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8世纪文学 歌德ppt4
第四章-《浮士德》

第二部:走出地狱, 通过世界,再回到 天上。
包括三部悲剧:政 治悲剧、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主题思想
l 全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道路,宣传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 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 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浮士德的形象
1.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 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为了 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 的一瞬,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在探 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 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 力和品格。
16世纪的一幅浮士德版画
《浮士德》的各种现代版本
情节与艺术结构(1)
五幕诗体悲剧。一个 “灵魂的漫游”
一幕序曲:《天上序曲》 是全剧总纲,预示了全部 作品的故事线索。
二个赌赛:天帝与魔鬼关 于对“世界与人的看法” 的打赌;魔鬼关于“浮士 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 的打赌。
终生追求和五幕悲剧:
以浮士德为代表的永不停息的现代性,不可能留在原处, 它以否定的方式结束了这段爱情,并毁灭了被它激发出来 的这段爱情。另一方面,海边的老夫妇,则是被迫地接受 了现代性。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原先的旧世界,因为旧的世 界被摧毁了。在他们的内心,只有一种对于个体安逸生活 的回忆和向往,以及对现代性的厌恶。
浮士德的入世哲学
知识的追求和知识悲剧;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 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 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第一部:从天上下来,通过世界,下 到地狱。
包括两个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作品选段
愚到都律把唉 人头彻,哲, !来底可学我
还地惜、到 是发还医而 可奋有学今 怜攻神和, 的读学法已
2019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ppt

(7)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课堂小结
让我想一 想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4)等腰三角形两腰的中线相等;
(5)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6)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 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你能分析此故事中歌德与批评家 的言行语句吗?
常用逻辑用语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逻辑用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掌握常用逻 辑用语的用法,,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体会运用常 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捷性.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 它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十八世纪的欧洲文学PPT共37页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十八世纪的欧洲文学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Thank you
歌德ppt

2.情节内容:
一幕序曲 两个赌赛 《浮士德》 知识悲剧
终生追求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五场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序幕(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定了基调)
天主:你可认识浮士德? 梅菲斯特:“他想摘天上最美的星斗”; “他想寻地上最高的乐趣”; “远远近近满足不了那深处激动的心曲” (在梅菲斯特眼里,人是“蠢货”、“好高骛远”、“疯 癫”) 天主:“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 “一个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 正确的道路”; “人的行动容易松弛,他很快就爱上那绝对的安 息”。 (因此我愿给他一个伙伴,刺激他,影响他,还得像魔鬼一
外国文学 歌德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想的无限 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表现的,反映了启 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
2. 作者的代言人:揭露社会罪恶。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浮士德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追 求,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评论
歌德通过浮士德一生的发展,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 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 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内心和外界的矛盾, 以及他们对于人类远景的向往。浮士德自从在中古时期的书 斋里觉醒以来,就强调行动,把《圣经》里的“泰初有道” 译成“泰初有为”,对一切采取积极态度。《浮士德》第一 部反映了狂飙运动的某些叛逆性格,但是《浮士德》第二部 发展了一个信念,即挣脱束缚是不够的。个人必须继续前进, 无限地渴求掌握全部知识,并且要通过无限的经验来丰富生 活。总的看来,《浮士德》是永不静止的象征,也是无穷无 尽地追求美满人生的象征。后一点是现代文明最突出的特征 之一。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第二部:
浮士德从沉睡中醒来,获得新生,帮助宫廷度过财 政赤字。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生 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求和高飞而早 夭,海伦回到阴间。
18世纪—歌德

第五章18世纪文学第四节歌德一生平与创作歌德(Goethe,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了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
曾在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更感兴趣。
在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写诗写剧本。
1768年因病辍学。
1770年,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
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开始阅读荷马,学习莎士比亚和民间文学,摆脱了宫廷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真挚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到故乡当了律师,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上。
1772年到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
写出了一批符合狂飙突进精神的作品。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1773取材于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历史,写葛兹的起义,表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渴望国家统一、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作品借鉴莎剧,不遵守三一律,是德国“狂运动”第一部引起轰动的戏剧作品,使歌德获得全国声誉。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这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
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
描写维特和绿蒂的爱情悲剧。
维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青年的形象。
他出身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
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和平等,痛恨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
他热爱大自然和天真的儿童,厌恶冷酷的现实,对爱情充满真挚热烈的向往。
他的烦恼,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
维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又无力改变这一切,于是他试图在爱情的小天地中寻求慰藉。
在他眼里,绿蒂是个善良温顺的女孩,充满自然人性的光辉。
十八世纪文学

