人转述,因为这毕竟离经典远一些,重要的是要从经典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可惜现在只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笼统地提倡阅读经典,而关于怎么读和读什么都讲不清楚,对读者的分层指导也不够,以致整个社会的阅读效果依然很差。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式应根据阅读的内容来确定,不能笼统一刀切。
B.只要我们对海量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我们就能得到思想与智慧。
C.作者引用美国作家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论述,是为了明确经典的标准。
D.无论是古代的经典,还是当代的经典,都有让人们心灵震撼的力量,引发人们思考。
E.作者认为读《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可能比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收获更大。
13.作者对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A.浅阅读的阅读方式是浏览式的阅读,对阅读的内容不做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