2020/4/26
2020/4/26
2、代表人物及作品
弗烈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代表 作《阴谋与爱情》(1784)与歌德的《少 年维特之烦恼》同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优秀的 文学创作成果,同时它也是德国市民悲剧的 代表作;他的美学论著有《论人的审美教育 书简》(1795);“古典文学时期”的代 表作有《华伦斯坦》(1799)和《威 廉·退尔》(1803);他建立了德国的民 族戏剧,使之达到世界水平。
2020/4/26
③“古典文学时期”(1794— 1805):
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 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代表作是叙事长歌《赫尔曼与窦绿苔》 (1797)以及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1806)。
④第四阶段(19世纪之后):
创作向哲理化的深度开掘,作品展示了作 家对人生、历史、时代诸多关系和真谛的辨证 思索。代表作是《浮士德》第二部(1832)。
2020/4/26
2、创作阶段
①早年文学创作时期(1770—1775): 受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讴歌激情、
崇尚个性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 缚与桎梏。代表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4)。
②“魏玛十年”(1775—1794): 以诗歌创作为主,形成追求“客观性”和富
于理性意味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想,作品具有 宁静、安详、克制的韵味。
2020/4/26
3、创作思想
歌德关注的目标始终是人,其创 作中包含着人道主义和个性完善思想。 他的思想历程同欧洲近代思想发展历 程相吻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 阶级思想和艺术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 术大师。
2020/4/26
g03第四章 歌 德

一见钟情
爱情追求
• 爱情追求的美好及爱情的悲剧。 • 1、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 的进步思潮。 • 2、当时德国环境的闭塞、鄙俗、窒息, 封建传统宗法与宗教禁欲主义的冷酷杀 人,市民阶层的狭隘鄙俗。 • 3、青年男女对爱情理解的单纯、浅薄。
• 玛格丽特的单纯、天真,心灵的苦闷,青春的 渴望,生命的本能,对爱情的憧憬,追求的浅 薄,对爱人的不理解,对教会、家庭、世俗舆 论、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恐惧,贞洁观念的束 缚,精神的变态,心理的绝望,溺婴的罪恶, 对死的渴望和极度的恐惧,对爱人和生命的留 恋,对宗教的忏悔,对圣母的皈依 。真诚纯洁 。 • 浮士德对爱情的追求、占有、失望,不满足, 灵与肉的冲突,对女性极大的伤害,痛苦、忏 悔。精神复苏后的更高追求。
政治(仕途)事业追求
• 1、青年知识分子(启蒙主义者)积极投身社会, 试图以启蒙主义理念改造社会,改良君主制度。 伏尔泰、歌德等人经历。 • 2、政治理想抱负与官场的黑暗。封建小朝廷的黑 暗、专制、腐败,经济崩溃、军事软弱、政治专 制、官员腐败、民众愚昧。封建君主的虚荣,文 化人的点缀、压抑、个性扭曲、痛苦。 • 3、从上到下对金钱的追求、膜拜,国家经济的空 虚、封建经济体制的落后窒息。 • 4、启蒙主义理想失落,人性的复杂,知识分子的 失望、迷茫。
•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都彻底地发奋攻读。/到 头来还是一个可怜的愚人!/不见得比从前 聪明进步;/夸称什么硕士,更叫什么博士 ,/差不多已经有了十年,/我牵着学生们 的鼻子,/横冲直撞地团团转——/其实看 来,我并不知道什么事情!/这简直叫我心 内如焚。/我早晨蓦然惊醒,/禁不住泣下 沾襟,/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不让我实 现任何希望,/连这种欢乐的预感,/也被 顽固的批评损伤,/而且用千百种丑恶的人 生现实,/阻碍我活泼心胸的创造兴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同封建阶 级进行最后的决战,资产阶级发动了一 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和思
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 ”
Page
4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 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 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 (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 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 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 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 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 的小说家。 他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中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政治上,他反对专制政体、等 级制度,主张民权。 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Page
10
《鲁滨逊漂流记》(1719)
长篇小说 。通过鲁滨 逊形象反映了资本主 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 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第一人称叙述,自传 或回忆录体裁。
Page
13
鲁滨逊有三个特征:①有冒险进取精神。他厌恶平凡中庸的小 康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父亲劝告,船破教训,都不能使他 回头。②有坚强的毅力。由于船只触礁,他只身来到荒岛二十 八年。离开文明社会的日子是艰难的,但是,在荒岛上建造了 自己的“小王国”。③他又有殖民主义特点。 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新资产阶级典型,表现了上升时资产阶 级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殖民 主义占有欲。 《鲁滨逊漂流记》在艺术上也很有成就:注意用具体行动来塑 造人物,注重细节描写,语言自然流畅,用第一人称叙述,描 写非常具体,穿插一些日记和书信,使人如临其境,真实可信。
康桥风光
Page 7
1、期刊文学
在英国,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期刊文 章。英国期刊兴起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 初期刊发布社会新闻,把口头流传的政治见 闻、商业见闻见诸文字,为政治和商业服务。 到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载各种 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种 趣闻,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成 为期刊随笔。
Page
11
素材
1704年,有一个叫亚历山大· 塞尔柯克的英格兰水 手,因在航行中和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距智利海 岸约500里的一个荒岛上,从此过着与世隔绝的“野 人”生活。4年之后,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并把他带 回英国。这则奇闻轰动一时。• 笛福以这一事件为素材 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 笛福把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和殖民 主义意识注入主人公身上,赋予他以强烈的理想色彩 和时代色彩。
Page
8
2、现实主义小说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 说。这些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 生活。描写第三等级的故事。在小说结构上, 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 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是笛福《鲁滨逊漂流 记》 、 菲尔丁《汤姆•琼斯》。
Page
9
丹尼尔· 笛福(1660—1731)
Page
14
约拿丹· 斯威夫特(1661—1745)
斯威夫特,英国讽刺作家,代表作 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对 英国殖民统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 刻的认识。他一生用锐利的文笔猛 烈攻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号召爱尔 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至今仍被看 作是为爱尔兰的自由而战的最早最 伟大的战士之一。
Page
15
小说中的主人公格列佛,为人正直、单纯、 坦率,还具有一定的航海以及医学知识。因为 行医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他接受了他人的邀请, 到航海船只上去当外科医生。由此开始了他的 航海旅行。格列佛四次航海,先后到小人国、 大人国、飞岛国、贤马国等地的历险,影射讽 刺英国政治、法律、社会、党争和哲学。
第四章 17-18世纪欧洲文学(二)
18世纪文学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教学目的:
了解启蒙主义运动和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启蒙文学的发展情况,认识这一时期重要作家、作品
及文学现象特点;
狂飙突进运动 重点作家:歌德 重点:掌握《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 表现的时代精神,。
Page
2
一、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自然科学各学科已基本形成, 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国际贸易范围扩大,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 速发展,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处于最后决 战的前夜。
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Page 3
Page
16
亨利· 菲尔丁(1707—1754)
菲尔丁是18世纪欧洲最有成就 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菲尔丁的小
说特点是幽默、讽刺,充满乐观精 神和对人民的热爱。善于通过日常 生活的真实描写来刻画人物,反映 广阔的社会图景。叙述夹叙夹议, 在小说章节开端、中断故事发议论。 他的创作理论见于几部小说序言和 若干章节中。主要观点是认为自己 的小说是描写人性(人的本性、自 然人性),强调小说的教育作用, 人物性格代表某一类型的人。
Page
12
鲁滨逊故事
鲁滨逊生长在中下层的资产阶级家庭,他不满足于 平庸的小康生活,曾背着父亲三次出海冒险。第一次船 遇大风浪,他心惊肉跳。第二次他在非洲做了一些生意, 成为一个“几内亚商人”,衣锦还乡。第三次他被海盗 劫持,当了几年摩尔人的俘虏。后来他历尽艰险逃到了 海上,搭乘贩奴船到了巴西,当上了庄园主。为了从西 非贩运奴隶,他与人合伙买船飘洋过海。正是在这次航 海中,遇上风暴全船覆没,只有他一个人逃到荒岛上, 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落难生涯。鲁滨逊野心勃勃,勇于 冒险,表现出一种不安于现状、强烈向往开辟新天地、 追求新生活的胆识和气概,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开拓进取 精神的集中反映。
Page 5
二、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 想武器,它继承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战斗传统。 启蒙主义文学特点 ①_ ②_
③一
④
Page
6
第三节
英国文学
18世纪,英国已经是先进的 资本主义国家,启蒙运动面 临的任务比较简单,即巩固 “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 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他 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 不愿采取极端行动,倾向于 妥协。